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知识投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知识投入[1]

  知识投入是指对产生新知识的投入,主要包括研究与发展经费、培养科技人员的投入。

知识投入的收益递增规律[2]

  西方传统经济学有一条基本规律,即收益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指的是当生产者连续增加生产函数中某种要素的投入量,而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的时候,产出的增量递减。用前面讲到的工业经济生产函数来分析:

  Y=F(R,C,L)

  在一个炼铁厂里,当增加自然资源R——铁矿石的投入,而使资本C——炼铁设备和劳动L——工人数量保持不变时,生铁产量的增加显然是递减的,因为,现有炼铁设备的潜力和工人劳动强度的增加都是有限的。如果只增加炼铁设备,而不增加铁矿石的投入量和劳动工人的数量,只能加快铁的生产速度,而无法增加年度生铁的总产量。如果只增加劳动工人的数量,取得的大约是同样的效果。这就是传统工业生产已经印证了200年的规律。

  然而,如果同时增加三个要素呢?生产函数是不是一个无界的函数呢?仍以铁生产为例,世界生铁的总产量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即使你可以无限地增加炼铁设备,你可以无限地增加炼铁工人,你却不可能无限地增加铁矿石的投入,因为,世界铁矿的储量是有限的,所以生产数量是有限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增长的极限”是存在的。可以说传统工业的所有行业,炼钢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建筑业没有一个行业不遵循这个规律。而农业,不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也不能逾越这一规律。然而,在知识经济中却出现了新现象,以软件业为例:

  Y=F(K,R,C,L)

  在自然资源R——制造芯片的硅的投人,资金C和软件开发人员£的投入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只要增加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决策管理等)的投人,软件的产出就可以持续增加。

  人们或许会说,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软件需要更大的内存,硅的投入实际上也要增加。这个问题在高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单位体积芯片内存从32K至64K、128K、256K的增加,而不增加硅的用量——资源量来实现,而且无限。但铁的产量却不能由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来持续增加,因为它是有限的,最高就是100%。

  人们或许会说,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投入也要增加,软件开发要费用,软件开发人员要工资。然而,目前从事软件业的人都了解,许多开发都是在没有增加工资和极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开发以后要有补偿);在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其投入与收益相比也与炼铁业不能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除软件业外,基因工程、太阳能、新材料等高技术行业都是这种情况。因此可以说,高技术产业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收益递减规律,成为知识经济的新产业支柱。

知识投入的度量[3]

  关于知识投人的度量。目前普遍采用R&D经费和人力投入作为知识投人的一种间接指标,它大大低估了知识生产的成本。虽然知识的生产与教育的投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个人的许多非正式的研究活动以及其它因素有关,但我们从这个角度研究知识的投人,将是一条死胡同,也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知识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一般地讲,脑力劳动消耗的时闻越长,生产的知识越多。另一方面,知识的拥有者,包括知识本身的生产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使用者,或者说是脑力劳动者知识产品生产过程中投人知识、使用知识进行创新。并且知识本身不会被磨损或损失。因此脑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多少能够反映知识投人的多少,两者成正比关系。注意,在实际中,脑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闻是体力劳动时间的倍数关系,有两层含义。从相对量上讲,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脑力劳动1小时创造的成果的价值量是体力劳动1小时所剖造的成果的价值量的倍数,因此脑力劳动1小时相当于体力劳动的若干小时;从绝对量上讲,由于体力劳动受工作场所、设备仪器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个法定的工作日里,体力劳动最多是8小时(加班加点除外),而脑力劳动可以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脑力劳动时间常常超过8小时,节假日更不用说了。每一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都有这种感受,因此在一个法定的工作日里,脑力劳动时间也是体力劳动时间的倍数。

  在区分脑力劳动时闻和体力劳动时间前提下,我们不需要考虑第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倍数,但必须考虑第二种绝对意义上的倍数,即要以脑力劳动者的实际脑力劳动时闻进行核算。在实际中进行这种核算会有困难,我们认为,可以使用抽样诃查,估计出在绝对意义下,脑力劳动时间是体力劳动时间的平均倍数r,然后乘以法定工作时间t,再乘以脑力劳动者人数 ,就可以得到全部脑力劳动者的实际脑力劳动时间总和Tt

  T_t=t\times r\times L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
  2. 吴季松.知识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3. 葛新权.知识投入与产出的计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方小莉,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知识投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