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同城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同城化

  同城化是指一個城市與另一個或幾個相鄰的城市,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能夠融為一體的發展條件,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以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

同城化的研究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網路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城市群已經逐步取代單一型城市,成為國家或區域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主流空間地域單元,加速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日益成為當今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國際上表現為跨區域性的國家間經濟合作,在國家內則表現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帶以及城市之間的區域性合作,表現為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拓展與轉化的趨勢。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間和國家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總是交織在一起,而且相互利用區位優勢比較優勢進行協調與合作,以尋求取得共同發展和雙贏的結果。“同城化”正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種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尤其是作為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同城化更是在相鄰城市之間圍繞共同利益間做的“和題”。

  同城化作為國內首創的概念,其產生和發展主要是伴隨相鄰城市之間交通的便捷化和時空距離的不斷縮短,城市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務流越來越突破傳統的行政區域界限,向鄰近的更廣闊的區域內流動與配置,各相鄰城市逐漸形成一個經濟緊密聯繫、區域利益共存共榮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經濟體。由此可見,同城化類似於國際上的“大都市區化”和“城市群”概念(王振,2010)。

  近年來,隨著我國各區域板塊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以及區域內交通網路的日益便捷化與公交化,相鄰區域與城市之間交通信息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動更為暢通,跨城居住生活、跨城購物消費、跨城養生養老、跨城教育醫療等方式越來越成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新需求。因而,相鄰城市之間的“同質”發展需求,即“同城化”需求愈來愈明顯。從發展與規劃實踐看,繼2005年深圳最早提出與香港形成“同城化”的發展態勢和理念後,國內眾多區域板塊都提出了同城化的發展思路,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如長株潭從“前五同”到“新五同”理念的更新;太原晉中同城化的“十同”標準;西安和咸陽實現電信同城化;鄭州和開封實現金融同城結算、鄭開(汴)城際公交車開通等等。由此可見,各區域經濟板塊正呈現出以“同城化”為導向的發展趨勢,“同城化”逐漸成為我國城市協同發展的重要議題,其發展模式發展戰略也日益成為提升相鄰區域經濟板塊的一種有效形式和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同城化發展的條件[1]

  1、人口與用地規模

  同城化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產生於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需求和輻射能力,直接表現為支撐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集聚和城鄉間人口轉移的規模,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空間載體需求。這些中心城市的人口除了提供基本的勞動力規模外,還是各項公共服務、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相應的,城市化發展所產生的多樣社會經濟活動也需要足夠的用地來支撐,併為這些活動的有序進行保留充足的生態環境腹地。

  2、產業集聚結構的匹配與關聯

  工業化造成了生產在城市中的集中,促成了資金、勞動力、資源技術等在有限空間的高度組合,並形成了區域中心城市。城市主導產業在勞動力、資金、技術方面的效率提高不斷形成更高收益的產業類型,原有產業則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區域發展,依照產業分工價值鏈合作,形成區域內統一的地域生產組織。區域內不同城市生產、消費著不同的產業原料、產品和服務,形成了彼此互補的市場服務輸入、輸出地,也形成了整體區域的各類生產、生活用地與設施佈局

  在我國已出現同城化發展趨勢的區域,沈陽和撫順兩個城市各自在同城化中發揮服務中心和合作支撐的作用,並將互補產業遷移到彼此的優勢地區。太榆同城化中,太原的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但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受地理空間、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榆次作為擴展太原與周邊區域聯繫的核心地區,可與太原的農業旅游產業進行合作。

  3、空間臨近與相向發展

  同城化發展意味著城市之間日益密切的社會聯繫,催生了大規模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有效縮短了城市間的出行時間和溝通費用,降低了設施的開發成本。城市間大量基礎設施集中發展,將相鄰城市的建設連接在一起,形成“同城化”的一體化發展空間。城市間的空間臨近和相向發展,將有助於降低設施建設的投入,吸引較大的出行人流、貨流,以利於大運量公共交通對區域內城市空間格局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時空分佈的協調引導。

  4、人文歷史環境相似

  城市化改變了農村單一、封閉的生活模式,形成了依社會化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城市生活,對場所空間的活動範圍、活動內容、風俗習慣、興趣愛好進行了再造。具有共同人文和歷史淵源的區域在構建同城化發展時可以減少生活模式融合的矛盾,繼承和保護區域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避免外部開發和行為模式對本土認同的侵蝕,並創新出適應本地風俗特點的新生活方式,促進區域內同城化發展的進程。如沈陽和撫順山水相連,一脈相承,沈陽東部的棋盤山風景區和南部的白清寨風景區分別與撫順的友愛風景區和關山湖風景區連為一體,渾河從兩個城市中間穿過,同為兩市的景觀廊道,清東陵等歷史文化遺產和園藝博覽館等文化交流場所分佈其中,成為溝通兩市的重要媒介,並共同構成了兩市多樣化的旅游資源

  5、通勤與信息交換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與外部環境的能量和信息交換,大型的對外交通通道和交通設施往往成為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強大推動因素。城市服務於外部的產品交易和物資供給所確立的產業規模決定了該城市在區域中所處的位置、職能和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度。良好的通勤與信息交換條件也是城市吸引外部流動要素,彌補自身劣勢、缺陷並推動城市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

  6、技術遷移

  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稟賦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具體的技術運用會影響市場交易、分工的難易程度,進而決定了地理格局下各項活動空間區位的分佈和集中、分散程度。同城化發展的形成源於各要素依照資源稟賦形成的交易需求不斷剋服空間障礙的束縛,向優勢區位的集聚與分工合作,通過向彼此外部環境的學習,引進新的技術模式,從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生產效率,並形成新的組織架構來開發利用未被整合市場空間,促進同城化區域內部空間結構的整合。在這個過程中,技術遷移往往能對城際與城鄉關係產生跳躍式的影響,形成或促進相互融合的同城化區域發展。

我國同城化發展的問題和建議[2]

我國同城化發展的問題

  1、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法律體系的支撐

  同城化發展必須以科學的、高瞻遠矚的城市規劃為指導,把兩個(或多個)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統一編製總體發展規劃,統一產業、技術開發招商引資、外貿出口、財政稅收土地徵用工商管理、物價調控等方面的政策。日本首都圈成立以來,已先後制定了5次基本規劃。每一次基本規劃都是在充分考慮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地域對象以及人口規模等諸多因素下形成的,並適時根據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在我國具有同城化提法的地區,有關同城化發展規劃還不多見。同城化既涉及經濟建設,也涉及社會建設。同城化中的社會建設關鍵是要營造無差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應研究制定統一的政策和法規,完善各種協調機制,通過加強制度建設來推進同城化。

  2、地方保護主義與行政壁壘在一定範圍內依然存在

  同城化的發展有賴於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互動,只有城市與周邊地區形成良好的關係,才能在空間上跨越行政區的界限,形成城市經濟圈。現行的行政區劃邊界的硬約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功能。由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區域之間的利益摩擦激化,各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和保護自身利益,往往以行政區為依托,構築貿易壁壘,實行市場封鎖,阻礙經濟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中心城市擔心“肥水”流入“外人田”,地方城市擔心自己生產要素流失,成為“過水田”。各地按各自的行政區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輕視和忽略區域發展合作,造成盲目重覆建設、產業結構雷同、交易成本過高、縱向部門分割、橫向地區封鎖現象的產生。

  3、深層次的合作與功能一體化建設還不夠深入

  各地區同城化發展雖然取得不同進展,但還面臨一些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局限於交通基礎設施與空間發展戰略層面。現有的行政審批制度和行政考核制度,都是以單個城市為考察對象,不可避免地誘發地區經濟結構的趨同和重覆建設。以遼寧中部城市群各同城化發展城市為例,目前城市群各城市產業結構企業結構趨同現象十分明顯,專業化的分工體系尚未建立,除沈陽外,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主導性行業基本集中於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供應等第二產業部門,而且比較單一,產業結構明顯雷同;從各城市的企業結構來看,由於多數城市過分追求自我體系的完善,“大而全”、“小而全”現象十分嚴重,產業的前後向聯繫不緊密,比較典型的是雖然有發達的石油加工和鋼鐵工業,但其前向聯繫程度卻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化工機械等主要行業的前後向聯繫程度也不高,城市企業結構也明顯趨同,城市企業之間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技術關聯度低,企業之間缺少合理的分工協作。在供水城市與用水城市之間, 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能源設施一體化方面,尚未建 立起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在建立區域共同市場,主要是金融市場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在深層次的功能一體化制度建設層面缺失。各城市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進行決策並採取行動,當地方經濟利益與整個城市群經濟發展全局性、整體性、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實施者,會竭力維護地方利益,尤其是短期地方利益。這種矛盾錶面上看是由於 行政區劃所造成的,實質上卻是深層體制性的。

  4、缺乏地方性團體與民眾的廣泛參與

  在全球化和網路化時代,區域協調主體的一元化正日益被多元化所替代,政府並不需要壟斷一切合法的權力,而社會上的各種力量包括其他非正式組織(機構、單位、社團等)也可以負責維持秩序、參加經濟和社會調節。未來區域問題的解決和區域協調 必須依靠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跨國和跨區域企業聯盟、認知共同體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以社會參與和網路治理來達到更高水平的治理模式。這些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更具開放性和廣泛性,可以為社會組織和市民提供更好的參與同城化發展與治理的途徑,為更高層次的城市區域組織建立創造條件。同城化發展的終極目的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為市民提供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要徵集大量的民眾參與。而我國目前的同城化發展大多為政府主導型,沒有形成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地方性團體,企業、市民真正參與其中的不多,農村居民沒有或很少享受到同城化的建設成果。在同城化建設的過程中,區域共贏、互惠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共同打造區域“文化名片”的意識也沒有真正形成。

我國同城化發展的建議

  實施同城化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行政區的矛盾和摩擦,消除行政壁壘,開拓共同市場,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但是同城化發展的發展條件需要培育。有效的同城化發展策略能節約城市間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級城市的政治權力,促進城市間和諧發展。

  1、制定同城化發展規劃

  制定同城化發展規劃要以促進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協調發展為主要目的,發展規劃中主要針對影響同城化發展較突出的問題,如城市政府在一體化進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區域環境治理、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土地開發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並以地方法律形式予以固定,使同城化發展規劃有法可依,更為重要的是將同城化發展區域的建設和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2、建立同城化區域管理委員會

  建議由同城化發展所在省份的省主要領導擔任管理委員會主任,由具有同城化發展趨勢的各城市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擔任副主任,各市經貿委、建委等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大企業主要負責人以及人大代表、各種非政府團體的代表、市民代表及各領域的專家擔任委員。該委員會基本職能包括制定區域發展政策,協調地區產業發展,制定同城化規劃,為地方政府提供技術支持,保護區域環境,協調基礎設施建設以監督規劃實施等。

  3、儘快建立同城化發展的激勵機制

  申請國家、省政府的行政撥款以及通過同城化發展城市參股的形式設置同城化發展基金,對同城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城市,由發展基金進行重點補貼,並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各城市的統籌協調發展。

  4、鼓勵成立各種行業的認知共同體

  在同城化發展區域,要定期召開區域發展論壇或研討會,鼓勵規劃部門、環境、交通、市政、評估等行業組建認知共同體,對城市群內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環境資源、基礎設施、土地開發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展開分析或論證,同時可以創造各行業交流的機會與平臺。

參考文獻

  1. 彭震偉,屈牛.我國同城化發展與區域協調規劃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1.6
  2. 李紅,董超.對同城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同城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