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民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電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E-democracy)
目錄 |
電子民主的內涵主要指各種民主主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民主運作、增進民主參與、完善民主治理的過程,既包括直接民主的形式也包括間接民主的形式。電子民主強調了信息技術是促進民主的方法或手段,這些方法或手段包括兩個維度:一是組織對個體的維度,是政府或者政黨等組織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服務,加強與公民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改進民主治理;二是公民對組織的維度,是公民利用新技術可以向政府、政黨或者公民社會組織反饋信息、表達意見,並且積極地參與政府政策制定過程或政黨、公民社會活動。電子民主的最核心價值追求是民眾更為積極的政治參與,是以公民直接參与為主要導向的民主形式。
廣義地講,電子民主即電子時代的民主。民主作為一種政治體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信息時代的民主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於是電子民主的概念應運而生。由於信息技術為政府與公民的直接交流提供了可能,它不同於現今社會廣為採用的代議制民主,其發展趨向是直接民主。儘管如此電子民主的本質仍然與傳統的民主一致都體現了主權在民的理念。
學者們在定義電子民主時也紛紛提到了民主這一本質特征,如宋迎法、劉新全在《電子民主:網路時代的民主新形式》中提到“電子民主是完全網路時代的民主新形式”;其他類似的觀點如“電子民主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和體制束縛的民主,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民主制度的不足”,“應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來支持以公民為中心的民主過程”等等。
各國學者對電子民主內容的界定同樣也是眾說紛紜。歐洲科學研究所認為電子民主是“讓公民瞭解信息;參與請願協商議事.公投和選舉;互相交流形成電子社區和相應活動:參與電子競選”。還有學者認為“電子民主實現的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一電子投票(在選舉中用電子的方式進行投票)和電子參與(利用網際網路和相關技術來促進公民在咨詢和社會構建上的參與度)。蘇格蘭的國際電子民主中心認為,電子民主通過電子咨詢和電子申訴兩種方式這種電子民主概念強調兩種互動關係:一種是公民可以向政府反饋對公共問題的看法:另一種則是公民可以積極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儘管學者們各持己見但他們所認同的一個核心點便是,電子民主強調參與和反饋。綜合所有學者的研究.筆者將電子民主的內容分為3大部分:電子公開、電子交互和電子反饋。
- (一)電子公開
電子公開是指政府在政府內部行政電子化與自動化的基礎上利用現代電腦和通信技術建立起網路化的政府信息系統並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電話、網路和公共電腦站等)為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和服務。電子公開的過程是政府信息的輸出過程,是電子政府行使職能的過程。
政務信息公開的目的是實現政府透明化,民主的前提是對信息有知情權。公民在對信息有知情權的前提下才能站在與政府平等的平臺上與政府產生互動進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亦即政府信息的輸出是信息交互與公民反饋的前提和基礎。
- (二)電子交互
電子交互是電子民主的核心。絕大部分研究認為不管是信息的輸入還是信息的輸出,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政府能和民眾產生信息的交互實現民主。一些機構認為電子民主的直接目的是“為公眾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提供一個電子空間和網路虛擬社區增加公民參與民主過程的機會便於政府、政治團體能夠充分瞭解、發掘和採納公眾的觀點、知識和經驗,保證政府和公眾交流渠道的暢通,及時對公眾和社會的信息做出響應”。
- (三)電子反饋
電子反饋是在公民對政府信息有了一定瞭解的基礎上為了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方便線上交互時所採取的公民向政府傳達信息的形式是公民意見的反饋。信息交互環節強調互動,而電子反饋強調公民單向的意見表達。公民過去向政府傳達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上訪.信息化的發展為公民表達意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政府門戶網站開設的市長信箱就是典型的一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移動與新華網在2008年兩會期間聯合推出“兩會手機報“簡訊留言平臺新華網平均每秒鐘能收到2至3條向兩會建言的簡訊,兩會留言活動剛推出短短2個小時,已收到建言簡訊上萬條;類似的還有北京市“糾風”辦公室和原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合辦的“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手機簡訊平臺”,“該平臺的開通不僅拓寬了政府聯繫群眾的渠道也是政府接受群眾監督的又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紀檢監察工作效率和水平的一次有益嘗試。
因此公民電子反饋作為政府與公民直接溝通的補充也是電子民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電子民主的目標與其興起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一點是電子民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養民主要素鞏固民主進程推動民主發展。考慮到電子民主引起學界的重視是在電子政務開始普及之後我們有必要將電子政府的目標同電子民主的目標相結合.得出更準確、更全面的結論。聯合國的千年宣言對此做出的解釋比較詳細:電子民主可以促進民主和參與式的治理,產生更具回應性和有效性的政府。因此電子民主不僅要促進政府的服務性也應推進高效政府的建設。所以電子民主的目標應當是通過更高水平的民主來提高政府績效。
表1對上述電子民主的5要素進行了清晰的描述。
電子民主的實現媒介[1]
- (一)實現電子民主的傳統媒介
電子時代最明顯的特征是以電子電腦為中心的電子網路的日益發展。一方面,電腦網路的普及填補了公民的信息空白滿足了他們對信息的渴求,另一方面,網路的透明性、平等性、易達性也激發了公民對民主的渴望。因此在電子民主的最初興盛時期,電腦網路是其實現的最主要媒介。
2000年2月份出版的的《1998-2003西歐IDC網路使用和商業報告))預測:到2003年半數歐洲人口約21.5億人,可望成為網路用戶。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互聯網調杳報告顯示1997年中國的網民數僅有63量上升至2萬人然而據2008年2月的統計數據,該數21億人位居全球第一;在2009報告中中國網民數已輕鬆闖過3億人大關年的年初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網民數量有望在2009年底突破6億人。網民數量的敘升一方面也說明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的普及成效顯著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公民有了較強的網路意識以上兩方面從物理硬體和意識軟體角度解釋了網路這種媒介對電子民主的推動作用。所以早期的電子民主研究學者認為網路是電子民主的最主要實現媒介,他們稱電子民主是由公眾參與的基於網路的承諾和懲戒”。國內學者也在很大程度上認同此觀點,認為它改變了公民參與的模式,降低了公民的參與成本增加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促進了公民與政府之間的更為直接、廣泛的交流與互動。
不可否認網路的直接性、互動性以及即時性使得民意的表達更為方便。網路與民主相結合可以成為民主的助推器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地理跨越度極大、人口總數龐大的國家來說.網路民主似乎更加適合中國。但如果顧及到我國信息化起步較晚的國情以及我國東西部的發展差異我們應意識到,僅靠電腦網路只能實現部分發達地區的少部分人的民主,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考慮到我國公民的認識現狀及地區的硬體設施建設要實現更大範圍的民主.除電腦網路外.我們應輔以其他電子手段。
- (二)實現電子民主的新型媒介
電子民主的實現除了可以依靠電腦網路夕卜其他互動交流式的通訊工具也可以達到目的,而且近年來人們對這些新型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多。這裡我們將實現媒介統稱為ICT技術,具體分為以下4類:①電信裝置,如電話、傳真機②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有線電視和廣播;③現代信息科技即現今為大多數人認可的電腦網路形式④電子終端設備,指為方便市民查閱政務信息而在公共場所設立的電腦終端和電子設備如電子公告板電子滾動屏等。
雖然“電子民主”是個新生辭彙,但用電子化方式達到民主目的這一實踐實際上已存在了很長時間。早在現代信息科技未蓬勃發展起來之前,人們就已經利用電信裝置和大眾傳播媒介等ICT技術進行了電子民主的活動。
上述不同的實現媒介各有特色二電信裝置主要實現信息的傳達,可應用於政府公民滿足公民的知情權大眾傳播媒介是在電信裝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加多媒體化的一種媒介方式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大眾傳播媒介的形式也日漸繁多.代表性的如可視電視、互動式電視等。這兩種媒介因其普遍性易達性可作為電腦網路的有效補充實現信息的輸出、交互與反饋。
在電子民主日漸升溫的今天,實現多種方式媒介的有機結合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人們正在有意或無意地將多種方式融合。以2008年我國兩會為例,在兩會期間,新華社、中國移動聯合推出兩會手機報特刊和飛信留言,此舉措將網路信息以手機簡訊的形式發到用戶手機,這種方式比單純的網路更方便.因為手機的用戶覆蓋率比網路更大,其使用較之網路也更為便捷。
我國電子民主發展現狀[2]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最新《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們可以得知:截比2007年6月底,中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了1.62億,網站數達131萬個。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互聯網發展之快,影響之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目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位居全球增長勢頭最迅速的國家之列,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而而,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未來中國網民數目仍會以高速度繼續增長,網民的特征結構將進一步趨向合理,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也將進一步趨向理性和實用。網路的使用所喚醒的公民民主意識和新興的電子民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 (一)電子民主已在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網民已成為我國民主政治參與的主要力量。
2.電子民主正在不斷推進我國政府工作的民主化進程。政務信息是社會的公共物品,公眾享有平等獲得的權利。隨著中國全社會民主意識的提升,公眾要求參政、議政,要求政府加強民主化管理的呼聲日益高漲。政務公開、信息公開已經成為社會的發展趨勢。目前,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正是以對公眾的關註、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為目標,雖然還沒有充分的條件讓絕大多數公眾參與國家政策制定的討論,但從已經建立的許多國家或地方政府網站中,我們可以看出政府通過網路或者電子政府展現出來的形象,比以前有了巨大的進步,更加開放、高效和透明,更加具備民主精神。1998年7月,北京市政府建立了統一的北京市國家機關網站——“首都之窗”(wvw.beijing.gov.cn),它既成為北京市政府重要的新聞發佈渠道,也成為北京市政府瞭解民眾意見,檢查與反省自己工作的一個視窗。在全國,與“首都之窗”類似的政府網站有很多。在政府網站的環境中,人民的願望和要求能夠得到最快捷的回應,人民的意願能夠得到真正的尊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將屬於人民的公共權力交給人民,政府在人民的直接和間接監督之下代為行使權力,這也正是電子民主的發展要求與目的。電子政府能夠實現政府在傳統社會無法實現的功能。通過電子政府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和辦公透明度,加強了公眾對政府機構事務的瞭解,豐富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渠道,這被視為中國電子民主的有益發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許多地方,政府通過互聯網徵集民意已經成為一種很常用的做法,已經把互聯網視為提高決策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中國電子民主的發展仍存在著問題
電子民主作為信息時代民主的新形式,具有傳統的代議制民主所無法企及的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陷。在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完成,同時又而臨著信息化與網路化的衝擊,尤其是出現的電子民主這一全新民主形式,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為公眾政治參與增加了新的渠道,促使社會逐步向更加民主的方向邁進。但是由於信息傳播的自由性,現有的管理體制無法對信息網路的社會行為進行有效調整,電子民主的發展很可能超出了現實社會所具有的監控能力。綜合來看,中國電子民主的發展存在以下三個方而的問題。
1.電子民主的政府治理不足。中國互聯網信息資源數量調查結果表明,在網站內容更新方而,有些政府網站的內容更新周期在半年以上。同時,政府網站的交互性服務水平普遍較低,“投訴、舉報、信訪”、“表格下載”、“民意調查、意見徵集”是政府網站提供最多的三項交互性服務,但也只有不到1/3的政府網站提供,政府網站普遍存在網頁內容單調、陳舊,更新緩慢,實用性低的問題。因此,政府網站這座政府和民眾間的“電子橋梁”並不十分暢通,民眾和社會的力量並不能順暢的釋放出來,政府較難整合民間不同領域的力量並將其導入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行列,形成建設國家、發展民主政治的共同力量。
2.電子民主的道德治理不足。目前,中國網路倫理規範體系是非常薄弱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而:首先是社會問題。在網路公共空間中,自由表達的欲望似乎可以逾越道德和法律,出現了大量的道德失範現象。例如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名譽、利用網路進行中傷、誹謗、造謠生事、盜用他人的帳號、攻擊他人的網路和電腦造成實際損失等等,都是引起現實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其次是政治性問題。施拉姆傳播理論認為,言論自由是有條件的,它的性質是在言論自由權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言論自由以人對他的思想有義務為基礎。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負擔起這個對於他的思想義務,運用言論自由去煽動仇恨、誹謗、說謊,或者故意利用言論自由來站污真理,那麼他就沒有要求言論自由的權利。只有在一個人負起相伴隨的道德義務時,他才有道德權利。而實際上,在網路民主時代我們很難對這種言論自由加以責任和道德規範的制約。
3.電子民主的法制治理不足。自1996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頒佈和實施了一系列法規和條例,如《中國公用電腦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但隨著網路應用的深入發展,在已頒佈實施的一些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條文已明顯滯後,一些關於網路行為的認定過於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北京海澱區檢察院對2001到2004年5月間的網路犯罪案件分析後認為,互聯網立法嚴重滯後,是造成網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互聯網發展迅速,而且是一個無國界、無時空概念的虛擬世界,現行《刑法》以及《電腦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許多方而跟不上時代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從加強政府治理、加強道德治理以及加強法制治理三個方而入手,促進中國電子民主向程式化、規範化、法制化方向發展。
中國電子民主發展的趨勢[2]
現代西方各國的電子民主都尚處於起步階段。從目前中國電子民主的發展情況來看,更是如此,它們基本上有著同樣的發展趨勢。那麼,電子民主能代表著美好的未來嗎?針對這一問題,以美國學者台德·貝克爾為代表的許多學者做出了這樣的預測:隨著電子民主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它的優越性將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來併為人們所接受。到那時,它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並逐步取代某些傳統的政府部門。但也有一些學者擔心電子民主會給傳統民主政治帶來挑戰。正像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出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和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中國的電子民主將在借鑒的基礎上從國情出發而具有自己的特點。
- (一)電子民主將與政府體制改革越來越緊密地結合
電子民主的發展,將促使政府通過在互聯網上開設站點來樹立新的政府形象,密切政府與公眾的聯繫。如:削減名目繁多的規章制度,通過網路簡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公開政府的決策,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加強對政府的績效評估;推進公共服務的網路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公開政府的財政收支,強化對財政資金的監管;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精減機構和人員,實現廉價政府等,這些都將有力地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的深入。
- (二)有關電子民主的法制將更加完善
這主要包括“電子認證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法”等。在推行電子民主過程中,電子認證是被呼籲最多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必須將電子認證的有效性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互聯網的普及使知識和信息能以最經濟、最迅速的方式傳播,使每個公民都具有了自由獲取信息的條件。“政府信息公開法”將為政府部門信息資源的公開提供法律依據,而公民只有對社會和政治事務有了全而而深人的瞭解,才談得上理性地參與討論和決策。
- (三)電子民主將推動民主向直接民主發展
直接民主包括直接參与、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等眾多形式,尤其指在具體問題上以直接參与來做決定。但在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體制意義上的直接民主還缺乏可行性,因為直接民主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很高,尤其是容易造成社會的過度政治化,其實行效果也存在疑問。然而,電子民主恰恰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公民通過網路可以更充分地瞭解政府和尋求政府服務;也可以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決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使集體決策的範圍拓展到一切能利用網路終端的公眾。不難想像,普通公民只要坐在家中或辦公室里,就可以利用電腦或一些更高級的通信設備,通過按幾個鍵或點幾下滑鼠來對地方或國家事務輕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 (四)人們對電子民主的研究將更加深入
圍繞著直接民主代替代議制民主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投入到電子政府的研究中。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自己不同以往的政府治理模式。而對信息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學者們將在研究如何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改造政府的同時,反思政府存在的價值、意義和使命,反思傳統政府治理的缺陷和誤區,從而實現善治,達到善政。
- (五)電子民主可能給傳統民主政治帶來挑戰
從世界範圍看,網路技術被一些發達國家用來推銷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社會穩定構成了現實威脅,加劇了民主的不均衡發展;從國內看,網路技術還主要被國家壟斷,電子民主可能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團影響控制政治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可能導致“政治欺騙”,使政治參與流為程式化形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侵犯。甚至有人擔心以電腦為主的世界將受到某一階級的統治,出現“電子法西斯主義”。
目前我國網民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低,網路發展的規模小和地域分佈不合理的問題,網路時代的數字鴻溝是實現民主的巨大障礙。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男性與女性、興趣習慣存在差異,他們的權益未必能得到體現。信息技術可能會導致信息的貧富兩極分化,出現信息技術精英和信息窮人,一部分人將被剝奪更多的民主權利。
電子民主的虛擬性可能導致其與現實結合的困難。德國學者巴巴拉·貝克爾認為,在網路社會中,一組代碼、一個角色符號,合成了身份的維持物。網路主體身份的這些特別的因素使得我們在理解網路主體時必須從一種新的角度來考察我們平時所說的“身份”。在網路上,人們之間同樣可以形成某種“社團”甚至“組織”,但在形態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完全不需要今天意義上的實際的社會行為,只要把自己的數據輸入網路就行。與傳統社團相比,網路虛擬社團組織起來更方便,範圍幾乎不受限制,它把人的交往空間擴展到整個地球。這種虛擬身份、虛擬社團、虛擬社區等作為一種獨立力量沿著正式的組織體制參與政治過程是很困難的,也需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