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經濟學十大原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內容

  經濟學十大原理(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理解

  原理一:人們面臨均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作出決策時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從學生如何分配時間這方面來看,學生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經濟學;學生也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心理學;或者學生把時間平均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當學生決定把某一小時專門用來學習一門課時,他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他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他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

  從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這方面來看。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一美元用於上述物品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係。典型的交替關係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交替。當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如防治污染與企業收入的交替關係。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不斷完善,增加了企業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一方面是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係,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

  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並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錢,因為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也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來改善經濟效益。

  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雇佣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貿易使每個人的經濟狀況變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

  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這是真的,因為美國和日本企業生產許多相同的產品。福特公司豐田公司在汽車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康柏公司東芝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但在思考國家之間的競爭時,這種想法很容易成為誤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並不像體育比賽一樣,一方贏而另一方輸。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每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比如,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他們也相互競爭,因為每個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

  儘管有這種競爭的存在,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從相互交易的能力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很多的各種各樣物品與勞務。日本人和法國人、埃及人與巴西人一樣,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在世界經濟中的伙伴。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在如何分析調控經濟活動這一問題上,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和勞務市場上相互貿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來配置資源的經濟。通過看不見的手來指引經濟的工具——價格。

  當政府阻止價格自發調節市場資源的時候,他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的協調組織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稅收對資源配置有不利的影響。稅收扭曲了價格,扭曲了企業與家庭的決策。

  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出賣什麼時關註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情況:外部性市場勢力

  雖然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但這個規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不是把經濟蛋糕做大,就是改變蛋糕的分割。

  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有時看不見的手不起作用。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污染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並不承擔它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可以通過環境保護來增加經濟福利。

  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例如,假設鎮里的每個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而正常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正是以這種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你將會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

  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願意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報酬。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賺的錢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多,只是因為人們願意為看籃球比賽比看象棋比賽付更多的錢。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保健。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公共政策並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極不完善的政治程式制定的。有時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廠有利於政治上有權勢的人。有時政策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制定。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而什麼時候不行。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他生產商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歸因於生產力的變化。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1993年,平均美國人的收入為2.5萬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為7000美元,而平均奈及利亞人的收入為 1500美元。毫不奇怪,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收入的增長每年為2%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進行調整之後)。按這個比率,平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在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甚至更快。例如,在日本,近20年間平均收入翻了一番,而南韓在近10年間平均收入翻了一番。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這就是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勞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必須忍受貧困的生活。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係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解釋的重要性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個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最低工資法。但美國工人的真正英雄行為是他們提高了生產率。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評論家聲稱,美國近年來收入增長放慢是由於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慢。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例如,過去10年間美國許多爭論集中在政府的預算赤字上——政府的支出超過了政府收入。正如我們將要說明的,對預算赤字的關註主要根一據它對生產率的不利影響。當政府需要為預算赤字籌資時,它就要在金融市場上借錢,這就像學生要借錢為上大學籌資,或者企業要借錢為新工廠籌資一樣。因此,當政府借錢為赤字籌資時,就減少了其他借款者所能得到的資金量。這樣,預算赤字就減少了人力資本(學生的教育)和物質資本(企業的工廠)的投資。由於現在的低投資意味著未來的低生產率,因此,一般認為預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長。

  原理九: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 7000萬馬克。經濟中所有其他價格都以類似的程度上升。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的例子,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雖然美國從未經歷過接近於德國20世紀20年代的情況,但通貨膨脹有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例如,70年代期間,物價總水平翻了一番還多,傑拉德·福特(Derald Ford)總統稱通貨膨脹是“公眾的頭號敵人”。與此相比,在90年代,通貨膨脹是每年3%左右;按這個比率,物價20多年才翻一番。由於高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了各種代價,所以世界各國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一個目標。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在 2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美國經濟史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7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90年代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原理十: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選擇關係(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菲利普斯曲線產生原因:某些價格調整緩慢。價格變化具有粘性,當政府減少貨幣發行量時,價格不會馬上變化,但人們支出數量減少,引起商品和勞務的銷售量變化,造成失業。

  如果通貨膨脹這麼容易解釋,為什麼決策者有時卻在使經濟免受通貨膨脹之苦上遇到麻煩呢?一個原因是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係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係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

  在經濟學家中菲利普斯曲線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係。根據普遍的解釋,這種交替關係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價格調整緩慢。例如,假定政府減少了經濟中的貨幣量。在長期中,這種政策變動的惟一後果是物價總水平將下降。但並不是所有的價格都將立即作出調整。在所有企業都印發新目錄,所有工會都作出工資讓步,以及所有餐館都印了新菜單之前需要幾年時間。這就是說,可以認為價格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由於價格是粘性的,各種政府政策都具有不同於長期效應的短期效應。例如,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雇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交替關係只是暫時的,但可以持續數年之久。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對理解經濟中的許多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這種交替關係。短期中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結合。由於這些貨幣與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參考文獻

  • 曼昆(美).經濟學原理(第二版).第一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9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學十大原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185.201.* 在 2009年12月22日 08:03 發表

Well said and clearly illustrated!

回複評論
流川之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3月21日 22:13 發表

絕對經典啊!!

回複評論
cacotopia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2月21日 10:29 發表

Well said and clearly illustrated!

回複評論
120.85.204.* 在 2011年8月1日 12:01 發表

經濟學是如此的迷人,生活中許多看似簡單的生活現象都有它相應的經濟學原理。

回複評論
85.127.108.* 在 2015年11月21日 00:13 發表

誰知道第一和第二原則的區別是什麼啊?提前謝過!

回複評論
114.95.135.* 在 2016年3月24日 21:14 發表

85.127.108.* 在 2015年11月21日 00:13 發表

誰知道第一和第二原則的區別是什麼啊?提前謝過!

你面前有兩條路要選擇,第一原則告訴你選擇的方法,第二原則告訴你選擇的後果。

回複評論
浅栀花儿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6月24日 22:00 發表

85.127.108.* 在 2015年11月21日 00:13 發表

誰知道第一和第二原則的區別是什麼啊?提前謝過!

第一原則的意思是,當你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去完成,但是條件不允許你將所有東西共同完成。這時,你就不得不去選擇先完成哪個而不是完全另外的事情。 第二原則中的機會成本指的是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時,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你去先完成。那麼你沒能完成的事情就是你經決定後捨棄的一項,是機會的一種喪失。假設你本來是可以做完的,是另外一件更重要但同等有效的事使你完不成了,你是不是損失了一定的時間,你的cost (對於沒完成的)增加了? 可能並不准確,僅供參考~>_<~

回複評論
61.227.210.* 在 2016年10月19日 01:31 發表

太棒了 非常感謝

回複評論
博物世家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4月22日 12:24 發表

經濟學雖然虛無縹緲,但是研究透徹它,對人們的生活都會有積極的幫助,不懂經濟學基本原理,就無法看破經濟現象,進而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回複評論
求知求实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4月22日 14:51 發表

什麼是會計成本

回複評論
113.108.168.* 在 2017年4月24日 14:41 發表

85.127.108.* 在 2015年11月21日 00:13 發表

誰知道第一和第二原則的區別是什麼啊?提前謝過!

個人理解:原理一說的是一種事實現象,即交替關係普遍存在,這個也是原理二的基礎。原理二在原理一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說的就是在交替關係中,因選擇而產生放棄的成本,即為機會成本。

回複評論
Leeshe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4月25日 05:03 發表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他生產商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 這一句有錯誤,應該是depends on its ability 沒有the 。 希望小編修改

回複評論
221.214.212.* 在 2017年10月14日 10:03 發表

113.108.168.* 在 2017年4月24日 14:41 發表

個人理解:原理一說的是一種事實現象,即交替關係普遍存在,這個也是原理二的基礎。原理二在原理一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說的就是在交替關係中,因選擇而產生放棄的成本,即為機會成本。

同意 ,解釋的很清楚

回複評論
半卷浮云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0月14日 10:10 發表

113.108.168.* 在 2017年4月24日 14:41 發表

個人理解:原理一說的是一種事實現象,即交替關係普遍存在,這個也是原理二的基礎。原理二在原理一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說的就是在交替關係中,因選擇而產生放棄的成本,即為機會成本。

贊!

回複評論
M id d6723fbd880b92f32a1567d87ec8b782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9月17日 15:34 發表

說的很棒

回複評論
138****2673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9月20日 08:59 發表

錢是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和動力驅使,這麼說對麽

回複評論
M id ad27ff9c3bdb1ad7edfcd41cb907895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6月3日 18:09 發表

此處為句號“。”,段落中寫出的是字母“o” // o

回複評論
M id ad27ff9c3bdb1ad7edfcd41cb907895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6月3日 18:10 發表

多餘內容 // 一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6月4日 09:20 發表

M id ad27ff9c3bdb1ad7edfcd41cb907895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6月3日 18:09 發表

此處為句號“。”,段落中寫出的是字母“o” // o

謝謝指正,已修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