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外向型農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外向型農業(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目錄

什麼是外向型農業[1]

  狹義的外向型農業是指農產品及其初級加工產品的出口貿易

  廣義的外向型農業是指面向國際市場發展農產品商品生產,進行國際間生產要素和生產成果的相互交換與交流。

外向型農業的內涵[2]

  (1)外向型農業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國際市場為導向是外向型農業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而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就意味著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都要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標準來進行,把農業生產納入國際經濟軌道之中。外向型農業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它直接參与國際市場,以國際市場農產品供需結構的發展和變化作為自己生產的依據。外向型農業的供給是以國際市場為方向的,其供給過程的生產行為可在國內完成亦可在國外完成。無論採取什麼方式,最終是為了滿足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隨著國際市場農產品需求變化而調整經濟供給的結構

  (2)外向型農業積极參与國際分工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農業,實際上是按國際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客觀要求,使一國或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加入到國際分工的行列中,外向型農業的經濟結構,必須具備技術經濟上的優勢和實力,以保持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3)外向型農業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農業經濟組織結構體系。外向型農業是一種對外經濟的體制,不能與一般的“農產品出口鼓勵”政策相混淆,必須在經濟體系整體上達到一定的標準。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指導性巨集觀決策系統對外向型農業經濟體制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嗎此為基本點,合理的組織結構,具有自主權的經濟實體,自由的經濟環境農業產業化和外貿政策則構成了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基本框架。

  (4)外向型農業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外向型農業以產品品質和技術密集程度作為區分標誌,以發達的商品經濟為前提,以銷定產,以市場需要來定科研攻關和技術開發的方向;它突破了傳統的生產型和部門的分割格局,形成了貿工農、貿技農一體化的經營體制;外向型農業不僅是單純的概念和構思的改變,而是農村發展戰略的根本轉變。

外向型農業的特征[2]

  外向型農業的特征應該從組成外向型農業的動態經濟系統中去把握。一般說來,外向型農業的動態經濟系統是由農業生產系統,農業經濟運行機制,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四個方面組成的,因此,外向型農業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外向型農業的經濟運行機制國際化

  外向型農業是面向國際市場的,而國際市場是受價值規律調節運轉的,它比任何區域性的國內市場競爭更激烈,範圍更廣泛,力量更強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用自己特有的農業經濟運行機制來改變國際市場的經濟運行。因此,在自己的農業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機制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採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只能把自己與國際市場隔絕開來,這就會不利於外向型農業的發展。一些外向型農業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和地區如荷蘭等,都是使自己的農業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相一致。因此,農業經濟運行機制的國際化是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外向型農業要求一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和競爭,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參與國際經濟迴圈。這種模式的運轉不同於內向型農業模式。外向型農業不僅要考慮國內經濟機制和力量;考慮國內各項因素,包括體制、功能、程式和政策;考慮國內的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甚至行政手段等各項經濟因素;而且要更多地顧及國際因素和特點,以使自己的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相一致。因此,外向型農業的經濟運行機制的國際化要求政府在農產品國際貿易經濟增長貿易政策關稅外匯市場國際收支平衡外匯管制、國際間勞動力流動等方面與國際市場相銜接。

  (二)外向型農業的產業結構外向化

  農業產業結構是決定農業經濟結構的基本因素,它構成了農業經濟結構的主體框架,反映了社會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的分佈狀況。發展外向型農業實際上就是按照國際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客觀要求,使農業經濟及其發展能夠加入到國際分工的行列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產業結構的外向化就是農業經濟的外向化。目前雖說外向型農業是政府對國內農產品和國外農產品以及農業要素(勞務、資金技術等)出口給予相似刺激的農業,但無論如何在外向型農業的產業結構中,農業出口處於重要地位,這是因為:①外向型農業以國際市場上農產品消費需求及其結構作為主要依據,國際市場上農副產品的消費需求結構決定了外向型農業潛在的產品出口結構,從而決定著外向型農業各產業的形成和發展。②外向型農業的直接目標是實現國內農業資源的最優配置,創造更多的外匯收入,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重點發展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優勢產業。這和主體農業(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的非外向型農業,其產品流向是內向的)強調各產業的平衡發展顯然不同;由於比較優勢是動態變化的,因而外向型農業的產業結構必須由此而作相應的調整。③外向型農業對整個國際市場而言,供需總量有一個飽和度,但對於其中一個國家而言,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對外貿易不存在供過於求的問題,各國可憑藉其外向型農業的比較優勢占據一席之地,獲取豐厚的比較利益。由此可見,以農業出口為重點的有序結構是外向型農業發展的保證

  (三)外向型農業的經濟管理體制全球化

  一些外向型農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採用聯營出口的管理體制,即把分散的多頭出口轉變成專業化的農業企業集團,統一對外。這種農業企業集團實際上是合作經濟組織。在這種合作經濟組織下,政府不直接經營出口,而是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管理體制以及相應的政策、法令、制度和措施等,這一套經濟管理體制不僅要考慮本國的政治制度、政策體制、所有制生產關係、經濟水平、生產規範、民眾素質,還要拓展視野,將國際經濟體系和多種政治一經濟一文化因素考慮在內,做到多個層面的發展,即:①政府各項功能都要具有適應國際因素的一面;②政府各項功能要符合國際慣例;③政府運行過程中要具有國際意識,併在國際大背景下提高行政效率

  (四)外向型農業的生產系統高效化

  外向型農業是以國際市場為著眼點,在競爭中求生存發展的農業,它要求有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來支撐。這種農業生產體系的具體特征體現在①高質量的農產品。高質量的農產品是打入國際市場並立於不敗之地的生命,只有高質量,外向型農業才具有競爭力。因此,外向型農業首先應該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多創名牌產品,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新”,以在競爭中求勝。②農產品投入市場的時效性。農產品大多為鮮活產品,易於腐壞損耗,特別是像魚肉蛋奶、蔬菜,果品一類商品,不耐貯藏,不便長途運輸。它們一旦失去鮮嫩性,其價值也就隨著它的使用價值的消失而消失。因此,爭取時間、縮短運距、精裝快運和及時投市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③包裝加工講究。良好的加工和精美的包裝,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沒有良好的加工和精美的包裝,高質量的農產品的價值就不能實現。④生產、運輸、銷售要求系列化配套。在發展外向型農業中,農產品的生產、運輸、貯藏、銷售等環節是相互銜接、緊密聯繫、配套成龍的。如果技術不配套,即使產品質量優異,也會在產、運、銷的某一環節出問題,使產品變質而喪失優勢。

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一、理論依據[3]

  1.比較優勢原理

  傳統的比較優勢是靜態,即通過出口本國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農產品,進口本國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從而增加本國的福利。現代貿易將比較優勢動態化,認為一國在某一產品的生產上雖然暫時沒有比較優勢,但只要具有潛在優勢,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仍然可以獲得比較優勢。

  2.資源共用原理

  通過發展外同型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國外資源。例如,可以廣泛利用國外的各種直接和間接投資,彌補我國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引進國外先進耕作技術和優良品種,彌補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不足;還可以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來改善我國土地資源不足,剩餘勞動力較多的現狀。

  3.社會生產的良性迴圈和國民經濟平衡原理

  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發展是社會再生產過程良性迴圈的前提條件,但由於一個國家資源稟賦的狀況、管理體制的差異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可能會導致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比例的失調。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迴圈,可以調整各部門發展的比例,實現優勢互補。

二、發展現狀[4]

  1.出口農產品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2.企業化生產經營程度低,出口規模小,已成為我國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3.農業科技人才缺乏的負面效應逐漸凸現。

  4.外向型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5.生產與外貿的關係沒有理順,體制缺陷明顯。

三、現實意義[4]

  1.有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能夠較好地解決分散的小生產與多變的大市場之間矛盾的經營模式,它必然隨著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基礎條件、內在要求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創新。加入世貿組織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的重要途徑,即把產業化與外向型農業結合起來,引導農業產業化向外向型發展。其基本內涵是:增加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外向度,拓展發展空間,實現農產品市場由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更加註重國際市場;農產品生產由數量效益型為主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更加註重標準化;農業資本構成由以國內融資為主向國內外融資轉變,更加註重利用外資;農業組織方式由“公司加農戶”為主向“公司加基地聯農戶”轉變,更加註重規模化經營;農業科技由傳統技術向高新技術轉變,更加註重運用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從而加快農業的外向型和現代化進程。

  2.有助於推行農業標準化

  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標準化非常普遍,水平也比較高。在我國,這項工作起步較晚。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大宗農產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的出口,多次遭到國外的退貨、設限和封關。這裡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不高是不可否認的。今後,農產品如果不按標準組織生產,就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因此,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向外向型發展、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所必須要過的一道重要關口。農業標準化不僅關係到擴大農產品出口、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也是促進農業發展上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外延型、數量擴張的發展路子,真正實現與國際接軌,使農業走上精細化、規程化、工業化、科技型、內涵型的現代化之路,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

  3.有助於培育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必須把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一味依靠政府扶持、保護的經濟是缺乏活力的,具有自主發展、自我創新能力的經濟才有競爭力、生命力,才能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從長遠看,推動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向外向型農業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必須著力增強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這就要求要有意識地培育和發展各種新型農村經濟組織。

四、發展對策[1]

  1.堅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和主要目標,以國內市場為立足點和基礎,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瞄準國內外市場的行情,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把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商品優勢。這樣就能在國際市場變化莫測時,進可以供,退可以納。

  2.落實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的優惠政策。建立出口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生產的風險基金,對出口創匯的農副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和引進優良品種以及深加工設備等方面給予支持;適當提高地方和生產者,經營者的外匯留成比例,並保證兌現;對收購的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根除多了砍、少了趕的“刀鞭”政策;按質論價優質優價,保護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對發展名、優、特、新產品的生產基地和深加工企業,在稅收信貸方面給予優惠支持。

  3.建立和完善外向型農業發展基地。建立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作法,也是我國實現出口戰略的根本措施。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產品種類多,有許多產品急待開發。但是我國現階段技術經濟都比較落後,生產力水平低,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難以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競爭。但是我們能夠根據社會化大生產需要,通過巨集觀調控,選擇自然條件好,生產潛力大、經濟和技術條件都比較好的地方,集中較多的資金、人力、物資和技術,建立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先進的現代化,系列化和多層次的出口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生產基地企業,從而增強出口創匯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保證長期穩定的貨源,提高創匯能力。出口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基地建設必須適當集中,選擇生產區集中連片.自然條件好,專業化程度高,生產加工技術基礎好,出口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的地區,實行集約化經營。逐步實現貿工農一體化,服務系列化、產品優質化、新潮化,以保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貨源長期穩定增長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出口基地企業的經營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建設資金的籌集應堅持“誰投入。誰經營、誰得益”的原則,鼓勵多方籌集資金

  4.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效、優質、高產農業,提高出口農產品等加工品質量。當前,世界市場上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數量、質量、品種、時間、價格及衛生檢疫標準要求都不斷提高,一些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居民喜歡優質、新鮮、可口、衛生的食品,且有連續性及多樣化的特點。而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多數是質量差,標準化、規格化程度也比較低,售價低、創匯少。有時為了多創匯,採取“以量補質”、“廉價推銷”的辦法,這直接影響了出口的信譽。造成這種情況的關鍵在於科技水平低,生產手段落後。現代化建設最終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當今世界農產品競爭實質也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所以發展外向型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人才培養,加強技術改造激勵創造發明,適當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提高出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質量

  5.深化外貿體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貿工農相結合的外貿體制。外貿體制要繼續深化改革,要突破外貿獨家經營的格局,按照“自負盈虧”、放開經營、農工貿相結合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搞活出口貿易,以農工商以及“三場”(農場、牧場、園藝場)為龍頭,與集體、專業戶、聯合體聯合組織經濟實體;也可以同資金雄厚的鄉鎮企業辦實體經營;同外貿部門結合,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形成出口視窗,允許一部分產品和經濟實體單位有出口權,進入國際市場競爭。

  6.完善出口創匯服務體系。要建立全國內外市場的信息網路,為外貿經營單位、生產基地企業及時提供市場信息,指導農戶和出口創匯的基地生產經營活動。

  總之,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不能游離於外向型經濟之外,農業經濟也必須和國際市場“接軌”,我們必須作出努力。

外向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之間的關係[3]

  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型經濟之間有一些必然的關係,它們實際上就是一種操作產業。外向型企業和農業產業、生產企業的一種結合。外向型企業和農業企業戰略聯盟:其一是優勢互補,因為這兩個公司之間原來定位是不一樣的,外貿企業主要是做外貿、流通、物流、銷售,農業企業更多的是做生產加工,這兩類企業結合方式就是貿易和生產結合、品牌和加工結合,物流和商品結合。其二是形成產業鏈,外貿企業和農業生產企業進行有效的融通,形成有效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有三個環節,一個是生產環節,生產、技術、加工,這一環節側重於企業生產,另一個環節屬於物流銷售,包括樹立品牌,很多企業是生產物流一肩挑,負擔比較重的,尤其對一些規模不大企業較難,應該形成一種互援的機製做這件事。第三個就是規則平臺,更多講的就是行業性,在做標準、認證、監控等方面使得農業產品的生產有一種工業化生產的規則環境,需要政府、協會更多的出謀劃策,去推動這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1.0 1.1 侯廷川.外向型經濟知識講座.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2. 2.0 2.1 賈敬敦,顧雲飛,顧海英主編.外向型農業發展戰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 3.0 3.1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編.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2007.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4. 4.0 4.1 王雅鵬主編.現代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ixi,jane409,y桑,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外向型農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