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旅游需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需要

  旅游需要是指人們可以通過旅游行為而獲得滿足的一些基本需要,尤其是精神性和社會性的需要。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周末或假期寄情山水,開闊心胸,釋放壓力;或者到風俗文化相異的地方游覽采風,滿足了其增長見識的需要;或者和不同的朋友通過旅游而增加交流和理解來滿足感情的需要等等,這些都屬於旅游需要。[1]

  旅游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旅游過程中的特殊表現,是旅游者或潛在旅游者由於對旅游活動及其要素的缺乏而產生的一種好奇心理狀態,即對旅游的意向和願望。

  旅游需要的主體是旅游者,包括現實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對象是旅游,包括旅游活動本身及其旅游涉及的諸種要素。凡是以旅游為對象的需要都是旅游需要,而不是僅僅限定在人們對旅游產品旅游服務的願望與要求。旅游心理學要探討的是旅游行為究竟源於人們的哪些需要,以及旅游行為可以滿足人們的哪些需要。[2]

旅游需要產生的條件[2]

  (1)旅游需要產生的主觀條件

  依據旅游需要的概念,人類的基本需要失衡並被感知、好奇心驅動力是產生旅游需要的2個主觀原因。

  第一,基本需要失衡並被感知產生了變換生活環境以調節身心節律的旅游需要。人的身心的疲勞緊張和精神的相對空虛引起生理或心理的平衡失調,由此產生去外地擺脫緊張、補償缺乏、恢復平衡的驅動力。每個人都是在他們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從事著特定內容的工作和勞動。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緊張的勞動和工作,會消耗大量體力和精力,引起身心疲勞,破壞生理和心理平衡,人們的心理日益處於緊張的狀態。於是,人的神經系統要求補充消耗,緩解疲勞,恢復生理和心理平衡。當這種生理和心理不平衡現象反映到大腦時,儘管他們可能意識到自己勞動和工作的社會意義,並且具有相當的興趣,他們仍會感到單調、枯燥和疲憊,仍會感到有一種力量要求他們暫時擺脫這種環境和活動,尋求一個新的環境和活動,調節活動節奏,以擺脫和釋放緊張狀態,補償缺少的東西,恢復精力和體力。這種釋放和補償的極佳方式之一是旅游,人們就產生了變換生活環境以調節身心節律的旅游需要。人們通過旅游,短期改換一下生活環境,或欣賞山水風光,或體驗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而且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獲得物質上或精神上的享受。旅游需要已經成為基本生活條件無憂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基本需要之一。

  人的大腦對這種平衡失調狀態及由此產生的平衡驅動力的感知,需要在主觀上通常是以意向和願望的形式被體驗著,模糊地意識到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意向。有某種意向時,人雖然意識到一定的活動方向,但卻不明確活動所依據的具體需要和以什麼樣的途徑和方式來滿足需要。明確地意識到並想實現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願望。如果願望僅停留在頭腦里,不把它付諸實際行動,那麼這種需要還不能成為旅游活動的動力。旅游需要是作為一種傾向出現的,多是以靜態的形式存在著。只有當願望被激起和維持人的旅游活動時,這種需要才成為活動的動機

  第二,好奇心驅動了認識與探索的旅游需要。人為什麼要去旅游?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滿足人的好奇心。美國心理學家小愛德華·J·梅奧在他所著《旅游心理學》一書中用“探索的需要”和“尤利西斯動因”來解釋旅游需要的動因。東北財經大學的孫喜林教授在他的《旅游心理學》中給好奇心下的定義是:人類和其他一些高級動物在面對新奇、陌生或複雜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趨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由個體生活環境的刺激而引發的先天內趨力,是人類心靈正常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是維護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也是旅游需要產生的根本性原因。

  動物也有對新環境喜歡探究的特點。巴甫洛夫在研究條件反射時指出,動物的無條件反射就包括進入新環境後的自動“探究反射”。人類保存了動物的這種生存性防禦本能,具體表現就是“好奇、探究、操弄”,也就是好奇心。

  人類需要好奇心的滋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的好奇心表現為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操弄。幼兒面對新奇的事物表現出興奮,每逢新玩具到手,總是以註視、撫弄、吸吮、搖動、敲打、撕裂等方式研究一番,當幼兒到了新的環境,也會不由自主地四處探索。對幼兒好奇心的主動滿足是幼兒心理正常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如果對其施以長時問的單調刺激,會出現心智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心理失衡。怎樣才能滿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呢?好奇心不像生理性動機那樣有規律地自發表現出來,而是需要外在的刺激來引發。能引起好奇心的刺激要具備“新奇性”和“複雜性”2個條件或兩者之一,它們是決定吸引力的基本因素。成年人對周邊的事物已經不像幼兒那樣事事感到新鮮了,因此,要滿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就比較難。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類的特性之一。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對瞭解自身以外的事物、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興趣,對新奇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希望瞭解、認識和理解它們。達到目的,心理上便獲得了平衡,平和知足;達不到目的,心理上便不平衡,寢食不安,焦慮煩躁,產生催人探索以恢復心理平衡的動力。

  異地未曾親見的自然現象和自然景觀,不同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所具有的神秘感——既具有新奇性,又具有複雜性,對成年人構成了永恆的吸引力,千百年來一直強烈地誘惑著人們外出旅游。為什麼居住在旅游勝地周圍的人們對當地的美景並不很感興趣,或者說不像外地游客那麼感到有吸引力,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天天相見、日日接觸,因熟視而變得無睹,並不是他們看不出來或根本不知道其美麗,而是這些景觀對他們已經失去了新奇性與複雜性。人類感知覺器官有一個特點,是對有差別的、變化的刺激感知敏銳,而對單調的、持續不變的刺激感知覺卻越來越遲鈍。這就是“適應”的心理現象。“居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而就發生了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中長大的人,也要勞師遠征去異地游山玩水的怪而又不怪的“圍城心態”,正所謂“凡人慕仙境,仙人慕凡塵”就是這個道理。

  越是奇特的事物和現象,人們就越是要去揭示它的秘密,人們對它的探奇求知欲望也就越強烈。這種探奇求知心如果沒有反映到頭腦中來,人們就當它不存在,自然不會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一旦反映到頭腦中來,便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

  (2)旅游需要產生的客觀條件

  僅僅研究旅游需要產生的主觀條件,還不能很好地解釋和說明為什麼同樣是身心的疲勞緊張,有的人採取旅游的方式去釋放,而有的人卻利用別的方式進行釋放呢?為什麼同是探奇求知,有的人在國內,而有的人去了國外?需要的發展性、差異性及社會歷史制約性的特征告訴我們,人們產生旅游需要還要有一系列客觀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受經濟因素、時間因素、社會因素和旅游對象因素這4個方麵條件的制約。

  經濟因素

  是產生旅游需要和實現旅游需要滿足的基本前提。經濟收入與旅游需要與旅游動機正相關。旅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行為,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和支付能力做基礎。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們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須繳納的稅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會消費支出後的可自由支配的餘額中,可以用於旅游消費的貨幣量。可自由支配的餘額越大,旅游支付能力就越強。當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時,他就很難產生外出旅游高級層次的需要。分析國際旅游發展的現狀,我們發現,經濟水平和旅游者的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繫。旅游業的發達程度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應當說明,經濟因素只是告訴我們哪些人有旅游的經濟基礎,但並不能說明一個人有了錢就必然會去旅游。

  影響產生旅游需要的經濟因素還包括旅游產品的價格。一般而言,旅游需要與旅游商品價格之問具有負相關的關係。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人們對旅游商品的需求隨著該商品價格的變動呈反方向變化,即需求隨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商品價格的下降而增加。但是,旅游商品目前還不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價格對旅游需求的影響就不會以這樣單一而明顯的規律表現出來。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昭示身份、地位的炫耀功能,並且某些旅游商品由於具有壟斷性與文化特質,使其價格呈現出剛性的特征,會出現與一般規律相悖的情況。當旅游商品價格過低時,有人會懷疑其價值;而當價格過高時,人們又會因為支付能力敬而遠之。只有適中的動態定價才會帶來最大量的需求

  時間因素

  是指人們擁有的餘暇時間,即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及其他必需的時間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可從事消遣娛樂或自己樂於從事任何其他事情的時間,包括業餘時間、周末時間和一段集中的短暫假期。人們可以利用餘暇時間進行包括旅游在內的休閑。旅游是指離開居住地一段時間,以觀光、度假、健身、娛樂、探親訪友為主要目的的休閑活動。旅游是需要時間的,餘暇時間的增加,可以刺激人們的旅游願望。我國實行每周五日工作制,實行法定假日和“十一”、春節2個“黃金周”,以及部分公民享受的帶薪休假,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旅游需要。當然,影響旅游需要的因數是多元的,人們有了餘暇時間,也未必就去旅游。餘暇時間只是旅游需要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

  社會因素

  旅游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可能離開社會背景而單獨存在,旅游需要的產生與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文化因素、社會風氣有密切關係。一個國家的旅游發展程度同其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由於經濟的發達,才有足夠的實力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設施,促進旅游交通的發展,從而提高旅游綜合吸引力和接待能力,激發人們的旅游興趣和願望。人們的周圍環境和團體壓力也會影響人們的旅游需要。單位經常組織旅游,或獎勵旅游行為,對個體參加旅游活動有強勢的吸引力,促進人們旅游需要的產生,增強旅游意識,強化旅游動機,形成旅游行為。社會風氣與旅游時尚也能影響人們旅游需要的產生。鄰居、同事、朋友的旅游行為和旅游經歷往往能夠互相感染、互相啟發,在從眾心理或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也會產生旅游衝動,形成一種效仿旅游行為。個體的人格特質、知識與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念、生活經歷與旅游閱歷等個體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狀況,會影響人們的旅游方式。旅游需求也對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當旅游目的地發生社會動蕩或與客源國關係緊張時,旅游者會出於安全考慮,放棄旅游計劃或轉向其他旅游目的地

  旅游對象因素

  客觀存在的旅游對象也是旅游需要產生不可缺少的必備條件之一。旅游需要具有對象性,旅游對象是能使個體旅游需要得到滿足的旅游客體。旅游需要里的旅游對象是主觀形態的東西,是旅游需要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作為主觀形態的旅游對象,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旅游對象刺激和誘引的結果,是客觀存在的旅游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應。沒有客觀存在的旅游對象的刺激,旅游需要里也就沒有主觀形態的旅游對象;沒有旅游對象作為刺激誘引條件,旅游需要也就不能產生。旅游對象對旅游者有無吸引力,取決於旅游對象被旅游者的知覺,旅游對象對旅游者有多大的吸引力,取決於它與眾不同的特色。

旅游需要的特點[2]

  關於旅游需要的特點,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多。有的認為旅游需要具有整體性、指向性、高彈性、季節性4個特點;有的認為旅游需要具有多樣性、層次性、發展性3個特點;有的認為旅游需要具有伸縮性、多樣性、可變性、發展性、單一性、複雜性、平衡性等特點。我們認為,應當從旅游的本質特征的角度來解讀旅游需要的特點,旅游需要除了具有一般需要的特征外,其顯著的特點應當是暫時異地休閑性、高層次精神需要性、伸縮性、季節性。

  (1)旅游需要的暫時異地休閑性特點

  著名旅游學專家謝彥君教授在《基礎旅游學》中論述了旅游的暫時異地性特征和休閑屬性。從旅游的本質屬性可以反證旅游需要的特點,特點是屬性的反映。暫時異地休閑性特征是區別於旅行與遷徙需要,區別於其他休閑與探索需要的標誌性特點。人們無論是基於基本需要失衡並被感知所產生的變換生活環境以調節身心節律的旅游需要,還是基於好奇心的驅動所產生的認識與探索的旅游需要,都要以暫時離開居住地,到異地去休閑或“逃逸”(escaping),探索或“逐求”(seeking)為前提。法國學者羅歇·蘇把休閑娛樂分為身體娛樂、實用娛樂、文化娛樂、社會娛樂四大類,旅游是個極其複雜的休閑娛樂探索方式,它可以包含或屬於上述的其中任何一類,但其相區別的顯著特點就是暫時異地性。暫時性和異地性都是相對模糊的概念。暫時可以是“一日游”,也可能是數天、數月,如果是環球旅游或南極探險旅游,可能要花費較長的時問,但一定是相對的暫時,要按計劃返回。“異地”的遠近也是相對於“常住地”而言的。如果是在“常住地”的戶外休閑,只能稱為“散步”。休閑娛樂性或探索性指的是暫時異地心理需要,即旅游需要的愉悅審美的目的性特點。所以,暫時異地休閑性是旅游需要的基本特點。

  (2)旅游需要的高層次精神需要性特點

  旅游需要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人們高品質生活的內容之一,旅游需要屬於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交往需要以上的高級層次的需要。儘管人們在旅游中也必須有與生存相關的物質性需要和安全性需要,但這裡的低層次需要是歸屬於高級需要的,歸屬於高級需要的低級需要就不是低級需要的簡單重覆。例如,需要品味美食就不是一般的飽腹;需要優雅的住宿就不是一般的休息;需要舒適的交通就不是一般的代步。沈祖祥先生認為,旅游屬於文化範疇,是文化的一個內容;馮乃康、王柯平等先生認為,旅游是一種精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謝彥君教授認為,人們旅游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快感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愉悅是旅游的硬核。旅游消費不同於日常消費,突出地表現在重視精神內容、追求愉悅的體驗,甚至具有明顯的揮霍傾向。旅游作為人生波譜的一個階段,其需要的構成是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需要構成同型的,但又整體地處於提高的層次。旅游發展的大眾化趨勢是說旅游需要的普及化程度,而不是指旅游需要層次走向的降低。

  (3)旅游需要的伸縮性特點

  旅游需要的伸縮性也可以叫作高彈性、可變性。主要表現在是否取向旅游,旅游心理需要標準有高有低,內容有多少,程度有強弱等方面。旅游需要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是人們生活的剛性需要。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為生理需要而疲於奔命時,旅游的需要被掩蔽了。旅游需要是人類生活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屬於奢侈性需要,具有很大的彈性。即使在經濟條件和時間因素均具備的情況下,受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消費偏好等因素的決定,人們在排解煩悶、尋求好奇時,並不一定就取向旅游的需要,還有其他釋放的方式,旅游需要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或可替代性,起碼不具備普適性。在個人收入、旅游產品價格、社會政治環境發生變化時,人們的旅游需要方向會發生轉移,旅游需要強度會發生變化。就是在購買旅游紀念品時,旅游需要的伸縮性也很明顯,有的旅游者以是否昂貴為選擇標準,以顯示其財力;而有的旅游者以商品的精緻與否為標準,以滿足其審美的需要;也有本來不想購買的旅游者在特定情景的影響和從眾心理的支配下,也產生了購買欲望。如此等等,充分反映了旅游需要的伸縮性特點。

  (4)旅游需要的季節性特點

  旅游需要具有隨季節波動的特性。旅游者對旅游時間、地點的需求有明顯的淡、旺季差異。旅游需要的季節性與旅游對象的季節變化、節假日的設置及風俗習慣的制約有密切關係。謝彥君教授指出,就旅游吸引物而言,除了一些人文的景觀(尤其是一些建築物)一般不會因季節或時令而改變其審美娛樂價值外(不同的時令會極大地改變這些景觀的背景從而改變其可感受的形象特征),大部分的自然景觀和一部分人文景觀都會因時而異。比如,山地水景在四時會有不同的景象;錢塘潮在中秋時節尤為壯觀;傣家的潑水節只在清明前後的傣歷新年舉行;觀賞吉林的霧凇只好等到春節前後。如不應時,則難以滿足旅游期望。就旅游者而言,由於受閑暇時間的數量和分佈形式以及工作與職業特點的限制,農民一般只能在農閑時節才可以出游,學生要在寒暑假或黃金周才可以遠足。英國出國度假旅游,每年7~9月份出游者約占全年的28%,1~3月份的出游者僅占12%。旅游具有明顯的受季節和時令影響的特點。

旅游需要的類型[2]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旅游需要的類型,用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學術界也存在許多種分類。我們從一般旅游需要特殊旅游需要2個角度對旅游需要進行分類。

  (1)一般旅游需要

  一般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的共同旅游需要。一般旅游需要又有2種分類方法。

  按需要的起源劃分,一般旅游需要可分為天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兩小類。旅游者的天然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對旅游中人們的飲食、衣著、住所、休息、交通的需要以及安全與健康的需要。社會需要是旅游者對認識、名譽、權力、交往、友誼、娛樂、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如探親訪友、結交朋友、尋根求源、故地重游等。

  按需要的對象劃分,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小類。物質需要是指在旅游中對衣、食、住、行等有關旅游物品的需要。在物質需要中,包括自然性的物質需要,也包括社會性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是指旅游者對於認識、探索、審美、藝術等的需要。滿足精神享受是旅游者最為普遍和共同的需要。

  (2)特殊旅游需要

  特殊旅游需要是指不同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過程中的各自特殊需要。如果說旅游者的一般需要是旅游需要的共性,旅游者的特殊需要便是旅游需要的個性。

  不同旅游者的特殊旅游需要包括團隊、散客、入境、國內等旅游者的各自需要。

  團隊旅游者一般都有這樣的旅游需要:希望一切活動都有計劃地進行,自己不必費心勞神;希望有經驗豐富的導游,幾個相知或相識的游伴;希望有一定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散客旅游者有2種情況:經濟收入和地位都比較高的人,他們習慣於住豪華賓館、專車接送、左右隨從,以充分顯示其不同於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多數散客旅游者,收入一般都較低,他們追新獵奇,富於幻想,不喜歡團隊旅游那種按部就班的安排,希望以最少的花費獲得最大的精神滿足。

  境外來華的旅游者,由於對中國的情況瞭解不多,所以他們的旅游需要,傾向於安全、穩妥、方便;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特別感興趣;旅游組織方式也以團隊為多。由於他們收入頗豐,文化層次較高,所以對食、宿、住、行崇尚豪華和舒適,講究地位和身份。

  境外游客中的華僑和外籍華人,包括港、澳、台同胞,他們的旅游目的往往是以觀光旅游、探親訪友、尋根問祖、商務投資為主,他們對於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民族和現狀,有著深刻的瞭解,生活方式兼雜中西,對愛和尊重的需要特別強烈。旅游組織方式多以散客為主。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相對一般,所以,對於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較為隨便。

  我國國內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呈現明顯的發展態勢。

  不同階層的旅游者在旅游態度價值觀念購買行為、審美情趣等旅游需要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心理差異。中上階層以上的旅游者,需要舒適優越的旅游條件和一流的旅游服務。而中下階層以下的旅游者,以經濟實惠為主導,重內容而不重形式。

  不同性別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男性旅游者喜歡新奇和富有刺激的旅游設施和旅游景點,講究時髦,追求浪漫;而女性旅游者大都著眼於旅游的安全和舒適,具有明顯的求美和從眾心理,對於旅游交通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既講究又挑剔。

  年齡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不同。兒童的旅游需要易變動,易感染,易爆發;青年旅游者的旅游需要,表現為求新、求奇、求美、求名的傾向,追求自我成熟和個性;而人到中年,希望在穩妥有序中進行;老年旅游者普遍具有懷舊的心理特征,他們害怕孤獨,追求健康。

  除了上面分析的以外,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各不相同。我們在本書的其他章節里另有闡述。不同旅游階段的特殊旅游需要包括準備階段的旅游需要、旅途階段的旅游需要、游覽階段的旅游需要、旅游結束階段的旅游需要。

  旅游者在準備階段的心情處於興奮狀態,心裡充滿憧憬與嚮往,旅游需要較為複雜。旅游者需要一個周全而穩妥、包羅萬象、縝密合理的旅游計劃,希望能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投入,取得最佳的旅游效果。

  旅游者在旅途階段的旅游需要主要是,希望安全、快速、舒適和愉快,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他們希望能看看錄像、聽聽音樂,以增加旅途的樂趣,消除旅途的寂寞,減少旅途本身的枯燥乏味;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漫長的路程;希望交通不要過於擁擠,設施不要過於殘破,衛生不要過於髒亂。

  旅游者在游覽階段的旅游需要呈多元化的釋放態勢。其中新鮮感和滿足感是旅游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旅游者希望游覽內容豐富多彩,線路安排緊湊有序;希望游覽景點富有創意,並有強烈的誘惑力和吸引力,希望講解得引人入勝;希望游覽活動組合隨意,讓旅游者根據各自的情況和需要,滿足各自不同的願望;希望有高素質導游,服務全面而高雅。

  旅游者在旅游結束階段,需要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得到雙重滿足。需要愉快而美好的回憶,真正體會到旅游愉快帶來的滿足感,希望豐富的旅途生活和旅游經歷能夠成為與親朋好友交談的話題;希望能夠購買一些富有紀念意義的旅游產品,作為饋贈和留念。

參考文獻

  1. 常莉.旅游學概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8
  2. 2.0 2.1 2.2 2.3 鄒本濤,趙恆德.旅游心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需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