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指針對已經發現的且具有相當旅游綜合價值的民俗旅游資源進行發掘、整理、設計和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就是以某一地區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原材料,經過旅游專家和相關學者共同參與加工改造,使其成為具有旅游多種功能並可產生旅游綜合效益旅游景區或景點的過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現代旅游經濟文化產業活動。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環境、民俗載體、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動為基礎,通過一定的現代技術方法,將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轉變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相當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觀、設施和服務。因為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形式、內容比較集中,規模範圍涉及面相對較小,因而往往表現為單一性旅游企業投資經營行為,即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往往是民俗旅游投資經營者在相關旅游專家和文化學者事先調查、規劃、設計好的藍本基礎上,通過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民俗旅游景區或景點並開展旅游活動的過程。例如修建一座民俗主題園,打造一個自然民俗村等。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伴隨著民俗旅游活動的開展而進行的。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現代旅游經濟價值,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綜合潛力,建立民俗旅游點,設計民俗旅游線,規劃民俗旅游區,不僅僅是旅游學界和應用民俗學界的共同心聲,也是時代變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國旅游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特點[1]

  民俗旅游資源是發展民俗旅游事業的原材料,它猶如天女散花一般,或散存在全國各地,或滲透在各行各業,或流行於偏僻遙遠的尋常百姓人家。正由於民俗旅游資源的這種生活性、慣常性和零散性,儘管我國各區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儲藏量非常豐富,旅游觀賞價值也很高,但它的旅游魅力卻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嚴重影響了旅游者的觀賞效果,不利於民俗旅游產品的促銷和發展。因此,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深加工,促進民俗旅游業的開展,在目前仍然顯得十分必要。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民俗旅游業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是以特定的旅游戰略思想為指導,在一定地域的範圍之內,通過某種方式或多種手段,對散存在民間的各種形態的民俗旅游資源進行開拓和建設的過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成功地轉化為民俗旅游產品,使其具有較高吸引力的景觀功能。它是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等多種行為的總和。它既表現出開發者的思維活動,又體現了民俗旅游本身由低層次走向高層次的發展進步過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僅具有一般旅游資源開發的總體特征,還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

  (1)原則性導向鮮明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複雜的基礎性工作,在從事旅游開發的人員當中,因為思想理念和個性偏愛不同,在開發技術和手段方式上往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熱衷民俗旅游的旅游者群體中間,由於實際需求和個人偏愛不同,對民俗旅游景觀類型的選擇也不一樣,資源開發的市場導向也有著相當大的差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民俗旅游資源存在著明顯的基本特性和區位條件差異,也會直接影響資源開發的方式和途徑的選擇。但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依然具有其科學性和原則性。這裡所說的“原則性”包含著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民俗旅游開發必須遵循特色性原則、保護性原則和參與原則;二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必須深入實際地進行實地調查,遵循主位和客位調查方法,理解並尊重資源區民俗風情的本土特色。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者只有自己首先遵守這些原則,才能開發出高質量的民俗旅游產品

  (2)文化性特征顯著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國外旅游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國內旅游者千里迢迢去其他省、自治區參與民俗旅游活動,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追尋異國、異地、異民族的異域民俗文化需求的滿足。他們期望通過民俗旅游的方式,體驗、感受、品味和理解這些民俗文化千差萬別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深邃厚重的意蘊,實現求知審美和自我人格完善的目的。作為“生產”民俗旅游產品的基礎工作,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一方面是一種非常現實的經濟行為,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帶有明顯理想化色彩的文化行為。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肩負著多重歷史使命:首先,開發不是為開發而開發,而是以開發的形式宣傳民俗文化,讓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瞭解並感悟中國民俗文化的意蘊;其次,開發不是盲目的開發,而是在摒棄民俗文化中愚昧落後成分的基礎上,把純潔、文明、優秀的民俗文化介紹給旅游者;再次,開發既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推向世界,又是挖掘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以展示當地深厚悠遠的獨特文化創造。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它不僅可以弘揚各具優勢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保護並拯救許多瀕臨消失的珍貴民俗文化傳統。

  (3)地域性限制不強

  無論是自然風光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還是民俗文化資源,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差異特征,但由於它們各自的表現形態不同,開發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肯定在資源地現場進行,不可能移動;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是人類文化創造的遺存,儘管其與自然風光旅游資源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它還是可以複製的。如深圳“錦繡中華”30萬m2的景觀區、商業區、飲食街和園藝造景區,就是將全國各地的著名建築、名勝古跡等景觀濃縮複製的結果。“圓明園”景區,更是江南園林和世界園林縮微複製的典型。但是,這些通過微縮複製而開發的景觀因為數量和規模都十分有限,同樣不足以動搖它的地域限制性。同樣,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因為它既有“物”的形態,又有“神”的形態,既有“靜”的形態,又有“動”的形態,是處在特定社區特定情境當中的生活文化旅游資源。因此,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不可根移”的旅游資源,也應當是就地開發的資源對象。然而,因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性和動態性,使得民俗旅游資源總是突破了地緣制約,頻頻出現在廣泛的地域範圍之內,因此出現了大量重覆開發和仿製開發的現象。如同樣是侗族民俗旅游資源,廣西龍勝、三江,貴州黎平、從江,湖南通道等“三省坡”地區都在開發相關的民俗旅游項目和產品。同樣是中國地域民族民俗文化集錦,深圳有“中華民俗文化村”、昆明有“雲南民族村”、北京有“中國民族園”,造成重覆建設、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不良後果。

  (4)參與性體驗突出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集體智慧、約定俗成、共同享用並世代傳承的大眾生活文化。民間大眾既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民俗文化的承載者,還是民俗文化的表演者和接受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實質上就是將這些民眾所掌握的並由民眾言行所表現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轉變成為民俗旅游項目和產品。因此,民俗旅游項目及其產品的開發,專家學者的規劃設計固然很重要,但是這些項目產品的構成要件——民俗文化的承載體——民眾的積极參与卻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長江三峽旅游區“土家婚禮”表演中的哭嫁、過禮、戴花酒、開臉、背新娘、迎親、拜堂、坐床、鬧洞房和回門等一系列婚禮儀式過程,不但需要“新娘”和“新郎”這兩個主角,同時還需要雙方父母親戚,全寨左鄰右舍、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等眾多配角。沒有當地社區民眾的配合,或者配合不夠投入,或者乾脆中途退出,小則影響質量,大則冷場失敗。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可能像自然風光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那樣完全由專業人員獨立完成,它必須動員當地社區民眾與專業人員一起,共同參與才能完成。甚至可以這樣認為,社區民眾的參與是影響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況且,“表演”的項目及其產品成了“藝術”而非真正的民俗是旅游者所不希望的,因為他們往往並不滿足於做這樣的觀眾或參與如此“虛擬”的體驗。只有活在社區居民生活當中的實實在在的原汁原昧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才是他們真正渴望的參與體驗對象。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對象[1]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單純的民俗旅游景觀之外,還須對相關的自然景觀、設施設備進行開發。只有配套開發建設,才能使純粹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有了背景、情境、氛圍和支撐而取得成功。民俗旅游屬於專項旅游,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因此成為專門的旅游資源開發。在開發的內容上,既要強調主題,又要照顧全面。總的來說,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涉及民俗旅游文化景觀開發、民俗旅游基礎設施開發、民俗旅游服務設施開發和民俗旅游地人力資源開發等4個方面。

  1.傳統民俗文化景觀開發

  傳統民俗文化景觀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核心,是旅游地形象的基礎。由於民俗旅游資源多種多樣,形式內容千差萬別,個性特色各有千秋,開發範圍、開發規模、開發重點、開發條件也不一樣,民俗旅游景觀開發的對象也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按照民俗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等分類角度看,民俗旅游文化景觀的開發可能涉及以下各個方面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

  (1)田園聚落景觀

  田園、牧場、營地、村落、街巷和古鎮等景觀,是農耕、游牧、漁獵和工商等各種民俗文化景觀及其事象得以存在和表現的重要環境背景,而且它們本身就是民俗文化最典型最突出的民眾創造物。家族、社團、風水、墓場、園圃、居民、人情和風土等靜態的動態的物態的活態的民俗文化景觀都要在這個“大舞臺”上全面展出,而且一切相關的旅游活動都要在這個場景里展開。這是一個有著相當長歷史積澱的系統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態體系,是旅游者進人民俗旅游情境和場景第一感知對象。田園聚落景觀的質量和開發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他所有民俗旅游文化景觀開發的效果。

  (2)服飾文化景觀

  服飾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游景觀進行開發,不僅可以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審美風貌,而且能夠反映這個地域這個民族深厚的歷史內涵,給旅游者帶來審美的和歷史的知識享受。例如,楚雄彞族服飾,其種類繁多,花樣翻新,講求實用,並具有與地域風光、傳統文化相適應的審美特點。楚雄彞族的13個支系,由於各支系所處的地域、自然環境、生產經濟各有差異,服飾色彩斑斕,各有千秋,婚服、戰服、喪服以及畢摩專用服飾等形式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服飾在生活、儀式、接待、展覽、收藏等方面,都可以成為構景成景的材料。環境與服飾融合,構成天人和諧的畫面;生命與製作合一,體現悠閑自在的生活;服飾與展示綜合,表達深廣悠遠的歷史與現實之美。彞族服飾,可通過博物陳列、技術工藝、圖片實物、聲光電影、書籍資料、時裝美體等方式表現出來;它的陳列價值、收藏價值、研究價值、觀賞價值、體驗價值以及裝飾價值等,都可以成為旅游開發的項目而得到利用。

  (3)飲食文化景觀

  我國是“飲食文化王國”,不僅有八大菜系,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風味、不同的時尚,而且講究飲食與審美、藝術、禮儀、禁忌的結合。什麼樣的場合,飲什麼樣的酒;什麼樣的人物,使用什麼餐具、酒具、茶具;什麼樣的節日,製作什麼樣的食物飲品;什麼樣的宴席,使用什麼樣的禮節,都有一套完整的慣制。中國的飲食既是物質的享受,又是精神的熏陶。飲食文化景觀的開發,可以成為飲食文化一條街,可以製作長街宴,可以成為歌舞宴,可以成為農家餐館、大型酒店的招牌菜,餐具、酒具、器用還可以開發成為旅游工藝品或特色商品。

  (4)建築文化景觀

  民居是人類的主要生活空間,是藝術、文化、科技的綜合體現,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紀念碑。我國民居樣式繁多,體現了建築文化的多樣性。我國北方有窯洞、四合院、蒙古包、土坯房子、木楞房,南方有土樓、竹樓、籬笆寨、石頭房、碉房等。民居的藝術性和直觀性,最能顯示其區域風情,它的景觀效果也特別好,應為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之一。民居、廟宇、樓亭、井渠、道路、橋梁、窯廠、墓葬、碑刻等建築,與田園、樹木、平原、山林、溪河、草地、牛羊一起,構成或“小橋流水人家”,或“世外桃源風景”,或“萬千明鏡炊煙”等迷人景象。

  (5)交通文化景觀

  交通文化景觀的開發主要是對民俗範疇中的交通工具及傳統設施的開發。從總體上講,我國的傳統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馬”。此外,還有滑竿、氂牛、駱駝、爬犁、雪橇、雙輪車、獨輪車等。交通設施,有古棧道、風雨橋、獨木橋、石板橋、繩索橋、旅舍、路亭、路碑等。它們都有很高的旅游價值旅游者可以觀賞,也可以玩味。交通T具和交通設施往往與民居聚落、建築藝術、田園風景等一起構景成景,成為當地人和旅游者行為景觀的活動道具和舞臺。

  (6)商貿集市景觀

  商貿集市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涉及面也非常廣泛。作為民俗景觀開發的對象,商貿集市所表現出來的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熱鬧場景,店鋪樣式、裝飾藝術、交易方式、商品特色等,都具有突出的觀賞性、參與性和娛樂性。新疆大巴扎、內蒙古那達慕、大理三月街、廣西三月三等傳統節日,都與商貿集市活動緊密相連,這裡往往成為民俗服飾、語言風俗、人際交往、戀愛婚姻、貨物交通、工藝美術等風土人情交流展示的中心,一些特殊的雜耍、年貨、表演、巡游、儀式、歌舞、娛樂、器用、工藝等活動、形式和內容,都會通過廟會、藥市、店鋪、會館、集市等場所表現出來。一處或一次有歷史、有特色、有規模、有內涵的商貿集市,就可以構成形同《清明上河圖》一般的迷人的旅游景觀

  (7)節日慶典景觀

  節日慶典是一種詩意化、儀式化、神聖化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它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民俗生活的集中展示。我國節日慶典極為巨集富,幾乎每年每月都有節慶。節慶中豐富多彩的活動,豐盛特殊的飲食,熱鬧愉悅的氛圍,不僅可以使人從中獲得知識,得到休息,感受快樂,而且還可以達到交流情感、增進友誼的作用。節日慶典構成民俗旅游資源中最絢麗多彩的一道風景,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重中之重。節慶活動可以塑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促進基礎設施完善,優化旅游環境,帶動消費,促進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旺季客流量,填補淡季需求不足。節日慶典景觀構成,在主題內容、表現形式、場景佈置、程式安排、規模特色、秩序安全、組織方式、開場閉幕、宣傳營銷和接待服務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精心的開發策劃。

  (8)歌舞游藝景觀

  民間音樂、舞蹈、曲藝、戲劇,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具有獨特的韻味和特殊的感染力,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民間歌舞藝術那種古樸、優美的曲調,熱情奔放、精湛詼諧的表演,生活化、互動性的內容,可以使樂在其中的人們得到莫大的藝術文化享受。歌舞游藝景觀的開發,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夠豐富旅游生活,消除“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單調。利用民間體育、游藝的競技性與娛樂性等特點,開發旅游項目,以滿足現代旅游者參與、體驗、康樂、刺激和休閑等方面的需求,是游戲娛樂景觀構成要素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我國的體育、游戲、娛樂的方式很多,僅體育方面單是少數民族就有摔跤、馬球、賽騎、鞦韆、爬竿、跳燈、鬥雞、射箭等200多項。體育、游戲、娛樂景觀的開發,投資少,見效快,應列為開發重點。另外,民俗旅游應充分發掘地方性民間故事、笑話、戲曲、謠諺、謎語、歌舞、音樂、游戲、競技、雜技等,突顯濃厚愉悅氣氛和地方民族特色。在游賞項目中增設游藝民俗節目.,將觀景、游覽、漂流與觀舞、聽唱、賞樂等游藝活動相結合。可以舉辦專門的游藝民俗旅游節,集中展示游藝民俗的特色風采。

  (9)信仰儀式景觀

  信仰是多方面的,有對山川日月的信仰,有對遠近祖先的信仰,有對圖騰的信仰,有對神靈的信仰,還有其他民間宗教信仰。信仰是一種精神(意識)民俗,但它的表現形態卻多為物態化的,如岩畫、儺戲、祭祀、祈禱和廟宇等,可供旅游者參觀、考察體驗和研究。儀式民俗景觀,可以通過婚喪喜慶、生老病死、宗教禁忌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具有神聖性、私密性、禁忌性和詩意性等多種特性。如誕生禮的核心是親族、婦女,多有避諱講究;成年禮隱秘性最強,異性及局外人不能參加;壽慶禮儀基本限於家族、親友;喪葬禮為凶禮,主人和旅游者都忌諱。但是信仰儀式景觀又具有很強的外顯性,並與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如參加信仰儀式活動的當地人的禮擔、服飾、隊伍景象,誕生禮、壽慶禮的門庭標誌、環境裝飾和歡樂氛圍,婚禮迎送的熱鬧喜慶、歡快熱烈的場面,迎賓禮、饋贈禮、待客禮的參與體驗、互動交流,神林、古墓的參觀講解、感受理解,等等,都是旅游活動的審美場景。

  (10)工藝美術景觀

  民俗工藝美術品既是旅游觀賞的一道景觀,又是旅游購物的主要對象,它同時具有特定的實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民俗旅游構景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景泰藍是北京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由銅胎、掐絲、點藍製成,色調明快,紋飾豐富,立體感很強。花瓶、糖罐、杯盤、化妝盒、煙具、首飾等產品非常受旅游者喜愛。民俗商品作為旅游者的購物品開發,在旅游界得到了較普遍的重視,但作為景觀.開發,目前還認識不足,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視。其實,民間工藝美術品的製作過程、製作場景、裝飾擺設、使用把玩、陳列展覽和店鋪出售等,都是一種特別迷人的旅游景觀,如民間陶瓷窯廠、婦女織染刺繡、風箏比賽放飛、旅館飯店佈置、景區景點設計和道路交通標識,都可以通過工藝美術的圖案、紋飾、雕塑、活動進行構景展示。

  2.民俗旅游基礎設施開發

  民俗旅游基礎設施開發除了能源、水電、通信等方面之外,主要表現為道路交通的開發,包括交通工具、交通線路、游覽線路等。現代旅游強調旅游交通要安全、高效、快速、方便、靈活、舒適,所以民俗旅游地的交通必須做到“進得來,出得去,散得開”。也就是說,要使民俗旅游者能方便地到來,在民俗旅游地逗留期間活動自如、暢通無阻,旅游結束時能很快離開。影響民俗旅游可進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客源地與民俗旅游地及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間的距離;

  ②從客源地到民俗旅游地所需的時間;

  ③民俗旅游地到中心城市及客源地的交通狀況;

  ④民俗旅游地內的道路交通狀況,包括車行道路、步行道路等;

  ⑤民俗旅游地對內的運輸工具的數量和承載力;

  ⑥客源市場的流向與流量。

  在進行民俗旅游基礎設施開發時,要對這些因素進行認真分析,綜合研究。

  目前,我國開發的民俗旅游地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因生活條件較差,交通設施落後,提高可進入性的任務十分艱巨。

  3.民俗旅游眼務設施開發

  民俗旅游服務設施,是指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游賞期間必須獲得的服務接待條件,否則旅游者無法進行正常的旅游生活。這些設施主要包括旅游飯店、賓館、招待所、飲食服務場所、交通工具停靠站場、旅游商店和旅游娛樂場所等。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設施開發,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配套工程,它的開發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設施民俗化

  民俗旅游設施按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需要來規劃設計,將當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內涵特色融人設施的形態、風格之中。在不影響居民生產生活和景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民居建築開設農家旅館、客棧和飯店。

  (2)風格協調性

  民俗旅游設施的風格,應與旅游地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相協調。其朴實、自然、溫馨、人情、人性和情趣,應是最突出的特點。新建飯店、招待所、餐館、車站、碼頭、商店、娛樂場所,應以本土化建築形式和風格為標準,保持景觀協調性。

  (3)中低檔標準

  民俗旅游地區的經濟相對欠發達,設施開發應因地制宜,與本地總體經濟水平相適應。再者,民俗旅游者多抱著“人鄉隨俗”的心態而來,追求淳樸、自然、生態和情趣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因此對旅游設施的檔次一般沒有太多的苛求。

  (4)規模要適度

  民俗旅游設施的規模應與民俗旅游地的區位及可進入性程度相適應。它與中心城市或客源地的距離近,可進入的條件好,其設施的規模可大些,反之則小些。

  總之,民俗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開發當與民俗景觀的開發同步進行,彼此相互協調,充分構景成景,二者不能有所偏廢。

  4.民俗旅游他人力資源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若從廣義上理解,不僅僅局限於各類民俗文化事象,還包括民俗旅游地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民俗旅游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只有人,而且必須是當地傳統社區的居民,才能使民俗景觀、旅游設施發揮效用,形成接待能力。人力資源開發的範圍非常廣泛,既包括民俗旅游的導游人員、住宿接待人員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務人員,還包括民俗旅游景觀當中的普通民眾。這是由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資源的大眾性、廣泛性特點決定的。也就是說,民俗旅游地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是構景成景、服務接待、組織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資源的開發對象。民俗旅游地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容、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有講座、培訓、外派、進修、參觀、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民俗旅游相關人員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為目標。

  5.民俗旅游圖書資料開發

  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體現在旅游景觀上,可以觀賞;體現在文字上,可以閱讀。對於旅游者來說,他們來到民俗旅游地,觀賞民俗景觀是瞭解、領略、體味該地民俗風情的主要途徑。但是,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形式,往往是十分淺易輕浮的,很難真正體會到民俗文化的內在本質和精神內涵,他們對遇到的每一種民俗現象,都希望刨根問底探個究竟,而景區當中的標識、解說、導游又不可能一一給出答案。如果在旅游者游興甚濃,或百思不解的情況下,再給他們提供一些有關民俗旅游地民俗文化方面的圖文資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意蘊,助長游興,豐富旅游生活。有關民俗旅游圖書資料的開發,各地都比較重視,出版的書籍畫冊都不少。這些用書資料,內容可以是景觀、建築、民居、制度、信仰、服飾、民歌、舞蹈、音樂、文物、傳說、故事、節日和風情等方面形式可以是書籍、文獻、光碟、圖片畫冊及明信片,層次可以是普及讀物、宣傳介紹、娛樂休閑、專業調查和學術探討等方面,以此滿足不同層次、興趣、類型旅游者的需要。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1]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非常周密細緻的科學工作,對它的重要性,人們早已形成共識。為使我國富饒的民俗旅游資源發揮應有的旅游效用,並最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做出貢獻,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地域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既千姿百態,又千差萬別。要對已評估的民俗旅游資源,按照一定方式進行組合,使其具有招徠旅游者前來觀光、實現開發者主觀願望的能力,只能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因地制宣,就地取材”的原則。只有因地制宜進行開發,各地的民俗旅游才有特色,我國的民俗旅游景觀佈局和資源配置才能合理。如安徽西遞村有明清古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佈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古代民居建築的寶庫,具有極大的旅游景觀價值。西遞村開發民俗旅游,圍繞古民居、古建築、古村落及其儒家耕讀文化做文章,體現了西遞村的民俗文化特色。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屬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當然離不開當地地理、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制約,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條件,統籌規劃,才可以避免盲目的超前的“妄為”開發。如雲南寧蒗瀘沽湖一帶風景秀美,納西族摩梭母系民俗文化很有特色,並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由於寧蒗是全國著名的貧困縣之一,交通條件比較差,因此當地民俗旅游資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一直堅持進行一些嘗試性和保護性開發,並隨著交通條件改善而逐步做大。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必須“重發掘,輕仿製”。因為民俗散存於廣大民間,就其本體而言,大都有旅游價值,但對於來自不同地區或不國家的旅游者來說,民俗的旅游價值很容易在比較中見優劣,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對本地資源的發掘,善於平中見奇,以微見著,切忌跟風模仿,造假欺世,倒人胃口,影響我國民俗旅游的聲譽。

  (2)特色差異原則

  民俗旅游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講究差異,突出特色是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只有差異和特色,民俗旅游景觀才能煥發感召力,保持生命力。特色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真實綜合的反映。我國民族之多,分佈地域之廣,舉世罕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這本身就是差異與特色的表現。單是民族節日,就有土家族的社巴節,仫佬族的後生節,漢族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等3000多個大大4,IJ,的節FI,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各不雷同,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又何必非得“跳竹竿”“背新娘”而遭人唾棄、受人辱罵呢?

  “十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各地文化不同、方言各異,安徽有黃梅戲、徽劇,浙江有越劇,上海有滬劇,江蘇有淮劇、錫劇,四川有川劇,湖南有花鼓戲,河南有豫劇,陝西有秦腔……風格各異,大不相同。民俗的區域差異構成了民俗的地方特色,這種特征正是民俗旅游的生命所在。各地民俗旅游開發者都應獨立慧眼,認真比較發掘。1989年7月,桂林旅游洽談會期間,日本旅行社中國部主任今野照子在考察桂北少數民族風情後說:“沿途看到的少數民族風情很有趣,旅游者一定會喜歡。侗族歌舞、苗族鬥馬、蘆笙踩堂都很有特色,我回去一定嚮日本旅游者介紹和推薦這條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線。”

  (3)旅游者中心原則

  民俗旅游的主體是旅游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理應以旅游者為中心,按照旅游者的實際需要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游產品。根據現代旅游心理學研究成果,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雖然複雜多樣,但基本上還是以求似、求異、求古和求體驗等心理為主。

  “求似”心理,是指兩種知覺對象假如相似,容易被人們所知覺,並樂於接受。如歸僑、游子一類的旅游者每到一地,看到似曾相識的民俗景觀,就會情不白禁地同自身文化聯繫起來,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歸屬感、民族感、鄉土感和愛國心等。對於這類旅游者,民俗景觀與他們記憶或期待中固有的民俗文化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滿足他們“尋根求源”的欲望。

  “求異”心理,對於外國旅游者來說就特別重要,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獵奇、求新和探秘的願望。對這類旅游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在“新”“異”“奇”等差異性方面做文章。當然,在追求差異性表現時,一定不能違反民族政策,不能傷害民族感情,更不能不顧民族尊嚴,一味製造“古民俗”“舊民俗”“劣民俗”和“怪民俗”等偽民俗。

  “求古”或“求舊”,是一種自然的“古”和自然的“舊”,是相對於當今生活在現代都市文化氛圍中日新月異而無所依從的人們來說的“古”和“舊”,是人們對過去歷史美好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一種懷念追隨心理,而不是越古越舊的民俗文化就越好。對於懷舊懷古的旅游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應儘量體現民俗文化的歷史特色,保持原貌,以自然古拙為宜。

  “體驗”,是指參與各種活動所獲得的一種心理滿足。隨著現代旅游的發展,“走馬觀花”已不能完全滿足旅游者的需要,他們渴望參與到旅游項目活動中去,親自體驗旅游項目帶給他們的趣味。民俗生活中絕大部分活動都是可以讓旅游者參與的,民俗旅游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群體性與參與性,旅游者通過親自體驗與感受,領悟民俗文化的真實內涵和特有韻味。民俗旅游開發,應以旅游者的“體驗”要求為導向,註重景觀(節目)的可參與性和可體驗性,多讓旅游者試一試、嘗一嘗、跳一跳、樂一樂,真正置身於民俗文化的氛圍之中。如江西1995年推出的“做一天鄱陽湖漁夫之旅”、浙江富陽的“農家樂”、雲南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等都是遵循這一開發原則的成功範例。

  (4)文化內涵原則

  日本學者梅澤正認為,對於企業來說,文化就是個性,文化就是氣氛,文化就是素質,文化也就是一種經濟戰略。法國前文化部長朗歌強調:“文化是明天的經濟”。對旅游尤其是民俗旅游而言,文化就是它的靈魂。旅游者和經營者之間所達成的協議雖然是經濟的,但在服務內容上則是要求滿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人類群體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環境是各群體以自己的方式創造的,它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文化習尚的再塑和重塑,它使人類的旅游行為獲得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並促使旅游與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結合。旅游與文化的有機聯繫及其作用機制,使現代旅游產業中的文化意識具有比經濟意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意義。旅游的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意識,把旅游產業視為一項文化性很強的事業。特別是隨著旅游業的深度開發,以文化旅游為內涵的旅游,將會超越以觀光為特點的旅游。近年來,我國許多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企業都在不斷註入並強化文化游樂的內容,其中有的已形成強大的文化游樂產業,如深圳的“中華民俗村”、桂林的“印象·劉三姐”。即使是以自然觀賞為主的旅游景區景點,文化旅游內涵也在不斷增強。

  民俗旅游本身是一種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就在於民俗旅游景觀所體現的深厚文化內涵。因此,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必須關註以下幾個方面:①開發者應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作全面深入的瞭解,充分認識民俗文化對於民俗旅游的至關重要性;②開發者應當從生態學、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藝術等多學科角度來研究旅游資源地的民俗文化事象,發掘民俗文化內涵,豐富民俗旅游項目的特色文化意蘊;③民俗旅游項目開發必須創造並實現一種文化氛圍,讓旅游者無論是觀賞民居建築、歌舞表演,還是品嘗風味小吃,參與工藝製作,參加游戲活動,都能感受到深厚濃郁的文化享受;④民俗旅游項目開發不僅具有民俗的“形”,而且還要具備民俗的“神”,“神形兼備”地系統完整地把民俗文化的精華表現出來。

  現在,有些地方對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文化原則認識不足,只把民俗視為一本萬利的“搖錢樹”,盲目建設,胡拼亂湊,品位低劣,最終造成“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結局,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金,破壞了環境資源和民俗文化,還敗壞了民俗旅游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5)多樣性與主題性原則

  多樣性和主題性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如果結合得好,多樣性不僅不會沖淡主題性,而且還能起到襯托主題性的效果;主題性也能豐富多樣性,使多樣性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體現文化多樣性是民俗旅游開發的總體目標,主題項目開發是其獲得多樣性成功表現的手段。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多樣性,源於旅游者的多樣性及其需求的紛繁性。現代旅游已步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者的成分複雜,類型豐富,如官員、富商、專家、學者、職員、教師、學生、工人、農民、醫生等,無不是旅游活動的積极參与者。由於他們的職業不同、層次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旅游者對旅游的需求也五花八門,有的喜歡山光水色,有的喜愛民居建築,有的愛好歌舞娛樂,有的熱衷游戲探險,有的喜好民間曲藝,有的遍嘗風味飲食……同一類旅游者,也是各有所好,對旅游需求的差異很大。如知識類旅游者,其中喜歡音樂者,就會對民間說唱、表演、戲曲特別感興趣;而喜歡熱鬧者,就會傾心歌舞、游戲等活動。即使是同一位旅游者,在不同的時間段,也會對旅游需求有不同的選擇。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應針對旅游者需求多樣性特點,走多樣化開發的道路,觀光型、消遣型、參與型、娛樂型、考察型、購物型等旅游產品綜合配套開發,做到民俗景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多形式組合。

  主題性是指為滿足某類旅游者或旅游者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實施的開發。主題性開發的最大優點,是中心鮮明、特色突出、內容集中、形式表現有力,容易在旅游者中引起共鳴。因而,主題性民俗旅游景觀的旅游價值較大,能給旅游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可以爭取更多的回頭客。如山東濰坊市的“國際風箏節”,就是此類民俗旅游開發較成功的一例。

  (6)可持續發展原則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動目的地民俗旅游發展,為當地民眾經濟改善、生活富裕服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考慮民俗旅游資源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即目的地民俗旅游開發,必須是在珍惜和保護當地民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開發,而不是破壞性、掠奪性的開發。保護不只是對現有民俗旅游資源進行維護、修繕、搶救,還要防止其被外來文化同化、弱化或消滅。一方面要對物態的、行為的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對自然的、社會的、心態的民俗文化生存空間進行保護。這是一個悖論的兩難的工作。瑞士國家旅游局局長瓦爾特·勒先生說:“破壞了名勝古跡,就失掉了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屬性和環境”,然而民俗旅游開發後,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自然、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環境必然要受到影響。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不管如何,首先要樹立保護先於開發的思想,儘可能地發揮當地文化的自我調適作用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民俗旅游資源成為可永續利用的資源;其次,充分發揮規劃、設計、經營和管理的引導性作用,儘可能地減少旅游開發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7)綜合效益原則

  獲取經濟效益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最重要目的之一。衡量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的指標,主要包括開發的有效成果與開發消耗的比較;開發的有效成果與勞動占有的比較;開發的有效成果與開發周期的比較;開發的有效成果與他類開發有效成果的比較等。政府、開發商管理者和當地民眾各方能夠獲得多少實際收益,是民俗旅游開發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一方面,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者要有經濟頭腦,以儘可能少的投資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在相同投資的情況下,吸引儘可能多的旅游者。但是,決不能把爭取經濟利益看成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唯一目的,而忽視其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任何破壞民俗文化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開發行為,都必然給民俗旅游業和當地社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只有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協調統一起來,民俗旅游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這樣,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才會給政府、開發商、經營者、管理者和當地民眾帶來利益,以造福子孫後代。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程式[1]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但是一項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技術性都很複雜的綜合性工作,而且是一項為民造福、惠及子孫後代的千秋功業。如果不當開發就有可能是毀人家園、禍及當代的罪惡之舉。民俗旅游開發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質量要求很高、任務也十分艱巨。因此不能一哄而起,倉促上馬,也不能毫無頭緒,胡乾蠻幹。有些地方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大起大落,開發的同時,不但破壞了環境,損害了資源,還引起了各方利益嚴重的衝突,這都與開發工作計劃不周密有關。如同農事必須有開墾播種、田間管理、收穫儲藏等環節,工業生產必須有產品圖樣、工藝流程、產品銷售等步驟一樣,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同樣必須有一定的步驟和程式。

  (1)建立開發機構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但是目的地政府的一項重要政事,更是當地民眾的一件大事。民眾需要組織,政府必須牽頭組織落實。首先要建立一個廉潔、正直、公平、高效的具有領導功能、文化素質和辦事能力的工作班子。這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工作的第一步。旅游開發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協調社會方方面面的關係,對民俗項目開發進行決策,聘請專家進行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並予以監督,負責民俗旅游項目參與人員的培訓與業務學習等。由於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決策性、綜合性、協調性、技術性和客觀性涉及社會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開發機構的建立必須在目的地黨委和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進行,並給予強力支持。組成人員應當包括黨政主要領導,尤其是旅游、交通、郵電、電力、環保和文化等部門領導和有關人員,以及旅游學界、民俗學界、民族學界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只有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發揮各方面的權力、智力和積極性等優勢,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才會有組織上的保證。

  (2)宣傳旅游意義

  民俗旅游資源主要存在於目的地民眾社會當中,當地民眾是民俗旅游資源的真正主人,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就是根據民眾所擁有的田園風光、村落民居、服飾飲食、節慶娛樂和工藝美術等物態的、心態的、行為的民俗傳統生活文化資源的開發。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係到民俗旅游地產品質量的高低和形象聲譽的好壞。因此,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必須大造輿論,宣傳民俗旅游開發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喚起當地民眾對投身民俗旅游資源事業的積極和熱情,爭取當地民眾的廣泛支持和配合,鼓勵他們參與投資人股、環境整治、徵地用地、基礎建設、學習培訓和經營就業等前期準備工作,為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3)民俗旅游資源調查

  民俗旅游資源調查的目的,就是首先要對資源情況進行普查,摸清家底。這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沒有它,開發無從著手。規劃設計者,必須對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區域分佈、利用狀況、優勢劣勢及其存在的問題等情況瞭如指掌,才能制訂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凡是屬於民俗文化範疇的各種生活事象都在普查之列。或進行田野作業,或進行文獻檢索,建築、民居、服飾、飲食、節慶、娛樂、工藝、美術、信仰、制度、正史、野史、方誌、游記、筆記、詩文、小說、神話、傳說、故事等,都在民俗旅游資源的調查之列。參與觀察、座談訪問、發放問卷、查找資料、勘查測量等技術方法都需要綜合運用。民俗旅游資源調查對開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調查一定要嚴肅認真,將綜合調查、專題調查、個別訪問、座談商討、文字記錄和影像記錄等方式全面結合,儘可能地做到對民俗旅游資源狀況成竹在胸、瞭如指掌。

  (4)相關情況調查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除民俗旅游資源本身之外,還涉及政府政策、投資環境、內外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生態和客源市場等眾多相關情況的調查。如社區衛生狀況、內部交通條件、電力通信設施、規劃建設用地、水文地質狀況、生態系統能力、經濟能源狀況、居民支持力度和社會和環境承載能力等,都必須弄清楚。

  (5)旅游市場調查

  民俗旅游資源地所處地理區位,是影響民俗旅游開發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資源地是否靠近中心城市,是評定資源地區位條件好壞的主要指標,靠近大中城市的民俗旅游資源地,因距客源地較近,交通便利,潛在的客源眾多,民俗旅游開發的成功概率就大,反之則小。潛在旅游者數量,需求類型如何,也直接影響到民俗旅游開發的規模、類型和形式,因此客源市場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導向。在民俗旅游開發可行性研究時,必須調查、分析客源市場的規模、結構等情況。在對市場規模進行調查時,既要註意到市場規模又要註意資源地的區位條件、可進入性、資源吸引力、客源地經濟水平等。調查應當從多角度著手,不能孤立地只看錶面數字。

  (6)競爭因素調查

  同類民俗旅游地之間,既有彼此借鑒、相互協作,又有彼此防範、相互競爭等分享、分流、爭搶客源的關係。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考慮資源地周圍一定距離內的同類旅游地的情況,進行同類旅游地綜合調查評估、對同類的資源特點進行比較研究,並對彼此間是互補還是替代關係進行分析等工作。從廣義的競爭因素上講,應當考慮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 資源競爭層面

  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因此,不僅相同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存在同質性,即使是不同的民族,由於地緣關係密切,自然條件相似,生態環境基本相同,在人文習俗方面都會十分接近。如湖南的張家界、湘西州、懷化市所在地都地處湖南西部和湘、渝、黔、桂五省區交界處,雖然這一地區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但由於地緣關係緊密,彼此成為一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具有較強同一性的相對完整和獨立的地理單元。各民族在開發武陵山區的協作中,形成了共同的習俗、語言及價值取向,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和相同的心理素質。外在的表現就是具有相同的民俗旅游資源,區域內各地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都把民俗風情旅游作為主旋律,這有可能導致惡性競爭狀態的出現。

  • 地域競爭層面

  地域競爭就是不同地區具有相同民俗旅游資源的旅游地為爭奪客源市場而進行的角逐。四川的古鎮很多,成都周邊有點名氣的就有10多個,區域競爭十分激烈。隨著高速公路在四川省網路化進程的擴展,人的活動範圍更大了,交通已經不是主要的障礙,南充、綿陽、樂山等省內其他地區的古鎮旅游也會進一步影響民俗旅游發生分流,使得區域競爭態勢更加明朗。

  • 行業競爭層面

  行業競爭是指以民俗旅游資源類型為依托的旅游方式和以其他旅游資源類型為基礎的旅游方式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如四川的旅游資源種類十分齊全,豐富的自然資源、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多姿多採的少數民族文化,構成其多樣化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四川目前擁有66處景區,其中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4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8處,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4所,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56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37個。可見,民俗旅游資源在四川旅游資源中的地位並不占優勢,而且,現在的旅游產品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民俗旅游存在著較強的競爭性和替代性。

  (7)開發可行性分析

  民俗旅游開發可行性分析的基礎是可行性論證。在做好上面幾項工作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進行調查資料分析,考慮可行性論證報告的寫作問題。論證報告的總要求是立論要客觀,論證要嚴密、富有邏輯性、條理簡明清晰、觀點和資料統一。報告應含有以下主要內容:①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分佈,民俗旅游資源的價值分析及資源的開發潛力評估;②客源市場的現狀,需求態勢的分析、預測,以及市場開拓的方向確定;③民俗旅游資源地的社會經濟狀況,環境承載力分析,包括開發商實力分析,交通條件評估,旅游設施評估,法規政策評估,民眾參與性評估,民俗旅游中介體評估等。在以上三方面分析論證的基礎上,評估現有民俗旅游資源能否滿足目前市場需求、未來市場需求、擴大市場需求等問題,確認開發的經濟效益可行性、環境效益可行性和社會文化效益可行性。經過分析論證,對於那些具有開發潛力的資源,論證報告還應提出初步的開發方案,就項目、規模、投資、收益、資金籌措、組織管理等問題擬出框架設想,以供開發的領導機構決策參考。

  (8)制訂開發規劃

  這是在可行性論證之後和具體項目開發之前必須要進行的程式。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規劃,就是在民俗旅游資源地政府已經擬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總體發展規劃基礎上,順應民俗旅游發展趨勢,依照本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優勢和特點,充分考慮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外部條件,對民俗旅游資源地進行總體部署、統籌安排的工作,以此確定資源地開發的範圍、方向、規模和進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的制訂,必須貫徹“小規劃服從大規劃”和“規劃以可行性論證為基礎”的原則,規劃方案應廣泛征求政府、專家、居民、旅游者和開發商等各方意見,力求做到科學、合理、經濟、實用和可操作,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9)分步組織實施

  即按照開發規劃藍圖,組織項目管理實施隊伍進行具體的旅游項目和施工工程進行策劃、設計,分步驟按進度逐項進行投資開發,具體項目實施完成後進行驗收評估,並反饋改進意見。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重大問題,可以對規劃藍圖進行適當調整和修補。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方法[1]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會影響開發的質量和效果,為此,除了必須遵循科學的基本原則之外,還應當講求一些具體的方式方法。

  (1)原生態與標準化相互協調

  民俗是日常生活、勞作過程和相關精神觀念的反映,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古樸色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往往具有原生態文化的特點。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應當立足鄉土性,展現民俗文化的本來面貌,反對過分藝術化和舞臺化,主張回歸自然、返璞歸真,講究“原汁原味”,雅俗共賞,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和趣味感。賓館飯店、娛樂場所和交通通信等標準化、現代化設施和接待,應與原生態民俗文化相協調,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品位,保持其鄉土氣息和原生態特色,不失民俗生活文化的淳樸自然之美。

  (2)局部性與整體性功能佈局

  民俗是自然、社會、文化環境相互影響的產物,既有民族、地域之間的差異性,又有民族、地域內部的共同性。由於民俗文化共同性特點的存在,民俗旅游開發就可能產生雷同。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僅要註意發揮區域特色,還要關註本區域民俗的共同性。同一民俗旅游區,民俗旅游景區景點的佈局要儘可能多樣化,力避重覆開發和建設,相鄰民俗旅游區的景區景點力求互為補充。合理科學的景觀佈局,對於民俗旅游開發已成潮流之勢的國家來說更為重要,它有利於減少因重覆開發導致的資源浪費、惡性競爭和經濟損失,有利於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良性迴圈和可持續發展

  (3)突破點與推廣面循序漸進

  民俗旅游開發之初,應對點、線、面有一個通盤考慮。民俗旅游點是民俗旅游區形成的基礎,一般選擇在民俗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交通便利的地區。民俗旅游線通常圍繞民俗旅游中心點,由幾個縣市聯合開發,並將各民俗旅游點串聯成線,做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如山東濰坊於1986年推出“千里民俗旅游線”,就是以濰坊為軸心,在青州、I臨朐、安丘、高密、昌邑、寒亭等6個縣區建設24處民俗景觀、6處民俗博物館、3處民俗文化村,整條旅游線長達700多千米,點面結合,連線互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俗旅游開發的面,由民俗景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等共同構成,充分發揮旅游地資源的綜合優勢。

  (4)區位性與知名度梯次開發

  我國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區域特色鮮明,開發價值和發展潛力都很大。但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水平不一,交通條件懸殊,市場知名度有差異,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應根據區位條件和知名度,區別先後主次,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區位條件好的,一般優先開發,重點扶持,積累經驗,樹立民俗旅游的良好形象。區位條件差的,可進行保護性開發,時機成熟後,再擴大規模,增加客容量。開發時切忌不顧區位條件和知名度情況,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目前全國各地的民俗旅游開發形勢,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損害了我國民俗旅游的聲譽,浪費不少寶貴的民俗旅游資源,應當引起註意。

  (5)資源開發與對外宣傳同步推進

  中國有句俗話,“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在小農經濟和賣方市場情況下,可以算做金科玉律。但在市場經濟發達、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我們再不能恪守這一老規矩。自恃民俗文化博大奧妙,不怕旅游者不來的觀念必須改變。民俗旅游宣傳應與民俗旅游開發同步進行,運用大型節慶、電視專題、報紙廣告、書籍圖片、網路光碟和禮品配飾等多種手段進行造勢,以提高民俗旅游景觀的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宣傳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必須做得細緻扎實,且富於感染力。只有有效的宣傳營銷,才能擴大民俗旅游開發的影響,一傳十,十傳百,名揚世界,招徠旅游者,實現邊投資、邊開發、邊產出的“滾動式”發展。

  (6)市場化與多樣性靈活運用

  民俗旅游的客源市場十分複雜,既有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又有老年市場、中青年市場,還有團體市場、散客市場等。不同的市場對民俗旅游需求有一定的差別。他們的旅游動機不同,或為考察,或為觀光,或為娛樂,或為尋根,或為獵奇。為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對象、形式、內容和方式,不能單一,而應面向市場,靈活多樣,走“立體化”開發的道路。民俗生態文化村、民俗博物館、民俗展覽中心、民俗節慶活動等類,適宜於考察研究;山東平原“鴿子節”、鄱陽湖“連家船婚禮游”、富陽“農家樂”等適宜於觀光娛樂;土特商品充溢著濃濃的民族味和鄉土情,具有收藏價值和紀念意義,可以對民俗旅游氛圍起到點綴、烘托和深化的作用;迎賓儀式、歌舞茶座、藝術表演,可以營造氛圍,增強特色,提高品位。

  (7)重歷史與講現實博古通今

  民俗旅游開發必然涉及古今民俗文化問題。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都是極端化的做法。目前,旅游界出現的“仿古熱”,就是厚古薄今的思想反映。與此相反,厚今薄古、全盤接受當今現實生活民俗文化的所謂“純潔性”“精粹性”和“特色性”,走標新立異、拼湊改造的道路,也是良莠不分、盲動胡為的做法。正確的態度,應當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民俗文化中優秀的成分,拋棄民俗文化中的落後消極的成分,發掘其歷史深度和厚度,將現實表現形式與傳統文化底蘊一同開發,做到古今並重。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開發時,應做到因地制宜,各有側重。一般少數民族區域以現實生活民俗開發為主,以歷史民俗文化為輔,漢族地區則可適當增加古代民俗文化的底蘊與份量。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1]

  資源條件不同、地理區位不同、客源市場不同、投資力度不同,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的思路就不一樣。目前,國內外民俗旅游開發的思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6種基本模式。

  (1)集錦薈萃式

  集錦薈萃式是指將散佈於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把全國各地的民俗文化以集錦狂歡的形式進行展示;北京中華民族園把全國56個民族的民俗文化精華以活態博物院的形式進行表現;臺灣九族文化村把分佈於臺灣島及其附近島嶼的高山族各個支系的民俗文化彙集於一個村寨進行展現;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高原山地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特點。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旅游者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走很長路程才能瞭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複製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復古再現式

  復古再現式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等手段,讓旅游者瞭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的演員以200年前抵美“移民”的身份,穿著16~17世紀美國勞動民眾的服飾,向旅游者表演用方形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大量的國內外旅游者。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均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旅游者原本不能實現的親身感受歷史狀況的願望,但存在與集錦薈萃式相似的缺點。

  (3)原地濃縮式

  一些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變遷,使得當地的民間民居、建築、服飾等物質特征已經開始淡化,文化不再典型;一些重要節慶、婚嫁、儀式等民俗活動,原本需要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為了滿足旅游者“全面、完整、深入”地瞭解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風韻,當地政府或投資商特意就地選取合適的地段或場景,集中呈現其民俗活動及其文化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黎寨風情園等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於旅游者現場瞭解當地民俗文化的形態和精神,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製造“真跡”,會令旅游者形成真假對比,難以構成真正的吸引力。

  (4)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區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古鎮、老街等對旅游者展開宣傳和對外開放。民眾自然真實的生產、生活、活動內容,以及所有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形態,都是真實的和自然的。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景區之內幾乎沒有進行過特意的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有真實感,旅游者能夠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親身參與生活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游開髮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容易受到干擾,也容易產生各種矛盾衝突,可能嚴重影響旅游質量。

  (5)主題附會式

  主題附會式指將某一特定的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旅游活動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園”,傳統上僅在白天對外開放,目的在於展示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是閑置封閉的。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昆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旅游者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之時,一起感受了民俗及其意境。

  (6)短期表現式

  以上5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的旅游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游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較短的時間之內,暫時激發人們前往旅游。一是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彞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旅游業,有其特定的節律性,且不會長年存在,只是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展示松桃苗族花鼓、儺堂戲、服飾藝術風采等,每到一地都會吸引不少當地居民前來欣賞,進而吸引遠途旅游者前往民俗文化發源地旅游。

  根據以上6種模式的共同特點,前3種模式可以歸併為一大類,即“博物館類”,它們都是以分散的民俗文化作為集中展示的對象,以重現歷史或異地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後3種模式,可以歸併為一大類,即“活態展示類”,註重就地發現,就地開發,尊重原態。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梁福興,吳忠軍.民俗旅游學概論.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0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ixi,连晓雾,KAER,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