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珠海經濟特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珠海經濟特區(Zhuhai Special Economic Zone)

目錄

珠海經濟特區的簡介

  珠海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1953年珠海建縣,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享有全國人大賦予的地方立法權。下轄香洲、斗門、金灣3個行政區。珠海過去原是一個以農漁業為主的邊陲小鎮,經過30 改革開放,如今已發展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和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

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1]

  根據珠海經濟特區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我們將珠海經濟特區近30年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初創和奠基時期(1980~1985);以工業為主導發展階段(1985~1992);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發展階段(1992~1999);經濟提升階段(2000年以後)。

  1.初創和奠基時期(1980~1985)

  從1980~1985年,是珠海經濟特區的初創奠基時期。建立經濟特之初的珠海經濟基礎薄弱,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明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方針,興建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培養人才,積累資金。

  第一,對珠海市及珠海經濟特區的總體規劃、土地安排、建設步驟等作出了初步安排。1981年5月16日,珠海市人民政府批轉市建委《關於貫徹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批覆的報告》,該城市總體規劃是4個特區最早的城市規劃,也是珠海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各項事業據此全面展開。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將珠海城市性質定為具有相當水平的工、農、漁業相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風景游覽區和新型的邊境城市,試辦經濟特區。①同時,也制定了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優惠措施和法規。

  第二,開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搞好通航、通路、通電、通水、通訊、排污、排洪和平整土地的“七通一平”工程,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特區建立後,珠海極為重視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認為要發展經濟改善投資環境,必須以交通為先行,樹立超前的交通意識,採取多渠道籌集交通建設資金。1979年至1985年,珠海市在公路的建設投資接近1億美元,市內交通網基本形成,新建、擴建和改建了8條通往通過周邊地區的公路幹道。期間在港口的建設投資也超過了1.3億元,重點建設九洲港客運碼頭和小貨運碼頭。

  第三,開始同外商合作洽談,引進外資。1979年11月,珠海市石景山旅游中心項目以“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負責資金”的合作經營方式,首先引進資金興建涉外賓館,這是廣東省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旅游項目。其後短短幾年,利用這種合作方式,珠海市建起了一批具有現代設備的賓館酒店。第四,一批外向型重點工業項目上馬。雖然在“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方針指引下,逐步建立起以電子、輕紡、食品建材等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但是,與旅游業的引資相比,工業項目的引資力度相對較小,期間珠海工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現在看來,珠海在特區成立初期把引進外資的重視旅游業忽視工業,對珠海後來20多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總體來說,珠海經濟特區建立初期,經濟社會迎來了新的一個發展時代,經濟高速發展,本地生產總值1980-1985年年均增長率達30%以上,奠定了珠海未來的發展基礎。1984年1月26~29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視察珠海經濟特區,贊賞了特區解放思想、敢闖敢試、開拓創新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珠海經濟特區取得的成就,併為珠海經濟特區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這給經濟特區各界增強了進一步辦好特區的信心和決心。

  2.以工業為主導發展階段(1985~1992)

  從1986~992年,為建立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珠海市委市政府認真回顧和總結了過去幾年經濟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意識到要充分發揮特區“四個視窗”和“實驗場”的作用必須重點發展工業,做出了對過去缺乏經濟基礎支持、發展後勁不足的經濟發展戰略適時調整的決策,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農漁業、旅游業及商貿業綜合發展”的戰略,使珠海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從原來以旅游服務業為主轉移到工業為主上來。

  以工業為主導方針的確立,使珠海工業上了一個新臺階,從此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軌道。到1990年,從國外引進設備4萬多台(套),其中10萬美元以上的生產線80多條,引進先進技術項目133項,共簽訂合同4000多宗,實際投資12億美元,來自美國、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起外資企業500多家,內聯企業380多家,投資額近6億人民幣,辦起農漁業出口商品基地120多個,形成以電子、食品、輕紡、建材、和外向型農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1990年與1979年相比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41.2億元,增長16.38倍,外貿出口總值4.89億美元,增長68.9倍,財政收入增長55.9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12.8平方米。並提前十年實現了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與此同時,珠海從初創階段的“打基礎、鋪攤子”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適應國家治理整頓時期,開拓特區經濟。廣泛開展外引內聯,建成一批骨幹工業項目,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國外市場,使特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與此同時,以特區為中心,帶動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加強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建設。

  1988年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決策”的有關指示精神,適時提出實施“五個轉變”措施:從過去單純依靠國家的優惠政策,轉到充分運用好優惠政策的同時註重依靠自己的積累和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從過去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為主,轉到技術密集型的工業,註重發展基礎工業;從過去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轉到內涵和外延並重的擴大再生產;從過去以國內市場為主,轉到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逐步過渡到以國際市場為主;從過去利用國內資金為主,過渡到利用國外資金與國內資金相結合,並採取多種形式儘快轉到以利用國外資金為主。②顯然,這“五個轉變”措施在產業方面的選擇仍然側重於工業。

  1985~1992年,珠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高達51.95%,GDP年均增長率高達39.95%。珠海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市場繁榮,帶旺了人氣,也刺激了旅游業、貿易服務業、金融業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全面促進了珠海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3.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發展階段(1992~1999)

  從1992年開始,珠海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努力增創新優勢,把引資重點轉移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項目上,把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珠海西部地區,致力於建設基礎設施,發展高科技企業。

  1992年1月23日至29日,鄧小平第二次視察珠海經濟特區。在珠海的7天內,3次考察科技企業,並重申他講過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他在視察珠海一家科技企業時說:“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③這對珠海經濟特區發展的戰略決策影響巨大。

  1992年3月,珠海市在全國首開先河召開了首屆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對為推動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汽車、住房、巨額獎金的重獎,這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效應。7月,史玉柱的巨人公司從深圳遷往珠海,史玉柱也於次年獲得珠海市科技進步貢獻特等獎。

  1992年11月,珠海對城市總規劃重新修訂,將珠海市城市發展目標調整為:以發展工業為主,同時發展科技、旅游金融商貿運輸、農漁牧等各業,建成綜合性、國際性的經濟特區,建成科技發達、經濟繁榮、文明富裕、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別具特色的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大城市。④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珠海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依靠科技進步,建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工業為基礎,以高度社會化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體系”的戰略。⑤在這一戰略指導下,珠海經濟特區先後出台了《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關於鼓勵為推動科技進步作出貢獻人員的辦法》、《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辦法》、《關於調整珠海高科技工業用地價格的通知》等一系列決策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的支持。

  1993年2月,珠海國家級高級技術開發區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掛牌,先後和全國1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技術合作關係。1993年珠海全市有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6.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1994年珠海有102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6.89億元,增長39.73%,占工業總產值的15.29%。1995年有108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3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2億元,增長68.07,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9.26%。1996年全市有115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4億元,增長100%,占珠海市工業總產值的31%。在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政策支持下,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高新技術產業似乎已成為珠海經濟發展的龍頭。

  但是在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增長的同時,珠海經濟總體增長卻出現了下滑趨勢。從1993年開始,珠海市GDP增長率一直呈現連年直線下滑。1993~1999年GDP增長率分別為29.19%、16.60%、17.56%、12.86%、13.60%、12.23%和8.90%。

  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過當造成的。由於珠海市委市政府,改變了過去“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大中小型一起上”發展工業的辦法,限制勞動密集型“三來一補”工業,主要引進技術密集型的工業項目,從而也嚴重地抑制了傳統產業的發展,結果導致珠海工業未能同時實現“質”的飛躍以及“量”的擴張,1993年-1999年,珠海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由39.19%不斷下降到11.88%。工業的下滑也嚴重影響了珠海的財政收入增長,珠海的財政狀況也一度非常困難。可見,從當時珠海的科學教育基礎、人才儲備和工業基礎看,珠海還不具備放棄傳統工業,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支柱產業能力

  4.經濟提升階段(2000年以後)

  進入新世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可持續發展觀戰略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指導下,珠海經濟特區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珠海重新明確了其城市定位,珠港澳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財政收支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珠海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2003年5月,《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得到國務院的批准。國務院在批覆中明確指出珠海是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再次提升了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戰略地位,對珠海在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珠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優美的城市生態環境也給珠海帶來了優良的聲譽。“泛珠三角”合作2003年11月以來逐步展開,以及“CEPA”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使珠海與港澳的經貿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珠澳跨境工業區和“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的建設,不斷推動珠海與港澳地區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發揮珠海在珠江西岸經濟增長的中心地位。

  這一階段珠海經濟狀況明顯提升,尤其是工業企業效益明顯改善。回顧1994年-1999年可以說是珠海工業乃至珠海經濟最困難的時期,這一時期珠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總計每年平均虧損10.6億元,而盈利企業總計每年平均卻只有7.1億元利潤,即虧損總額是利潤總額的1.5倍。由此可見當時珠海工業效益之差,可以說珠海工業導致了珠海失去了20世紀90年代。2000年以來,隨著珠海對工業發展戰略的主動調整,珠海工業基本改變了整體性虧損狀況,經濟質量明顯改善。2000-2006年珠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盈利企業總計利潤平均每年45.7億元,而虧損企業總計每年平均只有10.9億元,即虧損總額僅占利潤總額的23.8%。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珠海這一階段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一般財政預算收入由2000年的24.23億元增長到2007年75.82億元,年均增長17.7%,比整個20實際90年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1倍,而且高於200-2007年同期GDP增長率,徹底改變了珠海過去十多年財政收入增長率遠低於經濟增長率的局面。由於一般財政預算收入一般與企業盈利水平存在高相關性,珠海財政收入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因而也說明瞭珠海企業效益的改善,改善了過去珠海企業有產值少利潤少稅收的狀況。

珠海經濟特區發展的主要成就[1]

  珠海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珠海經濟特區在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試驗場作用,在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視窗和基地作用。珠海經濟特區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試驗田”、“視窗”作用的同時,取得了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高速增長,對外貿易與外商投資迅速發展,珠港澳合作密切,基礎設施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等巨大成就。

  1.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高速增長

  珠海建立經濟特區以來,國民經濟總體保持高速增長,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9年的2.0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86.84億元,增長了424倍以上,年均增長24.12%。按常住人口計算,2007年人均GDP達61071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約合7976美元,,繼續穩居全省第3位。經濟結構明顯改善結構。三大產業比重從1979年的38.6:30.6:30.8調整為2007年的2.6:56.5:40.9。

  工業經濟高速增長,整體規模和質量不斷躍上新臺階。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家電電氣、石油化工優勢產業。工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以電力能源、石化、鋼鐵為代表的臨港重化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市生產型科技企業316家,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92家。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77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8.4%。

  旅游業成為珠海最重要的第三產業。2007年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44.88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9.02億美元,增長3.2%。旅游住宿設施接待過夜游客758.13萬人次,增長3.9%。其中國際游客204.89萬人次,國內游客553.24萬人次,分別增長1.0%和5.0%。酒店平均開房率66.9%,比上年減少1.2個百分點。全市星級酒店有80多家。全年各主要旅游景點共接待游客615.42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營業收入4.46億元,增長3.5%。旅行社組團國內游86.04萬人次,增長15.2%;出境游22.28萬人次,增長46.5%。經濟增長帶動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1979年的2388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75.82億元,增長了317倍,年均增長22.8%。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由1979年的2388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82.82億元,增長了295倍,年均增長23.2%。

  2.對外貿易與外商投資迅速發展、珠港澳合作密切

  外貿出口強勁增長。珠海已與世界18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進出口總額由1980年1935萬美元增長到2007年398.69億美元,增長2060倍,年均增長32.66%;其中,出口額由1980年的1310萬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84.73億美元,增長1410倍,年均增長30.81%;進口額由1980年的625萬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213.96億美元,增長342倍,年均增長6.75%。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新步伐,共在境外設立企業25家。

  投資環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資成績明顯,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落戶珠海。目前已有62個國家(地區)在珠海投資,其中2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珠海投資了55個項目。1979年至2007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0341個,合同外資額214.7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1.92億美元。工商登記註冊的實有外資企業4395家。

  澳門和香港長期以來都是珠海利用外資最多、貿易額對大的兩個地區。2005年珠海批准利用外資624宗中,其中218宗和253宗來自澳門和香港;合同利用外資23.22億美元中分別有4.62億美元和9.19億美元來自澳門和香港;實際利用外資6.99億元中分別有1.14億美元和3.01億美元來自澳門和香港。2005年珠海對澳門和香港出口額分別為4.31億美元和21.36億美元,占當年總出口額的4.3%和23.63%。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實施以來,密切珠海與港澳經貿合作,進一步推進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已初見成效。2006年1-7月,進入珠海的港澳CEPA項下受惠貨物1529票,貨值1.5億多美元,共減免稅款7042萬元人民幣。港澳人士來珠申辦個體工商戶124戶。全國首個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稅收政策+專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的珠澳跨境工業區,自2004年12月正式啟用以來運作良好,洽談引資工作便一直火爆,甚至一度出現投資商排隊等候的盛況。工業區引資落戶已基本完成,其中珠海園區入駐企業達二十六家,八成半為港澳資本,總投資超過八億元人民幣。根據預測,至2010年,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將保持投資總額年均增長三成,GDP與稅收年均將分別增長二成半、二成,產品外銷率則高達七成以上。作為泛珠三角合作的“創新之島”,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珠海橫琴島開發一直備受矚目。而目前海內外投資者已紛紛瞄準橫琴,迄今在洽談的僅大項目就有三十七個,總投資逾二千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香港嘉華集團計劃投資九十億港元興建休閑度假中心等項目已率先完成規劃設計和可行性分析

  3.基礎設施完善

  珠海經濟特區建立以前,珠海城市基礎設施十分落後,制約著珠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珠海成立特區之初就相當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高標準、高起點、高效能、高質量、現代化”的要求,採取了超前發展的戰略,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交通、通信、能源等重點基礎工程。1979年至2007年珠海累計基本建設投資高達1411.66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總投資2222.95億元的63.5%,城市化大跨步地前進。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珠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末珠海市委提出了“大港口、大工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初,編製了《1990-2010年珠海交通發展規劃報告》,完成了《1990-2010年珠海市公路網規劃設想》。在交通佈局方面,以超前意識、空間和系統經濟論的觀點,重點規划了港口、機場鐵路、跨海大橋、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形成了珠海經濟特區海、陸、空立體對外交通運輸網路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全市常住人口由1979年的36.07萬人(戶籍人口36.07萬人)增加到2007年145.44萬人(戶籍人口95.69萬人),增長了4倍(戶籍人口增長了2.6倍)。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由1979年的612元增加到2006年的23775元,增長了38倍。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8元,農漁民人均純收入6550元,分別同比增長9.2%和8.8%。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各項指標繼續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保持前列。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007年達到30.7平方米。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實。城鄉醫療水平得到改善。

  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教育事業成績斐然,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珠海科技發展從無到有,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01至2006年連續六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珠海也是廣東省第5個教育強市。珠海已經基本建立和完善了醫療救助體系,實行全民醫保制度,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轉軌。

  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在全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總分連續九年名列第一。2006年獲得全省環保責任考核總分第一名、全省珠江綜合整治考核第一名,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全國前茅,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複查。1999年珠海獲聯合國人居中心頒發“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成為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0年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珠海“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也是廣東省唯一的一個。珠海還是全國惟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的城市,是“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免檢城市,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十佳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等稱號。

珠海經濟特區30周年的基本經驗[2]

  (一)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30年特區建設的歷程證明,改革開放始終是特區的立身之本和發展動力。珠海建立經濟特區時間雖然不長,但經濟社會面貌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探索的歷史過程,是珠海特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珠海經濟特區的誕生,就沒有經濟特區發展的今天。珠海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說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改革開放,同樣可以較快地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

  (二)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30年來珠海經濟特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歸根結底來自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經濟特區是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一個偉大創舉。30年來,珠海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中央建設特區的目標和要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團結帶領全市幹部群眾,科學決策、大膽探索,牢牢抓住一系列重大機遇,實現了特區的跨越發展;直面困難、迎難而上,妥善應對了一次次重大考驗;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改革創新精神抓好黨建工作,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走出一條適合特區建設發展的黨建新路子。珠海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以“敢為人先、敢闖新路”的精神,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為珠海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三)始終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珠海”

  在短短的30年裡,珠海經濟特區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經濟相對發達、生態環境較好、社會比較公平的頗具魅力的現代化城市,與珠海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治市理念是分不開的。30年來,珠海特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爭當科學發展示範市奮鬥目標,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城市發展與對外開放五個方面作了合理的規劃,出台了事關珠海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政策措施,整體推進了珠海特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進程,確保了珠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珠海經濟特區30年來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城市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始終堅持統籌協調發展,這是發展本質的深化和創新。在珠海新一輪大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繼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環境發展、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的關係,為實現“和諧珠海”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註重民生事業的發展

  “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註重民生改善,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題中之義。

  珠海市委、市政府在建設特區的過程中無不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30年來,珠海一直突出抓好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衛生、社會救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出台,惠及了全市的人民群眾。註重民生問題的解決始終是關係珠海城市穩定的大事,也是珠海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最終的落腳點。今後,在打造宜居城市的進程中,珠海市委、市政府仍應把更多的精力、時間和財力用於實現和保障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上。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陳紅泉,鐘堅.珠海改革開放的歷史回顧、主要成就與經驗教訓[J].2008年中國經濟特區論壇: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2. 珠海的輝煌成就與基本經驗.新華網,2010年8月30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苏青荇,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珠海經濟特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