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旅游需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旅游需要

  旅游需要是指人们可以通过旅游行为而获得满足的一些基本需要,尤其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需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周末或假期寄情山水,开阔心胸,释放压力;或者到风俗文化相异的地方游览采风,满足了其增长见识的需要;或者和不同的朋友通过旅游而增加交流和理解来满足感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都属于旅游需要。[1]

  旅游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由于对旅游活动及其要素的缺乏而产生的一种好奇心理状态,即对旅游的意向和愿望。

  旅游需要的主体是旅游者,包括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对象是旅游,包括旅游活动本身及其旅游涉及的诸种要素。凡是以旅游为对象的需要都是旅游需要,而不是仅仅限定在人们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愿望与要求。旅游心理学要探讨的是旅游行为究竟源于人们的哪些需要,以及旅游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2]

旅游需要产生的条件[2]

  (1)旅游需要产生的主观条件

  依据旅游需要的概念,人类的基本需要失衡并被感知、好奇心驱动力是产生旅游需要的2个主观原因。

  第一,基本需要失衡并被感知产生了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旅游需要。人的身心的疲劳紧张和精神的相对空虚引起生理或心理的平衡失调,由此产生去外地摆脱紧张、补偿缺乏、恢复平衡的驱动力。每个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着特定内容的工作和劳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会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引起身心疲劳,破坏生理和心理平衡,人们的心理日益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人的神经系统要求补充消耗,缓解疲劳,恢复生理和心理平衡。当这种生理和心理不平衡现象反映到大脑时,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劳动和工作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相当的兴趣,他们仍会感到单调、枯燥和疲惫,仍会感到有一种力量要求他们暂时摆脱这种环境和活动,寻求一个新的环境和活动,调节活动节奏,以摆脱和释放紧张状态,补偿缺少的东西,恢复精力和体力。这种释放和补偿的极佳方式之一是旅游,人们就产生了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旅游需要。人们通过旅游,短期改换一下生活环境,或欣赏山水风光,或体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享受。旅游需要已经成为基本生活条件无忧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要之一。

  人的大脑对这种平衡失调状态及由此产生的平衡驱动力的感知,需要在主观上通常是以意向和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模糊地意识到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意向。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方向,但却不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明确地意识到并想实现的旅游需要就是旅游愿望。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动力。旅游需要是作为一种倾向出现的,多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着。只有当愿望被激起和维持人的旅游活动时,这种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第二,好奇心驱动了认识与探索的旅游需要。人为什么要去旅游?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满足人的好奇心。美国心理学家小爱德华·J·梅奥在他所著《旅游心理学》一书中用“探索的需要”和“尤利西斯动因”来解释旅游需要的动因。东北财经大学的孙喜林教授在他的《旅游心理学》中给好奇心下的定义是:人类和其他一些高级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由个体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引发的先天内趋力,是人类心灵正常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也是旅游需要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动物也有对新环境喜欢探究的特点。巴甫洛夫在研究条件反射时指出,动物的无条件反射就包括进入新环境后的自动“探究反射”。人类保存了动物的这种生存性防御本能,具体表现就是“好奇、探究、操弄”,也就是好奇心。

  人类需要好奇心的滋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好奇心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操弄。幼儿面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兴奋,每逢新玩具到手,总是以注视、抚弄、吸吮、摇动、敲打、撕裂等方式研究一番,当幼儿到了新的环境,也会不由自主地四处探索。对幼儿好奇心的主动满足是幼儿心理正常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如果对其施以长时问的单调刺激,会出现心智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失衡。怎样才能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呢?好奇心不像生理性动机那样有规律地自发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能引起好奇心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和“复杂性”2个条件或两者之一,它们是决定吸引力的基本因素。成年人对周边的事物已经不像幼儿那样事事感到新鲜了,因此,要满足成年人的好奇心就比较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特性之一。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了解自身以外的事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兴趣,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了解、认识和理解它们。达到目的,心理上便获得了平衡,平和知足;达不到目的,心理上便不平衡,寝食不安,焦虑烦躁,产生催人探索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力。

  异地未曾亲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所具有的神秘感——既具有新奇性,又具有复杂性,对成年人构成了永恒的吸引力,千百年来一直强烈地诱惑着人们外出旅游。为什么居住在旅游胜地周围的人们对当地的美景并不很感兴趣,或者说不像外地游客那么感到有吸引力,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天天相见、日日接触,因熟视而变得无睹,并不是他们看不出来或根本不知道其美丽,而是这些景观对他们已经失去了新奇性与复杂性。人类感知觉器官有一个特点,是对有差别的、变化的刺激感知敏锐,而对单调的、持续不变的刺激感知觉却越来越迟钝。这就是“适应”的心理现象。“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就发生了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中长大的人,也要劳师远征去异地游山玩水的怪而又不怪的“围城心态”,正所谓“凡人慕仙境,仙人慕凡尘”就是这个道理。

  越是奇特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就越是要去揭示它的秘密,人们对它的探奇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烈。这种探奇求知心如果没有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们就当它不存在,自然不会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一旦反映到头脑中来,便形成探奇求知的旅游需要。

  (2)旅游需要产生的客观条件

  仅仅研究旅游需要产生的主观条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同样是身心的疲劳紧张,有的人采取旅游的方式去释放,而有的人却利用别的方式进行释放呢?为什么同是探奇求知,有的人在国内,而有的人去了国外?需要的发展性、差异性及社会历史制约性的特征告诉我们,人们产生旅游需要还要有一系列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时间因素、社会因素和旅游对象因素这4个方面条件的制约。

  经济因素

  是产生旅游需要和实现旅游需要满足的基本前提。经济收入与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正相关。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支付能力做基础。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可自由支配的余额中,可以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可自由支配的余额越大,旅游支付能力就越强。当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时,他就很难产生外出旅游高级层次的需要。分析国际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经济水平和旅游者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当说明,经济因素只是告诉我们哪些人有旅游的经济基础,但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有了钱就必然会去旅游。

  影响产生旅游需要的经济因素还包括旅游产品的价格。一般而言,旅游需要与旅游商品价格之问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们对旅游商品的需求随着该商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随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是,旅游商品目前还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就不会以这样单一而明显的规律表现出来。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昭示身份、地位的炫耀功能,并且某些旅游商品由于具有垄断性与文化特质,使其价格呈现出刚性的特征,会出现与一般规律相悖的情况。当旅游商品价格过低时,有人会怀疑其价值;而当价格过高时,人们又会因为支付能力敬而远之。只有适中的动态定价才会带来最大量的需求

  时间因素

  是指人们拥有的余暇时间,即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的时间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可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包括业余时间、周末时间和一段集中的短暂假期。人们可以利用余暇时间进行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一段时间,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旅游是需要时间的,余暇时间的增加,可以刺激人们的旅游愿望。我国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实行法定假日和“十一”、春节2个“黄金周”,以及部分公民享受的带薪休假,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旅游需要。当然,影响旅游需要的因子是多元的,人们有了余暇时间,也未必就去旅游。余暇时间只是旅游需要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社会因素

  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可能离开社会背景而单独存在,旅游需要的产生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文化因素、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一个国家的旅游发展程度同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由于经济的发达,才有足够的实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促进旅游交通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综合吸引力和接待能力,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愿望。人们的周围环境和团体压力也会影响人们的旅游需要。单位经常组织旅游,或奖励旅游行为,对个体参加旅游活动有强势的吸引力,促进人们旅游需要的产生,增强旅游意识,强化旅游动机,形成旅游行为。社会风气与旅游时尚也能影响人们旅游需要的产生。邻居、同事、朋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经历往往能够互相感染、互相启发,在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旅游冲动,形成一种效仿旅游行为。个体的人格特质、知识与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生活经历与旅游阅历等个体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状况,会影响人们的旅游方式。旅游需求也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当旅游目的地发生社会动荡或与客源国关系紧张时,旅游者会出于安全考虑,放弃旅游计划或转向其他旅游目的地

  旅游对象因素

  客观存在的旅游对象也是旅游需要产生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之一。旅游需要具有对象性,旅游对象是能使个体旅游需要得到满足的旅游客体。旅游需要里的旅游对象是主观形态的东西,是旅游需要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作为主观形态的旅游对象,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旅游对象刺激和诱引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旅游对象在人脑中的反应。没有客观存在的旅游对象的刺激,旅游需要里也就没有主观形态的旅游对象;没有旅游对象作为刺激诱引条件,旅游需要也就不能产生。旅游对象对旅游者有无吸引力,取决于旅游对象被旅游者的知觉,旅游对象对旅游者有多大的吸引力,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特色。

旅游需要的特点[2]

  关于旅游需要的特点,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多。有的认为旅游需要具有整体性、指向性、高弹性、季节性4个特点;有的认为旅游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3个特点;有的认为旅游需要具有伸缩性、多样性、可变性、发展性、单一性、复杂性、平衡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应当从旅游的本质特征的角度来解读旅游需要的特点,旅游需要除了具有一般需要的特征外,其显著的特点应当是暂时异地休闲性、高层次精神需要性、伸缩性、季节性。

  (1)旅游需要的暂时异地休闲性特点

  著名旅游学专家谢彦君教授在《基础旅游学》中论述了旅游的暂时异地性特征和休闲属性。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可以反证旅游需要的特点,特点是属性的反映。暂时异地休闲性特征是区别于旅行与迁徙需要,区别于其他休闲与探索需要的标志性特点。人们无论是基于基本需要失衡并被感知所产生的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旅游需要,还是基于好奇心的驱动所产生的认识与探索的旅游需要,都要以暂时离开居住地,到异地去休闲或“逃逸”(escaping),探索或“逐求”(seeking)为前提。法国学者罗歇·苏把休闲娱乐分为身体娱乐、实用娱乐、文化娱乐、社会娱乐四大类,旅游是个极其复杂的休闲娱乐探索方式,它可以包含或属于上述的其中任何一类,但其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就是暂时异地性。暂时性和异地性都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暂时可以是“一日游”,也可能是数天、数月,如果是环球旅游或南极探险旅游,可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问,但一定是相对的暂时,要按计划返回。“异地”的远近也是相对于“常住地”而言的。如果是在“常住地”的户外休闲,只能称为“散步”。休闲娱乐性或探索性指的是暂时异地心理需要,即旅游需要的愉悦审美的目的性特点。所以,暂时异地休闲性是旅游需要的基本特点。

  (2)旅游需要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性特点

  旅游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旅游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交往需要以上的高级层次的需要。尽管人们在旅游中也必须有与生存相关的物质性需要和安全性需要,但这里的低层次需要是归属于高级需要的,归属于高级需要的低级需要就不是低级需要的简单重复。例如,需要品味美食就不是一般的饱腹;需要优雅的住宿就不是一般的休息;需要舒适的交通就不是一般的代步。沈祖祥先生认为,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冯乃康、王柯平等先生认为,旅游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谢彦君教授认为,人们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愉悦是旅游的硬核。旅游消费不同于日常消费,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愉悦的体验,甚至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旅游作为人生波谱的一个阶段,其需要的构成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需要构成同型的,但又整体地处于提高的层次。旅游发展的大众化趋势是说旅游需要的普及化程度,而不是指旅游需要层次走向的降低。

  (3)旅游需要的伸缩性特点

  旅游需要的伸缩性也可以叫作高弹性、可变性。主要表现在是否取向旅游,旅游心理需要标准有高有低,内容有多少,程度有强弱等方面。旅游需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是人们生活的刚性需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为生理需要而疲于奔命时,旅游的需要被掩蔽了。旅游需要是人类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奢侈性需要,具有很大的弹性。即使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因素均具备的情况下,受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偏好等因素的决定,人们在排解烦闷、寻求好奇时,并不一定就取向旅游的需要,还有其他释放的方式,旅游需要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或可替代性,起码不具备普适性。在个人收入、旅游产品价格、社会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旅游需要方向会发生转移,旅游需要强度会发生变化。就是在购买旅游纪念品时,旅游需要的伸缩性也很明显,有的旅游者以是否昂贵为选择标准,以显示其财力;而有的旅游者以商品的精致与否为标准,以满足其审美的需要;也有本来不想购买的旅游者在特定情景的影响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也产生了购买欲望。如此等等,充分反映了旅游需要的伸缩性特点。

  (4)旅游需要的季节性特点

  旅游需要具有随季节波动的特性。旅游者对旅游时间、地点的需求有明显的淡、旺季差异。旅游需要的季节性与旅游对象的季节变化、节假日的设置及风俗习惯的制约有密切关系。谢彦君教授指出,就旅游吸引物而言,除了一些人文的景观(尤其是一些建筑物)一般不会因季节或时令而改变其审美娱乐价值外(不同的时令会极大地改变这些景观的背景从而改变其可感受的形象特征),大部分的自然景观和一部分人文景观都会因时而异。比如,山地水景在四时会有不同的景象;钱塘潮在中秋时节尤为壮观;傣家的泼水节只在清明前后的傣历新年举行;观赏吉林的雾凇只好等到春节前后。如不应时,则难以满足旅游期望。就旅游者而言,由于受闲暇时间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以及工作与职业特点的限制,农民一般只能在农闲时节才可以出游,学生要在寒暑假或黄金周才可以远足。英国出国度假旅游,每年7~9月份出游者约占全年的28%,1~3月份的出游者仅占12%。旅游具有明显的受季节和时令影响的特点。

旅游需要的类型[2]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旅游需要的类型,用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学术界也存在许多种分类。我们从一般旅游需要特殊旅游需要2个角度对旅游需要进行分类。

  (1)一般旅游需要

  一般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的共同旅游需要。一般旅游需要又有2种分类方法。

  按需要的起源划分,一般旅游需要可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小类。旅游者的天然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对旅游中人们的饮食、衣着、住所、休息、交通的需要以及安全与健康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旅游者对认识、名誉、权力、交往、友谊、娱乐、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如探亲访友、结交朋友、寻根求源、故地重游等。

  按需要的对象划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小类。物质需要是指在旅游中对衣、食、住、行等有关旅游物品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包括自然性的物质需要,也包括社会性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是指旅游者对于认识、探索、审美、艺术等的需要。满足精神享受是旅游者最为普遍和共同的需要。

  (2)特殊旅游需要

  特殊旅游需要是指不同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过程中的各自特殊需要。如果说旅游者的一般需要是旅游需要的共性,旅游者的特殊需要便是旅游需要的个性。

  不同旅游者的特殊旅游需要包括团队、散客、入境、国内等旅游者的各自需要。

  团队旅游者一般都有这样的旅游需要:希望一切活动都有计划地进行,自己不必费心劳神;希望有经验丰富的导游,几个相知或相识的游伴;希望有一定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散客旅游者有2种情况:经济收入和地位都比较高的人,他们习惯于住豪华宾馆、专车接送、左右随从,以充分显示其不同于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多数散客旅游者,收入一般都较低,他们追新猎奇,富于幻想,不喜欢团队旅游那种按部就班的安排,希望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

  境外来华的旅游者,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了解不多,所以他们的旅游需要,倾向于安全、稳妥、方便;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特别感兴趣;旅游组织方式也以团队为多。由于他们收入颇丰,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对食、宿、住、行崇尚豪华和舒适,讲究地位和身份。

  境外游客中的华侨和外籍华人,包括港、澳、台同胞,他们的旅游目的往往是以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商务投资为主,他们对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民族和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生活方式兼杂中西,对爱和尊重的需要特别强烈。旅游组织方式多以散客为主。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对一般,所以,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较为随便。

  我国国内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发展态势。

  不同阶层的旅游者在旅游态度价值观念购买行为、审美情趣等旅游需要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差异。中上阶层以上的旅游者,需要舒适优越的旅游条件和一流的旅游服务。而中下阶层以下的旅游者,以经济实惠为主导,重内容而不重形式。

  不同性别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男性旅游者喜欢新奇和富有刺激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讲究时髦,追求浪漫;而女性旅游者大都着眼于旅游的安全和舒适,具有明显的求美和从众心理,对于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既讲究又挑剔。

  年龄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不同。儿童的旅游需要易变动,易感染,易爆发;青年旅游者的旅游需要,表现为求新、求奇、求美、求名的倾向,追求自我成熟和个性;而人到中年,希望在稳妥有序中进行;老年旅游者普遍具有怀旧的心理特征,他们害怕孤独,追求健康。

  除了上面分析的以外,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也各不相同。我们在本书的其他章节里另有阐述。不同旅游阶段的特殊旅游需要包括准备阶段的旅游需要、旅途阶段的旅游需要、游览阶段的旅游需要、旅游结束阶段的旅游需要。

  旅游者在准备阶段的心情处于兴奋状态,心里充满憧憬与向往,旅游需要较为复杂。旅游者需要一个周全而稳妥、包罗万象、缜密合理的旅游计划,希望能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投入,取得最佳的旅游效果。

  旅游者在旅途阶段的旅游需要主要是,希望安全、快速、舒适和愉快,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他们希望能看看录像、听听音乐,以增加旅途的乐趣,消除旅途的寂寞,减少旅途本身的枯燥乏味;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漫长的路程;希望交通不要过于拥挤,设施不要过于残破,卫生不要过于脏乱。

  旅游者在游览阶段的旅游需要呈多元化的释放态势。其中新鲜感和满足感是旅游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旅游者希望游览内容丰富多彩,线路安排紧凑有序;希望游览景点富有创意,并有强烈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希望讲解得引人入胜;希望游览活动组合随意,让旅游者根据各自的情况和需要,满足各自不同的愿望;希望有高素质导游,服务全面而高雅。

  旅游者在旅游结束阶段,需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双重满足。需要愉快而美好的回忆,真正体会到旅游愉快带来的满足感,希望丰富的旅途生活和旅游经历能够成为与亲朋好友交谈的话题;希望能够购买一些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作为馈赠和留念。

参考文献

  1. 常莉.旅游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
  2. 2.0 2.1 2.2 2.3 邹本涛,赵恒德.旅游心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旅游需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