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四合院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在現代,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傳統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戰。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有一些被拆除。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
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佈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 19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衚衕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新中國建國後,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改造的開展,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衚衕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紹儀故居。 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滿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時兩進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紳的住所。而到了現代,一方面上下水、暖氣等衛生設施沒有進入四合院,淪為大雜院的四合院也未繼續改進以適應汽車、空調等設備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樣的大家庭也比較少見,有錢的人家通常願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購置別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因此作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還存在價值,也是近代以來,一個爭論的問題。
隨著老城區保護的開展,對原有四合院進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主持的對北京菊兒衚衕四合院的危改項目,在保留院落結構的基礎上,將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為樓房,增加了廚房、衛生間等設施。該改造工程獲得了聯合國的世界人居獎。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將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兩層,並修建了地下車庫。2006年,北京市公佈了《北京四合院建築要素圖》,作為對四合院保護、修繕、翻建、改建的參考依據。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佈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做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朴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游廊組成。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游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佣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四、五進院的組合方式較多,通常為“前堂後寢”式。第一進院與三進院相同,第二進院是對外使用的廳房和東西廂房,之後再設一道垂花門,在廳房和這道垂花門之間形成第三進院,垂花門之後為正房和廂房所在的第四進院,是主院。如果後面還有後罩房,就構成了第五進院。還有的在倒座房北側再建一排南房,而組成四進或五進院的。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進深為兩個衚衕之間的距離,約77米左右,一些比較奢華的院落甚至還有花園和假山。規格高一些的四合院還設有廁所,這些內設的廁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風水的說法,西南為“五鬼之地”,建廁所可以用穢物將白虎鎮住,從實用的角度看,廁所建在西南方適應了西北-東南風向,可防臭味在院內擴散。
單體建築
四合院是由許多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包括大門、正房、廂房等等。
大門
大門又叫街門、宅門,是北京四合院與外界溝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築在整個院落的東南側,以取“紫氣東來”之意, 也有說法是占據八卦中的巽位,即風位,是和風、潤風吹進的位置,以引進東南風,擋住冬天的西北風,是吉祥之位, 體現“坎宅巽門”的原則。
大門的形制
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不同四合院的街門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牆垣式門(門樓)等幾種不同的形制,隨著西洋式建築圓明園的修建,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門樓,被百姓形象地稱為“圓明園式”門樓。
王府大門顧名思義是用於王府,規模最高。其大小通常為:親王府五間(五間三啟),郡王府三間,王府的大門一般設於中央。 在中也有規定:親王府大門為五間,可開啟中間三間,並且屋頂可用綠色琉璃瓦件,在屋脊上可安裝吻獸,大門上有門釘,親王府有63顆門釘,郡王府的大門為三間,只有中間一間開啟,門釘也變成九行、五列共45顆。
廣亮大門是一種僅次於王府大門的宅門。廣亮大門級別很高,這種大門在當時必須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廣亮大門通常寬一開間,門設於中柱的位置,有著較為華麗的裝飾。
金柱大門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門等級上比廣亮大門低一級。金柱大門規格上略小,門設於金柱的位置(門的位置更靠前)。
蠻子門和如意門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規模上都比較小。蠻子門的門更為靠前,設於檐柱位置,相傳是由於當時南方的商人多居住於此而得名。
如意門。比蠻子門再低一級的是如意門,如意門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牆,門很小,門上額經常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圖形。
小門樓。最簡單、最常見的大門是直接在牆上用磚砌築一個入口門洞,安裝門扇,沒有內部空間,稱為門樓。
大門的構件
門樓的屋頂通常鋪瓦有筒瓦和仰合瓦兩種方式。屋頂有清水脊和捲棚(又稱元寶脊)等幾種。清水脊通常在兩邊有兩塊向上的瓦,稱為蝎子尾,鴟尾,朝天笏,在蝎子尾下麵有花磚。房檐位於墀頭的位置通常裝有博風起到保護墀頭牆的作用,博風也可以有磚雕。
雀替是位於檐柱和檐枋之間的木構件,在力學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雲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徵。只有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和金柱大門才有雀替,而蠻子門和如意門由於大門設在檐柱上,因此沒有雀替的位置。
門簪是把楹固定在門中門檻上的木結構,大門用四顆門簪,小門用兩顆門簪。門簪露於門外的部分用門簪帽來裝飾,門簪帽一般是帶有曲線的六角形。門簪帽上雕通常刻有跡象的圖樣和文字。
大門的門板有很多種,在門板上的通常還雕刻有門聯,比較講究一些的街門都雕刻有門心,一般比較常見的聯句是“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之類。[4] 門上在中間裝有門鈸,用於叩門,門下方有護門鐵。
墀頭是指山牆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 墀頭牆上的盤頭(又稱為戧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門的門頭的磚雕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墀頭牆叢上往下是戧檐,兩層拔檐,蓮花墩,貼花等部件。如意門門頭從上往下是欄板和望柱、冰盤檐、梟混、連珠、掛落板等部件。
門墩是指門枕石位於門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的內部有一石窩用於插入門樞。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箱形,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組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出現在門墩上的雕刻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重要的資料,也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
在門旁通常還有上馬石和拴馬樁等設施,有的還有泰山石敢當。
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於遮擋視線、美化實現和突出大門的作用,通常是由磚砌成,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有須彌座,也有簡單的沒有座。四合院的大門有時候向後退後幾步在大門左右修建八字牆,稱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門內一般也有一個影壁,一般鑲嵌在東廂房盝頂的山牆上,也有規格高一些的院落,採用獨立影壁。影壁也有置於四合院大門外的街道中正對大門的位置。
影壁牆身的中心區域稱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磚貼砌而成,簡單一點的影壁可能沒有什麼裝飾,但也必須磨磚對縫非常整齊,豪華的影壁通常裝飾有很多吉祥圖樣的磚雕。影壁牆上的磚雕主要有中心區域的中央和四角,在與屋頂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梟和連珠。 中心方磚上面一邊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牆的中央還鑲嵌有福壽字的磚匾或者是帶有吉祥意味的磚雕。
影壁牆的頂一般和屋頂一樣,雖然是磚砌,影壁的頂也用磚雕出椽子,併在上設清水脊或捲棚脊的屋頂。
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個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牆臨衚衕,一般不開窗。 由於門窗都向北,因此採光不好。其最東為私塾,最西為廁所,其間的房子一般為僕人居住。
南側的街門、倒座房、北側的垂花門和游廊共同圍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會客辦公的場所,通過垂花門之後才是內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區。
屏門
進入大門後影壁的左右兩側分別有一道屏門,向東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內外院之間的垂花門內也有屏門。
垂花門
垂花門又稱二門,開在內外院之間的隔牆上,位於院落的中軸線上。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閨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不邁垂花門。 垂花門的外檐柱不是從地上立起的,而是懸在中柱的橫木上,稱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因此稱為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富麗的建築。
垂花門的屋頂通常是捲棚式,或一殿一捲式,即門外為清水脊式,門內為捲棚式。垂花門的門有兩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開啟,夜間關閉;另一道是屏門,在內檐柱位置上,平時關閉,起到隔絕內院視線的作用。垂花門進入內院是通過垂花門兩側內檐柱與中柱之間空間進出,通常與抄手游廊相銜接。
正房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間,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為五至七間,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的明間(即中間一間)稱為堂屋,也稱為中堂,三開間的正房堂屋兩側是卧室和書房,正房的特點是冬天太陽能夠照進屋裡,冬暖夏涼。通常在明間正中排放一八仙桌,桌子兩旁設兩把椅子,在牆上掛著一幅畫和兩副條幅,或掛四幅中堂畫。
廂房
東西廂房是子孫們的住房,也常是三間。以東廂房為尊西廂房為卑,北京四合院東廂房一般住長子長媳, 因此在建築上東西廂房的高度有著細微的差別,東廂房略高西廂房略低,但由於差別非常細微因此很難用肉眼看出來。例如石家莊四合院的東廂房比西廂房高二寸。 然而,在中國華北地區,東廂房夏季西曬,冬季直接受到西北冷風吹襲,所以不宜居住,陝西四合院東廂房多被富戶用來存儲糧物,或作廚房、馬廄。
耳房
正房兩側的兩間房間高度低於堂屋,且佈局頗似人的雙耳,故而被稱作耳房。 如果院子狹長,廂房通常也會有耳房,通常是平頂的,因此廂房的耳房被稱為盝頂。
後罩房
後罩房通常是最里一進院子的,靠近院落邊界的房子,通常主人的女兒居住。後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間數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儘量添滿住宅基地的寬度。 後罩房的等級低於正房和廂房,其房屋尺度及質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群房
群房,又稱裙房,通常在院子的東側或西側的一排房子,作為廚房和僕人住宅。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頂的建築,用於下雨雪時行走,分為檐廊和游廊兩種,前者是指正房和廂房前面有頂的走廊,頂通常是屋檐延長出來的;後者是指沿牆的廊(抄手游廊)和連接正房與廂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戶封起來,成為室內環境,稱為暖廊。
庭院
四合院除了內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還會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兩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兩側被屏門隔開的小院。
內宅的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老北京的住戶大多會在院子里栽上樹,除了松樹、柏樹和楊樹等因為多種在墳地而不能栽種外,其他各種樹木都有種植,過去北京有民諺:“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說的就是在庭院種樹的禁忌。 比較常見的樹木有棗樹、柿樹等,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藥、玉蘭、丁香、海棠、紫藤、石榴等,在四合院內種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種柿樹表示事事如意,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此外民間還有養魚的習俗,多用直徑為60到70釐米的魚缸養著各色的魚並種著荷花,冬天魚缸還能用來存放食品。
夏天時分,天氣炎熱,還可在庭院中搭設天棚遮陽,老北京有“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俗語,就是家住北京的書吏人家的生活寫照。
除梁柱等支持建築整體的關鍵部件外,起輔助修飾作用的構件稱作裝修。按室內外的不同,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
外檐裝修
包括吊掛楣子、坐凳欄桿、隔扇門、支摘窗等。
內檐裝修
包括天花、隔斷。其中隔斷又有板壁、花罩、博古架、碧紗櫥四種形式。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與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體分佈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瞭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併發展下去。
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衚衕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採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猶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