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控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經濟控制(Economic Control)
目錄 |
經濟控制是按照計劃標準衡量計劃完成的情況,糾正計劃執行中的偏差,以確保經濟目標和計劃得以實現的一種管理活動。
經濟控制的前提[1]
一是明確的計劃指標。這是實現經濟控制的基本依據。在實施經濟控制之前,首先必須有確定的計劃指標,並且計劃指標越明確、全面和完整,經濟控制的效果就會越好。如果編製的計劃指標不明確、不全面、不完整。管理者事先不清楚奮鬥的目標是什麼,那麼也就無法確定所需控制的經濟活動是否在實現預定的目標。所以,編製計劃是實現經濟控制的先決條件。
二是要有明確的控制主體。經濟控制就是通過糾正計劃執行中的偏差,來確保計劃任務的實現,為此,就必須有明確的控制主體。這就是說,應該由誰來進行經濟控制。如果控制主體不明確,也就不知道哪個部門應承擔產生偏差的責任和應由誰來採取糾正措施。只知道問題,而不知道問題應由誰負責,偏差也就無法糾正。這樣,經濟控制工作也就無法進行。所以,建立明確的控制主體是實現經濟控制的又一基本前提。這兩個基本前提都明確了,才有可能實現有效的經濟控制。
經濟控制的基礎[1]
經濟控製作為經濟管理的一個基本職能,是以經濟信息為基礎來實現其控制職能的。如果沒有經濟信息,也就無所謂經濟控制,任何經濟控制活動,都離不開經濟信息,正是由於經濟信息與經濟控制的有機結合,才使得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得以實現。經濟控制的特點就在於信息、物質和能量的巧妙結合,通過經濟信息去指揮和調節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
經濟控制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經濟活動按照預定的目標和軌跡進行正常運行,以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實現生產經營目標。當一項經濟活動進入運行之後,由於各種不確定的隨機因素的干擾,經濟活動的發展往往會偏離計劃的正常軌道,產生各種偏差。經濟控制就是要控制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儘可能地消除偏差和保證經濟活動按預定的軌道順利發展。經濟控制機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就必須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加工、傳遞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各種信息資料,並將這些經濟信息資料與原來的計划進行比較,對照方案的要求,就可以查明產生偏差的環節及原因,完成控制的任務,這是經濟信息的反饋控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通過反饋迴路不斷地返送回來,為我們進行經濟控制提供了對象,便於我們進行有針對性地反饋控制。從控制論的角度來講,經濟控制還有另外一種形式,那就是直接控制,即控制主體依據預先確定的計劃指標,對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它們不能脫離計劃指標,沿著既定的目標運行。這裡,計劃和目標信息起到了直接控制的作用。由此可見,無論是直接控制,或者是間接控制,都是以經濟信息為基礎的,沒有計劃和目標信息,就沒有控制的依據,沒有反饋信息,經濟控制就失去了控制的對象。
經濟控制的性質[2]
經濟控制概念的提出,其一,它是為了和控制的一般概念相區分;其二,它重點強調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而不是其他管理;其三,它強調經濟管理活動是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歷史階段都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而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指現階段的經濟活動、經濟管理和經濟控制。因而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具體分析,經濟控制的性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一)現代性特征
目前,世界各國為了自己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保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控制。這都要求我們更深刻、更精確地瞭解經濟運行機制運行過程,熟悉、掌握、運用支配經濟運行和演變的具體規律。經濟管理的這些任務的加重和現代化特點,決定了經濟控制的現代性特征。
- (二)系統性特征
系統性,是指運用系統的方法去認識和控制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現階段,各國越來越多地參與世界經濟交往,越來越大規模地採用先進技術,現代經濟已變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龐大的系統。經濟系統的運行,總含有一定的結果,總是要達到一定的目標和標準。因而要控制經濟系統的良好運行必然要選擇、認識和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
- (三)人員控制性特征
經濟控製作為管理活動的重要職能和重要手段,必然要涉及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問題。經濟管理中的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在經濟活動中是處在核心地位的,所以要實施有效控制,必須重視並抓好對人員的控制。經濟控制中對人員的控制包括人員配備、實施評價和再定位三個基本方面。如果一個組織、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的人員配備能儘力作到適時、適勢、合情、合理,那麼一定可以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並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和集體智慧去完成既定的經濟任務與目標。
- (四)借鑒性特征
隨著人們對經濟管理過程儘可能最優化的追求,隨著管理方法日趨現代化的趨勢,控制論做為人們認識和管理的有力工具,被廣泛應用到經濟領域,使得今天我們實施的經濟管理控制呈現出較強的借鑒性和綜合性特征。比如,人們愈來愈多地利用控制論所提供的分析和預測方法,分析和把握經濟活動未來的發展走向,提早測算出結果,然後對人們的經濟活動採取加速或延緩措施,人們用這種方法自覺地控制著整個經濟活動的運行。
- (五)適時、經濟、靈活性特征
一個有效的控制系統應該是準確的、及時的、經濟的、靈活的和通俗的。它採用合理的標準,具有戰略性高度,強調例外情況的存在,並且能指明糾正問題的方向。經濟管理控制也要求以以上標準作為衡量控制是否有效的尺度。並且,在具體控制中也要求管理人員把以上尺度當作管理原則。
控制的準確性是講,一個提供不准確信息的控制系統將會導致管理層在應該採取行動的時候而並沒有行動,或根本沒有問題時而採取行動。適時性,是指最好的信息如果過時了,也將是毫無用處的。情況千變萬化,從發現問題到採取措施糾偏,本身就有一個過程。一方面要及時地傳遞信息採取措施,避免時過境遷,使控制失去效果;另一方面要估計可能發生的變化,使採取的措施與已變化了的情況相適應,即措施的安排應有超前的考慮。經濟性是指,一個控制系統在運用過程中,從經濟角度上看必須是合理的。任何控制系統產生的效果都必須與其成本進行比較。為了使成本最少,管理層應該嘗試使用能產生期望結果的最少量的控制。關於控制的靈活性,儘管人們努力探索未來、預測未來,但影響預測結果的因素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可能還有未知影響因素存在。控制系統應該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以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或利用各種新的機會,不斷調整其控制方式。不能從自己喜愛或慣用的角度來選擇控制的方式,而應從實際情況的需要和可能出發選擇控制方式。
經濟控制的過程[2]
經濟控制的性質決定了經濟控制的基本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系統控制,二是具體經濟活動控制。兩者有著顯著區別,在實踐上又緊密聯繫。
- (一)經濟系統控制過程
一個經濟系統通常是指某一地域範圍內、或某一產業範圍內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共存的社會經濟格局。比如省市經濟、縣域經濟、工業經濟、農村經濟等。這些經濟系統通常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分別包括受控系統、環境系統和控制系統。三者相互聯繫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體。在對其進行控制時往往採用多目標控制方式。人們追求最優目標,但實踐中的控制標準是能達到令人滿意就可以了。經濟系統的控制過程是一個若幹變數交互作用的過程(見圖)。
1.控制變數。又稱政策變數、手段或工具,它表示控制系統對受控系統的影響。它包括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杠桿等。控制系統利用這些變數,可使受控系統實現一定的目標。
2.輸入變數。受控系統除受控制變數影響外,它還受環境的影響,這就是輸人變數。對一個經濟系統來講,其外部經濟形勢的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新技術革命的浪潮等等,都是輸入變數。同時,環境不僅影響受控系統,而且還影響控制系統。
3.狀態變數。一般講,狀態變數是客觀存在著的經濟營運要素。狀態變數的選取取決於要分析的問題。如,當前經濟發展中經濟增長點的確認和對它們的控制,各個經濟增長點就是狀態變數。
4.輸出變數。輸出變數是系統對控制系統的反應和對環境的影響。經濟系統的輸出既包括結果總量,即生產產量、服務與商譽等;同時又包括環境的污染與治理、資源的利用與再生等等。輸出變數通常由各種統計報表反映。
- (二)具體經濟活動的控制過程
具體經濟活動是相對於經濟系統大概念而言,有自己特殊活動性質和工作任務的各個子系統或項目的統稱。比如,企業經營中的生產勞動、技術創新與進步、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環保工作等;巨集觀經濟中的財政、稅收、進出口貿易、借用外資等,它們都是具體的經濟活動。為了達到對具體經濟活動的控制,一個正式控制模型往往需要六個相互聯繫的步驟(圖)。
1.限定子系統範圍。要控制就要建立一項正規的控制模型。如,造酒廠對生產進行控制就需要控制釀造時間、溫度,要進行抽樣、化驗、儲存等,始終圍繞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方面進行控制。所以,要實施一項正規的控制,首先要明確控制是為誰制定的,目的是什麼,即確定子系統的邊界。
2.識別所要測量項目的特性。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關鍵點,需要區別對待,重點關照。比如在釀造啤酒的過程中,影響啤酒質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水的質量、釀造的溫度、以及釀造時間。這三個因素控制好了,就能保證啤酒的質量。一般講,管理者要善於把項目中那些能夠測量的特性挑選出來,重點給予控制。
3.訂立標準。標準是衡量實際工作績效的依據和準繩。標準與組織目標相聯繫,但它不等於組織目標。訂立標準必鬚根據具體的作業特點設置標準。例如工時定額、單位產品成本等。標準最好是定量的,若有些項目不易量化,那也應該提出一些定性的標準。
4.收集數據。收集數據是為了獲得每一個預定特性達到的度與量的情況。收集數據工作可以由人來做也可以由機器來做。高層管理者為了得到高質量的數據和信息,可以建立專門的部門來做這些工作。
5.衡量績效。衡量績效的實質就是評估實際工作的優劣。它的基本前提是先找出實際工作情況與標準之間的偏差信息,然後依據這種信息來評估。控制的目的不是為了衡量績效,而是為了達到預定的績效。所以,在控制過程中要預測可能出現的偏差,爭取做到控制在先。
6.診斷與更正。診斷,包括估價偏差的類型和數量並尋找產生偏差的原因。診斷之後,並不是任何偏差都需要採取更正行動。僅在偏差較大又影響到目標時才需要採取行動。實際控制中,因為產生偏差的原因是複雜的,所以更正行動可能是各式各樣的,如調整人力和設備、加強教育與管理、明確職責分工、重新擬定目標等。
經濟控制的類型[2]
經濟控制的種類很多,從不同角度劃分有不同的控制類別,下邊我們介紹幾種常用的控制類型。
- (一)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
按照控制在一個系統關係中的地位劃分,可分為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自力控制,是指進行經濟活動的組織及主管部門,對本身的經濟行為進行自我監督與調節,所以有時也被稱做內部控制。他力控制,是指經濟組織的經濟行為要接受專門的經濟管理機關和組織的監管、督促和調節,他力控制也被人稱為外部控制。在實際經濟運行的過程中,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往往是共同發生作用,兩種控制共施,既給系統下的子系統以活力和活動的自主權,同時也要求子系統必須為整個大系統實現組織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的有機聯繫和對經濟活動的協同調控作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就是自力控制和他力控制有機聯繫和協同作用的運動過程。
- (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
按照控制手段的實施方式,可以把控制劃分為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在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人們把直接控制理解為通過行政手段,控制者與被控制對象直接接觸。比如現場指揮,計劃經濟時期,由於國家對企業具有直接干預權,那時候上級機關可以向企業下達產品品種、產值、利潤等指令性計劃,企業必須按這種指令性計劃安排生產活動,這些都是直接控制。直接控制的應用存在著某些界限,超出這個界限就會起負作用。
在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人們習慣於把利用經濟杠桿進行控制稱為間接控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巨集觀經濟控制應堅持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同時使用,並以間接控製為主。巨集觀經濟的間接控制,就是國民經濟的管理控制系統以經濟方法和法律方法為主要手段,對經濟組織和個人的經濟行為進行協調和監督。巨集觀經濟的直接控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要發揮它的基本作用,如對重要物資的國家定價;對外匯和匯率進行國家統管;必要時對股市進行干預;明令取消傳銷方式;嚴禁非法集資、籌資等。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二者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二者在實際控制中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 (三)預防控制、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
按照控制活動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實施的時間不同,可分為預防控制、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也有人稱三者為預先控制、過程式控制制和事後控制。預防控制,是指在一項計劃實施前,為了防止將來執行過程中各種資源在質和量上可能產生偏差而採取的管理活動。這種控制的具體內容,是圍繞如何執行計劃,制定措施、規章以及各種說明書,規定執行計劃和完成任務的各項要求,落實管理者的職責和人員配置等。現場控制,是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由管理人員親自觀察被控制人員的實際操作,指導其按規定的方式行事,講程式、講規範、講質量等,保證目標的實現。這種控制的具體內容,包括管理者給下級解釋計劃指標的含義,提供恰當的工作方法,親臨現場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幫助下級提出糾正偏差的措施等。反饋控制,是指根據經濟活動結果來指導制訂下一個周期經濟活動的目標計劃。這種控制的具體內容,包括實際成果同計劃指標的比較,及單一效益鑒定同綜合效益一起的鑒定,並以過去(上一個周期)的數據為基礎,指導將來(下一個周期)的行為。
經濟控制的作用[3]
- 1.經濟控制能夠使經濟實踐活動符合於經濟計劃
如果說編製經濟計劃是為了謀求一致的、完整的和彼此銜接的經濟行動的話。那麼,經濟控制則可以使經濟實踐活動符合於經濟計劃。
經濟控制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可能會使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依次下降,但不會完全消失。通過經濟控制,才能使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並獲得比較確定的結果。經濟控制的必要性,還因為所編製的計劃本身不可能總是完美無缺。經濟控制可以使計劃的缺陷得到彌補,最後,經濟控制的必要性是因為某計劃的執行人缺乏知識、經驗、判斷力或責任心以及組織機構、責任、結構方面的缺點,也會造成計劃實施中的偏差,也需要通過控制加以糾正。
- 2.經濟控制能夠把不符合要求的活動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經濟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經濟活動決策目標的實現。
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經濟管理人員知識、經驗、責任心等方面的缺陷不只是表現在計劃的執行中發生的偏差上,也可能發生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等環節上。因此,控制的作用不僅僅表現為糾正計劃的偏差,而應該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和更廣泛的範圍內發揮它的作用,以確保經濟決策目標的最終實現。
由於管理工作中的失誤,或者是經濟活動在動態的發展中產生了新的變化,使管理工作的主觀與經濟活動的客觀不相吻合的時候,經濟控制就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因此,如果指揮和協調的工,作不當,應該糾正指揮和協調工作中的偏差,如果計劃編製不當,應該糾正計劃編製中的偏差?如果決策不當,應該糾正決策中的偏差。如果組織機構和責任結構不當,應該糾正組織機構和責任結構中的偏差等等。在有些情況下。控制也可能導致確定新的目標提出新的計劃,改變組織機構和責任結構,改變人員配備或者改變指導初指揮的方法等等。
- 3.經濟控制可以使經濟管理工作成為一個封閉系統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系統必須是開放的,但是,經濟管理系統又必須是封閉的。如果經濟管理系統不是封閉的,經濟管理系統也就無法發揮它的作用。只有在封閉的條件下,才能確定經濟活動的軌跡,確保經濟活動要素的合理組合,明確責任關係,保證經濟目標的實現。
經濟控制系統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個信息反饋系統。信息的反饋必須在一個封閉的迴路中才能實現。就一個經濟活動系統來講。信息流只是資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標誌,信息流的迴路要以資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正確迴圈為基礎。為此就要對資金流、物流和人流的輸入、運營和輸出進行控制。沒有控制也就沒有迴路,沒有封閉。
- 4.經濟控制能夠正確地調節人們的經濟行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都是相對獨立的。在一個微觀經濟系統內部,每個人的行為也總是具有某種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從整個經濟活動系統來看,又要求人們的活動必須具有整體性和聯繫性,從巨集觀經濟來看,整個國民經濟活動又要有一個協調發展的問題。為了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在搞活微觀的同時實行巨集觀管理。也就是說。要按照經濟發展總體的要求,調節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經濟控制論正是被看成是耦合系統的控制和調節行為的科學。經濟控制可以按照所需要的方向控制經濟過程的模式和行為,可以調節和控制經濟活動中諸要素的優化組合,對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資金的組合、運行的方向和數量進行正確的控制。這種經濟控制,也是取得良好的巨集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必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