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民俗旅游(Folklore Tourism)
目錄 |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它是屬於文化旅游的一種。而所謂文化旅游,是指人們通過旅游或在旅游活動中瞭解和獲取知識的活動。
對民俗旅游概念的理解,也是因人而異。我國學者劉其印認為,民俗旅游是藉助民俗而開展的旅游項目,如尋根祭祖、朝山進香、民間藝術表演、民俗展覽、節慶活動、風味食品、舊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即到民間去旅游,到民俗氛圍里去切身體會。陸景川認為,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賞的對象為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建築風格、民間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貴資源與欣賞對象。巴兆祥認為,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複合體。它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話方式。具體地說,民俗旅游就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信仰及禁忌等的行為規範,可激發人們前往旅游的動機,從而產生旅游活動。[1]
民俗旅游的特點[1]
1.自然性。指的是民俗風情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自然產生的。無論是民族的飲食、服飾還是禮儀等,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生活的真實反映,所以一個地區的民俗風情一定與周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諧共存,相輔相成。
2.地域性。它是由民俗的地區性所決定的。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複雜,民俗地區性很強,主要表現在大量的民俗事象都有地區的限制性。《漢書·王吉傳》中的“十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區差異性。地域民俗的魅力在於它是獨有的,地域民俗所創造的一種民俗環境,這種環境、氣氛是在任何其他地域中無法創造出來的。如在雲南過傣族的潑水節和在杭州的西湖過潑水節,這兩種情況給人的意境和氛圍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正因為地域民俗這種獨特的為其他任何地區的民俗所無法替代的民俗環境、民俗氣氛,才使民俗旅游產生了誘人的魅力。民俗的地域特征決定了在民俗旅游活動中必鬚髮揮地域民俗的特長,以該地域內特有的民俗事象來吸引旅游者。
3.民族性。是指以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而開展的旅游活動所具有的特性。這一特性是由民俗的民族性所決定的。民俗是民族的,是由各民族大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我國有56個民族,這些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歷史和文化。但是,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的不同,以及居住地自然環境及生活條件的差異,在物質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方面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禁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俗習慣。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歷史、經濟文化和心理狀態,客觀上構成了民族差別的特征。由此而開展的民俗旅游活動,民族特色突出,獨特性強,極具吸引力。
4.文化性。它是由民俗的文化性和旅游的文化性決定的。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我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文化,簡要地說,是世界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民俗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因此,以一種文化現象民俗而開展的民俗旅游活動,能給旅游者帶來文化的享受,它使旅游者處處感受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民俗旅游屬於文化旅游範疇,旅游本身是一種文化行為,是以享受為主的人類文化生活。旅游者不論其以何種動機外出旅游,不論其屬於何種類型的旅游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東道主社會的文化,因為文化範圍之廣在旅游者的活動環境中幾乎無處不見。因此,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曾經指出:“旅游業是帶有很強的文化性的經濟事業,也是帶有很強經濟性的文化事業。”
5.經濟性。它是由旅游的經濟性所決定的。民俗旅游是民俗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旅游業中的運用發展,也是利用民俗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具體體現。旅游業有“無煙工業”之稱,當今世界,旅游收入已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旅游業是僅次於石油、汽車工業的第三大產業,但之後不久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游的經濟性及由此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是旅游業在當代世界各國得以大力發展的重要原因。作為旅游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經濟效益上已經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從大的民俗旅游項目看,深圳華僑城由三大景區組成:錦繡中華於1989年11月開業,引起轟動,1億元的投資當年回收;以其收入滾動開發的中國民俗文化村於1991年10月開業,1年半後又收回了1.1億元的投資;接著以5.8億元巨資興建的世界之窗,1994年6月開業,又創輝煌。自錦繡中華開業以來的10年中,三大景區共接待4400多萬海內外游客,經濟收入近30億元人民幣,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成為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增進中外交流的視窗。
6.參與性。指的是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動中的經歷和體驗。在民俗旅游活動中,以民俗事象作為吸引物和承載物,激發游人興趣,通過游人的親身投入,成為特定民俗環境中的一員,從而達到旅游主體客體雙向交流,滿足旅游者休閑、探奇、求知的心理,獲得有別於慣常生活的、充滿情趣的體驗。這種體驗體現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每個環節中。如廣西灕江民俗風情園,集中了廣西四個主要少數民族壯、侗、苗、瑤的民族建築、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是一座融觀賞性、刺激性和參與性於一體的綜合娛樂場所。杉木青瓦、屋檐層疊、古樸典雅的民族寨樓、鼓樓和風雨橋,極富民俗色彩的圖騰柱群;醇香的過寨酒,獨特的民族婚禮“背新娘”,濃厚質朴的民俗氣息,都會讓你塵慮盡滌,流連忘返。廣場演出原始粗獷、場景壯觀,有壯族的板鞋舞、苗族的蘆笙踩堂、侗族的多耶等參與性節目;鬥雞、鬥馬、上刀山、射弩等民族游樂活動充滿刺激和奇趣;綜合演出廳每晚都為游客獻上一臺具有濃郁少數民族地方色彩的歌舞表演,硬氣功、絕技表演和民族服飾展示等,盡情領略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
民俗旅游的構成[2]
民俗旅游系旅游業的一個分支,可歸為“特色旅游”“專項旅游”之列。它的構成主要有:
1.民俗旅游者
旅游是人的活動,脫離了人也就不存在旅游,旅游者是維繫旅游活動的核心。民俗旅游者為旅游者中的專類,是民俗旅游的主體、民俗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定義,顧名思義,就是指暫時離開自己的居所或常住地,前往民俗旅游地對民俗風情觀光、消遣、娛樂、參與、考察、領略的人。
專門的民俗旅游者目前還不算多,但已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如文化素質較高,好奇心強,愛參與,註重民俗文化內涵等。隨著民俗旅游的發展,這一群體將不斷壯大。
2.民俗旅游介體
民俗旅游介體,是聯繫民俗旅游者與民俗旅游客體的橋梁,是推動民俗旅游發展的基本動力。它的中心任務是向民俗旅游者介紹民俗旅游客體,宣傳其旅游價值,將民俗旅游者安全地送達到目的地,以及返回常住地(或居所)。
民俗旅游介體由旅行社、飯店、交通部門等組成。旅行社負責民俗旅游活動的組織、宣傳,游客的接送、導游。飯店主要提供食、宿、樂服務。交通部門則利用交通工具和交通線路,解決游客在常居地(居所)與目的地間以及一個目的地與另一目的地間的往返。
民俗旅游的專門化時間不長,業務還不是非常豐富、繁忙,因此,專門的民俗旅游介體還沒有誕生。目前,民俗旅游介體的職能都是由綜合性的旅游介體兼顧。不久的將來,民俗旅游一定會有自己的專門介體,尤其是民俗旅行社。
3.民俗旅游客體
即民俗旅游產品,它是民俗旅游者游覽的對象,或者稱為民俗旅游的吸引物。它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為民俗旅游產生髮展的物質基礎。
民俗旅游的類型[2]
對旅游進行分類已成國際旅游業的通例,民俗旅游的分類自然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方面。民俗旅游分類的意義在於:有利於細分市場,明確推銷對象,更有效地制訂營銷計劃,銷售旅游產品;便於游客選擇自己喜歡的旅游形式、旅游類型:利於旅游企業比較各種類型民俗旅游的優勢與特點,深化民俗旅游資源開發。
關於民俗旅游的分類,由於人們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1.按客源地
按客源地分可以分為涉外民俗旅游、涉內民俗旅游。
2.按旅游地
中國大可以分為東北地區民俗旅游、中南地區民俗旅游、西北地區民俗旅游、西南地區民俗旅游等,中可以分為雲南省民俗旅游、貴州省民俗旅游、廣西壯族自治區民俗旅游、湖南省民俗旅游等,小可以分為本縣民俗旅游、鄰縣民俗旅游。按組織方式,可以分為團隊民俗旅游、散客民俗旅游。
3.按旅游活動範圍
可以分為純民俗旅游、輔助型民俗旅游等。
陶思炎教授在《略論民俗旅游》一文中,從以下四方面進行類型劃分:
(1)根據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範疇,民俗旅游有物態民俗游、動態民俗游、心態民俗游、語態民俗游四個方面。
(2)根據民俗生活的空間,民俗旅游可作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劃分。
(3)根據產品性質,民俗旅游可作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的區分。
(4)根據旅游產品的服務功能,民俗旅游的類型又可分成認識型、教化型和滿足型等支系。
民俗旅游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民俗旅游者、民俗旅游吸引物和民俗旅游接待服務,而且關聯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和行業,所以隨意地從某個角度將民俗旅游分類定型,都存在其合理性,但也往往流於~般和缺乏鮮明性。尋覓整個民俗旅游系統,我們發現,只有旅游者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尤其在當前旅游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形勢下,旅游者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旅游者的行為決定著民俗旅游業的成敗與興衰,按旅游者的行為動機來進行分類,或許是值得提倡的。據此分類,民俗旅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消遣觀光型民俗旅游
自有旅游行為發生以來,觀光、消遣是旅游者出游最普遍的動機。這種動機,一方面是就自然風光而言的,即到風景名勝區去領略名山勝景、大Ih然的造化;另一方面是針對人文景觀,尤其是民俗風情而言的。世界上民族眾多,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異族情調的“磁性”常常吸引著旅游者前去觀光、消遣、游覽。消遣、觀光心理是旅游者進行旅游行為決策時首先要考慮的。
從目前到我國或國內進行民俗旅游的人次、規模看,消遣觀光型民俗旅游比例最大。消遣觀光類型的旅游者多為自費旅游,在民俗旅游地停留的時間一般不很長,總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儘可能多地游覽民俗景點,瞭解各民俗旅游地的民俗風情。由於自費的緣故,他們多希望民俗旅游產品貨真價實,物有所值,要求交通費、住宿費不要過於昂貴。他們對民俗旅游地的選擇及旅行起程的時間選擇有比較大的自由度,“隨機性”較強。所以一旦民俗旅游系統的某一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這一類旅游者的旅游行為,為競爭對手爭取客源提供機會。對這一類型的旅游者,我們應當在確保民俗旅游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加強宣傳促銷,變“隨機性”為“趨向性”。
(二)參與型民俗旅游
又稱體驗型民俗旅游,是近幾年飛速發展的一種旅游行為。消遣觀光型民俗旅游能夠給旅游者帶來感官上的滿足,卻難以達到深層次的瞭解。在現代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旅游者越來越對自身所在地的生活感到平淡,缺乏激情和新鮮感,而對異域他鄉的風土民情日感神奇,他們迫切想到民俗旅游地親身體驗當地的風土民情。西方的旅游者到我國來進行民俗旅游,大多都有這種參與、體驗心理。例如,內蒙古舉辦的k草原風情游”(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喝奶茶、吃手扒羊肉),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潑水節”等,都屬於這種類型。參與型民俗旅游重在體驗。
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逗留的時間一般較長,旅游地的選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旅游點要求少而精,對民俗旅游產品要求原汁原味。對民俗旅游者而言,這種類型旅游的季節性較強,除離退休者外,所有在職人員幾乎都是利用帶薪假期外出旅游的;對民俗旅游地而言,民俗存在於平日社會生活之中,不具季節性,可以隨時接待旅游者。
(三)考察型民俗旅游
是由於旅游者探索異國他鄉民俗風情奧秘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旅游模式。這種類型的旅游,人數、規模的比例相對低些,但層次較高。主體多為文化素養較高的知識分子和廣大青年學子。他們的旅游行為除一般的觀光、消遣外,主要通過對特定的民俗旅游地的考察,獲取某方面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或者以考察為契機印證自己所學、所讀的知識。因而,對目的地的選擇目標明確,在民俗旅游地停留的時間較長,出行次數較為頻繁。由於他們的旅行出於工作或學習的需要,費用多為單位、基金會資助,他們的民俗考察旅游受季節的影響較小或沒有季節限制,對民俗旅游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但在價格方面並不十分敏感,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旅行並非自費,另一方面是因為考察目標早已確定,難以臨時更改。對這樣的旅游者,除提供一般的服務外,還應當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以提高民俗旅游地的檔次。
(四)娛樂型民俗旅游
娛樂是一種重要的旅游動機。當今世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工作十分繁忙,於工作之餘或工作之閑暇時間進行一些娛樂活動愈來愈成為一種時尚。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娛樂旅游相當發達。
在我國,近些年也有較快發展。民俗旅游活動繁多,諸如雜技、燈會、放風箏、扭秧歌、劃旱船、搶婚、火把節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娛樂性,許多旅游者外出旅游就是為了去觀看或參加某一民俗娛樂節目,“放鬆”自己。因這一動機的緣故,此類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捨得花錢,較強調舒適、方便、興緻。發展娛樂民俗旅游,勢必大大增強民俗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此外,還有購物型民俗旅游。這類旅游者主要是為了購買民俗商品。
民俗旅游的作用[1]
1.是瞭解地方的視窗,也是民族、各地方邁向世界的通道
目前,國際旅游業出現了以探尋異域風俗為主的態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民俗旅游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具有“新”、“美”、“土”、“俗”、“野”、“樂”等特點,讓人感到親切,令人覺得新奇,對發展旅游業具有重要意義。
2.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觀為觀賞對象,以觀賞、瞭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發展民俗旅游可以把當地的民俗資源優勢轉換為現實的旅游產品,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牽動作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產生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歌舞、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民俗風情園、民俗博物館、民俗風情縮微景區等;另一方面,可以間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如利用民俗傳統節日、民俗藝術節、民俗禮儀活動展演等招商引資、宣傳促銷,以推動當地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
對於那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而民族民俗風情又集中的“富礦”地區,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更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促進市場的繁榮與發展,刺激其他產業的進步,改善當地國民經濟的結構,從而使區域經濟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有利於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增加旅游情趣
目前國際旅游市場消費正向高層次發展,旅游者已不僅僅滿足於觀光式旅游,而是更註重在旅游目的地參與多種有趣的活動,以親身體驗異質文化模式帶來的奇特感受,進而開闊視野、豐富閱歷,並從中獲得無窮的樂趣。民俗旅游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和參與性的特點,這就充分滿足了旅游者尋求異域情趣的需求,使旅游者能夠獲得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
4.有利於加強旅游的教育功能,弘揚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現象產生於一定的社會生活,反過來它也要為產生它的母體發揮一定的作用。民俗文化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起著教育和模範作用。人的一生都是在其文化的習慣、信仰、禁忌等的規範中度過的,如從人生帷幕的開啟——誕生禮,語言、游藝和交際禮節的習得,到依照特定的婚娶習俗成家立業,再到依照特定的喪葬習俗離開這個世界。人們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動逐步形成的優秀的傳統美德,如仁愛孝悌的道德精神、謙和好禮立身處事的美德、誠信知報自主自立的品德、精忠報國的民族氣節、克己奉公的集體主義精神、修己慎獨的道德修養、見利思義的倫理道德取向、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篤實寬厚的質朴品格和務實精神、勇毅力行的道德意志等。通過開展民俗旅游,可以使每個旅游者重新受到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5.有利於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促進各國、各民族間的理解與尊重
旅游是以體驗為主的人類文化生活。物質享受雖是旅游的一項基本內容,而文化體驗則是旅游更為重要的特點。國外旅游者來到中國,品嘗到中國菜的色、香、味,固然滿足了“物欲”,但更重要的是使外國旅游者得到了一種文化體驗:品嘗中國的烹飪藝術作品,欣賞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如優美的民族歌舞、奇異的村寨建築、令人稱奇的民情民俗等,都能開闊旅游者的眼界,增長旅游者的知識,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同時,民俗旅游也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在相互欣賞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愉悅時,尋求人類的共同點,有利於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建立起友誼和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