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貿工農一體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貿工農一體化的概述[1]

  貿工農一體化是指按照市場需要組織生產和加工,形成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緊密相連的產業體系。它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種經營體制,貿工農的經營組織形式有多種,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保鮮、運輸和銷售環節及其外延環節的經濟實體或利益共同體。

  貿工農一體化是農業生產社會化的必然產物,早在本世紀50年代首先在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建立,之後又在其他許多國家推廣,我國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體制,要以流通為重點,根據市場需求,打破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界限,不論農業、工業企業還是商業企業外資企業,不論國營、集體企業,還是“合資”、股份合作企業,或個體私營企業都可以實行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生產經營,發展適度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和區域性支柱產業,促進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的大發展。

貿工農一體化的優點[2]

  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新的農村經營方式,總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1.把農民的生產與市場的需求自然地銜接起來,促進了農村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化。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一頭連著國內外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使生產、收購、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一系列過程緊密銜接,環環相扣,解決了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這種經營體制通過合同或契約,使農民與加工企業建立比較穩定的聯繫,並得到相應的配套服務,農民種養什麼有指導,生產過程有服務,銷售產品有門路,銷售價格有保護,增強了生產的預見性,減少了盲目性。一體化組織通過開拓國內外市場,既擴大了本地產品的覆蓋面,又瞭解到更多的市場信息,正確地引導生產,成為連結農民分散生產與社會化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2.解決了分散經營與採用科學技術的矛盾,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為獲礙穩定的貨源,要求原料生產相對集中,形成適度規模,農戶藉助龍頭企業的配套服務,儘可能擴大生產能力,獲得規模效益。在這種利益驅動下,龍頭企業必然利用各種優勢.加快高精尖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又由於一體化經營具有生產集中、規模較大、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優勢,許多新技術能直接推廣刊農戶,從而大大縮短了新技術的推廣周期。

  3.推動了城鄉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結合,促進了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推廣,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之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按市場需求組織的大規模農副產品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可供加工的貨源,促進了城鎮加工業的迅速發展,進而帶動商業流通、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城鎮的技術、人才、資金物資、信息更多地流向農村,與土地、勞力、原料等資源結合起來,形成群體優勢,加快城鄉一體的融合程度。

貿工農一體化的分類[3]

  1.按一體化產生方式劃分

  貿工農一體化按其產生方式可以劃分為內生式一體化和外聯式一體化。所謂內生式一體化,是指農副產品商貿及加工企業或其他農業經濟組織通過直接投資方式,在本企業或組織內部實現產業鏈的延伸,使貿、工、農各項功能在原企業或組織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而自成一體的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所謂外聯式一體化,是指在現有貿、工、農、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獨立功能載體的基礎上,通過某種紐帶(包括產權契約或市場買賣)將原本獨立的利益主體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使貿、工、農各功能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得以一體化。內生式一體化和外聯式一體化的主要不同點在於:

  (1)前者在企業或組織內部實現產業鏈的延伸與擴張;後者在企業或組織甚至與個人之間通過外部連接形成一體化。換言之,前者是產業鏈在組織內部的縱向延伸,後者是通過組織或個人之間的橫向聯合實現產業鏈的延伸的。

  (2)前者在其一體化以前與之後的利益主體都是唯一的;而後者的利益主體在其一體化以前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一體化以後利益主體數仍維持原數或者合一。

  (3)前者的投資主體較單一,資本多以積累為主;後者則往往存在多方投資主體,資本的籌集以積聚式為主。

  2.按一體化程度劃分

  依據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中各利益主體結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完全一體化和準完全一體化。完全一體化是指把農業生產本身和與之相應的農產品的加工、運銷過程的若幹環節和功能的實現通過產權連接或直接內生納入到一個統一的利益主體內,該經營體實行統一核算,形成完全的一體化經營。準一體化又稱不完全一體化,是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運銷環節通過契約或較穩定的市場購銷關係統一到一個利益共同體內,原有的各個功能利益主體仍然保持各自獨立性的一種一體化方式。

  完全一體化是一種緊密型的利益連接方式,準一體化是一種較鬆散型的利益連接方式。兩者的明顯區別是:前者在一個產權獨立的決策實體中,把產供銷各環節納入到一個統一的經營體內,形成企業化經營,是集服務和生產於一身,呈現單一經濟實體內部相互關聯的經過過程。後者是產權相對獨立的多個決策實體,經過某種外部關係連接的經濟過程。兩者各有優缺點。

  完全一體化的優點在於:(1)能有效地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2)規模經濟帶來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3)延長產品價值鏈,充分實現產品的價值增值;(4)資本集中壟斷程度高,易取得壟斷利潤;(5)完善的分銷網路和先進的促銷手段易於靈活進出市場,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強。其不足之處在於:(1)內部組織管理成本高,經營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效率;(2)投資規模受農業投資利潤率、農業生產內部積累和生產集中化程度影響大。

  準完全一體化的優點在於:(1)農戶經營的不確定性因素相對減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市場風險;(2)聯合體內部的組織成本相對於完全一體化要低,通過契約關係或市場買賣關係聯結千家萬戶,經營更加靈活主動,可避免所有權經營權集中體制下企業管理的種種弊端。其不足之處在於:(1)交易費用高於完全一體化方式,極易出現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合同附合同化問題(附合同指合同內容由當事人一方確定,他方當事人只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亦即只能加入或不加入合同);(2)由於各類工商企業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分散的農戶不具備有利的談判地位,加上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監督和約束,容易造成合同內容權利義務失衡,難以保證農民利益;(3)由於合同或市場連接的鬆散性和多頭利益主體的分散性,容易導致違約現象發生,增加了合作中的成本和風險。

  綜上所述,完全一體化方式利益連接緊密,穩定性強;利益分配多屬於組織內部問題,利益分配矛盾小,一體化的組織成本較高、交易成本較低。準完全一體化方式利益連接鬆散、穩定性差;利益分配在多個利益主體之間進行,需要重視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一體化的交易成本較高、組織成本較低。

  經過實際調查與深入分析與總結,在以上兩種分類標準的基礎上,可以將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利益連接方式歸納為五種主要類型,其關係如表所示。

  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利益連接方式簡示表
貿工農一體化內生式一體化前向內生式完全一體化
後向內生式
外聯式一體化產權連接式
契約連接式準完全一體化
市場連接式

  一般而言,前向內生式、後向內生式、產權連接式屬於完全一體化。契約連接式、市場連接式屬於準完全一體化。但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有將契約連接式中合同規定農民參加者生產的產品一定要全部交售給其連接的貿工農一體化聯合體的情況,稱之為完全一體化合同形式,歸屬於完全一體化。‘正確區分內生式一體化和外聯式一體化是進一步分析五種基本利益連接方式的基礎。

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學邏輯[4]

  貿工農一體化是以市場為導向, 以農副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等綜合農業組織為龍頭, 以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為基礎,把農業的生產、加工、貯運、銷售等環節聯繫起來,形成一體化的經濟利益集團或共同體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它包涵了產加銷一條龍、種養加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利益各方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和自身的經營特點, 將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以合同契約的形式組合起來, 達到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目的。它可以是“公司+農戶” 式、“社區十農戶 式、股份合作制式等橙散或緊密的經濟共同體。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和我國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商品化、市場化、走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路子勢在必然。

  l、貿工農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規律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 農業的生產、加工、貿易等部門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分工日益細化,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日益緊密,交換關係日趨頻繁,為追求高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避免經營風險, 這些原先各自獨立的部門需要通過一體化的形式互相合作並結成利益共同體,以求自身和共同發展。

  2、貿工農一體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分散性地域性季節性特點,農產品具有易腐性、供應集中性及其消費的經常性等特征。因此,與其它產業相比,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其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結合最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以龍頭公司和企業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聯結起來,通過系列化的經營方式,銜接產加銷環節,消解農業產銷矛盾,合理調節利益關係,形成農業及其外延產生鏈,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增強自身活力和發展能力

  3、貿工農一體化是發展市場農業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要求農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軌道轉型, 具有獨立經營主體地位的農戶必然遇到賣買雙重分散的矛盾和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如何有效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寨約經營水平, 不斷地開拓市場,是力量薄弱的單個農戶難以辦到的,而靠傳統的、以行政計劃手段維繫較大規範生產的辦法, 己被實踐證明是低效的。

  顯然,只有依靠現代商品經濟的紐帶,通過農戶與企業、公司的聯合, 把極其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並把生產資料供應、生產技術指導、農產品收購、加工、貯運、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後過程相聯通,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種養加結台的經營組織體制, 才能有效地把農民和農業引向市場。

  4、貿工農一體化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農業要獲得穩定發展, 與其它產業同享社會平均利潤,只有提高整 粥效益。因此,必須確立農業企業化經營思想,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供產銷相互銜接,產加銷備部門互相協作,建立一體化的利益機制, 形成集團效應,使農業在加工、流通環節得到增值,從而改變農業的原始產品供應狀況, 阻止農業利益流失, 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侯以信,郭定巨集.實用市場經濟辭典.新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 國風.對貿工農一體化理論分析[J].《中國科技產業》.1995年07期
  3. 劉希榮,丁劍.試論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利益連接方式[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4. 陳士輝.貿工農一體化—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向[J].《科學.經濟.社會》.1994年0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jane409,Solitude1314,Mis铭,y桑,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貿工農一體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