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農村城鎮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村城鎮化

  農村城鎮化是指各種要素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農村城鎮人口不斷增多,城鎮數量、規模不斷增大,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它是以工業為主體的非農產業集聚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農村社會演進並通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傳統農村向現代城市文明的一種變遷,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是以農民為本,以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水平為最終目的。加快農村城鎮化水平,是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條件的必由之路。

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措施[1]

  (一)加快農村城鎮化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和一心為民的群眾觀。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必須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就推進農村城鎮化而言,應體現在保持加快經濟發展,為城鎮建設提供經濟支撐。經濟是城鎮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從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看,凡是二、三產業發達的城鎮,相應城鎮化發展都比較快。因此,要按照城鎮的功能定位和人口規模確定產業發展方向,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群體,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區位、政策市場勞動力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的力度,大力發展有競爭優勢的農畜產品加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綠色食品等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支撐城鎮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城鎮服務業水平。形成合力城鎮化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許多工作都需要農民的積極配合,才能取得實效。因此,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和一心為民的群眾觀可作為農村城鎮化的理論指導。

  (二)繁榮農村經濟必須加快城鎮產業的發展。這不僅可以滿足已在鎮區居住的勞動力就業需要,而且可以吸納相當多的鎮外勞動力就業。發展城鎮產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產業造市。小城鎮的發展和繁榮必須依靠獨具特色的產業來支撐。這就需要因地制宜,選準支柱產業,抓住已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一業為主,多業驅動,帶動相關產業,特別是服務行業的發展,使小城鎮建設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撐。
  • 流通造市。小城鎮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區位優勢,成為周邊農村的商品集散地,形成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
  • 旅游造市。建設和發展以旅游為特色的城鎮也是造市的一個方面。特別是西部許多地方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底蘊以及傳統的飲食文化、鄉土特色等,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發展觀旅游業

  鄉鎮企業小城鎮經濟的支撐,在農村非農產業中,鄉鎮企業是龍頭。對鄉鎮企業的發展:一要通過合理引導和調整產業結構,做好農產品的精加工、流通、儲存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經濟效益。一是要推動小城鎮與工貿小區合理聚集,實現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建立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小城鎮對鄉鎮企業的利益吸引,使新建、擴建企業和原有企業向小城鎮適當集中;三是依托小城鎮調整農村產業佈局,提高鄉鎮企業綜合效益。從而帶動小城鎮及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儘快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

  (三)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城鎮化有了一定發展,在部分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在許多地方城鎮發展落後於農村工業增長,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和人口比重遠遠超過城鎮勞動力和人口的數量。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 農村社區集體組織的收益分配制度是按戶籍確定社員參加分配的權利,戶籍遷移,分配資格就被取消,許多在外地和城鎮勞務,經商的人員,不願意把戶籍遷離集體到城鎮落戶,戶籍仍然滯留在農村。
  • 城鎮現行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許多已在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經營和勞動的農民在城鎮落戶定居,成為城鎮居民。
  • 鄉鎮企業分佈過於分散,因而農村社區事業雖有較大發展,從事二、三產業勞力占了很大比重,但不能相應地擴大城鎮規模,因此必須加大城鄉改革開放的力度,推動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總之,加速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因素。

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意義[1]

  加速農村城鎮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是以農民為本,以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水平為最終目的。加快農村城鎮化水平,是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條件的必由之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新農村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各個方面:

  第一,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

  城鄉差別越大,農民就越會為了短期的收入增加而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既難以形成城市的食品安全供給,也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改變以往簡單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傾向,全社會都來更加關註並致力於農村的綜合發展。

  第二,農村社會制度的完善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城鎮化來完成。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中老年人,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的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管理鬆懈、工作制度渙散、使農村文化生活缺失,增加了農村治安的不穩定因素、同時由於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也使養老、救助、治病等問題日趨複雜。我們應逐步建立起比較符合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體制,逐漸把在城市中已經相對過剩的社會文化資源引向農村,適當地引入外來志願者為農民提供一些衛生、文藝知識等,幫助農民把各種社會文化組織發展起來,這樣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和精神保障。

  第三,農村人文傳統和自然環境的全面恢復。在很多市場經濟體制相對完善的國家,農村大都是風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很多城裡人有向農村迴流的意願。在歐美發達國家,在日韓甚至出現了逆城市化趨向。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也應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應該重新恢復農村本來就擁有的田園風光,農民應該生活在一種相對比較和緩、比較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之中,讓一些精神緊張、不堪污染的城裡人被田園詩般的農村所吸引。這一系列的舉措的實施都有待於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第四,解決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勞動力持續或長期地從農業轉入其他生產部門,是工業化過程的主要特征,而工業化過程必須推動城鎮化過程。所以,減少農民的主要途徑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到非農行業,必須在大力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推進城鎮化,並使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五,加快農村城鎮化,意味著農村向現代化的轉變。城鎮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聚集的過程,而聚集必然落腳在具體的地點上,這些地點就是各級各類城鎮。在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發展中,人們更註重選擇有發展潛力的城鎮作為新的增長點,形成生產力的聚集。正是這些增長極所產生的聚集和輻射效應,才能刺激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村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從而突出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第六,城鎮化發展的真正持續繁榮必須靠合理的產業來支撐,優化產業結構才是城鎮化的核心和內涵,充滿活力的經濟是小城鎮繁榮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小城鎮帶動農村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根據小城鎮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著力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形成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要發揮小城鎮功能和連接大中城市的區位優勢,興辦各種服務行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各類綜合性商品批發市場。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服務,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正確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抓住國有企業戰略改組的機遇,吸引技術、人才和相關產業向城鎮轉移。鼓勵大中城市的工商企業到小城鎮開展產品開發商業連鎖物資配送、舊貨調劑、農副產品批發等經營活動,從而促進小城鎮帶動農村的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村城鎮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