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百科VIP
未登录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1年VIP
¥ 9.9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PayPal
购买数量:
1
应付金额:
9.9
汇率换算:
1.32
美元(USD)
  • 美元(USD)
  • 加元(CAD)
  • 日元(JPY)
  • 英镑(GBP)
  • 欧元(EUR)
  • 澳元(AUD)
  • 新台币(TWD)
  • 港元(HKD)
  • 新加坡(SGD)
  • 菲律宾(PHP)
  • 泰铢(THB)

按当月汇率换算,

包含手续费

打开手机微信 扫一扫继续付款
立即开通
PayPal支付后,可能会遇到VIP权益未及时开通的情况,请您耐心等待,或者联系百科微信客服:mbalib888。
温馨提示:当无法进去支付页面时,可刷新后重试或更换浏览器
开通百科会员即视为同意《MBA智库·百科会员服务规则》

支付成功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廈門經濟特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廈門經濟特區(Xiam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目錄

[隱藏]

廈門經濟特區的簡介

  廈門經濟特區是我國的六個經濟特區之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實行計劃單列,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城市之一。廈門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九龍江出海口,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臺灣海峽、與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遙遙相對,為福建省第二大工商業城市。1980年,廈門在成立經濟特區後,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到全市6個行政區。

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1]

  從前廈門設本島內的思明、湖裡兩個區為經濟特區。思明區以商業鬧市區為主;湖裡區則是新興的工業投資區。廈門港闊水深,不淤不凍,避風條件好,海岸線長234公裡,其中深水岸線40公裡,5萬噸級巨輪可自由出入。目前,廈門口岸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擁有通往香港的貨運船隊,不定期貨輪可直達日本、澳洲和新加坡等世界大港。陸上交通也很方便,通過鷹廈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工業有一定基礎,文化教育比較發達。周圍地區為我國著名僑鄉,且與臺灣僅一水之隔,特區建設具有國際、國內良好的投資環境。廈門背山面海,風景佳絕。

  1980年,廈門在成立經濟特區後,城市面貌已發生巨大變化。首先特區確定以發展出口加工工業為主要建設方向,現在全市已經形成以電子、儀器 儀錶、輕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五金機械、傢具工藝為主的工業完整體系。各類工業企業達近300家,不僅能生產輕工、紡織等各種產品,而且還生產多種機械和海洋化工產品。全市工業產值比50年代增長了二三十倍。其次是發展旅游業商業,並向轉口貿易過境貿易發展,使之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為了使特區經濟走向世界,特別要註重港口和機場建設。目前廈門正在東渡建設新港,包括1—5萬噸的泊位集裝箱裝卸橋。作為航空港的高崎機場現在也建成投入使用。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併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到全市6個行政區

廈門經濟特區30年的成就[2]

  (一)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30年來,廈門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從1978年至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從4.796億元升至1375.3億元,工業總產值從7.48億元增加為2736.1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55億元增至348.4億元。特區成立以來,GDP、工業總產值和財政總收入分別實現年均遞增17.98%、24.0%和22.28%。經濟增長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保持良好,產業素質明顯提高,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二)城市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

  經過3O年城市建設和發展,廈門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顯現,基礎設施日益健全,由改革開放初期的電燈不明、電話不靈、喝水排隊的落後狀況,到現在已基本建成現代化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先進的信息通訊網路和水電氣配套的基礎設施。城市建成區面積由特區成立之初的12平方公裡拓展至2007年的180平方公裡,城市化率已達到68%;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全國沿海港口位列第7位,躋身全球港口22強。“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藝術之城”建設全面推進,中心城市功能大大增強。根據2006年世界銀行公佈的關於中國投資環境調查顯示:廈門成為我國120個城市中6大“金牌城市”之一。

  (三)市民生活品質全面提升

  改革開放30年,是廈門歷史上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改善最快的3O年。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從1980到2007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0元提高到21503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10元增至7637元。消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恩格爾繫數從1981年的61%降為2007年的34.7%。住房條件大為改觀,越來越多的家庭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轉變。人居環境全面提升,人口主要健康指標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市民平均預期壽命76.79歲。先後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2003年)、“聯合國人居獎”(2004),廈門也因此被海內外客人譽為“中國最溫馨、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四)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30年來,廈門努力探索和促進經濟增長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目前廈門已經基本建立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居民總體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平安建設成效卓著,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和諧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居全省前列。文化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廈門人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精神境界不斷提升。2005年廈門被評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在2007年由復旦大學等院校專家組織的對41個城市從“經濟增長指數”、“人文發展指數”、“社會進步指數”、“生態文明指數”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的城市和諧發展指數排名中廈門位列第二。在2008年由中央文明辦組織的對首批10個全國文明城市的複查中,廈門以98.95的高分名列第一。

廈門經濟特區的經驗及啟示[2]

  (一)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發展壯大工業基礎

  特區創立之初就明確提出了“以工促貿,以工業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戰略。30年來,廈門工業基礎得到不斷發展和壯大,工業總產值實現100億元(1991年)、1000億(2002年)、2000億元(2005年)的三級跳,到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2837.1億元。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全市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促進全市財稅總量的大幅增加,促使廈門城市輻射帶動力的充分發揮。堅持以工業為主的方針。1985年國務院85號文批覆“把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成為以工業為主,兼營旅游、商貿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特區”後,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務院的批覆精神,提出了“一主三型”(即以工業為主,生產型、技術先進型、出口創匯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工業成為支撐特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八五”期間,提出“以石化工業為主導,輕紡、機電工業為骨幹、相關工業行業協調發展的外向型工業體系”的結構調整目標;“九五”期間,確立了發展電子、機械、化工等工業支柱行業;“十五”期間,提出了工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外向發展戰略;“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通過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提升第一產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建設先進位造業基地的戰略

  堅持工業發展的外向型戰略。在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三資企業的產值比重高達80%以上,廈門工業發展的外向型戰略,從根本上決定了廈門經濟的外向型特征。工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和外向型工業的發展搭建了廈門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發揮了廈門對外開放的視窗作用,目前,廈門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外貿口岸城市、國際樞紐港。在外商投資中,台商投資對廈門工業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廈台資企業為2700多家,廈門臺灣產業聯繫日益密切,台資已成為廈門經濟特區最重要的經濟力量之一。

  (二)堅持開拓創新,發揮“試驗田”和“視窗”的作用

  堅持改革創新。30年來,廈門發揚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勇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實現了體制、制度的一系列創新。率先進行國企改革,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最早實行人事制度改革,等等。在重視體制創新的同時,註重機制、方法的創新,如在園區的開發建設中,創新了“金包銀工程”等“三農”工作機制;在招商引資的工作中,創造了以存量引增量的“零地招商”的新策略;在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提出“四大平衡”的策略和方法等等。經過30年的改革創新,企業活力顯著增強,市場主體已融入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環境,多種所有制經濟互為依存、共同發展;市場法規進一步健全,市場中介機構日益增多,要素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公開、公平、有序競爭市場環境基本形成,資源的市場配置能力明顯提升,市場化水平居全國前列,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已經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堅持開放創新。廈門創辦的“9·8投洽會”,現已成全國最大的、國際性的招商引資平臺;在全國首創“一棟樓辦公”的模式,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並組建了國內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對利用外資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擴大了對外開放的領域,等等。這些具有創新性的舉措,發揮了特區對外開放“視窗”的作用,3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通過大膽走出去、引進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了經濟特區、台商投資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新技術園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已成為境外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外貿口岸城市。對台工作方面,廈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對台方針政策,發揮“五緣”優勢,體現“六求”作為。在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廈門很好地履行了中央賦予的使命,發揮了對台工作前沿平臺的作用。

  (三)堅持和諧發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回顧廈門改革開放3O年曆程,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城市人民共建、成果人民共用。構建包括全民低保、全民醫保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努力推進底線公平。“底線公平”是政府的責任。各國經驗已經證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衛生醫療救助制度最具有底線公平的意義。1993年,廈門率先在全省實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年後率先全面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做到應保盡保。針對部分人員看病就醫難的問題,在完善原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建立針對農村居民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將全市43萬廈門戶籍的少年兒童、在校學生、在廈居住滿5年的老年人、殘疾人和低保戶等都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全民醫保。

  維護弱勢群體權益。高度重視農民利益,以加速城市化、擴大就業和完善收人分配製度為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性地實施“金包銀”工程、“土地換社保”、“土地換髮展”等,努力讓農民享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來廈務工人員權益,吸引、善待來廈務工人員。廈門市最早在外來員工中實行工傷、醫療、養老保險,最早取消外來員工的就業證和子女寄讀費,等等;此外,還設立外來員工服務中心,建設外來員工公寓等等。在首屆全國文明城市考評的119項指標中,有6項涉及外來員工的評價,廈門這6項均得滿分。

  破解民生熱點、難點問題。針對就業難題,廈門不斷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以解決失業為重點,建立政府促進就業責任機制、勞動力市場機制、就業培訓機制和就業服務機制,形成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主導,培訓為動力的促進就業體系。針對當今房價居高不下,為解決“夾心層”住房困難,保證廈門廣大中低收入者能住有所居,於2006年推出一項重大創新舉措——在全國率先開始建設“社會保障性住房”,國家建設部前部長汪光濤評價道:“廈門的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破解了一個難題,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經驗。”

  “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民醫保”等一項項全國領先的創舉,較好地解決了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為廈門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體現科學發展理念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30年來始終秉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具體目標落實到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之中,充分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和科學的發展理念。中共廈門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現代化港口風景旅游城市的戰略目標。中共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廈門要由海島型向海灣型城市發展及建設生態型城市。2005年又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形成了《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編製並批准了《廈門市生態功能區劃》,逐步形成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框架。中共廈門市第十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努力創建生態型城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生態文明”,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具體目標落實到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之中。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廈門市的能源節約工作起步早,且有廣泛的社會基礎。3O年來,廈門通過全社會的節約能源、降低能耗、開發新能源、利用再生能源,以及資源集約化利用等措施,有效降低城市發展能耗,努力突破資源缺乏的制約。如水資源合理利用卓有成效,2007年廈門市萬元生產總值(GDP)耗水18.0噸,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4.7%,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曾榮獲由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獎”。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廈門市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自覺進行生態修複。針對貧篤湖湖水污染退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綜合環境修複方案和總體目標,分三個階段對贊篤湖進行綜合整治,使貧等湖重現魚蝦嬉戲、白鷺雲集的自然生態景觀。廈門海域曾經是廈門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面對水質污染、海域面積銳減、航道淤積等問題,廈門市不惜犧牲短期經濟效益,自2002年開展西海域以“退養”為重點的綜合整治,2006年又全面開展了環東海域整治工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高度評價廈門的海域生態修複工作,並將之作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範區的示範工程,在全球推廣示範。

  廈門在連續保持30年年均約18%的增長率的情況下,環境保護成績卓著,山更青,海更藍,走上了一條低污染、低能耗、重環保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廈門經濟特區簡介.中國網財經中心,2011年11月9日
  2. 2.0 2.1 鄧仕侖,方和榮.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3O年實踐與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Lin,Tracy,苏青荇,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廈門經濟特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告MBA智库百科用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9.9元 / 年,点击开通),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编辑收藏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