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產業結構軟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結構軟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目錄

產業結構軟化的定義

  產業結構軟化是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長,與此相適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產業結構軟化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指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第三產業(軟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所謂“經濟服務化”趨勢;第二是指隨著高加工度化過程和技術集約化過程,在整個產業過程中,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

產業結構軟化的特征

  產業結構軟化主要表現為: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出現“經濟服務化”趨勢,隨著知識技術密集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人才尤其是對高新技術人才的依賴大大增強,其呈現如下特征:

  1.產業結構服務化。產業結構服務化不僅表現為第三產業內部服務業的不斷擴大,同時還表現為第一、第二產業內部服務量的不斷擴大。首先,從第三產業內部服務業來看:第一類是對企業、事業部門提供的服務。隨著企業內部事務處理和辦公自動化的發展與軟體開發相聯繫的信息處理,程式設計等行業不斷擴大,使企業內部的業務逐漸趨向獨立化、安全化和合理化。第二類是對個人提供的服務。隨著個人收入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加,零售業、飲食業、旅游業、短期租賃業以及體育俱樂部和文化中心等休閑產業飛速發展。第三類是對社會提供的服務。社會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人們對福利方面需求的增加,使得旅客運輸業、電信電話業以及廣播、電視、醫療等方面的服務不斷擴大。

  其次,從第二產業來看,其內部的服務量也在顯著增加。在企業生產活動中,信息管理綜合計劃、研究開發、市場調查、廣告宣傳、產品銷售等與服務有關的業務比重急速增大。與此相適應,在第二產業的產品成本中,與服務有關的價值含量也在擴大。製造業內部的軟化和服務化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擴張又使第二產業進一步趨向軟化和服務化。各產業就是在這種相互聯繫中相互促進,使經濟日益趨向軟化和服務化。

  2.產業結構高技術化。產業結構高技術化是指用高科技武裝傳統產業的過程。產業的高技術化的發展最先突出地表現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上。科技進步使勞動工具、勞動手段勞動對象不斷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著傳統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化,使整個工業日益呈現高技術化。同樣,其他產業高技術化的發展也在日益加快。

  3.產業結構融合化。產業結構融合化又稱“產業結構重疊化”或者“產業邊界模糊化”,是指在知識分解和融合的基礎上,由於大量新生技術日益趨同而形成新的知識產業群,以及產業技術融合而導致的產業重疊加深,使產業邊界具有了越來越不清晰的趨勢。無論是源於技術進步還是規制緩和,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產業結構變化勢不可擋的潮流與趨勢。產業結構融合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知識的高度滲透性使產業迅速分化,形成了核心技術趨同的諸多新興產業群,原有產業邊界日趨模糊。另一方面,產業技術的融合化導致產業重疊加深,使原有的以單一知識及其技術作為產業的劃分標準遇到了強大的挑戰。知識要素除具有高度滲透性致使產業分化以外,同時還具有良好的融合性。

  4.產業結構國際化。產業結構國際化又稱“產業結構無疆界化”,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動通過產業構成的核心要素的國際流動,衝破國家疆界限制,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轉換的過程。一方面,產業構成各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與配置,直接反映了產業結構的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高技術產業國際關聯的形成,使產業結構變動不斷國際化。隨著以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知識產業的興起,逐漸出現了全球性產業,發展突破了地區和產業的界限,推動著全球範圍內現代產業的發展,引起了世界新的產業革命和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浪潮。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變動的這一特征打破了產業結構變動局限在一國國內的傳統格局,出現了產業結構變動無疆界的新趨勢。

產業結構軟化的原因

  1.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推動一國產業結構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從技術角度看,一國的產業結構表現為一定的生產技術結構,生產技術結構的進步與變化,會引起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例如,能源利用率的技術水平提高,會使一定規模加工產業的能源需求量減少,相應地,能源產業部門的供給規模也會相對縮小。新工藝、新技術的出現,會導致新的產業部門產生,同時使使用原有陳舊技術、工藝的產業部門衰退,尤其是與其他產業部門高度相關的嶄新技術的出現,會引起一國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促進產業結構的軟化。

  2.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

  (1)投資結構。投資結構是指資金向不同產業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資配置量的比例。不同方向的投資是改變已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對創造新的需求投資,將形成新的產業而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對部分產業投資,將推動這些產業比未投資的那部分產業以更快的速度擴大,並影響原有產業結構;對全部產業投資但投資比例不同,則會引起各產業發展程度的差異,導致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化。

  (2)積累和消費結構。積累和消費結構實質上是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當投資比例較高時,相關的資本資料產業將得到較快發展,產業結構會發生相應變動。當消費比例較高時,擴大了的居民消費需求,將刺激生產消費資料產業部門的較快發展,同時將波及與生產消費資料相關的生產資料產業部門的需求變化,這同樣會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動。

  (3)個人消費結構。個人消費結構是指個人在衣、食、住、行、文化、娛樂、保健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費支出的比例關係。這一比例將直接影響消費資料產業部門的發展,並間接影響給消費資料產業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部門的發展,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由購買食品、衣服為主轉向購買電視機、音響、洗衣機、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轉向娛樂、社交和旅游等服務性行業,於是就相應刺激耐用消費品產業和旅游、娛樂等服務性行業的發展,這無疑改變了消費資料產業的內部結構。

  3.對外貿易的發展

  (1)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有利於各國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獲得比較利益,同時對產業結構也產生了影響。表現在:資源、商品、勞務的出口推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進口國內緊缺資源、勞務可以彌補本國生產該類商品產業的不足。同時,進口某些新產品還有助於開拓本國市場,對本國某些產業的發展起抑製作用。

  (2)國際技術轉移。國際技術轉移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使生產技術、技術訣竅等在各國之間流動和轉讓。成套設備、自動流水線及先進技術的引進,不僅使進口國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而且可以促進引進國新興幼稚產業的較快成長,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遷。

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商品貿易結構的影響

  1.國際貿易商品的價值構成中,知識創造的價值逐步增大。傳統的工業經濟形態主要以冶煉、加工、製造業為主要產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而在傳統國際商品貿易中,初級產品占較大比重,許多工業製成品也處於粗加工狀態。而產業結構軟化主要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這種產業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主要靠高精尖的設備和技術勞動力,在其投入的勞動和資金(或資本)兩要素中,凝結了高度的技術,在其產品中體現了大量的開創性研究活動,這就決定了在其產品的價值構成中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比重較小,而知識創造的價值占的比重較大。從世界商品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商品貿易就已經完成了從初級產品出EI為主向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比重1937年分別為63.8%和36.2% ,1970年這一比重為42.6%和55.4% ,1991年這一比重為24.9%和72.3% ,2001年這一比重為18.8% 和81.2% ,國際貿易從以附加值低的粗加工製成品為主向以附加值高的精加工製成品為主的出口類型轉變。

  2.中間性產品國際貿易量增加。由於產業結構軟化是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而有些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往往不是某個國家或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國或企業分工與協作來完成。如在產品零部件和產品工藝流程等方面的分工,這種分工與協作的加強,將會引起中間性產品國際貿易的大量增加,從而促進工業製成品貿易所占的比重增大。

  3.各種新型的貿易產品大量出現。隨著產業結構的軟化,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力加強,需要快捷的通訊手段,需要現代化的辦公用品,以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對知識經濟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在人們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就會增大。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必將對國際貿易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將促使世界貿易商品結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僅在宇宙空間技術領域中就出現了一萬二千多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新產品新工藝。這也會使國際貿易商品中精加工、附加值高的產品增多。

  隨著產業結構的軟化,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科技革命的深入和拓展,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加快,合成代用品將會大量出現。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出口產業結構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美國貨物出口的排名和內容來看,2004年美國出口額的90%左右與高新技術產業有關。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不但工業發達國家將進一步實行這樣的轉變,新興工業經濟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將不同程度地實行這樣的轉變,從而使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

  (二)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的影響

  1.產業結構軟化使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如保險、證券業中利用網路化電腦形成自動報價和交易系統零售商業中的超級市場、連鎖店的發展和自動售貨機的普及;交通運輸中電子導航、無人送貨車等,這些都將會使傳統國際服務貿易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2.產業結構軟化使各種新興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形式大量涌現。隨著產業結構軟化、知識經濟的興起,諸如技術服務、軟體設計、工程設計與承包、信息、會計和法律等項目咨詢和服務、電腦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電訊服務、各種管理服務等都將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興對象,特別是信息服務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基石。

  3.產業結構軟化使知識密集型國際勞務貿易比重增加。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在不斷升級,因而對簡單體力型勞動需求量減少,對技術智力型勞動需求量上升。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輸入的主要是技術和管理型勞務人員,這將會使國際勞務貿易向著知識化的方向發展。

  (三)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技術貿易結構的影響

  1.產業結構的軟化將提高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隨著產業結構軟化,各國投入新技術和尖端研究領域的資本將會大量增加,全球科研發明的進程加快,各種專利和專有技術以及作為技術載體的大型、成套設備及高技術產品將會大量出現,這將促進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提高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

  2.產業結構的軟化使國際技術貿易的層次不斷提升。據有關專家預言,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開通,技術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由20世紀初的5%-20% ,提高到21世紀的90%。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將更加重視對各類高新技術知識的借鑒與引進,特別是各種高、精、尖技術,這將不斷提升國際技術貿易的層次。

  3.產業結構的軟化使國際技術貿易的不平衡更加嚴重。各國科學技術知識發展是不平衡的,需要互相利用,取長補短;隨著產業結構軟化,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不僅發展中國家需要引進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知識,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發展也有先有後,需要相互借鑒和引進別國的先進技術。目前,國際技術貿易發展迅速,但市場分佈不均衡,大部分分佈在發達國家,小部分分佈在俄羅斯、東歐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及一些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和分佈也是不平衡的。由於高新技術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國際技術貿易將不斷增長,而國際技術貿易市場的高度壟斷性和各國政府對國際技術轉讓的干預,使得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不平衡,這也就使得國際技術貿易的不平衡更加嚴重。

世界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因素

  世界產業結構依次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逐漸演變而軟化。產業結構軟化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反過來,產業結構軟化推動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更快提高,二者良性互動迴圈,產業結構軟化必將代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種演變運動背後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著社會需求結構和投入結構的軟化,而這兩種結構軟化分別是世界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拉動因素和推動因素。

  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方面結果是物質產品的足夠豐富和剩餘,人們有更多的剩餘時問追求文化娛樂等精神享受,於是,人們的非物質生活需求增長甚至其重要性超過物質需求。另一方面結果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和廣化,社會分工細化必然要求技術的專業化發展,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知識資產都具有存量積累及規模效應,知識資產所發揮的巨大規模效應在信息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信息技術正在取代物質資源而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源泉,經濟增長趨於軟化,從物質資源消耗型轉向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型,徹底變革著世界經濟增長由硬轉軟,它要求人們掌握更多和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樣,人們的接受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增長;社會分工的廣化使生產和交換突破國界延伸到全世界,隨之而來的全球性協調所必須的信息與服務需求增長。這樣,無形服務需求增長的結果自然是社會需求結構的軟化。

  1.需求結構的軟化是直接拉動因素

  需求結構的軟化是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拉動因素。社會分工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帶來社會需求結構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的服務需求增長即個人需求軟化:人們從事越來越專業化的工作,相應地,人們的自給自足能力越來越差,從而需要更多的服務來滿足,這些服務不僅包括傳統的物質和日常生活服務,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層面的接受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與投資信息、金融與保險、旅游與娛樂、心理等方方面面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經濟法人的服務需求增長即法人需求結構軟化:單個生產廠商更傾向於集中所擁有資源用於核心競爭力的發展上,它們所從事的生產鏈也越來越短,於是,生產鏈之間有機結合就要靠貿易服務來完成,貿易服務同時就帶來了金融、保險、運輸、倉儲等一系列服務,隨著生產和貿易範圍擴展到全球,相應的服務也就延伸到國外,併進一步獨立發展而形成了服務貿易。服務需求的增長帶動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在發達國家及個別發展中國家這一比重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總和而占據多半,可見產出結構軟化已經達到很高程度,這是由需求結構軟化直接拉動的。

  2.投入結構軟化是直接推動力

  社會生產力發展帶來足夠豐富的剩餘產品,這首先使得人們具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傳播和獲取知識、從事科學實驗和技術研究,投入結構軟化具有了物質基礎;另外,社會生產力發展也使得地球環境不堪重負,開發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提高物質產出效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基本途徑,而這全靠人們技術創新,投入結構軟化具有必要性。投入結構軟化是產業結構軟化的直接推動力,而它又是由以下兩個方面因素推動的。

  (1) 提高對物質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協調效率是促進各國投入結構軟化的內因

  人口、資源與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永恆主題,地球上資源的生成速度遠遠比不上人類對它消耗的增長速度,可以說地球上資源是相對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環境的消化功能也越來越難以承受人們日益增多的生產排放和生活垃圾。人們必須通過提高對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來達到增加產出效率和減少廢棄污染;通過創造發明新材料、新能源來代替有限的自然資源;通過組織和管理的制度創新,來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這些事情,世界就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當前跨國公司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形成,競爭已是全球範圍內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信息的獲取是關鍵;另外,市場競爭早已突破國界,初步形成全球範圍內的激烈競爭局面,在生產相對過剩所形成的買方市場形勢下,市場需求信息指引著廠商生產經營的方向。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如此重要,而搜集信息的範圍空前擴展到全球,那麼信息技術又成為關鍵中的關鍵。1990年以來,美國電腦及其它信息設備的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以上,這說明美國對信息技術是何等的重視。在現代企業中,高科技投入、知識投入已占生產成本的90% 。足見生產投入結構的軟化程度之高;如此巨大的技術、知識投入必然要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條件,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的普及當然離不開社會的教育投入,技術創新必須以科研為主要途徑,教育、科研投入比例增長和前面的生產投入結構軟化是世界投入結構軟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2)不合理的現有國際經濟秩序更有利於高技術擁有者是促進各國投入結構軟化的外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形態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但縱觀二戰後的世界經濟發展史,就某一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該國人們的接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技能,日本和德國經濟在戰後廢墟上的迅速崛起與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相對落後就是很好的說明。當然,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資源的掠奪之上,而這種掠奪是通過不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來實現的,在國際貿易中廣泛存在並有繼續擴大趨勢的初級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價格比例嚴重不公的現實,使深加工所需的生產技術和高效率管理技術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在世界市場上,廣大發展中國家是主要的原材料、初級產品供應者和深加工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者,他們面對的是國內人們的生存發展問題,無論作為供給者還是需求者,他們的可選擇餘地小,其對價格的彈性都較低;而發達國家追求的是經濟的繁榮和政治上的國際地位,他們對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需求對價格彈性較大,同時他們作為深加工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的供給者,其供給對價格的彈性也較大。

  從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易得,國際貿易的所謂“公平交易”的背後是彈性較大的發達國家一方擁有更大的主動權,而發展中國家是處於被動地位的,他們決策的背景是不對稱的。這種事實上的不公平性有時還表現為發達國家對其不滿意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的經濟製裁或取消“最惠國待遇”。而且,這種不合理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而不斷加強,高新技術壟斷所獲取的超額利潤越來越高。投入結構軟化 是一個國家技術進步,並通過獲得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而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迫切要求。

應對產業結構軟化對國際貿易結構影響的對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產業結構軟化的核心是知識的生產、使用和創造,國際貿易產品將逐漸以高新技術產品與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而這又是以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為基礎的。因此,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競爭力高低的根本因素,也是我國外貿能否在新世紀國際貿易競爭中增強實力的關鍵。近年來,我國高科技投入在外貿領域雖然有較大的增長,但是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很大的距離。所以,要樹立創新意識,挖掘、培養高科技外貿人才,加強產學研結合、培養產業技術的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開發更多的高科技產品。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和優化,力爭在知識資源的形成、積累、創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識比較優勢,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結構軟化中的作用。改變對國內幼稚產業的傳統保護方式。政府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方式必須改變以關稅配額等為主的傳統方式,代之以制定技術標準、科研補貼、政府優先採購等符合WTO協議的新方式,併在保護政策設計上體現競爭性、動態性、時限性等原則,把由保護而衍生的生產效率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不斷完善國家的技術創新體系。從組織結構看,我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已初具規模,並已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產品周期縮短,更新換代加快。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超前的眼光和先人一步的戰略,誰能考慮得更遠,誰能想到未來的需要,誰就能占領市場。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一國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一國取得技術領先地位,可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價格與質量優勢,從而轉化為國際競爭力。

  (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要素。隨著產業結構的軟化,服務業、服務貿易對於國家的未來繁榮具有戰略性地位。因此,迅速改變服務業和服務貿易落後的局面是關係中國能否繼續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重大課題。要充分認識加快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把它放到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發展,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加以認識。全球服務貿易自由化,使各國的經濟競爭進一步轉向以服務為基礎的競爭,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一直落後於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的平均水平,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我們會更加落伍。而服務業在2l世紀將成為我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它的振興將大大改善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同時也將有效地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四)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是創新與繼承的關係,傳統產業必須建立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才能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生產效率。否則,傳統產業就可能逐步走向消亡,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建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只註重傳統產業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原有企業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造成了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落後的嚴重局面。同時,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也為高新技術提供廣闊的市場,有力地推進高新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軟化,有利於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五)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缺經濟和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已基本結束,國民經濟開始步入以結構優化和升級、提高整體素質為特征的新階段。在現階段,制約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是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障礙,即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不相適應制約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支柱產業的快速擴張受到了市場的約束,傳統產業不適應市場變化而難以發展。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著眼於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能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應以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為主,以此促進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及先導產業內部的良性迴圈。基礎產業為技術產業及先導產業的成長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支柱產業又為基礎產業註入新的技術和裝備,使基礎產業不斷得到提高,從而加速產業結構的軟化,提高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 卡布爾,主編,等.於立等(譯).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北京圖騰電子出版社,2000.
  • 周振華著.現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效應[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薑岩著.知識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 葛新權等編著.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l999.
  • 李輝勇、左揮師:《產業結構軟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當代經濟,2004年第l2期,第76—77頁。
  • 王司瑜:《我國新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新特點與對策思路》,求是學刊,2001年第3期,第59-_62頁。
  • 李艷軍:《產業結構軟化:我國經濟增長的現實選擇》,江蘇商論,2003年第8期,第87—88頁。
  • 王桂敏:《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背景和新思路》,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10一I3頁。
  • 邱英漢:《產業結構知識化轉換趨勢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第63-一66頁。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結構軟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