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農業資金[1]
農業資金廣義上是指國家、個人或社會其他部門投入農業領域的各種貨幣資金、實物資本和無形資產,以及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的總和。狹義的農業資金是指社會各投資主體投入農業的各種貨幣資金。
農業資金的分類[1]
1. 按農業資金的來源(或投資主體)進行分類
(1)農戶資金
(2)農業財政資金
(3)農業信貸資金
(5)國外農業資金
2. 按農業資金服務的對象進行分類
(1)農業生產資金
(2)農產品銷售資金
(3)農業基礎設施資金
(4)農業科研及推廣資金
(5)農業公共服務資金
3.按農業資金投入領域的性質分類
(1)用於農業私人產品的農業資金
(2)用於農業公共產品的農業資金
農業資金的運動規律[2]
隨著農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農業中的資金像工業生產中的資本一樣,不斷變換著其自身的形態,進行周而複始的迴圈周轉運動。這種運動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在每一個生產過程開始之前,資金處於貯備階段,其表現形態為各種生產資料和一定的現金和存款。
第二階段,即生產過程開始之後,資金即進入生產階段,此時原處於貯備形態的資金即轉化為在生產中起作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並藉助勞動將其價值向新產品轉移,形成價值更大的在產品和產成品形態的資金。
第三階段,即在生產過程結束之後,資金進入流通階段或銷售階段,此時資金主要表現為兩種不同的形態:①由產品出售而變成的貨幣形態的資金;②再次轉化成企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實物形態的資金。這些都將形成下一個生產周期的儲備階段的資金。
農業中資金運動的快慢決定了農業生產中資金利用的經濟效益的高低。一般來說,資金運動得越快,其經濟效益就會越高;反之,經濟效益就越低。因此,加速資金周轉,即儘可能縮短資金周轉所占用時間,就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
農業資金的運動特點[2]
1.農業中資金的周轉期長,周轉速度慢。由於農業生產受動植物生長髮育的自然規律的限制,不能像在工業中那樣,可以比較容易地按照人們的願望來縮短生產周期。因而在一般情況下,農業中資金的周轉速度要比工業中資金的周轉速度慢得多。
2.農業中資金的運動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由於農業生產一般都有很強的季節性,因而農業中資金的運動也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必須按季節貯備資金和投入生產,並且也只有到季節才能使資金回收。農業資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時間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與回收時間不一致。
3.農業中資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農業生產不僅受市場變化的影響,還受自然條件變化和年成豐歉的很大影響。因而農業資金利用的效益與工業中資金利用的效益相比,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
4.農業資金在迴圈周轉過程中不完全通過流通過程。農產品既是農業生產過程的最終產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並且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雙重用途。如飼料和部分種子等由農業企業自身提供,而無需購買。同時,一部分農產品可能留作農戶自身消費,而不經過流通轉化為貨幣。這與工業資金的周轉,有著顯著的差別。
5.農業資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農業貿易條件不斷惡化,農業的比較效益逐漸下降。同時農業具有多功能性,對農業的投資不僅會產生經濟效益,還會產生社會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可以通過市場和價格機制轉變為投資者所有,而社會和生態效益卻具有外部性,對此市場和價格機制失靈。正的外部性會使整個社會的福利增加,負的外部性卻要由社會來承擔成本。
農業資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歷史趨勢[2]
1.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農業資金基本處於強制外流態勢。整個社會生產最初是由農業構成的,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第二、第三產業才逐步發展起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般來說,農業承擔著為工業化提供資本原始積累的重任。雖然各國為讓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本原始積累的形式或具體的政策手段有所不同,但都造成了農業經濟利益的外流。這使得農業的自我積累能力嚴重不足,農業資金長期處於短缺狀態。
2.在工業化基本完成以後,農業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重任,農業雖然自我積累能力提高,但農業的資金供給仍然不足,農業的發展需要財政資金的註入。當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的較高級階段以後,不僅非農產業具有了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而且農業的比較優勢不斷下降,資金逐利的需要使得一部分農業資金通過自我投資和金融等渠道轉移到非農產業當中去。在整個社會對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土地和水等農業自然資源卻在逐步減少和惡化,這迫使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是一個歷史性的趨勢。相對於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說,農業的資金供給不足。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需要國家動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使一部分工業剩餘轉移到農業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