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形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貿易形式(Trade Forms)
目錄 |
所謂貿易形式即商品買賣的形式,也即商品的交易形式。貿易形式是交易賴以進行的必然的條件,或者說是它的現實的、具體的表現。 貿易形式
貿易與貿易形式的關係
1、貿易的發展規定貿易形式的發展
貿易是貿易形式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不論貿易形式有多少、有什麼特殊形式,都是為了體現商品和貨幣相交換這一活動。貿易(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規定著貿易形式的發展。
2、貿易形式服務於貿易的發展
貿易形式的職能在於以具體的形式保證交易的實現。貿易形式產生的必然性,是因為貿易中買賣雙方因種種原因而發生矛盾,需要採取不同的形式去緩和矛盾並促進矛盾的解決,以實現商品和貨幣相交換。
貿易形式作為買賣中商品和貨幣互相讓渡的具體實現形式,在人類的經濟發展歷程中不斷地變化、豐富、淘汰和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粗糙到精細、從習慣到規範、從野蠻到文明。基於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對貿易形式進行不同的分類。
1)按交易關係分類
合同交易:買賣雙方以契約形式將買賣關係固定下來。
非合同交易:買賣雙方就現貨直接通過談判(主要表現為討價還價)取得一致意見,然後成交。
2)按交易媒介分類
非現金交易:現金以外其他能起支付手段職能的清算所進行的交易,包括票據、信用卡、電子結算等。
3)按交易活動分類
純粹購銷形式:直接以貨幣購買商品的購買形式和直接以商品換取貨幣的銷售形式。以購銷沒有困難,商品和貨幣能夠直接相交換為條件。
雜異購銷形式:以其他經濟活動作為促成購買或銷售的條件而與購銷相結合的形式。其興起的原因在於在特定情況下純粹購銷難以進行,需要其他經濟行為開道,作為條件促使其實現。
4)按交易與生產、消費的關係分類
純粹收購和純粹供應:在購銷沒有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貿易活動。
參與生產和參與消費:在有特定障礙的情況下進行的貿易活動。
5)按時間分類
即期交易:在買賣雙方購買意向達成的當時進行。
延期交易:不能即期進行的貿易活動,有貨先幣後、幣先貨後、貨與幣均延期三種情況。
6)按空間分類
當地交易:在買賣雙方購買意向達成所在地進行。
異地交易:不是在買賣雙方購買意向達成所在地進行,有在買方所在地、賣方所在地、中立場地進行三種情況。
7)按交易條件分類
優惠貿易形式:通過向交易對方提供優惠條件來幫助其剋服困難,以吸引、促使對方積極從事買賣活動。優惠貿易的主要形式是資金優惠,其次還有價格優惠、費用優惠、服務優惠等。
非均勢貿易形式:優勢一方強迫劣勢一方接受不公平條件而形成的買賣活動,其情況與優惠貿易正好相反。
8)按貿易主體分類
非固定購銷關係形式:買者和賣者隨即選擇購銷對象所進行的貿易活動。
固定購銷關係形式:買者和賣者通過固定購銷關係所進行的貿易活動。
9)按交易方法分類
有拍賣、招標、博覽、展銷、傳銷、電話交易、電視交易、電子交易等形式。這類貿易形式會依交易方法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發展。造成交易方法變化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商品流通的主體、客體、聯繫的條件和手段。
10)按政府行政干預狀況分類
自由貿易:沒有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預,完全遵照市場機制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貿易活動。
統制貿易:政府通過行政干預來對貿易活動施加非正常影響而形成,主要有統購、統銷、專賣、專營、許可經營、統配、配額、配給、限購、限銷等。
11)按交易對象分類
現貨交易:以實物商品為交易對象的貿易,可分為非合同貿易和合同貿易,而合同貿易又可分為近期合同貿易和遠期合同貿易。
期貨交易:在遠期合同貿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未來的遠期合同貿易,不是以現貨為買賣對象,而是以標準合同為買賣對象。
貿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也是可以歸類分析的。影響和制約貿易形式變化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2)商品流通的規模和結構;商品供求狀況;
(3)市場競爭局勢的形成和競爭的激烈程度;
(4)貿易自由和政府干預狀況;
(7)商品的自然屬性;
(8)所有制結構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建設;
(9)交通運輸和流通領域的物質技術狀況;
(10)市場主體的發育和組織化程度;
(11)科學技術乃至整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貿易形式的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一是前資本主義的自給經濟占統治地位階段,二是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商品經濟發展階段,三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達商品經濟,即生產社會化階段。
1) 前資本主義階段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自給經濟為主,生產直接為了消費,貿易主要是為了統治者和剝削者的消費。
- 春秋以前:
- 已經出現了貴族參加的貿易、商賈之間的貿易和庶民中小商販參加的貿易,前者供應奴隸主貴族消費,中間各地商賈互相交易,後者小商販供應城市平民消費。奴隸主和大商人的貿易開始使用金屬貨幣,雜以珠玉和貴重皮張,而平民之間則是以布、粟、獸皮、農具、刀具為貨幣。
- 春秋時期:鑄幣已經盛行並漸趨統一,貿易形式逐漸成熟。主要成就有:
- 戰國時期:商品流通進一步發展,封建所有制逐步代替奴隸所有制,農民雖然是農奴,但開始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農產品。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開始干預流通,採取壟斷專營的措施,提出“利出一孔”的統制思想。
- 秦漢時期:商品流通蓬勃發展。貿易形式的主要發展有:
- 宋元時期:宋代封建契約地主製成熟,兼併突出,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與農民、中小地主矛盾日益尖銳。此時商品經濟明顯發展,商品流通和商業進入新階段。而元代商業卻畸形發展,行業組織的封建派他性增強,牙行封建壟斷加劇,嚴重抑制了商品生產和正常流通。宋代貿易形式的主要發展有:
- 第一,批零明顯分開,且商人資本中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的結合達到高峰;
- 第二,自由的集市交易在城市中發展起來;
- 第三,“賒”這種商業信用在商人交易中廣泛流行;
- 第四,富商大賈聯合起來發行了“交子”這種可用現錢兌換的錢票;
- 第五,實行蠶鹽制度,以鹽收絹;第六,出現了官購官運商銷和官購商運商銷的貿易形式;
- 第七,“納粟中鹽”,即商人將官府所需物品運送到指定邊塞交納後,以所得憑證到京城辦理證明文書,再到產鹽區折價領鹽;
- 第八,茶馬互市,即以川茶與少數民族交易,專門換馬;
- 第九,在酒類專賣中實行拍賣和專稅制;
- 第十,“博糴”(以政府專營進口的商品和宮廷珍寶配合現錢進行採購)和“便糴”(用鈔引進行採購)的施行;
- 第十一,實行青苗法,在青黃不接時貸以農民款項,收成後加適當利息換款;
- 第十二,實行市易法,政府撥款在各地設立市易務,招募在市諸行鋪牙人充當市易務牙人。
2)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商品經濟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封建制度進入末期,自給經濟開始瓦解,商品經濟明顯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尤以東南沿海最為顯著。這一時期,貿易形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即開始從剝削者所占有的剩餘產品和小生產者剩餘產品的貿易和商人獨立運動的貿易所需要的形式轉向發展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所需的貿易形式。
這一時期貿易形式的主要發展有:
- 第一,集市貿易從產品互通有無形式發展為小商品生產者購銷商品的形式;
- 第二,在官辦手工業之外,獨立的商品性的手工業增多,且官方向市場的採購量也大增;
- 第三,官牙衰退,私牙增加;
- 第四,商人資本戰勝封建牙行的隔絕,深入產地設莊收購;
- 第五,形成了產地專業集市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商市鎮;
- 第六,賤買貴賣和商業高利貸直接盤剝小商品生產者;
- 第七,用賒銷的方式來控制小商品生產者;
- 第八,出現了商人雇主制,商人資本利用加工形式直接支配小生產者進行廠外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資本主義,這是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關鍵形式;
- 第九,出現了專購半成品或待續加工的準產品,加工後轉售的貿易形式;
- 第十,專業化名店增多,名牌產品產銷一體化,或前店後廠,或親自監製;
- 第十一,地區販運貿易中鄉土性的專業化行帶動貿易興起;
- 第十二,與地區商品流通發展相適應,出現了帶匯兌性質的票號和錢莊;
- 第十三,抵押典當與收購相結合,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逐漸融合。
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達商品經濟階段
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到發達的階段,商業資本成為社會總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與生產資本、銀行資本並立,它已不是獨立於生產之外,是通過自己的媒介活動,去組織作為商品生產的繼續和前提,作為資本主義再生產必然過程的商品流通。它不止實現剩餘產品的價值,而且實現包含剩餘價值在內的價值,併在競爭的基礎上按照平均利潤率的規定參與剩餘價值的分配。這種變化使得貿易形式發展重大的變化,不過,在初期、成熟期、高度發達期,貿易形式還是有極大的差別的。
- 初期:貿易形式開始服從於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需要,其主要發展有:
- 成熟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發達的商品經濟已經成熟,大機器工業的工廠制度和生產社會化已經形成。此時,市場制度已經確立,市場運行處於統一的、開放的競爭環境中,走上規範化和秩序化的道路。這一時期貿易形式的主要發展有:
- 高度發達期: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特別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進入了高度發達期。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貿易形式也有了新發展:
[1]馬龍龍.《貿易經濟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