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旅游觀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觀賞

  旅游觀賞是指旅游者在遠離其常住地的地方主要通過視聽感官對外部世界中所展示的美的形態和意味進行欣賞體驗的過程,旨在從中獲得愉悅的感受。[1]

旅游觀賞的特征[1]

  旅游觀賞不同於一般的觀賞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觀賞的目的是獲得審美體驗

  旅游觀賞是旅游體驗的一種方式,藉助於這種方式,旅游者要獲得的利益不是對世俗愉悅的體驗,而是追求旅游審美愉悅。旅游觀賞的過程總是指拋開了對象中的功利性內容而進行的那個過程,如欣賞山川勝景和人間萬象,也包括對美食這樣的主要在於取悅於人的味覺和嗅覺感官的事物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觀賞,如對食物的形、色及其鋪陳環境的觀賞。

  在旅游觀賞過程中旅游者所體驗到的審美愉悅有兩種類型:優美體驗與壯美體驗。優美和壯美(又稱崇高)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美。“優美作為美的一般形態,側重於展示客體與主體在實踐中經由矛盾對立達到統一、平衡、和諧的狀態。壯美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實踐主體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層示著主體和客體在現階段相衝突和對立的狀態;並且在這一對立的衝突中,顯示出客體和主體相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優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現為柔媚、和諧、安靜與秀雅。對這種美的體驗會使人感到輕鬆、愉快和心曠神怡。例如,當旅游者置身於春風款款、鳥語花香的季節,自然是滿目明山秀水、楊柳依依,或是細雨池塘、漁歌唱晚,這些境界都是優美的。旅游者置身其間,不免要沉醉忘我,飄飄欲仙。游覽峨眉山、蕩舟洞庭湖,都會產生這種優美體驗。

  壯美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一種粗獷、激蕩、剛健、雄偉的特征,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例如,仰泰山而嘆其雄,臨華山而驚其險,給人的都是一種震撼。這種震撼從心理不適開始,卻以激情得以釋放、心理得以滿足而告終,從而成為旅游審美的另一種體驗。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與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歷史過程相一致的:恐懼、驚嘆、崇敬、理解、愉悅。換言之,審美體驗中的壯美感受始於痛感而終於美感。

  (二)旅游觀賞的形式是異地性

  觀賞在人的日常生活圈之中,有眾多的可供賞玩的物象。當人投身於其中時,獲得的愉悅與旅游觀賞相比除了在程度上能有差異外,並無本質上的不同。而恰恰就在異地觀賞這一點上,使旅游觀賞有了特殊的意義。

  (三)旅游觀賞的對象來源具有多樣性

  旅游觀賞不局限於某種單一現象,實際上包羅很廣,既有造化之功,又有人文之象,既有自然自在之物,也有斧鑿的藝術作品。只要這些物象能愉悅旅游者的耳目,都可以成為觀賞對象。

  (四)旅游觀賞的感官渠道主要是視聽感官

  在人的各種感覺中,具有審美作用併成為審美感受的基礎的,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因此視、聽兩種感覺器官就被稱為審美的器官。實際上,除了亞里士多德之外,柏拉圖也有過“美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的說法。後來,新柏拉圖派創始人普洛丁(Plotinus)又指出:“美主要是通過視覺來接受的。就文詞和各種音樂來說,美也可以通過聽覺來接受,因為樂調和節奏也是美的。”到了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S·Thomas Aquinas);肯定審美涉及認識功能,並且明確指出視覺和聽覺是專門的審美器官。他說:“美與善一致,但仍有區別。善是‘一切事物對它起欲念的對象’……但是根據美的定義,見到美或認識美,這見到或認識本身就可以使人滿足。因此,與美關係最密切的感官是視覺和聽覺,都是與認識關係最密切的,為理智服務的器官。我們只說景象美或聲音美,卻不把美這個形容詞加在其它感官(例如味覺和嗅覺)的對象上去。”這一看法的值得重視之處是,它在肯定視覺和聽覺為審美感官的同時,還提出了視、聽覺之所以成為審美感官的原因在於這兩種感覺具有認識功能,是“為理智服務的”,而其它感官如味覺、嗅覺則不具有這種功能特性。黑格爾也肯定了視聽兩種感覺是“認識性的感覺”,只有這兩種感覺才與藝術和審美有關。他說:“藝術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視聽兩個認識性的感覺,至於嗅覺、味覺和觸覺則完全與藝術欣賞無關。因為嗅覺、味覺和觸覺只涉及單純的物質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觸的性質,例如嗅覺只涉及空氣中飛揚的物質,味覺只涉及溶解的物質,觸覺只涉及冷熱平滑等等性質”。正是由於視聽感官在反映外物的性質方面的優越性以及它們與理性認識的密切聯繫,才使二者成為審美欣賞的最直接的和最基本的工具。當我們讀到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樣的美麗詩句時,閃現眼前和縈繞耳畔的,就是這種視覺可見的斑斕色彩和聽覺可聞的奧妙音韻。

  然而,視聽感官在旅游觀賞的審美體驗中的這種作用,也不是絕對的,唯一的。其它感官總會以不同的形式、強度、方式通過某種微妙的機制不自覺地、間接地加人到對審美體驗發揮作用的隊伍中,成為審美體驗的一個條件和因素,因為這些感官作為人的感官畢竟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化過程。在欣賞雕塑時觸覺不僅直接就有用處,而且人的觸覺也決不同於動物的觸覺;在欣賞自然美景時花香使人沉醉,雖是嗅覺的作用,這中間人化的成分也是存在的。但這些感官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而且也很難像視聽感受那樣可以獨立地構成審美體驗的基礎。

旅游觀賞的心理要素[2]

  構成旅游審美體驗的最主要的基石就是感知、情感、聯想和想象、理解等活動,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是形成美感體驗的源泉。

  (一)感知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它們都是一種感性認識過程,是對客觀世界的直觀把握。

  1.感覺

  感覺屬於較簡單的層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主觀反映。感覺按照它的性質可以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包括觸覺、溫度覺、痛覺等)、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感覺是認識過程的開端,屬於認識的感性階段,是知識的源泉,是各種心理活動的基礎。

  感覺與審美體驗的關係,是一種先後、表裡、個別與整合、簡單與升華的關係。在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關註某種亮麗的色彩,聆聽某個單純的音調,都可能直接就產生某種快感。這種快感來自對這些個別的色彩、質地和樂音本身的感受,因為大自然的許多造化的單純形式本身就足可以悅人耳目了。雖然這些單純的愉悅感覺是生理上的,但卻構成審美體驗的基礎和出發點。

  感覺過程在旅游者的觀賞過程中也發揮同樣的功能。旅游者在謀求旅游愉悅的過程中,不管是審美體驗還是世俗體驗,都要藉助於感官來達到目的。就在這個層次上旅游者感官的功能開始分化。視聽感官使旅游者在一定的時空距離上感受到了外物的形、聲、色和時空關係,而其他感官為旅游者實現切身的體會創造了條件。前者是旅游審美體驗的源泉,而後者卻是旅游世俗體驗的全部內容。通過低級感官感覺到的世俗愉悅必將停留在當前的水平上不再發展,而通過視聽感官獲得的愉悅還會進一步通過與情感、聯想和理解相會合而升華為旅游審美體驗。這一點是區別旅游審美體驗和旅游世俗體驗的關鍵。

  2.知覺

  知覺巴甫洛夫所謂的分析器對外界物體或現象的整體所進行的直接反映,是大腦形成整體性映象的認識過程,它的反映結果叫做知覺映象。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相對性和恆常性等特點。

  知覺是一種統覺,具有的整體性特點。知覺的整體性是指知覺在感受外物時是對事物的各個不同的特征,比如形狀、色彩、光線、空間、張力等要素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甚至還包含著對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種種含義和情感表現性的把握,不像感覺僅是對事物的個別特性的反映。知覺的這種特點,使它成為旅游審美體驗中分外重要的一個心理因素。

  知覺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選擇性。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人對同時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各種刺激並不都發生等價的反應,而總是選擇其中少數對象做進一步加工,這是人類知覺的基本特性。知覺的選擇性與它的整體性並不是矛盾的。知覺具有選擇性,是指在總體層次上和根本意義上的選擇,是為了突出整體而做出的選擇。認識在從感覺上升到知覺的過程中,就在其整合的過程里已經發生了選擇。

  (二)聯想

  1.聯想的含義

  聯想是在審美感受中的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審美感受中的見景生情,就是指曾被一定對象引起過感情反應的審美主體,在類似的或相關的條件刺激下,而回憶起過去有關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這種由當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而又連帶地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動,就是聯想。

  2.聯想的功能

  對於事物內容的理解,對於事物之間聯繫的把握,不僅能使審美對象呈現於感知中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所感知的形象中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這便是聯想的功能。聯想使旅游者在自然景物面前看到了附麗於其上的種種虛幻的形象,從而加深了對自然美感的體驗。當事物之間在時間或空間上比較接近,或事物之間有本質上的類似性,或事物之間存在可直接對比反襯的機會,就會引起聯想。

  (三)情感

  在審美中,審美對象引起的感覺、知覺、表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覺、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象活動,更推進情感活動自由地擴展和抒發。審美對象的形式中所包含的各種情感因素,使觀賞者受到感染,從而在情緒和情感上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對景物所產生的審美情感,直接關係到旅游者對旅游效果的判斷。

  1.“客觀性質說”

  “客觀性質說”認為旅游者觀賞的對象世界所具有的單純結構或其要素形式如線條、色彩、形狀、質感等都其有情感性質,因為舒緩曲折的線條和粗憤急促的線條所引起的情感反應直接就是不同的。所以,當我們看到突兀聳峙的山峰時所產生的情感,不是來自別的,而是來自對構成這一形象特征的客觀要素的性質的直接感受。

  2.“移情說”

  “移情說”認為審美體驗中愉悅情感的產生緣自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積極地把自己的人格和感情投射到對象當中並與對象融為一體的心理過程。事物本身無所謂情感表現性,審美的愉悅情感也不是由聯想和回憶而引起,而是自我在面對外物時採取的一種態度。當自我用這種態度去註視、觀察、諦聽和解釋外物時,自我就衝破了自己的生理軀殼與外界的“非自我”(外觀形象或空間意象)結合,在對象中充分而又沒有混雜地體驗到自我的感情和嚮往。在這種情形下,光線和顏色,看起來不是歡樂的,就是悲哀的。這便是移情作用。當移情作用完成時,我們自己的人格就與對象完全融合一致了。

  產生移情現象的原因,來自兩個因素:一方面,在我們自己的心靈里,在我們內心的自我活動中,有一種像驕傲、憂郁或者期望之類的感情;另一方面,把這種感情外射到一種表現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對象中去。在這對象中,精神生活正確無誤地找到了它安頓的地方。

  3.“結構同形說”

  “結構同形說”認為在對象的可感受形式與感受主體的內心世界之間存在著某種形式上的契合,這種契合提供了獲得審美情感的機會,因為這種契合意味著能使外部世界與人類情感之間的界限模糊,從而使外部世界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質。按照這種說法,旅游者在感受觀賞對象時實際上是在感受一種力場,當這個最終反映在大腦中的力場的結構與伴隨某種情感生活的力的結構達到同形時,觀賞對象看上去就具有這種情感性質。

  (四)理解

  理解作為一種思維活動,是存在於審美體驗之中的。審美體驗中的一切感性認識都是受理性認識制約的,而其中的理性認識也不能脫離感性形象而做純邏輯性的思維。二者的高度融合是使人進入審美境界並踏上其最高殿堂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理解在不同層次的審美體驗中所發揮的作用,概括起來有三種:

  最基本層次的理解是對於不同於“實用”狀態的“虛幻”狀態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進行審美體驗的過程中,要能夠把真實生活中的事件、情節和感情與審美對象中包含的事件、情節和感情區別開來,使自我對對象的認識達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從而為步入審美境界做好鋪墊。這種區別是指不要完全以幻為真,能夠對眼前的虛幻情勢進行理解,能在熱情中保持冷靜,在直觀反應中保持體驗和回味。

  第二層次的理解是指對於審美對象的象徵意義、題材、典故、技法、技巧和程式等項目的理解。比如,在欣賞中國園林藝術時,如果能對園林的造景技法(如框景、借景、障景、對景和隔景等)有所瞭解,就會大大提高對園林藝術的欣賞效果。

  第三層次的理解是指對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觀性把握。意味之於形正如鹽溶解於水,雖已不露痕跡,但味道還在。儘管水中的鹽味不能藉助水之形去把握,但審美對象中美的意味卻可以或需要藉助對象的形式去感悟。這裡的形式是一種符號,是一種不同於推理性符號的特殊符號,是一種能以其結構特征表現人類情感特征的符號。

  在實際審美實踐活動中,這幾種要素是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感知因素是導向審美體驗的出發點,理解為它指明瞭方向,情感是它的動力,聯想和想象為它添加了翅膀。當這四種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結合起來,並達到自由協調的狀態時,愉快的審美體驗就產生了。

旅游觀賞的過程[2]

  旅游觀賞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大體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即初始階段、高潮階段和效果延續階段。這三個階段不僅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存在著邏輯上的因果關係。沒有初始階段所準備的先決條件,高潮階段上獲得的審美體驗便不能發生,或根本不能發生,而一旦內心產生過某種審美體驗,整個心靈就必定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甚至改造,從而發生種種明顯的或微妙的變化,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

  (一)初始階段

  旅游觀賞擺脫功利意識的束縛,進入審美境界,這種擺脫由於在初始目的上的積極性,使旅游者會在旅途的各個時刻都對映人眼帘的美景和耳畔飄來的妙音格外敏感,從而使旅游者的意識活動轉向一定的方位。這是一種註意的過程,此時意識指向某一種外部對象,並隨之產生出某種新的希冀和期望。這種積極的非功利性的期望,是引導旅游者進入審美的高潮階段的階梯。

  (二)高潮階段

  旅游審美的高潮階段,是旅游者形成旅游審美知覺和感性愉快併進而獲得審美認識和審美快樂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旅游者因為首次發現了自己前所未見的物象並捕捉到了其中的美的層次,從而享受到了審美的快樂。旅游觀賞過程中的審美要經過一系列複雜而不自覺的組織、同構、感應活動,實現意識的超越,將對象中的功利性成分予以揚棄,專註於對象中那些與人的生存相距遙遠的因素,這樣才能在旅游的對象物中汲取美的汁液。

  在旅游審美的知覺階段之後,審美認識是與之相繼承(或者相伴隨)的過程。不管是從審美認識的過程還是從參與認識過程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係來看,審美認識過程都是一種不同於一般認識的特殊認識方式。審美快樂能夠產生,是因為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審美主體的情感經歷了與理智之間微妙的換位過程。面對觀賞的景物,審美主體頭腦中先在的清晰概念或者被揚棄,或者幻化為形象的註解,理智從而呈現一種愚呆的狀態,任由情感在經過恐懼、順應、同化之後轉而成為快樂的源泉。

  審美的快樂如果可以進行層次上的劃分的話,李澤厚先生的意見有可借鑒之處。李先生認為:“審美有不同層次,最普遍的是悅耳悅目,其上是悅心悅意,最上是悅志悅神。悅耳悅目並不等於快感,悅志悅神也並不同於宗教神秘體驗。”通常,審美快樂的這三個層次在具體的審美主體身上或具體的審美對象上,都不好截然地加以區分,因為更多的時候它們是以不同的方式、強度同時存在的,有時它們還彼此互為階梯或目標。

  (三)效果延續階段

  在旅游審美體驗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形成審美效應的階段。由審美體驗所產生的效應既有理性方面的審美判斷,也有情感方面的審美欲望。除了這兩方面直接的效應外,與二者相對應的是,審美體驗對人的心理結構也有著長期的影響,可以提高人對於美的鑒賞力,可以豐富人的精神境界。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 (第2版).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年04月第1版
  2. 2.0 2.1 秦瑞鴻.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旅游學輔導全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觀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互联好运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6月13日 13:37 發表

走馬觀花景仍在,視觀察覺選擇再!戲如人生舞臺前,人生如戲游者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