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京杭运河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京杭大运河)

目录

京杭运河简介

  京杭运河或简称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京杭运河的开凿简史

  春秋时期,中国就开始开凿沟通各流域的运河(参见中国古代运河)。隋代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汴渠)、邗沟和江南运河组成的南北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隋、唐、北宋三代南北交通的干线。元代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着手建设以大都为终点的南北运河。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年(1276年~1283年),修济州河,自济宁至安山(今黄河南岸)。南方来船由泗水入济州河到东阿人大清河(位山以下黄河河道)出海北上,至天津人内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修会通河,自安山到临清接卫河,南方来船可人会通河直接经卫河北上。后来,济州河与会通河合称会通河。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年~1293年)修通惠河,自北京北白浮泉引水人北京城,再开河至通州接北运河,至天津接南运河(临清以下为卫河)。这样,由北京经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可至济宁,再沿泅水河道至徐州入黄河,沿黄河顺流至淮安入邗沟(淮扬运河),经扬州至瓜洲,过长江至镇江人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至此,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明、清两代,京杭运河是国家的主干运输线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管理。永乐九年(1411年),于山东汶河上筑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人运河南北分流,解决了会通河段水源缺乏的问题。永乐十三年(1415年)修清江浦运河自淮安至鸭陈口(今淮阴西),将淮扬运河北口由淮安转为今淮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南阳新河,北起济宁以南的南阳镇至徐州以北的留城,将原昭阳、独山诸湖西的运河线路改在湖东,避开黄河泛滥的影响。至天启五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625年),开洳运河,自夏镇(今微山县治)至宿迁,避开徐州至宿迁的一段黄河航行的风险。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开中运河,自宿迁至清口,河身紧邻黄河左岸与黄河平行,船舶避开在黄河中航行的风险,至清口过黄河即可人淮扬运河,使运河河道完全脱离黄河。

京杭运河的河段

  黄河改道前的运河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所经地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情况各不相同,各河段都有明显的特点。明代把北运河(包括通惠河)、南运河、会通河(包括济宁以南的泅水河段)、黄河航运段、淮扬运河、渡江段和江南运河分别称为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和浙漕,反映了各段间的不同特性。

  北运河古称潞水,上承潮白河,在通州与通惠河相接,溯流可通北京城。元初成为京杭运河的一段,后经过多次裁弯取直和疏浚,并修筑堤防。为防止洪水泛溢冲毁运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分别开筐儿港减河和青龙湾减河分减洪水。北运河至天津汇海河水系各分支并与南运河相接。

  南运河东汉未有白沟,隋代修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沟通黄河与海河水系间的航运。后者以沁水为源头下汇有关水流,经今卫河西。元代河道演变成今卫河位置,并隔断沁水源流。以百泉为源,在临清汇会通河,以下成为京杭运河的一段,即南运河。河线多弯曲浅滩并有多条河流汇人。历经多次疏浚、修筑堤防和局部裁弯。为防止洪水泛溢毁河,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了四女寺减河,成化三年(1467年)开了兴济减河,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开了哨马营减河。这些减河都曾进行维修、改建和疏浚。清光绪六年(1880年)又开了靳官屯减河,即后来的马厂减河。

  会通河位于海河和黄河之间,是京杭运河中地势最高的一段,水源缺乏,依靠汇集沿途泉水济运。明代可统计的泉源有300余处,实际还要多,其中以汶水汇集的最多。由埋城坝引水至济宁或由戴村坝引水至南旺分水济运。此外还在兖州城东筑金口坝,壅泗水向西引水与埋城坝分来的洗水汇合至济宁入运河。为调节不同季节水量,利用运河沿岸的洼地蓄水,称为水柜,旱时放水入运河,涝时接纳运河的溢水和各处来水。主要的水柜有安山湖、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马场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等。为节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在运河上建通航闸,元代有30余座,明清有40余座。闸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还建有拦河坝、滚水坝、引水闸、泄水闸多处。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张秋冲断会通河,此后会通河大宗航运停止。

  黄河航运段京杭运河自元代开创至明代中期,徐州至淮安(明初改至淮阴)段的航运利用黄河河道(黄河南徙前为泗水下游),除黄河水流湍急外,还有徐州洪(亦称百步洪)和吕梁洪2处急流浅滩,航运困难,曾多次进行整治。为避免利用黄河河道航运带来的风险,于明末清初,开洳运河和中运河,使运河与黄河脱离,只在今淮阴西的清口需横渡黄河,风险大为减少。洳运河与中运河也以泉水和地方小河汇水为源,以微山湖、骆马湖为济运水柜,沿途建闸以节制水流,其状况与会通河相似。

  淮扬运河也称邗沟,是江淮间的运河,地势低平,最初是利用高邮、宝应一带的湖泊行运。后来由于风浪危险,才修建河堤,使运河与湖泊分离。河内建闸堰控制。西堤建闸堰与湖泊连通以接纳湖水,东堤建闸涵和滚水坝向东排出湖河的多余的水或洪水,这些水大部分为蓄积在洪泽湖中的淮河水(参见高家堰)。因此,明末和清代,运河是淮河的主要排洪道,建成了归海五坝和归江十坝等系列的泄洪建筑群。淮扬运河的北口为清口,是运河、淮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明后期开始实行潘季驯的“蓄清刷黄”的治理方针,这里成为治理黄、淮、运的重点,修建了大量的工程,但由于黄河不断淤高,使清口治理愈益困难,水灾和停运不时发生(参见黄河水利史、淮河水利史和清口)。黄河北徙后,淮河排洪仍主要以运河为出路。淮扬运河的南口在瓜洲,并在扬州南扬子桥有扬仪运河西通仪征,是淮扬运河的另一南口,此段以扬州五塘为主要补充水源,两出口都建一系列的闸坝,节制用水,引潮济运,以保证船只通航。

  江南运河水平河阔,运道稳定,通航条件好,只有镇江至常州段地势较高,水源缺乏,为治理重点。练湖是这段运河的主要水源调剂工程,历代修治最多,并建有奔牛、吕城和京口诸闸节制水流。江南地区,水道纵横,运河与多道河道通联,行船方便,运河是地区水运网的主干。由江南运河向北分出的孟渎和德胜新河,曾是运河通长江的另两个口门,渡江后可接江北的白塔河和北新河至通扬运河接淮扬运河,对减轻镇江运河出口的运行压力作用很大。另外,这两条河还是引江潮济运的引水通道。

  黄河改道后的运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兰封(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山东大清河人海。从此,黄河不再行经安徽和江苏,与运河改在山东交叉,打乱了京杭运河的总格局,使大量工程失效。随着海运的强化和铁路的兴建,京杭运河作为国家南北交通干线的作用逐渐减小,由全线通航转变为局部分段通航,有的区段已断航。其中北运河和南运河虽也有个别工程兴建和改建,例如建闸和开减河等,但通航也只是局部的和小量的。会通河被黄河冲截为2段,北段淤塞,南段水灾连年不断,航运基本断绝。中运河和淮扬运河,由于淮水不能恢复故道,由三河闸直人长江,运河北段水源几乎断绝,南段可以作地区性航运。民国时期,这两段运河的治理纳入导淮的统一计划中。1933年完成的张福河初步疏浚工程自洪泽湖口高良涧起,至运河口马头镇止,全长3lkm,解决了淮扬运河的给水问题,使航运和运东各县受益。1934年~1935年,建造了邵伯、淮阴、刘老涧3座新船闸,水位差分别为7.7m、9.2m和9.2m。所有运河西堤通湖各缺口一律堵塞,各涵闸一律重新维修,改善了这两段运河的通航条件。江南运河因水量充沛,地区运输又有较多的需要,航运效益一直显著。

  1933年,导淮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征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的同意,于南京召开整理运河讨论会,聘请汪胡桢为总工程师,着手制定《整理运河工程计划》。1935年公布的这项计划内容包括:①计划要旨:各段运河除苏杭段地势较低,用疏浚方法整治外,都采用闸坝节制蓄水量,其小部分为渠化河流,大部分则为纯粹运河。②运河标准剖面:淮江段另有规定,其北底宽16m,深3m,通行300t船只;江南运河底宽20m,深3m,通行900t船只。③除已建邵伯、淮阴、刘老涧3座船闸外,还要建船闸18座。④各段运河都根据各自条件进行扩建和改建。⑤这条运河总长1700km,开挖土方共7443万m3。这个工程计划是首次用新式工程技术全面治理运河的开始,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及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运河1950年就开始进行运河的恢复和扩建工作,培修沿岸大堤,堵闭旧海堤,整顿和改建沿河闸坝。1958年开始对运河全线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重点整治徐州至扬州段(又称苏北运河,长404.5km)。在该段分设10个梯级,建设了解台、刘山、皂河、刘老涧、宿迁、泗阳、淮阴、淮安、邵伯和施桥等通航2000t级船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230m×20m×5m(长×宽×门槛水深)。同时航道拓宽,底宽一般为30m~45m,水深2.5m~3m,弯曲半径600m~800m。该段运河原仅通航lOOt级以下船舶,整治后提高到可通航500t级船舶,货运量由1957年的92万t增至1979年的1700万t。在发展航运的同时,还提高了沿河地区的防洪能力,扩大了排涝和灌溉面积,收到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的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此期间,对运河的其他河段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整治。黄河以北天津至临清段,结合水利工程,先后建设了杨柳青、四女寺2座通航1000t级的船闸,闸室的有效尺寸为210m×l5m×(2~3.2)m,以及独流、北陈屯、安陵、祝官屯4座通航l00t级船舶的船闸,形成自卫运河新乡经临清至天津全线通航lOOt级船舶。但在1967年后因航运用水枯缺而全线断航。黄河以南至徐州段,其中梁山至济宁称梁济运河,长75km,经疏浚河道,建设郭楼船闸,可通航l00t级船舶。济宁至徐州段,长182.5km,1961年建设了通航2000t级的微山船闸,闸室有效尺寸230m×20m×5m,后又利用伊家河河道建设了韩庄、刘庄、台儿庄3个梯级和通航100t级船舶的3座船闸。该段全线可通航l00t级船舶。长江以南,镇江至杭州段,长321km,多年来陆续进行了一些局部治理,但航道狭窄,水浅,桥多且矮,仅能通航100t级船舶,而运输十分繁忙。

  1980年以后,对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段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续建工程。在此期间,徐州蔺家坝至扬州段,建设了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和施桥等8座复线船闸和蔺家坝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230m×23m×5m,并对全河道进行拓挖,底宽50m~70m,水深3.2m~4m,弯曲半径800m,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可通航2000t级船舶。同时新建、扩建抽引长江水补水站8座,以确保运河航运用水,解台闸上游供水量不少于12.5m3/s。镇江至江苏省界鸭子桥段,又称苏南运河,长208km,建设了通航1000t级船舶的谏壁船闸,并进行了全线整治:航道标准水深2.5m,底宽40m,弯曲半径600m,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可通航500t级船舶。江苏鸭子桥至杭州段,长110km,整治河道达到可通航500t级船舶的四级航道,并建设了通航300t级船舶的三堡两线船闸,沟通了运河与钱塘江,连接杭甬运河,至宁波出海。运河济宁至徐州大王庙段,长182.5km,进行浚挖,水深3m,底宽50m,弯曲半径800m,达到通航1000t级船舶的三级航道标准,并建设了韩庄、万年闸、台儿庄等3座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230m×23m×5m。

  经过40多年的治理,京杭运河已改建成连接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沟通淮河、长江、太湖和钱塘江水系,形成纵贯中国沿海东部地区的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建成966km航道,其中二级航道404.5km,三级航道240.5km,四级航道321km,船闸37座,港口10处以及相应的助航设施。同时取得了巨大的排涝、灌溉、排洪、供水等综合效益。运河的现代建设扩大了航道尺寸,改善了通航条件,货运量大幅度增长,济宁至杭州段的年货运量于1999年超过了2亿t,约为1957年的20倍,其中苏北段达7000万t,长江以南运河超过1.3亿t,部分船闸年单向过闸货运量超过4000万t。运河的建设还提高了沿河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增加了灌溉面积,仅苏北运河段就扩大了灌溉面积56.2万hm2,排涝面积416hm2。运河的补水工程还解决了沿河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京杭运河的建设,既满足了航运要求,又满足了防洪、排涝、供水、沿河城镇建设及环境生态等的要求,更好地发挥了运河河道的多功能作用,并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时期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1)运输和灌溉

  大运河自隋朝始,经唐、宋、元,历代漕运不断。元时南粮北运达二三百万石/年。欧阳玄描写元时运河的盛况:“舳舻尾相衔,密次若鳞甲”。明万历时,由运河运输苏杭织造丝织品每年数十万匹。明清两代在临清设砖厂,每年100万块由运河北运。运河之东产盐,也经运河外运。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兼利灌溉。大运河之水灌溉了沿河流域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河流经区域盛产水稻、小麦、杂粮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

  (2)政治军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最初开辟邗沟是为了与齐、晋争霸。隋炀帝下江南,不仅为了享乐旅游,而主要是在南部疆域充分行使统治权力,开永济渠以便向高丽用兵的军事动机更加明显。开挖运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集输南方的财、物,供给北方朝廷。军国大事,漕运唯先。大运河是维系朝廷的生命线和巩固统治政权的基石。

  (3)经济

  大运河的建造构筑了一条长达1800km的运河经济带,成为汇集财富的中心,平衡了南北经济发展。《通州志》说: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济宁、聊城、临清、德州等城市迅速扩大,成为南北物资交易转运中心。明代从运河征敛的税收占到90%。

  (4)文化

  大运河的另一贡献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戏曲、绘画、杂技等文艺精品沿运河应运而生,许多著名人物诞生在运河岸旁。如理学家朱熹,《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扬州八怪画派等。大运河文明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开发和治理运河的工程技术,建立了一系列水利和航运技术,并向外传播。

京杭运河的保护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

  2014年六七月间,世界遗产大会将对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表决。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开放。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京杭运河"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58.215.136.* 在 2015年10月6日 21:01 发表

学习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