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汕頭經濟特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汕頭經濟特區(Shantou Special Economic Zone)

目錄

汕頭經濟特區的簡介

  汕頭經濟特區是中國六大經濟特區之一,全國著名僑鄉,華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為粵東和閩西南出海的門戶。

  汕頭經濟特區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總面積2064平方公裡,市區面積320平方公裡,總人口407萬人。汕頭於1860年正式開埠,是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稱“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頭設領事館。目前有近1000萬潮裔鄉親旅居世界40多個國家港澳臺地區,汕頭經濟特區已同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

汕頭經濟特區的建立[1]

  30多年前的汕頭,由於種種原因,經濟並不發達,甚至落後於同一類型的兄弟城市。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到汕頭考察後認為,汕頭是著名僑鄉,汕頭地區有優先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能否仿效國外和周邊地區的一些做法一辦出口加工區,以此來發展汕頭的經濟。他的想法立即與當時地委的負責同志取得共識,也得到廣東省委常委們的贊同。

  中共汕頭地委按照中央和廣東省關於在汕頭試辦出口特區的指示,於1980年初便開始了試辦經濟特區的一系列籌備工作,並決定在汕頭市區東部龍湖村西北側設立汕頭經濟特區,面積1.6平方公裡。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在汕頭市設立辦事處,負責汕頭經濟特區的籌備工作。1981年11月, 辦事處正式改名為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由中共汕頭地委常委、汕頭市委副書記劉鋒兼任。汕頭經濟特區以龍湖村西北側1.6平方公裡的沙丘地帶作為特區的起步區域,並以它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僑鄉優勢,成為中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

  在這一時期,中央和省給汕頭經濟特區的主要任務是辦工業出口加工區。1.6平方公裡的汕頭經濟特區我們稱之為“小特區”,那是改革開放初期汕頭對外開放的視窗和試驗田,其建設方針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1984年初,隨著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的出台,開放城市多起來, “小特區”的缺陷逐步顯露。1984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範圍作適當調整。調整後的汕頭經濟特區區域面積52.6平方公裡。區域面積的擴大,標誌著汕頭經濟特區從1.6平方公裡的工業加工模式中解放出來。從此,汕頭經濟特區開始朝著建立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方向發展,也即由初創階段進入發展階段。

  至20世紀80年代未,52.6平方公裡的特區區域還是不適應高速發展的特區經濟建設的需要,尤其是汕頭市區“一城二制”的問題,明顯束縛著汕頭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區域從1991年11月1日起擴大到整個市區,總面積達234平方公裡。這從根本上理順了特區的管理體制,實行以特區管理與區域行政管理體制合一的模式,有利於逐步建立起與特區經濟運行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也更有利於汕頭市委、市政府集中財力和物力進行特區的經濟建設。

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是僑鄉僑力豐富。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佈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敢闖敢乾,在潮汕人中特別是在海外,涌現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會精英,在海內外影響巨大。僑資僑力僑智是一筆極大的財富,也是招商引資最重要的資源,汕頭改革開放後直接吸收的外資中,80%以上是僑資。

  二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汕頭民營經濟起步比較早,發展比較好。改革開放初期,汕頭特區就率先提出“四放”(放開視野,放寬政策,放膽試驗,放手大幹)方針,實行“三個一齊上”(一二三產業一齊上,大中小企業一齊上,集體經濟、橫向聯合經濟、個體私營經濟一齊上),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我市民營投資占全市投資的六成以上,民營企業戶數占全市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六成左右,企業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三是區位條件比較好。汕頭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高雄180海裡。歷來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產品集散地,也是內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廈深鐵路正在修建,汕頭機場有望實現對外開放,港口建設步伐加快,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根本性改善,區位優勢將不斷增強。同時,汕頭是廣東省距離臺灣最近的城市,南澳島港距離臺灣澎湖馬公港僅102海裡,兩地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聯,加強汕台商貿合作潛力巨大。

  四是積累了一定的發展條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汕頭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支撐。而且,當前經濟發展保持上升勢頭,2002年至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產總值增速為近十年來最快,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為1993年以來最快。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陸續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廣梅汕鐵路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為骨幹的海陸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貿等基礎較好,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較強。

汕頭經濟特區的建設發展[1]

  汕頭特區建立至今已30年,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汕頭特區業績輝煌。它跨進“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行列和 “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行列;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是 “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30來, 汕頭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解放後相當長一段的時間,汕頭作為戰備前沿,幾乎沒有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汕頭在創辦特區後對投資體制進行了改革, 由過去依靠上級撥款建設轉變為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多形式、多層次籌資,形成多元的投資主體,尤其是註重吸引外商投資。先後建成了廣梅汕鐵路、深汕高速公路、海灣大橋、磐石大橋、華能電廠、廣澳深水港碼頭、國際集裝箱碼頭、國際海底光纖電纜主幹站等一批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在海運方面,30年來汕頭港新建碼頭泊位6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8個,最大噸位5萬噸級,港口綜合吞吐能力達3244萬噸,比改革開放前增加了20倍。2009年汕頭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101.8萬噸,比1978年的152萬噸增長了近20倍。如今,汕頭港是中國沿海5個港口群中的主要港口之一。

  在電信方面,隨著特區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汕頭依靠規模投入、規模建設,綜合通訊能力迅猛增強,列國內同等城市前列。2008年5月18日,汕頭本地電話網電話號碼從七位制升為八位制,實現了汕頭通信的重大飛躍。率先開通汕頭——廣州國內首條信息高速公路,並建成省內首座地市級衛星地球站。亞歐、中美、亞太II號海纜也已在汕頭登陸。為此,汕頭不但是全國的通訊強市,而且已成為國際通迅網中極其重要的樞紐。

  在供電供水方面,汕頭電力工業發展迅速, 目前電力供應充沛。2007年實現供、售電量雙跨百億千瓦時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後,汕頭市的供水能力迅速增強。1980年,汕頭市的日最高供水量為8.9萬噸,而到2007年日供水能力達92萬噸。居民每天每人平均生活用水從1978年的65.7公升增至2007年的315公升。

  總之, 汕頭市已形成以海港、空港為中心,高等級公路、鐵路為骨架的海陸空現代化主體交通網路;建成通訊、電力、供水、環保等一批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二)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特區成立後, 汕頭從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發,確立不同的發展戰略,使經貿發展不斷上新的臺階。汕頭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和建設者制定和實施了符合汕頭實際的“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獲益一片”的“滾動式”開發建設方針,同時充分發揮僑鄉優勢,一大批海外僑胞回鄉辦實業。特區區域面積第一次擴大後,確定了“抓開放,促開發”、“引進來,打出去” 的發展戰略,並採取“以僑引僑、以僑引外、以外引外”的辦法。華僑投資較多地集中在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農業開發性項目和第三產業

  90年代初中期,汕頭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計劃經濟這個社會主義禁錮中解放出來。在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多項改革措施相繼出台,汕頭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改革財政、金融外貿、投資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時候,積極穩妥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保證了各項改革順利實旖,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據1992年到1998年的經濟統計數據表明,汕頭的經濟增長率最高時達24.7%。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23.05億元,比1978年增長17.2倍,年均增長13.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181元,其中特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0380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1.5倍和9.6倍。

  進入2l世紀,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寬,外資來源不斷擴展。如今, 已形成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玩具工藝等8大優勢產業;並建成澄海玩具工藝基地和潮陽潮南紡織服裝、精細化工、音像材料生產基地。2009年紡織服裝、工藝玩具、音像材料等汕頭優勢特色產業逆勢強勁發展,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成為工業經濟穩步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強大支撐。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33.66億元,增長14.1%。

  30年來, 汕頭市農業生產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991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噸谷市” 、“噸糧市” ,至2000年, 連續10年獲此殊榮。近年來,汕頭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牛田洋現代農業生態示範區被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結帶動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汕頭經濟特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87年,全市實現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實現第二個翻番,1995年實現第三個翻番。1998年人均GDP首次超2萬元,成為全國55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萬元的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5.73億元,工業總產值2241.16億元,農業總產值104.32億元。2009年,全市人均GDP20382元。成立特區以來,汕頭GDP年平均增長12.5%。

  (三)科教文體事業蒸蒸日上

  汕頭經濟特區堅持經濟建設必須緊密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始終重視做好科研事業建設。到2OO1年,全市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起技術開發機構,有近400家企業同大院大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特區還興辦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汕頭軟體園等科技園區,形成以區帶園、內外聯動、全面發展的格局,為高新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進入21世紀,汕頭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特別是2007至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4%,高於工業產值增幅6.3個百分點;馳名、著名商標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二位,建立了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形成了5個國家產業基地3127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僅2009年,汕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03億元, 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7.54%。現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和廣東省科技進步先進市。

  特區建立初期, 沒有自己的基礎教育。30年來,汕頭市逐年提高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鼓勵支持社會辦教育。通過政府撥款、民問投資和廣大海外鄉親的熱心捐資,汕頭的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汕頭的教育質量居廣東省前列。 “十五” 期問,全市普高和職高的高考均保持大面積升學和高含金量成績雙豐收。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達到優秀層次。1997年、1999年兩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另外,藉助僑鄉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汕頭擁有了由香港知名人士、著名潮籍實業家李嘉誠捐資興建的汕頭大學。汕頭大學改變了汕頭乃至粵東地區沒有綜合大學的歷史。到2008年,已為社會培養出各類人才3萬多人。

  特區建立至區域擴大到整個市區以前,汕頭經濟特區創立創建了一批宣傳文化陣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為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汕頭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和潮劇振興成為文化大市建設的一個亮點。2006年,在廣州舉辦2006潮劇(廣州)國際文化周,汕頭市潮汕大鑼鼓藝術團在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上獻演,向全國和全世界觀眾展示了潮汕文化的獨特魅力。潮劇、潮州音樂、英歌舞、剪紙、蜈蚣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體育方面,1981年,汕頭籍跳水運動員李巨集平參加美國國際邀請賽獲得男子跳台第一名,打破了汕頭市。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鄭惠玉.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建設及其經驗教訓[J].紅廣角,201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Tracy,Mis铭,Lin,苏青荇.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汕頭經濟特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3.73.143.* 在 2020年12月14日 21:05 發表

真不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