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農產品物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產品物流(Farm Produce Logistics)

目錄

農產品物流概述

  美國是物流認識和實踐的發源地,1901年,約翰.F.格魯維爾在《農產品流通產業委員會報告》中第一次論述了影響農產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開了認識物流的序幕。美國的物流管理協會的最新定義指出,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它通過有效率和有效力的計劃,執行實施和控制商品的儲存、流動、服務和相關信息,以滿足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過程中消費者的需要,主要強調物流的管理功能。

  1956年,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概念,日通綜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冊》中指出,物流是將貨物由供應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動,是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的經濟活動,包括包裝、搬運、包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活動領域。日本學者在定義中強調,物流中的物品不僅僅指商品,還包括廢棄物。

  1962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財富》雜誌上發表了《經濟的黑暗大陸》一文,強調應當高度重視流通以及流通過程中的物流,對理論界和實業界產成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歐洲物流協會認為:物流是指在一個系統內對人員和商品的運輸、安排及與此相關的支持活動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以達到特定的目的,歐洲的定義更加強調物流的系統性特點。

  我國引入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2001年8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著名物流學家王之泰認為“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運動,是創造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和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這是目前國內普遍接受的定義。

  農產品物流是物流業的一個分支,指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流動。就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通過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環節,做到農產品保值增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目標是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節約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損耗,從某種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農產品物流的方向主要是從農村到城市,原因是商品化農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在城市。

農產品物流的特點

  農產品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通過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環節,做到農產品保值增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

  1.農產品物流數量特別大,品種特別多。

  2.農產品物流要求高。一是由於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它是有生命的動物性與植物性產品。所以,農產品的物流特別要求“綠色物流”,在物流過程中做到不污染、不變質。二是由於農產品價格較低,一定要做到低成本運行。三是由於農產品流通涉及到保證與提高農民的收入。因此,在物流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服務增值,即農產品加工轉化,農產品加工配送。

  3.農產品物流難度大。一是包裝難,二是運輸難,三是倉儲難。雖然我國農產品物流活動出現得比較早,但無論是在農產品物流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操作上,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都很緩慢。

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物流量大面廣,其自然分佈的區域性與消費需求的全國性以及國際形勢是現階段農產品物流的一個重要前提。農產品物流組織有多種形式,共同組織著我國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但農產品物流技術明顯落後。

  1.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方面。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導致農產品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鮮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網路設施不健全,農產品流通信息不暢,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大。

  2.農產品生產物流方面。除少量企業化生產物流量較大外,大多由個體農戶生產或從事,每戶承包土地不多,耕種或養殖物流量小。

  3.農業供應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的主體方面。主體繁多,包括供銷系統、糧食系統、農業系統農產品市場及其它農業物流主體,市場秩序較亂,整體上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市場主體的培育狀況不容樂觀。

  4. 農產品運輸、倉儲及裝卸方面。運輸設備和技術滯後,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特種倉庫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立體庫等嚴重短缺,農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現象相當突出。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叉車托盤、貨梯、升降平臺、巷道堆垛起重機等裝卸設備數量極其有限。

  5.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物流資源豐富,但農產品物流相關的部門行業條塊分割嚴重,致使資源難以整合,其結果是農產品物流企業數量供過於求,但服務質量又滿足不了市場需要。

  6. 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和佈局方面。農產品市場培育滯後,遠不能適應當今供求質量提高的新階段需要。具體說來,結構不合理,城鄉農貿市場多,無效物流比例驚人, 給城鎮的垃圾處理、環境保護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壓力;批發市場不足,生鮮連鎖經營超市太少;缺乏綜合服務功能,擁有儲藏、加工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的市場為數不多,交易方式落後,網上成交、電子結算卡的運用仍處於試用階段;農產品市場的規劃和佈局存在著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觀規律的現象,市場應有的功能難以釋放。

  7.農產品物流需求市場方面。農產品物流市場潛力巨大,但專業化物流服務理念滯後,對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表示懷疑,擔心產品安全,自營物流比例過高,物流非合理化狀況突出,物流發展面臨市場需求約束

  8. 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產品質量低、加工及保鮮技術落後、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質檢驗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證等諸多因素制約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9.農產品物流系統的危機管理意識薄弱。對“禽流感”型的公共衛生事件給農產品物流造成的影響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認識不夠,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

  二、改善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對策

  1. 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現代物流意識。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提高農民素質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應通過教育、培訓,增強農民的市場經濟觀念,切實轉變單一運輸經營的觀念,徹底轉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運用系統優化原理、最小總成本方法、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農產品流通方式, 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2.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的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著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和便利與否,因而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才是發展物流業的基本要求。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要做好這方面工作,須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產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3. 打造現代農產品SCM模式。農產品供應鏈包括從育苗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廢棄物回收等所有流程,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和標準化等因素影響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始終。“市場信息指導+種業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資連鎖經營+整合型生產物流機制+食品安全認證與標準化”模式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該環節一般可分為產前物流、產中物流和產後收穫物流三個階段。“信息指導+種業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資連鎖經營”是打造農產品供應鏈的前提,應鼓勵農民成立生產協作小組,嘗試實施整合型生產物流機制,將區域內的農作物耕作、田間管理及農產品的收穫、加工、存儲等作業形成的物流統籌由共同機制運作,引入HACCPISO14000系列標準等認證,確保食品安全,著力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鏈。

  4.政府應為改善農產品物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在促進農產品流通過程及基礎設施建設中,應發揮積極作用,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地位,併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同時,在政策法規方面提供保障,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的進程,健全行業法規,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適度競爭,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5.協助農業龍頭企業構建各種形式物流組織實體。物流企業和組織是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的關鍵環節,應採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辦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界限,儘快培育一批農產品物流組織。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進行內部各環節的整合優化,積極引進和借鑒發達地區和國外物流企業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充分利用運輸、商業企業在市場信息、銷售網路和運銷經營等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組建自營物流企業。這也能充分實現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戰略,使各產業鏈結合的更加緊密。同時,扶持農村營銷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和自辦購銷組織,推進供銷社改革,發揮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勵各組織之間的聯合,運用管理和信息技術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興辦第三方物流,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務於農業的生產。

  6.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技術。整個物流鏈條上,技術的創新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因此,要始終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在生產上要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把標準化貫穿於產前的種子、種苗、化肥、農藥、飼料生產資料的選用,產中的栽培、飼養等技術規程,到產後的加工、包裝和產品質量的檢驗,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為農業產出、產後各個環節的進行做好準備。還可實施“名牌戰略”,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稀產品,加強品牌推廣和擴展,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度,形成一批農產品的強勢品牌,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產品物流的暢通。二是要提高加工、包裝技術。包裝除具有保護功能和促銷功能外,還是連接農產品市場利潤和物流成本的結合點。因此,要在農產品的精加工和包裝上狠下功夫,積極採用新型的保鮮技術,延長農產品的儲藏時間,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三是要積極運用現代營銷手段。要在抓好傳統銷售方式革新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和應用現代銷售手段。鼓勵龍頭企業或銷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別是在沿海沿邊口岸設立流通加工和銷售網點、對外視窗,發展代理商,建立直銷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配送等形式。積極運用拍賣、代理等現代交易方式。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國際化發展以及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的購買、消費方式也會發生巨大變化,網上購買的比例會逐步增加,要適應信息化、網路化趨勢,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網上交易

  7.加快對農產品物流專業人員培訓。物流教育體系應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因為物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員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只有理論和實踐真正得到良好的結合,物流業才能得到較快的發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訓體系,才能保證物流業專業人才較高的專業素質。同時,一些物流專業應根據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加快對農產品物流專業人員培訓,建立農產品物流教育培訓中心。

  8.積極開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業。目前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發展狀況,由於本身實力較弱、市場占有率較低、籌集資金能力差,組建自營物流組織,難免會回到 “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組織形式,不僅巨額固定資產投入吃不消,即使設施完備,也會因農產品季節性生產造成在產品銷售淡季大量設備閑置。再加上農產品自身特殊性決定的無論其在加工業、倉儲業還是運輸業都有著不同於工業產品的較高要求。而且,如果企業內部信息網路不完善或者管理能力不高,還會出現部門間難協調,不利於整個企業共同利益的獲得,因而應鼓勵農業加工企業、倉儲業和運輸公司等不同的獨立組織進行聯合,發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在農產品倉儲業、加工業、運輸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門之間,形成錶面上是各個獨立的組織實體,而實際上卻是由他們聯合而成的一個以信息技術作為他們的橋梁和紐帶的虛擬大組織。在這個大組織中,各個成員都能夠得到管理和信息的共用。由於不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標是降低物流有關的成本並提高整個運營系統的效率,各成員之間可以集中精力開發其專門領域的潛力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又通過合作來降低整體的成本。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不僅可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實現信息資源共用,而且可以達到各相關部門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資金的周轉速度,解決了一直困擾著農業發展的農業資金長期短缺的問題。

  9.註重農產品的加工開發。農業最大利潤領域是加工開發環節。在此應特別註意的是農產品的開發加工要多樣化:一是從空間上看除了常見的品種外,多發展“名特稀”產品;二是從時間上看,多發展反季節農產品;三是對同種產品開發出多用途,以適應不同的消費需要;四是對同種產品分成不同的等級以適應不同的消費檔次;五是要實現農產品的迴圈使用和綜合利用,形成梯次開發。如小麥的一次加工成粉,二次加工成食品,相應下角料成飼料等,從而達到農產品的增值。

  10.推進農產品流通國際化。隨著中國加入,國內市場將受到國際物流集團的分割和衝擊。由於國內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競爭力較弱,應利用世貿組織協議,積極促進一些有條件的農產品流通企業與外貿企業密切協作,藉助於外資從事現代物流配送,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大市場”,進一步延伸物流鏈,增強核心能力,從而儘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國外農產品物流模式及其經驗借鑒

  一、國外農產品物流模式概況

  世界級城市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大體可分為“市場流通”和“市場外流通”兩部分。市場流通,即生產者直接或經過上市團體、貨物收集者將農產品經各類批發市場集散、交易、形成價格後,經零售商、加工業者和大的消費團體將農產品最終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市場外流通,則指農產品不經過批發市場交易而是經過全國農協、商社的集配中心、果蔬超市、生協徑直轉移到零售機構、消費團體或出售給個體消費者或者說是生產者、上市團體與零售業者、消費者直接交易的流通形態。世界農產品流通交易體制和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當前,世界農產品物流模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東亞模式

  日本、南韓是這種模式的主要代表,均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為手段。以日本為例,目前,全日本共有88個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投資中央批發市場,年成交金額達6兆2000萬日元,1513個多元化投資的地方批發市場,年成交金額達5兆1800萬日元。經由日本批發市場流通的蔬菜占81%,果品占72%。在批發市場從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戶中,通過農協或其他任意組合組織的上貨量各占上貨總量的59%和66.5%,而其他商人等則占總上市量的17.8%和20.1%。交易方法以拍賣為主。在大阪中央批發市場通過拍賣成交的果蔬比率高達9O%以上;採用該模式的國家農產品流通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 流通渠道環節多,流通成本較高;其流通過程表現為“生產者-上市團體-批發商中間批發商-零售店-消費者”,這樣其利潤也分配不均;②流通規範化、法制化、效率高。

  第二種是西歐模式

  法國、德國、荷蘭等國是這種模式的主要代表。西歐模式的批發市場與東亞模式相比,批發市場流通比例較小,而且大多數大型批發市場仍然堅持公益性原則,如法國就指定了全法的23所批發市場為國家公益性批發市場。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形式也有所不同,農產品直銷比例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如在法國巴黎郊外設立的一個批發市場-漢吉斯國際批發市場,由於鼓勵發展產、加、銷一體化,並將產前、產後相關企業建立在農村,巴黎的農產品直銷比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另由於西歐國家市場信息網路發達,地域內、國家間的農產品貿易十分活躍,進出口產品在批發市場中也占據一定比率。其國家農產品流通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鼓勵發展產、加、銷一體化,並將產前、產後相關企業建在農村;②建有完善的現代化大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③農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

  第三種是北美模式

  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這種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的直銷體系很發達,農產品銷售均以直銷為主。如美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特點是,糧食類期貨市場發達,果蔬類產地與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網路間的直銷比例約占8O%左右,經由批發市場流通銷售的僅占2O%左右。由於這些國家零售連鎖經營網路和超級市場的發展,使其零售商的規模和勢力不斷壯大,要求貨源穩定、供貨及時,產地直銷的流通形式也應運而生,在這些國家中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的零售商左右著農產品的交易。如美國紐約農產品的供應就沒有集中於城郊附近,而是來自遙遠的專業化生產區域,農產品流通交易大部分是由產地直接出售給零售商。發達的高速公路網路和現代化的運輸保鮮設施,也為紐約實現產地直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其國家農產品流通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 產地市場集中;② 銷地批發市場分佈在大城市;③ 流通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④ 服務機構齊全;⑤現貨市場期貨市場並舉,市場交易以對手交易為主。

  二、國外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通過對全球各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進行分析比較,發現這些國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1.農產品物流公共設施發達,流通網點佈局合理

  由於農產品保鮮期短,便利快捷的運輸、合理的流通網點分佈對於降低農產品損耗、提高農產品流通交易效率至關重要,如荷蘭的蔬菜、水果的損耗率僅為5%,而中國卻高達25%。因此,在促進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各國政府都十分註重發揮公共設施服務功能的作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改造,優化網點佈局。如日本政府在對房屋、倉庫、場地、道路等主體基礎設施的投資占其總投資的40%;歐盟每年也從財政中撥款,對改善農產品運輸、儲存、加工和銷售的項目進行補貼,包括修建道路、碼頭、倉庫(包括冷庫)和市場等基礎設施,此項補貼占歐盟農業基金的25%,在某些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甚至可達30~50%。目前,除發達便利的海運、鐵路、公路運輸外,歐盟各國大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佈局也非常合理,如荷蘭擁有包括歐洲第三大航空港謝爾伯機場在內的6個航空港和鹿特丹港,其中鹿特丹港靠近重要的蔬菜和水果的種植地區,港區四周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和通往內地的水路運輸網路非常發達,而且靠近歐盟國家水果進出口中心所在地巴倫德雷赫,可以迅速便捷地將荷蘭58%以上的蔬菜與切花等鮮活植物運往巴黎、倫敦、香港和東京等世界各大城市。通過充分利用其交通設施便利的優勢,荷蘭的花卉產業目前已占領了全球65%的花卉市場。

  2.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

  目前,世界各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較高。如目前日本的大規模零售店都已安裝了EOS系統(自動定貨系統),與交易對方聯機,並有VAN(附加值通訊網)將食品工業和批發業聯結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時日本的批發市場也已裝備了完善的信息設施,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在鮮活農產品的零售服務上,利用電子網路銷售近年來也十分盛行。消費者只要發一個伊妹兒,運輸公司就可及時送貨上門,保證質量。據統計,日本在2003年利用網上電子交易的人數已達2186萬人,是1998年的8倍,交易規模已達320000億日元,是1998年的50倍。而在歐洲的荷蘭花卉和園藝中心,也安裝有最先進的拍賣系統、新式電子交換式信息和訂貨系統,從而使荷蘭也可以向全球許多國家的廣大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3.農產品物流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

  為提高農產品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國外從事農產品物流都有專門的組織協助,其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較高,如日本的農協、美國的行業協會、荷蘭的花卉拍賣協會(VBN)、瑞典的合作社都是一些很有影響力的組織,他們在加快農產品流通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以日本農協為例,成立於1974年的日本農協是一個擁有強大經濟力量的遍及全國的民辦官助的農民群眾經濟團體,作為組織農產品進入流通的關鍵性組織,它把各個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極大的增強了農民作為賣方的討價還價能力,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基層農協在產地一般都建有農產品集貿所,負責本農協成員產品的集中、挑選、包裝或冷藏,然後組織上市。農協不僅為其成員解決產品銷售、運輸等問題,他們還將批發市場內的購銷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戶,引導生產。

  4.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程度高

  推行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對於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損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農產品流通工具的標準化和檢測體系的標準化,其中,流通工具標準化是現代物流的重要基礎。如日本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實現從農產品凈化到包裝標準化的變革,形成了從集裝箱、小包裝箱、托盤到運輸設備、庫房、搬運機械的一系列標準化系統,為現代化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條件。而在美國,通過使用條形碼技術建立的追蹤系統,不僅可以使企業知道自已食品供應鏈的物流流出狀況,而且還能對供應鏈上游流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回溯,從而使美國農產品流通的效率相當高。

  5.農產品物流有完備的法律法規及市場條例指導

  為使農產品流通能夠保持協調、靈活、高效的運轉狀態,提高農產品交易的效率,各國都建立了完備的法律法規及市場條例對農產品流通進行規範。如日本於1921年頒佈了《中央批發市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交易等納入了法治軌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批發市場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又於1971年將《中央批發市場法》改為《批發市場法》,將地方批發市場也納入法制軌道,以後每隔5年修訂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也依據該法制定了系列的地方法規,如《食品流通審議會令》等。而在美國也制定了一套《商品交易法案》對商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規範,隨著經濟的發展,在1974年美國又對該法案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到1992年又4次進行了修訂補充,其中把靠不公開情報進行內幕交易定為重罪。由於這些國家有法可依和執法嚴謹,有效的保護了正常貿易者的利益,維護了公平競爭高效率的自由流通秩序。

  三、經驗借鑒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改善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落後狀況,提高我國農產品物流效率,促進其邁向現代化,我國還需借鑒國外經驗採取以下措施:

  1.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為實現農產品的順暢流通,我國需要良好的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基礎設施支持,其中重點應完善批發市場的功能,提高批發市場的檔次,在全國大中城市和主要產區建設一批佈局合理、交易方式先進、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骨幹批發市場;積極發展連鎖超市、直銷配送等新型流通組織,建立多層次、多業態、多種經營方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配送等物流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在資金來源上,應學習日本經驗.採取多種形式,鼓勵個人、集體、政府等多渠道資金投資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

  2.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

  我國應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降低流通成本,將農產品從農戶或產品生產企業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貨架上,甚至是消費者的菜籃子里。重點培育規模化經營的批發商,使其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美國的批發市場,每個市場的批發商雖不多,但他們的經營活動都是大規模的,幾乎壟斷了美國的蔬果流通,這將使其能承擔市場競爭中市場變化的風險。因此,我國有意識地培育農產品物流主體,重點壯大一批具有承受市場變化壓力的大型批發商,將能有效地組織產銷銜接,促進農產品流通順暢。

  3.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

  面對全國逐步開放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學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下發展農產品生產,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強化規劃協調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採集和發佈工作,建立農業生產科技和新產品開發信息的普及、指導、規劃組織一條龍的信息交流和服務體系。在原有農村經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加強市場信息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產者、銷售者電腦聯網,信息共用.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並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佈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4.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

  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和國際接軌的關於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如托盤、貨架、裝卸機具、條形碼等,不斷改進物流技術,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重點應聯合有關部門制定全國統一的相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包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標、鮮度指標等,並對產地進行大氣環境測試、土壤成分測試、水資源測試,控制農藥使用,以加速農產品流通。

  5.優化農產品物流管理的組織結構,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

  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日本、歐美等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才形成了從農產品生產到流通一整套的理論和體制,基本上實現了經營規模化,功能綜合化,資本股份化,市場開設和經營管理分離化。值得我們參考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將農產品的生產管理、產後加工、安全衛生、上市運銷、零售消費等的生產和流通諸環節的行政管理職能,歸口於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如日本,在全國層面上由農林水產省流通局負責農產品的流通行政管理,在省、市級層面上由地方農林行政部門的流通室負責行使職能。在美國和法國農產品流通行政管理職能也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事實證明,這種管理體制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一元化的運行原理,也符合農產品商品化生產經營的規律,可減少政出多門,充分發揮農業行政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責職,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立法建章,加快制訂和完善相關法規

  日本於1921年頒佈了《中央批發市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交易等納入了法治軌道,並於1971年又修訂了該法,將地方批發市場也納入了法治軌道,進一步確立了以批發市場流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地位。以後每隔5年修訂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該法制定具體地方性法規和市場運行規則。我國也應儘快制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法》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標準》等相關法規,對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規則、市場準入制度、軟硬體設施管理以及違規處罰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將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7.建立中國式的農產品物流組織機構

  我國要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沒有一個規範化的物流組織機構,就會直接影響到批發市場的規範化、現代化建設。根據日本的經驗,可以組建起中國式的農協流通組織機構,可以引導農民自發地組織,也可以由批發市場協調組織農戶成立流通組織協會,也可以由批發市場直接參与流通組織協會。總之,加強物流組織機構的建設,不僅能夠形成規模化的集貨、送貨體系,而且對形成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規模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都會起到積極的重要的作用。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產品物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