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民俗旅游資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民俗旅游資源(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目錄

什麼是民俗旅游資源

  民俗旅游資源是指特色鮮明.有較強吸引力,可供開發利用並給旅游經營者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民間風俗習慣的統稱。民俗旅游資源,包括顯而易見的建築、服飾、飲食、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禮儀、節慶活動,以及需要細心觀察、體會的心理特征、審美趣味、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等。它是人文旅游資源中最絢麗多彩的部分,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1]

民俗旅游資源的特征[2]

  民俗旅游資源的特征中兼容性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俗旅游資源的世界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旅游資源依托民俗的傳承性得以延續和發展,憑藉民俗傳播性廣為流傳,為大眾所接受,形成一定的民俗旅游文化區。這就為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往奠定了基礎。

  2)民俗旅游資源的豐富多彩性。其特征主要源於民俗綜合性和民俗旅游者社會構成的複雜性,以及他們的民俗旅游需要的多樣性。其主要表現有:民俗旅游資源門類齊全;多民族的屬性和區域異樣性。

  3)民俗旅游資源的朴實性。民俗旅游資源是民間生活的體現與反映。民俗是為普通百姓創造和享有的一種文化,是人們維持生命和參與社會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與方式。民間生活的質朴性決定著民俗旅游資源的朴實性。

  4)民俗旅游資源的無季節性。民俗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反映,儘管就某一民俗事象而言,可能存在著季節變化,但從全國的整體來看,民俗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因而民俗旅游資源不存在季節性問題。

  5)民俗旅游資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由於民俗旅游者旅游需要以及旅游動機的多樣性和伸縮性,就某項具體的民俗旅游資源而言,它可能對某些民俗旅游者吸引力很大,而對另一些民俗旅游者則吸引力不大,甚至根本沒有吸引力。

  6)民俗旅游資源的易逝性。這主要是指民俗旅游資源在被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因種種原因很容易遭到破壞甚至消失。所以,在發展民俗旅游時,應提高保護民俗旅游資源的自覺性。

  7)民俗旅游資源的不可根移性與可仿製性。民俗是地域的民俗,是民族的民俗,它是與一定群體或民族久居的地域條件相適應的,一旦離開了它生長、滋潤的土壤與環境,就會成為無本之木,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只可仿製,不可根移。

  8)民俗旅游資源的組合性。一定地域的民俗旅游資源總是與該地域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密切聯繫的,民俗旅游資源的組合性,就是不同種類民俗旅游資源間、民俗旅游資源與自然、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間的配套和組合。

  9)民俗旅游資源的群體性。民俗旅游資源的群體性來源於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旅游資源無論是歲時節日、人生禮儀,還是衣食住行、游藝競技都具有社會性。除個別可以個人單獨實施民俗行為外,大部分民俗旅游資源的民俗行為,都需要群體的共同參加。

民俗旅游資源的分類[3]

  民俗旅游資源分類的實證基礎是民俗的分類和旅游資源的分類,而這兩個領域又是爭論比較多的領域。分類標準的多樣化,造成了民俗和旅游資源分類的多樣化。下麵介紹幾種主要的分類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對民俗旅游資源的分類。

  (一)按照發生學的觀點,民俗旅游資源可以分成三類

  1.原髮型民俗旅游資源。原髮型民俗旅游資源是指由從其產生之日起,就保持固定的形式、內容和特征,一直傳承至今的民俗事象構成的旅游資源。這種類型的民俗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兩種民俗事象。第一種是民俗文化的化石,它們已經從人們的現代社會生活中消失,但是,依然作為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例如,古代文化遺址、民間或博物館收藏的民俗類文物、遠離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族群等等。第二種是依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但是起源於非常久遠的時代,至今未發生太多變異的民俗事象。例如,以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作為思想基礎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當多的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就是其典型代表。在物化形式的民俗方面,也有很多具體的此類民俗事象,例如,中國民居上棟下宇式的結構、民間音樂使用的樂器、飲食的原料和烹飪方法、民間工藝製品、游藝器具等等。

  2.適應型民俗旅游資源。適應型民俗旅游資源是指由那些在傳承過程中,為了適應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發生了形式、內容和特征等方面變異的原髮型民俗事象構成的旅游資源。民俗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為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而不斷地改造原有的民俗,創造新的民俗。例如,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蒙古族人民放棄了傳統的蒙古包,住進了現代化的固定式住房;醫學的進步,使人們生病時不再求神問卜,而是尋醫問藥;我們日常的服飾差不多已經中西合併,即使像旗袍這樣的服裝,也已經慢慢離開了日常生活,成為禮儀服飾或工作服飾;城市的傳統民居快速消失,由現代化的居民新村取而代之。諸如此類的適應型民俗事象,不勝枚舉。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適應性民俗事象是最主要的旅游資源,絕大多數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民俗旅游產品來自它們。

  3.元民俗型民俗旅游資源。元民俗是指對有關民俗的民俗學陳述,即民俗學對具體的民俗事象進行的解釋與評論。民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找民俗事象的功能和價值,但是,同樣形式和內容的民俗事象,即使放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民俗學家也可能對它們做出不同的解釋。民俗學家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主動地從民眾中引出民俗的意義。元民俗型民俗旅游資源是指由民俗學對具體民俗事象的功能、價值和意義的解釋與評論構成的旅游資源。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旅游從業者和民俗學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民俗事象進行詮釋和選擇,不論是原髮型民俗,還是適應型民俗,最終都必然轉化成元民俗後,才能進行旅游開發民俗旅游產品旅游商品的形式和內容,不僅以民俗事象為基礎,還包括旅游從業者和民俗學家對它們的解釋與評論。例如,一個金字塔模型,有人做出神秘主義的解釋,有人做出自然科學的解釋,有人做出美學的解釋,雖然人們進行解釋與評論時,依據的事物完全一樣,但是,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二)按照民俗事象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民俗旅游資源可以分成四類

  1.物質民俗旅游資源。物質民俗旅游資源是指以物化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民俗事象得以體現和傳習、民俗活動得以開展的物質載體以及民俗活動的物化結果。例如,民間慣用的傳統生產、生活用具以及反映民風民俗的各種工藝製品、壇場法器、民居聚落、交通設施、飲食服飾等物質生活事象。物質民俗旅游資源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類型:①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狩獵民俗、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手工業民俗、民間工藝民俗等。②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③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運輸民俗、通訊民俗等。

  2.社會民俗旅游資源。社會民俗旅游資源是指以社會組織、規約、習慣等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五個類型:①家族民俗,包括稱謂民俗、排行民俗、親族民俗、財產繼承民俗等。②社區民俗,包括集市民俗、規約民俗、鄉裡民俗;社交民俗等。③社會組織民俗,包括行會民俗、社團民俗、幫會民俗等。④禮儀民俗,包括生育禮俗、成年禮俗、婚嫁禮俗、壽慶禮俗、喪葬禮俗等。⑤歲時節日民俗,包括傳統歲時節日、當代法定節日、宗教與民間信仰節日等。

  3.精神民俗旅游資源。精神民俗旅游資源是指以觀念意識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四個類型:①信仰祭祀民俗,包括宗教信仰民俗、民間信仰民俗、巫覡方術民俗、禁忌民俗等。②口承語言民俗,包括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詩、諺語、謎語、歇後語、繞口令、急口令等。③民間藝術民俗,包括戲曲曲藝民俗、音樂舞蹈民俗、美術民俗、雜技魔術民俗等。④游藝民俗,包括游戲民俗、競技民俗、娛樂民俗等。

  4.儀軌民俗旅游資源。儀軌民俗旅游資源是指直接規範各種民俗活動程式、儀式的習俗模式和制度性體系。儀軌民俗旅游資源是以文字、口頭語言或圖畫形式存在的活動規範類民俗事象,與物質民俗旅游資源、社會民俗旅游資源、精神民俗旅游資源都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很難把它納入前三者的範疇,因此,我們把它單獨歸類。儀軌民俗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三個類型:①物質民俗的各種儀軌,如房屋建造的上梁儀式、村寨佈局的規定、農耕的輪作制度等等。②社會民俗的各種儀軌,如財產繼承的習慣、人生儀禮的程式、民間信仰節日的活動內容規定等等。③精神民俗的各種儀軌,如禁忌的活動程式、戲曲的程式、游戲的規範等等。

  (三)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傾向,民俗旅游資源可以分成四類

  1.休閑觀光型民俗旅游資源。休閑觀光型民俗旅游資源是指具有明顯的外部特征,容易引起旅游者註意,並能夠滿足旅游者休閑觀光需要的民俗事象。民俗事象的範圍十分廣泛,種類繁多,其中有很多具有外在的視覺特征,如街巷、民居、商鋪、寺院、宮觀、橋梁、舟車、服飾、集市、節日活動等等。民俗事象的外在視覺特征越明顯,民俗的文化氛圍就越濃厚,旅游價值也就越高。

  2.參與娛樂型民俗旅游資源。能夠參與民俗活動並獲得娛樂需要的滿足,是旅游者對民俗旅游資源提出的進一步要求。民俗旅游資源的大眾性,意味著其中有許多群體性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既有觀賞性又有參與性。例如,龍舟競渡、潑水節、火把節、風箏節、花兒會、游園會、廟會、賽馬、叼羊等等,旅游者可以通過參與這類民俗活動,放鬆自己的身心,在領略民俗文化意蘊的同時,全面地感知、體驗民俗旅游的樂趣,滿足自己的娛樂需要。我國的參與娛樂型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廣泛存在於物質、社會、精神民俗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旅游價值。它們不僅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對國際旅游者具有獨特的吸引力。目前,在諸多種類的民俗旅游資源中,參與娛樂型民俗旅游資源是開發、利用最多的一種。

  3.考察型民俗旅游資源。考察型民俗旅游資源比一般的民俗旅游資源具有更深的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益智性色彩,更能反映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質。考察型民俗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民間信仰、傳統聚落、方言土語、神話傳說、傳統民居、耕作習慣等。考察型民俗旅游資源大多處於待開發的狀態中,只有少量的資源已經開發、開放,形成了規模不大的旅游產品。依托考察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的消費群體是那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樂於學習、善於思考的知識型旅游者。

  4.商品型民俗旅游資源。商品型民俗旅游資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力和實用性、紀念性、工藝性,並且能夠開發成旅游商品的民俗事象。旅游購物既是一種旅游動機,又是現代旅游的伴生物。在我國民俗旅游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種類日益增多,質量越來越好,文化品位和商業檔次也不斷提高,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與日俱增。我國商品型民俗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是各種民間工藝品、文房四寶、土特名產、衣料服飾等,如年畫、花燈、爆竹、煙花、風箏、剪紙、玩具、絲綢、棉布、葛布、刺繡、印染、編織、雕刻、湖筆、端硯、宣紙、火腿、小吃等等,數不勝數。

  (四)根據旅游資源分類的國家標準,民俗旅游資源可以分成八類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U/T18972—2003)中,把民俗旅游資源分成了以下八類:

  1.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即地方性的習俗和風氣。例如,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式等。

  2.民間節慶,即民間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節日和專門活動。例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藏族的雪頓節,傣族的浴佛節等。

  3.民間演藝,即民間各種表演方式。例如,我國北方地區的秧歌、南方地區的花鼓等,民間曲藝中的評書、相聲、琴書、快書、評彈等,民間雜耍及民間游戲等。

  4.民間健身活動與賽事,即地方性體育健身比賽、競技活動。例如,集體性的競技活動——龍舟賽、拔河、接力賽等,技巧性比較強的競賽活動——放風箏、踢毽子、跳繩等,賽馬以及各種馬術活動,棋類競賽等。

  5.宗教活動,即宗教信徒舉行的法事活動。例如,伊斯蘭教的開齋節、佛教的浴佛節、道教的天貺節、基督教的聖誕節,佛教的水陸道場、道教的打醮活動、基督教的祈禱儀式等。

  6.廟會與民間集會,即節日或規定日子里在寺廟附近或既定地點舉行的聚會,期間進行購物和文體活動。例如,北京的白雲觀廟會、各地元宵節的燈會、村莊集鎮的集、場、墟等。

  7.飲食習俗,即餐飲程式和方式。例如,各地區、各民族的烹飪方法和程式、菜餚類型、風味小吃、餐飲服務等。下麵,我們略舉一例,以概其餘。畲族有一種餐飲習慣,頗為獨特。他們一甑要煮三種飯,白米飯招待客人,半米半番薯絲飯給老人和孩子吃,絕大部分的番薯絲飯則給年輕力壯的人吃。貴客光臨,或者鄰居串門,家家都要以茶相待,而且至少要給客人喝兩碗茶,否則就是待客不周。為什麼茶要至少兩碗,一種說法是“喝一碗是無情茶”,另外一種說法是“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

  8.特色服飾,即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衣飾。例如,滿族的旗袍、納西族婦女的七星披肩、維吾爾族的繡花小帽、苗族的銀飾、江南農村婦女的黑布裙等。

  民俗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還有很多,如按照開發程度,可以分為已開發、半開發、待開發的民俗旅游資源;按照地域,可以分為各省市等民俗旅游資源;按照民族,可以分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按照旅游市場構成,可以分為外向型、內向型、混合型民俗旅游資源。諸如此類的劃分,只要找到合適的標準,就可以幾乎是無限地劃分下去。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分類的目的,是準確把握民俗旅游資源的本質特征,為旅游從業者更加合理地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提供參考與便利。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分類標準,劃分出多少種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既要考慮民俗事象本身的類型和特征,又要考慮旅游開發的實際需要和能力。

民俗旅游資源的作用[2]

  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旅游資源在未來的旅游業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俗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民俗風情既然是旅游者觀光、考察的重要目標之一,民俗旅游資源也就必然成了一個地區發展旅游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而且,隨著旅游專門化發展步伐的加快,民俗旅游資源的地位將與日俱增。

  其次,民俗旅游資源充實和豐富了旅游資源。民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挖掘民俗旅游資源,發揮民俗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能夠充實、豐富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改善其旅游資源狀況,增強該地區的旅游資源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旅游,從而擴大該地區旅游資源的市場需求

  再次,民俗旅游資源可以提高旅游地的整體形象。一個旅游地的整體形象,往往不局限於某方面的旅游景觀,而是由該地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民俗是一種文化,它體現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群體的氣質和心理,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區域的歷史和現狀,具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民俗構成了各種旅游因數組合為旅游地整體形象的融合劑,“異國情調”、“異地風情”成為旅游地整體形象的代名詞和吸引旅游者的驅動力。

  總之,旅游在發展,民俗在演進,全面系統地研究民俗旅游既是旅游事業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我們應重視發揮民俗在旅游業中的重要作用,發掘中同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社會經濟價值,發展我國的民俗旅游業,使其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經濟建設。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駱高遠.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03
  2. 2.0 2.1 陸慧.中國民俗旅游.科學出版社,2009.03
  3. 邱扶東.民俗旅游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KAER,方小莉,林巧玲.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民俗旅游資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72bbb95d73a1d7146ef131d2f571d76d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0月7日 10:31 · 江西 發表

666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