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人文旅游资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是古今中外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人文旅游资源有时也被称做人造(Man-Made)旅游资源,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旅游研究中更是如此。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丰富,既有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中,既有历史的人造资源,也有当代人有意识兴建的旅游资源[1]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2]

  (一)历史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成果。其中一部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消失了,而另一些却保存了下来,或以文字、思想、精神的形式,或以建筑、遗迹等形式记录着历史的状况。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泛,非自然的物质存在、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状态和人类的生活状态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多种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共同的特征——历史性,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历史遗迹,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田园风光,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从一些人文旅游景观中,可以看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科技文明和审美特色等历史性的内容。

  (二)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形成的,从形态的设计建造和精神内核上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气质,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审美标准,因此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这些带有民族风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旅游资源时,必然带有民族性。比如建筑,我国汉族北方的民居建筑的典型样式是四合院,由四面建筑围合而成,~般采用土木砖石为材料,根基深厚,坚固结实;蒙古族的建筑是蒙古包,易于拆装搬迁,非常适合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壮族的干栏式建筑是竹木结构的,用木柱或竹做成离地面很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造住宅。住房是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物质形式,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三)艺术性

  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特征,很多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比如摩崖石刻、书法绘画、雕塑、石窟造像、民间工艺品等等,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一部分人文旅游资源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建筑物,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是使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它们是为了某些特定的实用目的而设计建造的;但本身也是艺术作品,从形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色彩图案的装饰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宗教性

  在人类文化中,宗教占有很重要豹地戗、宗教活动有着很长的历史,宗教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宗教性旅游资源。“天下名山僧占多”,在中国宗教中影响较大的佛教和道教,在全国各地建造了为数众多的庙宇和道观,这些宗教建筑和其中蕴含的宗教内容和氛围,与它们周围的自然景观及其他类型的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或独立或综合的旅游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3]

  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目的和分类依据不同,所划分的类型也就不同。本书将其划分为历史古迹类、宗教类、园林类、城镇类、民风民俗类、文学艺术类及其他类型。

  (一)历史古迹类

  这类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遗迹、遗物和遗址,是古代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这类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求美、求奇、求知和求异的心理需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给人的审美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古建筑的凝重美,古人类遗址的苍凉美,古战场的悲壮美,历史文物的深邃美和名人故居的沧桑美,无不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是历史的遗物,它对当今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奇特。例如:秦始皇陵中千奇百怪的陪葬物,悬崖峭壁上厚重竖实的悬棺葬等,可满足旅游者求奇的心理需求。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深邃的科学原理,无不给游人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扩充和见识的增长,能满足旅游者求知之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游人在旅游过程中,需要了解文化,其中包括历史文化。历史古迹又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异族文化。人们正是通过历史古迹去了解其他民族的风情、风俗和传统,以此宋满足求异之需求。如埃及的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人民的葬俗风情和高超的科学水平。

  综上所述,历史古迹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

  1.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1)古人类文化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指从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例如各种猿人化石、打制和磨制石器以及彩陶、黑陶等。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及其遗址、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陕西半坡文化遗址、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等都是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2)社会历史文化遗址。这指的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活动场所的遗址,包括古城遗址、古道路遗址、古战场遗址:千百年来,这些遗址或者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而被湮埋,或者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被夷为废墟。但是,它们在历史上的辉煌,却深深地吸引着游客,有的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楼兰古城遗址、丝绸之路遗址、蜀道遗址以及赤壁之战遗址、重庆市合川钓鱼城遗址等。

  (3)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历史名人以自己的才能、人品以及对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载人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故居和活动遗址,得到后人的保护,现在大多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山东曲阜孔子故居、四川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等。

  (4)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抵御外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一大批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它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都已成为旅游资源。如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圣地延安、重庆红岩村旧址等。

  2.古建筑类

  (1)宫殿类。宫殿是古代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之所,是古代建筑中级别最高、技艺最精的建筑类型。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是其代表。

  (2)楼阁。楼阁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古代大多为木质结构。楼的用途很广,可远眺和游憩。阁一般建在高处,四周开窗或设围栏,除远眺、游憩外,还可藏书、供佛。

  我国古代楼阁极其丰富,有的已成为名传千古、远及海外的重要旅游资源。我国江南二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北京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山东蓬莱的蓬莱阁等,都是典型代表。

  (3)军事防御工程。军事防御工程包括城墙和长城。城墙是城市防御不可缺少的工程设施,其建筑十分完整,城外还有护城河,用吊桥控制其出入,它在古代战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存较完整的有南京城墙、西安城墙等。长城是古代最大的防御工程,其他国家也建有长城,但工程之大、历史之长、保存之好、文化内涵之丰富,以我国为最。它是世界级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古代桥梁。我国古代桥梁是重要的交通建筑,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科学技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我国遗存的古桥很多。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河北赵县的赵州桥为我国四大古桥。另外,还有悬索桥、廊屋桥等。其中有些桥曾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如卢沟桥、大渡河铁索桥等。

  (5)水利工程。我国地域辽阔,一年之中总会有些地方发生旱涝灾害,因此,古代人民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这些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它们或者独立构景,或者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是其典型代表。

  3.古代陵墓

  陵墓是历史的产物,是陵墓修建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建筑和民俗的集中表现之一,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直接材料之一。陵墓建筑、陪葬文物、优美的环境、墓主效应已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陕西的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以及河北清代陵墓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

  除帝王将相陵墓外,我国民间独特的墓葬形式,如四川珙县、重庆巫山的崖墓悬棺以及佛教寺庙前的塔墓,其造型各异,既是佛教文化产物,又是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精晶,它们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宗教类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无法解释,不能控制,于是便想像出能够主宰一切的神,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神灵而避祸赐福:原始宗教产生后,逐渐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最后形成宗教文化。

  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还有一些宗教,只在某个国家内流行,如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以色列的犹太教等。道教为我国的固有宗教,公元142年即东汉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创立,奉老子为教祖,《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

  各种宗教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能满足游客求知的心理。宗教艺术、雕刻、建筑、绘画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宗教仪式独特神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因此,宗教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宗教建筑旅游资源和宗教艺术旅游资源两大类。

  1.宗教建筑旅游资源

  出于人们对宗教的崇拜,著名的宗教建筑几乎都是当时建筑的典范。在结构、用料、装饰、布局等方面体现着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同时,由于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因而宗教建筑受人为破坏较轻,大多保存较好。

  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是基督教建筑的典范。我国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小雁塔等,都是佛教建筑的代表。宗教建筑,特别是寺庙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众多的宗教名山。它们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青城山、武当山等。

  2.宗教艺术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包括宗教绘画、雕塑、石窟、音乐、书法等。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铜铸观音像、湖北武当山金殿内的真武帝像、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三)园林类

  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光、起居理事和读书养性而修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厅堂、馆、榭、轩、楼台、阁、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中国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历经三千多年,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体系——中国园林。园林“虽由人作,宛白天开”,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构思巧妙、造型精湛的建筑美和特色,体现人们思想情感的人文美。它的艺术价值极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园林类可以按如下两种标准分类:

  1.按园林区域分类

  (1)北方园林。主要指北京及其附近的园林,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代表。

  (2)江南园林: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以苏州、无锡、扬州、镇江为最。这种园林多为私园,规模小,但充分利用一切空间造景,以山池为中心,以花草为衬托,小桥流水,俨然成为“城市山水”。

  (3)岭南园林。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宅园为主。其风格既具北方园林之粗扩博大,又具有南方园林之纤巧玲珑。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多榕树、木棉和藤本植物,故又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特征。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馀荫山房是其代表。

  2.按园林功能分类

  (1)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为古代皇家所有,是帝王居住、处理朝政和游玩之地。在北京有北海、景山、颐和园,在河北有承德避暑山庄。其特点是规模大、气势恢宏、建筑辉煌、景观丰富。

  (2)私人园林。又称“府宅园林”,为古代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建造供自己家居享用。多分布于长江下游的江南水乡,尤以苏州、无锡为多,北方也有一些。其特点是纤巧秀丽,依山就势,顺从自然,造型多样,体现园主的志向与情趣。

  (3)宗教园林。即附属于宗教、祭祀和陵寝的园林,是寺观、祠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多建在环境幽静、景色优美的崇山峻岭之中,并广植特殊树木,如松柏、银杏等,以充分烘托宗教主体建筑庄严、神秘的气氛。北京潭柘寺、白云观的园林等是其代表。

  (四)城镇类

  城镇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齐全完善,旅游机构集中,是旅游集散地。同时,城镇人口多,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也是主要的客源地。在旅游活动中,城镇类旅游资源分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等类型。

  1.历史文化名城

  这类城市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原因而逐步建设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能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奇的旅游需求,因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全国各地普查申报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3次公布了99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有名的“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安阳、开封、杭州是其代表。它们以种类繁多的历史古迹、丰厚精深的文化内涵、奇特多彩的都市风貌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上千万中外游客。

  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审定公布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小城镇,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如江西景德镇、河北吴桥、山东潍坊,重庆酉阳龙潭等。

  2.现代化都市

  现代化的大都市,具有高耸的摩天大楼、庞大的城市广场、繁华的街道、舒适的购物商场、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频繁的体育赛事、各种风味的名特美食等,能满足人们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因而,近年来在一些大都市开展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类型——都市旅游,如北京三日游、重庆一日游等。

  (五)民风民俗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

  所谓民俗民风,就是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社会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总称。一般说来,这类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自发性、时间性和参与性等特点。所谓广泛性,是指地球上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存在这种旅游资源。所谓丰富性,是指这类资源的内容和活动项目极多,从传统观念、道德修养到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体现在衣、食、住、行、婚、丧等方方面面。所谓自发性,即民风民俗是自发产生的,不受是否开展旅游活动的制约。它在该民族这种风俗习惯形成时,就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历代传承下来,在一定条件下(例如节庆时)自发地重复进行。所谓参与性,即旅游者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所谓时间性,表现在这类旅游活动有一定时间限制,如汉族春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部只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由于具备上述特点,这类旅游资源就能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知、求美、求乐的旅游需求。这类旅游资源包括节庆、服饰、饮食、民居、婚娶等。

  1.节庆

  据统计,我国务民族从古到今各种节日达一千七百多个,其中大部分是参与性极强的旅游资源。

  (1)时令节日。根据一年之中季节的变化而形成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火把节等。

  (2)宗教节日。各种宗教有自己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和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佛教的佛诞节等。

  (3)其他节日。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某方面的需求而形成的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青年节、教师节等。

  2.服饰

  人类服饰,最初的用途是遮羞蔽体、御寒防晒。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服饰的功能逐步发展为美化身体,甚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民族身着不同服饰,已成为一类参与性极强的旅游资源,如蒙古族的长袍、藏族的藏袍、傣族的花筒裙、赫哲族的鱼皮衣等。

  3.饮食

  品尝各民族不同的饮食,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些餐饮过程中,旅游者从饮食原料选配、烹饪技术、品尝方式到与此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背景等,都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生理需求的满足。所以,饮食旅游资源一直为旅游者旅游地所重视。

  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不同,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川、鲁、苏、粤、闽、湘、浙、徽八大菜系和各个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北京烤鸭、重庆火锅、满汉全席、手抓羊肉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4.民居

  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我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居形式。各种民居造型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它既是游客的观光对象,又是旅途中的特色旅舍,因而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塞外的蒙古包、湘西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竹楼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5.婚娶

  婚娶习俗,是一个民族的民俗特点之一,反映了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秉性。如傣族、苗族的“抢婚”,土家族的“哭嫁”,壮族的“抛绣球”等。在旅途中若有幸碰上并应邀参加这些婚礼则是一大快事。

  (六)文学艺术类

  文学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小说、散文、诗词、音乐、电影、电视、歌舞、绘画、书法等等。它们在旅游活动中,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它们在旅游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能直接导致旅游资源产生。人们根据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开发出旅游地,如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发出的“桃花源”,湖南有,重庆也有,并且都取得较好的效益。电影“芙蓉镇”的上演,使拍摄地湖南省永顺县王村成为湘西重要的旅游地。其他还有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为题材而开发的旅游地。第二,某种艺术形式可成为旅游资源,如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河南龙门石窟等。以一些艺术形式而形成的节目,也成为旅游盛会,如山东潍坊的风筝。第三,文学艺术修养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因为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很密切,若旅游从业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文艺修养,那么他经营旅游地,或策划的旅游项目,其文化含量是较低的,当然质量无疑是较差的。导游人员更是如此。第四,文艺修养也是旅游者必备的素质,具较高文艺修养的旅游者,能提高对景物的鉴赏能力,获得较好的旅游效益,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七)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包括博物馆和人造景观。

  1.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物标本的机构。从宇宙现象、地球历史、科学技术、民俗民风,名人遗迹到日常生活所涉及的细小事物,都可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因此,就满足游客求知欲望而言,当首推博物馆;博物馆分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前者如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后者如地质博物馆、恐龙博物馆,等等。此外,还有各种纪念馆,如山东曲阜的子L庙、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等。

  2.人造景观

  顾名思义,人造景观就是人们为旅游而修建的模拟景观,也叫主题公园?其基本方法是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历史或异国他乡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仿建并集中在一个地方,以达到人们游览的目的。这方面,世界最成功的例子当数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我国深圳的“世界之窗”、无锡的“三国城”等都是成功之作,每年接待大批游客。

参考文献

  1. 孙月婷,蔡红.旅游学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9
  2. 姚昆遗,贡小妹.旅游文化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7.
  3. 王昆欣,王长生.旅游资源与开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桑,林巧玲,Mis铭,方小莉,刘维燎,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人文旅游资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