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4个条目

知識投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知識投入[1]

  知識投入是指對產生新知識的投入,主要包括研究與發展經費、培養科技人員的投入。

知識投入的收益遞增規律[2]

  西方傳統經濟學有一條基本規律,即收益遞減規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指的是當生產者連續增加生產函數中某種要素的投入量,而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變的時候,產出的增量遞減。用前面講到的工業經濟生產函數來分析:

  Y=F(R,C,L)

  在一個煉鐵廠里,當增加自然資源R——鐵礦石的投入,而使資本C——煉鐵設備和勞動L——工人數量保持不變時,生鐵產量的增加顯然是遞減的,因為,現有煉鐵設備的潛力和工人勞動強度的增加都是有限的。如果只增加煉鐵設備,而不增加鐵礦石的投入量和勞動工人的數量,只能加快鐵的生產速度,而無法增加年度生鐵的總產量。如果只增加勞動工人的數量,取得的大約是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傳統工業生產已經印證了200年的規律。

  然而,如果同時增加三個要素呢?生產函數是不是一個無界的函數呢?仍以鐵生產為例,世界生鐵的總產量是不可能無限增加的,即使你可以無限地增加煉鐵設備,你可以無限地增加煉鐵工人,你卻不可能無限地增加鐵礦石的投入,因為,世界鐵礦的儲量是有限的,所以生產數量是有限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增長的極限”是存在的。可以說傳統工業的所有行業,煉鋼業、汽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建築業沒有一個行業不遵循這個規律。而農業,不論是種植業還是畜牧業也不能逾越這一規律。然而,在知識經濟中卻出現了新現象,以軟體業為例:

  Y=F(K,R,C,L)

  在自然資源R——製造晶元的硅的投人,資金C和軟體開發人員£的投入沒有增加的條件下,只要增加知識(包括信息技術決策管理等)的投人,軟體的產出就可以持續增加。

  人們或許會說,在這種情況下新的軟體需要更大的記憶體,硅的投入實際上也要增加。這個問題在高技術條件下可以通過單位體積晶元記憶體從32K至64K、128K、256K的增加,而不增加硅的用量——資源量來實現,而且無限。但鐵的產量卻不能由提高鐵礦石的利用率來持續增加,因為它是有限的,最高就是100%。

  人們或許會說,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的投入也要增加,軟體開發要費用,軟體開發人員要工資。然而,目前從事軟體業的人都瞭解,許多開發都是在沒有增加工資和極少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開發以後要有補償);在有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其投入與收益相比也與煉鐵業不能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是忽略不計。除軟體業外,基因工程、太陽能、新材料等高技術行業都是這種情況。因此可以說,高技術產業在相當大程度上,突破了收益遞減規律,成為知識經濟的新產業支柱。

知識投入的度量[3]

  關於知識投人的度量。目前普遍採用R&D經費和人力投入作為知識投人的一種間接指標,它大大低估了知識生產的成本。雖然知識的生產與教育的投人,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個人的許多非正式的研究活動以及其它因素有關,但我們從這個角度研究知識的投人,將是一條死衚衕,也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知識是人類腦力勞動的成果,一般地講,腦力勞動消耗的時聞越長,生產的知識越多。另一方面,知識的擁有者,包括知識本身的生產以及通過學習獲得知識的使用者,或者說是腦力勞動者知識產品生產過程中投人知識、使用知識進行創新。並且知識本身不會被磨損或損失。因此腦力勞動者的腦力勞動時間多少能夠反映知識投人的多少,兩者成正比關係。註意,在實際中,腦力勞動者的腦力勞動時聞是體力勞動時間的倍數關係,有兩層含義。從相對量上講,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腦力勞動1小時創造的成果的價值量是體力勞動1小時所剖造的成果的價值量的倍數,因此腦力勞動1小時相當於體力勞動的若幹小時;從絕對量上講,由於體力勞動受工作場所、設備儀器等條件的限制,在一個法定的工作日里,體力勞動最多是8小時(加班加點除外),而腦力勞動可以不受這些條件的限制,腦力勞動時間常常超過8小時,節假日更不用說了。每一位科學技術研究人員都有這種感受,因此在一個法定的工作日里,腦力勞動時間也是體力勞動時間的倍數。

  在區分腦力勞動時聞和體力勞動時間前提下,我們不需要考慮第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倍數,但必須考慮第二種絕對意義上的倍數,即要以腦力勞動者的實際腦力勞動時聞進行核算。在實際中進行這種核算會有困難,我們認為,可以使用抽樣訶查,估計出在絕對意義下,腦力勞動時間是體力勞動時間的平均倍數r,然後乘以法定工作時間t,再乘以腦力勞動者人數 ,就可以得到全部腦力勞動者的實際腦力勞動時間總和Tt

  T_t=t\times r\times L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王一鳴.知識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中國計划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
  2. 吳季松.知識經濟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9.
  3. 葛新權.知識投入與產出的計量[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方小莉,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投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