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民俗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民俗旅游(Folklore Tourism)

目录

什么是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是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而所谓文化旅游,是指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了解和获取知识活动

  对民俗旅游概念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我国学者刘其印认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而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即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会。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它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话方式。具体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信仰及禁忌等的行为规范,可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动机,从而产生旅游活动。[1]

民俗旅游的特点[1]

  1.自然性。指的是民俗风情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无论是民族的饮食、服饰还是礼仪等,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一定与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存,相辅相成。

  2.地域性。它是由民俗的地区性所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民俗地区性很强,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民俗事象都有地区的限制性。《汉书·王吉传》中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区差异性。地域民俗的魅力在于它是独有的,地域民俗所创造的一种民俗环境,这种环境、气氛是在任何其他地域中无法创造出来的。如在云南过傣族的泼水节和在杭州的西湖过泼水节,这两种情况给人的意境和氛围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地域民俗这种独特的为其他任何地区的民俗所无法替代的民俗环境、民俗气氛,才使民俗旅游产生了诱人的魅力。民俗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在民俗旅游活动中必须发挥地域民俗的特长,以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事象来吸引旅游者

  3.民族性。是指以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所具有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由民俗的民族性所决定的。民俗是民族的,是由各民族大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以及居住地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在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禁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客观上构成了民族差别的特征。由此而开展的民俗旅游活动,民族特色突出,独特性强,极具吸引力。

  4.文化性。它是由民俗的文化性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的。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界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以一种文化现象民俗而开展的民俗旅游活动,能给旅游者带来文化的享受,它使旅游者处处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以享受为主的人类文化生活。旅游者不论其以何种动机外出旅游,不论其属于何种类型的旅游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东道主社会的文化,因为文化范围之广在旅游者的活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见。因此,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

  5.经济性。它是由旅游的经济性所决定的。民俗旅游是民俗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发展,也是利用民俗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旅游业有“无烟工业”之称,当今世界,旅游收入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旅游业是仅次于石油、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但之后不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的经济性及由此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旅游业在当代世界各国得以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上已经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从大的民俗旅游项目看,深圳华侨城由三大景区组成:锦绣中华于1989年11月开业,引起轰动,1亿元的投资当年回收;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于1991年10月开业,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巨资兴建的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又创辉煌。自锦绣中华开业以来的10年中,三大景区共接待4400多万海内外游客,经济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增进中外交流的窗口。

  6.参与性。指的是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在民俗旅游活动中,以民俗事象作为吸引物和承载物,激发游人兴趣,通过游人的亲身投入,成为特定民俗环境中的一员,从而达到旅游主体客体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的心理,获得有别于惯常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这种体验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每个环节中。如广西漓江民俗风情园,集中了广西四个主要少数民族壮、侗、苗、瑶的民族建筑、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是一座融观赏性、刺激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杉木青瓦、屋檐层叠、古朴典雅的民族寨楼、鼓楼和风雨桥,极富民俗色彩的图腾柱群;醇香的过寨酒,独特的民族婚礼“背新娘”,浓厚质朴的民俗气息,都会让你尘虑尽涤,流连忘返。广场演出原始粗犷、场景壮观,有壮族的板鞋舞、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的多耶等参与性节目;斗鸡、斗马、上刀山、射弩等民族游乐活动充满刺激和奇趣;综合演出厅每晚都为游客献上一台具有浓郁少数民族地方色彩的歌舞表演,硬气功、绝技表演和民族服饰展示等,尽情领略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民俗旅游的构成[2]

  民俗旅游系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可归为“特色旅游”“专项旅游”之列。它的构成主要有:

  1.民俗旅游者

  旅游是人的活动,脱离了人也就不存在旅游,旅游者是维系旅游活动的核心。民俗旅游者为旅游者中的专类,是民俗旅游的主体、民俗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定义,顾名思义,就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居所或常住地,前往民俗旅游地对民俗风情观光、消遣、娱乐、参与、考察、领略的人。

  专门的民俗旅游者目前还不算多,但已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文化素质较高,好奇心强,爱参与,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等。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这一群体将不断壮大。

  2.民俗旅游介体

  民俗旅游介体,是联系民俗旅游者与民俗旅游客体的桥梁,是推动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它的中心任务是向民俗旅游者介绍民俗旅游客体,宣传旅游价值,将民俗旅游者安全地送达到目的地,以及返回常住地(或居所)。

  民俗旅游介体由旅行社、饭店、交通部门等组成。旅行社负责民俗旅游活动的组织、宣传,游客的接送、导游。饭店主要提供食、宿、乐服务。交通部门则利用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解决游客在常居地(居所)与目的地间以及一个目的地与另一目的地间的往返。

  民俗旅游的专门化时间不长,业务还不是非常丰富、繁忙,因此,专门的民俗旅游介体还没有诞生。目前,民俗旅游介体的职能都是由综合性的旅游介体兼顾。不久的将来,民俗旅游一定会有自己的专门介体,尤其是民俗旅行社。

  3.民俗旅游客体

  即民俗旅游产品,它是民俗旅游者游览的对象,或者称为民俗旅游的吸引物。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为民俗旅游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民俗旅游的类型[2]

  对旅游进行分类已成国际旅游业的通例,民俗旅游的分类自然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民俗旅游分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细分市场,明确推销对象,更有效地制订营销计划销售旅游产品;便于游客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形式、旅游类型:利于旅游企业比较各种类型民俗旅游的优势与特点,深化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关于民俗旅游的分类,由于人们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按客源地

  按客源地分可以分为涉外民俗旅游、涉内民俗旅游。

  2.按旅游地

  中国大可以分为东北地区民俗旅游、中南地区民俗旅游、西北地区民俗旅游、西南地区民俗旅游等,中可以分为云南省民俗旅游、贵州省民俗旅游、广西壮族自治区民俗旅游、湖南省民俗旅游等,小可以分为本县民俗旅游、邻县民俗旅游。按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团队民俗旅游、散客民俗旅游。

  3.按旅游活动范围

  可以分为纯民俗旅游、辅助型民俗旅游等。

  陶思炎教授在《略论民俗旅游》一文中,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类型划分:

  (1)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民俗旅游有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语态民俗游四个方面。

  (2)根据民俗生活的空间,民俗旅游可作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划分。

  (3)根据产品性质,民俗旅游可作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的区分。

  (4)根据旅游产品的服务功能,民俗旅游的类型又可分成认识型、教化型和满足型等支系。

  民俗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民俗旅游者、民俗旅游吸引物和民俗旅游接待服务,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随意地从某个角度将民俗旅游分类定型,都存在其合理性,但也往往流于~般和缺乏鲜明性。寻觅整个民俗旅游系统,我们发现,只有旅游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尤其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民俗旅游业的成败与兴衰,按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来进行分类,或许是值得提倡的。据此分类,民俗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

  自有旅游行为发生以来,观光、消遣是旅游者出游最普遍的动机。这种动机,一方面是就自然风光而言的,即到风景名胜区去领略名山胜景、大Ih然的造化;另一方面是针对人文景观,尤其是民俗风情而言的。世界上民族众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异族情调的“磁性”常常吸引着旅游者前去观光、消遣、游览。消遣、观光心理是旅游者进行旅游行为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

  从目前到我国或国内进行民俗旅游的人次、规模看,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比例最大。消遣观光类型的旅游者多为自费旅游,在民俗旅游地停留的时间一般不很长,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游览民俗景点,了解各民俗旅游地的民俗风情。由于自费的缘故,他们多希望民俗旅游产品货真价实,物有所值,要求交通费、住宿费不要过于昂贵。他们对民俗旅游地的选择及旅行起程的时间选择有比较大的自由度,“随机性”较强。所以一旦民俗旅游系统的某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这一类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为竞争对手争取客源提供机会。对这一类型的旅游者,我们应当在确保民俗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宣传促销,变“随机性”为“趋向性”。

  (二)参与型民俗旅游

  又称体验型民俗旅游,是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一种旅游行为。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感官上的满足,却难以达到深层次的了解。在现代文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旅游者越来越对自身所在地的生活感到平淡,缺乏激情和新鲜感,而对异域他乡的风土民情日感神奇,他们迫切想到民俗旅游地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西方的旅游者到我国来进行民俗旅游,大多都有这种参与、体验心理。例如,内蒙古举办的k草原风情游”(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喝奶茶、吃手扒羊肉),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参与型民俗旅游重在体验。

  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逗留的时间一般较长,旅游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旅游点要求少而精,对民俗旅游产品要求原汁原味。对民俗旅游者而言,这种类型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除离退休者外,所有在职人员几乎都是利用带薪假期外出旅游的;对民俗旅游地而言,民俗存在于平日社会生活之中,不具季节性,可以随时接待旅游者。

  (三)考察型民俗旅游

  是由于旅游者探索异国他乡民俗风情奥秘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旅游模式。这种类型的旅游,人数、规模的比例相对低些,但层次较高。主体多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子。他们的旅游行为除一般的观光、消遣外,主要通过对特定的民俗旅游地的考察,获取某方面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或者以考察为契机印证自己所学、所读的知识。因而,对目的地的选择目标明确,在民俗旅游地停留的时间较长,出行次数较为频繁。由于他们的旅行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费用多为单位、基金会资助,他们的民俗考察旅游受季节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季节限制,对民俗旅游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但在价格方面并不十分敏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旅行并非自费,另一方面是因为考察目标早已确定,难以临时更改。对这样的旅游者,除提供一般的服务外,还应当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以提高民俗旅游地的档次。

  (四)娱乐型民俗旅游

  娱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动机。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十分繁忙,于工作之余或工作之闲暇时间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娱乐旅游相当发达。

  在我国,近些年也有较快发展。民俗旅游活动繁多,诸如杂技、灯会、放风筝、扭秧歌、划旱船、抢婚、火把节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娱乐性,许多旅游者外出旅游就是为了去观看或参加某一民俗娱乐节目,“放松”自己。因这一动机的缘故,此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舍得花钱,较强调舒适、方便、兴致。发展娱乐民俗旅游,势必大大增强民俗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还有购物型民俗旅游。这类旅游者主要是为了购买民俗商品。

民俗旅游的作用[1]

  1.是了解地方的窗口,也是民族、各地方迈向世界的通道

  目前,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具有“新”、“美”、“土”、“俗”、“野”、“乐”等特点,让人感到亲切,令人觉得新奇,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发展民俗旅游可以把当地的民俗资源优势转换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牵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如充分利用颇具民俗风情的民间建筑、饮食、歌舞、游艺等建立民俗村、民俗风情园、民俗博物馆、民俗风情缩微景区等;另一方面,可以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如利用民俗传统节日、民俗艺术节、民俗礼仪活动展演等招商引资、宣传促销,以推动当地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民族民俗风情又集中的“富矿”地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更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促进市场繁荣与发展,刺激其他产业的进步,改善当地国民经济结构,从而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有利于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情趣

  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式旅游,而是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民俗旅游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这就充分满足了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使旅游者能够获得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

  4.有利于加强旅游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现象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它也要为产生它的母体发挥一定的作用。民俗文化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起着教育和模范作用。人的一生都是在其文化的习惯、信仰、禁忌等的规范中度过的,如从人生帷幕的开启——诞生礼,语言、游艺和交际礼节的习得,到依照特定的婚娶习俗成家立业,再到依照特定的丧葬习俗离开这个世界。人们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美德,如仁爱孝悌的道德精神、谦和好礼立身处事的美德、诚信知报自主自立的品德、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修己慎独的道德修养、见利思义的伦理道德取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笃实宽厚的质朴品格和务实精神、勇毅力行的道德意志等。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可以使每个旅游者重新受到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5.有利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尊

  旅游是以体验为主的人类文化生活。物质享受虽是旅游的一项基本内容,而文化体验则是旅游更为重要的特点。国外旅游者来到中国,品尝到中国菜的色、香、味,固然满足了“物欲”,但更重要的是使外国旅游者得到了一种文化体验:品尝中国的烹饪艺术作品,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如优美的民族歌舞、奇异的村寨建筑、令人称奇的民情民俗等,都能开阔旅游者的眼界,增长旅游者的知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相互欣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愉悦时,寻求人类的共同点,有利于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建立起友谊和谅解。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3
  2. 2.0 2.1 张弘,林吕.中国民俗旅游.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ixi,连晓雾,方小莉,林巧玲,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民俗旅游"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