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檸檬市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次品市场)

“檸檬品”市場(the“lemons”market)

目錄

什麼是檸檬市場

  1970年,31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在論文里,首次提出了“檸檬市場”的概念(檸檬一詞在美國俚語中意思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現在“檸檬”已成為每位經濟學家最為熟知的一個隱喻。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信息不對稱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阿克羅夫在其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惟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

  檸檬市場的存在是由於交易一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商品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由於商品有好有壞,對於平均價格來說,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壞商品的便得益,於是好商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由於平均質量有因此下降,於是平均價格也會下降,真實價值處於平均價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漸退出市場,最後就只剩下壞商品。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者便會認為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壞的,就算面對一件價格較高的好商品,都會持懷疑態度,為了避免被騙,最後還是選擇壞商品。這就是檸檬市場的表現。

檸檬市場的提出者

  1970年,31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發表了《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開創了逆向選擇理論的先河。他憑著該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該論文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該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結果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其妻子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自2014年起擔任美聯儲主席。

信息不對稱與檸檬市場

  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檸檬市場上諸多不良現象的原因,但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檸檬市場”上 要削減信息不對稱,溝通是惟一的手段。在信息社會中,誠實也是一種工具。因為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對稱,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對話,以取得信息。而且,因為不知道別人提供的信息是真是假,只好藉著“對方是否誠實”來間接地解讀對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誠實”這種人性中的德性,成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工具”。

檸檬市場理論在股市的運用

  檸檬市場的這個概念對我國股市是受用的。在我國股市中,從“鄭百文”、“ST猴王”,到“銀廣夏”無一不是踩著信息不對稱的鋼絲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終發現了那枚光閃閃的硬幣的另一面時,市場開始逆向選擇,鋼絲斷裂,股價大跌,股民喪失信心。所以證監會才會加大監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檸檬”,重塑股民信心。

  另外,在就業中的歧視中,“檸檬品” 市場法則同樣可以在就業中的歧視問題上進行解釋。有些雇主拒絕在一些重要崗位上雇佣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並非因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見,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後果。因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況下,在這些雇主看來,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便成為其社會背景和素質能力的一個信號。當然,對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教育體系可以給出一個更好的衡量指標。它可以通過諸如授予學位等方法給出更好的信號。正如舒爾茨1964年寫道的,“教育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啟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過接受教育,一個人的能力才可被髮現和挖掘,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當然,一個沒有接受到任何訓練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潛質,但在一個公司接納其以前,這種才能一定要經過教育體系的“鑒證”。這個“鑒證”的體系一定要有權威,具有可信度。而我們知道,由於在美國,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是在貧民窟學校完成學業。來自貧民窟學校的鑒證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規的名牌學校來說,要低得多。這使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的就業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因為在雇主不信任一些學校的“鑒證”時,對他而言,在重要的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類似於購車者花費較多的金錢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車”市場上買車。正如購車者會去買一輛新車一樣,雇主會在那些他認為“可能能力較高者較多”的市場中挑選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強對落後地區的教育投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群體的素質,提高其“鑒證”的可信性最終改善一個群體中成員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狀況。

  總之,在許多的市場領域,檸檬市場的理論是十分受用的,只要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就會形成次品市場,從而使得次品驅逐優品,達到次品充斥整個市場。

檸檬市場案例分析

案例一:二手車市場

  喬治·阿克爾羅夫在其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的論文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願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

  為了清楚的說明這個現象,我們假設市場中好車與壞車並存,每100輛二手車中有50輛質量較好的、50輛質量較差,質量較好的車在市場中的價值是30萬元,質量較差的價值10萬元(儘管經過維修,換新後)。二手車市場的特性是賣方(經銷商或原車主)知道自己的車是好車或壞車,但買方在買賣交易時無法分辨。在買方無法確知車子的好壞時,聰明的賣方知道,無論自己手中的車是好車還是壞車,宣稱自己的車是為“好車”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買方無法分辨)。儘管市場中有一半好車、一半壞車。但如果你去問車況,賣方必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們的車是好車。但消費者真的會以好車的價格向賣方買車嗎?不會!買方知道,他買的車有一半幾率是好車、有一半幾率是壞車,因此最高只願出價20萬元(20=10x1/2+30x1/2)買車。

  此時不幸的事情陸續發生,市場擁有的好車的原車主開始惜售,一臺30萬元的好車卻只能賣到20萬元,有一些車主寧願留下自用,亦不願忍痛割愛,因此好車逐漸退出市場。當部分好車退出市場時,情況變得更糟。舉例而言,當市場中的好、壞車比例由1:1降到1:3時,消費者此時只願花15萬元(10x3/4+30x1/4)買車,車市中成交價降低(由20萬降至15萬)迫使更多的好車車主退出買賣,到最後,車市中只剩下壞車在交易,買賣雙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種市場的無效率性(好車全部退出市場)。

案例二: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檸檬市場效應[1]

  金融業務創新是金融機構發展的需要,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為金融機構帶來了發展生機和盈利。但是在新業務的推廣過程中存在著創新能力差、風險承受能力低、金融監管程度控制難題等種種問題,結果導致了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檸檬市場效應。如何規避這種效應是當前金融業務創新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當前金融業務創新情況綜述
  (一)金融業務創新的內容

  金融創新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種創新又有著自己的明確目的與要求。按創新的內容來劃分,可分為制度創新、業務創新、工具創新。金融業務的創新是把創新的概念進一步引申到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領域。它是金融機構利用新思維、新組織方式和新技術,構造新型融資模式,通過其經營過程,取得並實現其經營成果的活動。商業銀行業務在整個金融業務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業務創新構成了金融業務創新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

  1.負債業務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創新,包括對傳統業務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創設與拓展,創設新型存款賬戶在設立,擴大借入款的範圍與用途上,創新的最終目的就是擴大商業銀行原始存款的資金來源。而且,通過各種合理、合規的創新業務的技術處理,減少或逃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從而創造更多的派生存款

  2.資產業務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貸款業務的創新,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創新,包括貸款結構的變化,主要是消費貸款業務增長迅速;貸款證券化,具有利率市場化和“表外化”趨勢的新的貸款業務。創新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風險、服務客戶、擴大收益、減少資本充足率指標對商業銀行資金運用能力及業務範圍方面的監管限制。

  3.中間業務的創新。包括結算業務日益向電子轉賬發展,信托業務的發展,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自動化服務發展,商業銀行信息咨詢業的創新與發展等。

  (二)金融業務創新的成就

  在內外動力的推動下,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同時也為了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金融部門在業務創新中動力足,機遇好,結合自身業務特點,試辦和開辦了一些新的金融業務,取得了一定成就。

  1.業務種類增長迅速。三大業務種類都有大的增長,比如貸款業務有對企業針對某單一產品的封閉貸款,土地、房產抵押貸款,房地產開發住房按揭貸款,實行庫貸掛鉤的糧食專項收購和儲備貸款,打包貸款保函信用證等;針對個人開辦的消費貸款,有生源地助學貸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業務,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貸款等形式的信貸服務產品等,在不同時期,對有效貫徹貨幣政策,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提高金融機構盈利水平,實現銀企、銀政雙贏,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資產業務有消費貸款的增長,消費者在購買住宅、汽車、大型家電、留學、修繕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業銀行申請一次性償還或分期償還的消費貸款。貸款證券化方面,比如商業性的房地產抵押貸款汽車貸款以及信用卡貸款等。中間業務的種類更是達到百餘種。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極大地降低了現金的漏損率,減少了信貸資金的不合理儲備,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性,銀行的盈利水平大大提高。

  2.服務範圍廣泛。商業銀行從過去簡單地存貸、動員儲蓄的功能,轉變為面向大眾、面向企業、面向投資機構進行境內外投資的全面的金融服務功能,遍佈經濟的各個領域。大到企業生產貸款,小到個人交電話費,向外聯繫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辦理跨國金融業務,向內涉及千家萬戶日常生活。服務範圍空前廣泛。

  3.服務手段增強。由於電腦的廣泛應用,電子化、自動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務使商業銀行業務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比如通過電子電腦及其網路以電子貨幣的形式辦理轉賬等。

  4.金融部門利潤結構改變。中間業務通過向客戶提供特別設計的、全方位的、多品種的金融服務,極大地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結構,中間業務利潤占比有所增加。

  二、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檸檬市場效應

  何謂檸檬市場效應?“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在許多的市場領域,檸檬市場的理論是十分受用的,“劣幣驅逐良幣”是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檸檬市場效應同樣可以對就業歧視問題進行解釋。檸檬市場這個概念對股票市場也是受用的。只要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就會形成次品市場,從而使得次品驅逐優品,達到次品充斥整個市場。

  在金融業務創新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時,由於創新主體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往往存在著以下問題,形成檸檬市場效應。

  (一)創新觀念落後,創新能力低

  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業的金融業務創新,是為最大限度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有力地促進金融和經濟的發展。而我國金融業務創新則往往是以金融機構自身盈利為目的,不是完全以客戶需求為目的。不僅新產品種類較少,而且產品質量低,不容易被客戶和市場接受。創新方面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部門,各商業銀行各自為政,形成某行的一項新的金融業務在推行中畫地為牢,不能同時在金融系統推廣應用,信息和成果不能共用。業務開發人員不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不能將高新技術與市場需要的業務種類融合在一起,一項業務開發出來往往成本高而效益低,且極易被其他行“借鑒”,結果形成了不具特色的產品,創利能力差。並且在新業務推廣中,宣傳手段單一,宣傳力度薄弱,主要靠口碑,使新業務難以快速占領市場。這就形成了在新的金融業務推出時的檸檬市場效應,開發機構瞭解多,而市場瞭解少。

  (二)創新積極性弱,風險承受能力低

  “搭便車”現象的普遍存在讓一些商業銀行缺乏創新精神,而在觀望和等待其他金融機構推出新的業務種類,然後模仿去做,這樣就使整個創新主體缺少了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使得新業務種類趨同,價格優勢不明顯,形成了“舊車市場”。在一項新的金融業務推出時,必然是效益與風險並行。我國的商業銀行主體是國有商業銀行,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商業意識薄弱,在風險中求效益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往往對風險考慮過多,因此偏重對效益好且風險小的產品的推廣,而對風險程度較高的產品推廣積極性不高,制約了新金融信貸產品的研發推廣和應用。進一步把創新業務市場變成了競爭力差的“舊車市場”,不形成檸檬市場效應的概率反而變小了。

  (三)金融監管落後,信息披露缺失

  金融業務的創新,就其本質來說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產物,而金融監管則是國家干預主義在金融業的邏輯延伸。目前金融業務監管工作相對滯後。主要表現在:

  1.監管內容主要是市場準入,監管中還存在著重審批管理;重傳統的存貸業務,輕表外業務及其他創新業務;重國有銀行,輕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問題。

  2.監管的方式和手段較為單一,主要是金融當局的外部監管。由於銀行國有化,缺乏自主權和獨立性,缺乏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制,內部控制與監管流於形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行業自律組織社會監督更是少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社會監督機構對金融業的檢查只是偶爾才會有,並沒有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沒有真正的許可權。

  3.基層監管人員素質不適應。近年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迅速,但目前的監管人員只能疲於應付繁重的日常監管工作,很少有針對性地進行現代金融業務和監管技能的培訓,在監管工作中對新業務風險隱患和違規行為難以及時發現。監管隊伍素質和監管力量不足是一些監管工作不及時、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4.政府審計受人員限制不能隨時隨地監督,金融機構的內部審計獨立性又太差。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金融監管的手段主要有三種: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我國主要採用的是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和干預是最直接有效的監管手段。近幾年,我國雖然陸續頒佈了《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和《外匯管理法》等金融監管法律,但是並不能涵蓋金融業的全部,且因規定比較原則在金融監管實踐中難以具體操作,導致金融業務創新的信息難以及時、準確地向同行業和客戶公開,缺少信息披露的平臺。而信息不對稱正是檸檬市場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如何規避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檸檬市場效應
  (一)轉變創新觀念,培養創新能力

  商業銀行要切實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充分認識到進行金融業務創新不僅是商業銀行擴大經營規模和範圍、提高收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創新的出發點,才能達到雙贏。對新業務要運用宣傳、培訓等多種手段加強宣傳,使客戶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自覺自愿地接受和使用,併在市場上迅速推廣。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應建立專門的機構,協調銀行與企業之間以及銀行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係,規範金融創新業務操作行為。建立有效的業務創新機制和鼓勵機制,保護和調動基層業務創新的積極性。商業銀行應根據創新業務種類繁多、業務面寬、服務內容複雜等特點,加強技術和人才的投入,儘快引進和培養一批新業務管理人才。應改變舊有的人才選擇、使用和培訓機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晉升選拔機制,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增強凝聚力歸屬感,從而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為全方位開拓銀行創新業務奠定基礎。這樣一來,在新業務推出過程中,客戶和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可相應減少,一定程度上可規避檸檬市場效應。

  (二)充分認識風險,加強風險承受力

  在充分而全面的認識風險基礎上,正確面對風險,切勿因為懼怕風險而喪失開發創新業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積極應對,加強自身實力,採用多種方式防範和化解風險,敢於嘗試、開發具有特色的金融創新業務,占領國內甚至國際金融市場、豐富金融業務,為客戶提供多樣,便利的金融服務,為自身帶來客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保證金融機構的穩定、健康發展、規避千篇一律的、沒有特色的產品市場,從而規避由此而產生的檸檬市場效應。創新業務在為銀行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潛伏著很大風險,特別是表外業務,商業銀行在經營中必須給予充分的認識,增強防範意識,加強內部控制,規範穩健發展。擴大中間業務,增加租賃、委托、代理信息咨詢等低風險或零風險中介業務的市場份額,降低金融創新業務自身風險。在新金融業務的推廣應用過程中,要組織人員對新業務的運行狀況、盈利狀況、風險狀況、客戶認知度等進行資料收集,為產品分析與研發提供強有力的依據與手段。在較為全面地認識風險後,應積極防範和化解風險,加強風險承受力。可採取組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防範綜合經營帶來的關聯交易、風險傳遞、利益衝突和信息披露等風險。增加保險業務,向同行業和保險公司分散風險

  (三)強化金融監管,創新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創新需要加強金融監管以維護金融安全,二者互相作用,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共同促進金融改革深化。金融監管要從外到內,法制化、制度化。監管面臨的問題是監管的程度問題,從緊從寬都不利於金融業務創新的發展。目前提倡依法監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管理。

  1.金融監管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如中央銀行)對金融交易行為主體進行的某種限制或規定。作為國家監管主體,中央銀行的監管要改變舊作風,監管內容要擴展,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覆蓋金融業務的全部,避免監管的缺失。要適應創新的日新月異,及時調整監管內容及監管方式。培訓基層監管人員,加強其監管能力,使監管政策在執行中行之有效。

  2.建立銀行業同業協會,通過協會協調解決新業務中的相互合作問題。加強社會監督,尤其是專業性強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社會監督機構對金融業的檢查,形成有效檢查,有效監督,創造良好的外部監督環境。

  3.強化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監管。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形成內部控制機構,加強對中央銀行監管政策的理解,以達到其監管要求,同時,與同行業建立有效的信息平臺,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管。對制度,人員和風險等多個方面有正確的認識,這是商業銀行自律也是防範風險的有效方式。

  4.在內外的有效監管之下,改善不對稱的信息分佈情況,以保護客戶利益。充分有效的溝通是削減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方式。充分披露信息,禁止內部交易市場操縱行為,從而儘量使信息不對稱減少到最低程度。搭建金融創新信息交流平臺,建立金融創新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中資銀行機構或中外資銀行機構交流金融創新信息,研究各銀行機構金融創新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金融創新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加強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外資銀行先進的技術、理念和產品。

  隨著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深入展開,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檸檬市場效應仍然會繼續存在,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規避手段之外,還有更多較深層次的原因和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需要金融機構和金融理論學者在實踐基礎上繼續觀察、探討和研究。

案例三: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是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瞭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簡單說來,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貨幣的接受方對貨幣的成色或真偽缺乏信息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提供價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貨幣的一方)相應地也會想辦法用更不足值的貨幣來進行支付,最終導致整個市場充斥劣幣。

案例四:就業歧視問題

  檸檬市場效應同樣可以對就業歧視問題進行解釋。有些雇主拒絕在一些重要崗位上雇佣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並非因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見,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後果。因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況下,在這些雇主看來,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便成為其社會背景和素質能力的一個信號。當然,對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教育體系可以給出一個更好的衡量指標。它可以通過諸如授予學位等方法給出更好的信號。正如舒爾茨1964年寫到的,“教育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啟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過接受教育,一個人的能力才可被髮現和挖掘,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當然,一個沒有接受到任何訓練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潛質,但在一個公司接納其以前,這種才能一定要經過教育體系的“鑒證”。這個“鑒證”的體系一定要有權威,具有可信度。

  而我們知道,由於在美國,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是在貧民窟學校完成學業。來自貧民窟學校的鑒證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規的名牌學校來說,要低得多。這使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的就業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因為在雇主不信任一些學校的“鑒證”時,對他而言,在重要的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類似於購車者花費較多的金錢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車”市場上買車。正如購車者會去買一輛新車一樣,雇主會在那些他認為“可能能力較高者較多”的市場中挑選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強對落後地區的教育投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群體的素質,提高其“鑒證”的可信性,最終改善一個群體中成員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狀況。

參考文獻

  1. 李志巨集.金融業務創新中的檸檬市場效應[J].北方經濟,2010,(8):40-4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8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檸檬市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135.103.* 在 2010年1月31日 20:33 發表

請問,可不可以說,對大多數消費者和商家來說,明碼標價能一定程度的緩解檸檬市場的效應呢?

回複評論
114.93.231.* 在 2010年4月24日 03:44 發表

要如何真正緩解檸檬市場的效應 單純的明碼標價要如何讓消費者相信 在高質品失去價格優勢以後如何能讓消費者知道產品的質量較之其他同類產品較高呢 還是說檸檬市場只能無限惡性迴圈呢

回複評論
121.63.14.* 在 2010年8月7日 20:45 發表

讓產品的技術信息對稱就能自然化解 次品效應

回複評論
116.49.85.* 在 2010年8月24日 09:54 發表

為什麼我們市場沒有出現這Lemon預言而萋縮,甚至崩潰,除了有溝通,人際交往之外,這模型是否正確?

回複評論
183.3.177.* 在 2010年9月29日 23:04 發表

沒有出現萎縮是因為信息相對對稱。比如說你要買鞋,自然有方法分別出NIKE和其他品牌甚至假貨。

回複評論
58.62.42.* 在 2011年11月18日 10:41 發表

現在有什麼實際的,典型的檸檬市場現象啊,有什麼實例麽?

回複評論
Yixi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1月18日 14:04 發表

58.62.42.* 在 2011年11月18日 10:41 發表

現在有什麼實際的,典型的檸檬市場現象啊,有什麼實例麽?

添加了新的案例,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回複評論
Ycchina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26日 11:01 發表

這種理論也能的諾貝爾獎?

1、我與我朋友購買不知名商品都是價格高的為品質高,及時有時買回來的是次品,我們會認為是上當了,不會在到那家去買商品,但沒有改變我們認知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傾向;

2、我父母買東西都以不知名商品都會選擇最便宜的,像《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里說的“買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這種事在我父母看來就是腦子進水了的人,因為我不知道我買的是商品質量有高有低,我有不懂,我怎麼可能付平均價?

回複評論
123.148.220.* 在 2014年2月17日 23:23 發表

對於這個理論,我認為前提是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雖然各種市場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但是不對稱的程度有大小之分,所以現象就有明顯程度之分了。

回複評論
HANA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5月29日 15:18 發表

Ycchina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26日 11:01 發表

這種理論也能的諾貝爾獎?

1、我與我朋友購買不知名商品都是價格高的為品質高,及時有時買回來的是次品,我們會認為是上當了,不會在到那家去買商品,但沒有改變我們認知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傾向;

2、我父母買東西都以不知名商品都會選擇最便宜的,像《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里說的“買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這種事在我父母看來就是腦子進水了的人,因為我不知道我買的是商品質量有高有低,我有不懂,我怎麼可能付平均價?

你得先從效用論開始學習才能理解這個理論。然後我回答你的兩個問題: 1、“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正說明你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藉助“價格”來推測商品的質量,這種行為在信息經濟學里的解釋就是:商家通過高價來發出“我的商品是高質量商品”的信號,使消費者認為商品是高價值商品。我們常說的“便宜沒好貨”就是這個道理。 2、請去看這個理論的論文原文,有詳細的數學推導過程。消費者以平均價值來度量未知商品,是因為假設這個消費者是“風險中立者”。而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或“風險偏好者”。不知名的商品選擇最便宜的,那說明你的父母很有可能是“風險偏好者”。試想,一個商品是好東西,那生產成本肯定比差的商品高,價格也自然會比差的商品高,不然做好東西就要虧本。你去買最便宜的了,不就很可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買了差的商品嗎? 至於好的商品里有便宜昂貴之分,差的商品里也有便宜昂貴之分,這在信息經濟學里稱作“價格離散”,和檸檬市場不矛盾。 我建議你還是多學點知識再來評論。

回複評論
HANA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5月29日 15:27 發表

Ycchina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26日 11:01 發表

這種理論也能的諾貝爾獎?

1、我與我朋友購買不知名商品都是價格高的為品質高,及時有時買回來的是次品,我們會認為是上當了,不會在到那家去買商品,但沒有改變我們認知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傾向;

2、我父母買東西都以不知名商品都會選擇最便宜的,像《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里說的“買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這種事在我父母看來就是腦子進水了的人,因為我不知道我買的是商品質量有高有低,我有不懂,我怎麼可能付平均價?

對了再補充下第1條。“有時買回來的是次品,我們會認為是上當了,不會再到那家去買商品”,這種商品在經濟學上稱作“經驗品”,是消費者使用後才會知道其質量的商品。這當然不會改變你總體上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但是你還會認為那家買次品的商店是一分錢一分貨嗎?你也說了你“不會再到那家去買商品”了。所以你明白了麽?

回複評論
58.215.136.* 在 2014年11月27日 17:39 發表

真貨,永遠是真貨,這可以認可 大量批發的,肯定要去生產檸檬的基地去看看才能知道具體情況,這樣消費者才會放心,用得安心

回複評論
60.246.211.* 在 2015年6月24日 14:39 發表

222.135.103.* 在 2010年1月31日 20:33 發表

請問,可不可以說,對大多數消費者和商家來說,明碼標價能一定程度的緩解檸檬市場的效應呢?

我覺得不可能 人性中有貪小便宜的性格 哪怕變價不同 可能外邊相差無幾的商品 自己都好難保證自己會買便宜還是貴的 例如橙 可能甜的賣貴些 也有可能應為產地問題 和運銷之類的成本增加而賣貴些

回複評論
Zoe Vi Britannia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5月16日 12:23 發表

順提一句 lemon 代表 bad, peach代表good。

回複評論
218.29.67.* 在 2017年11月13日 15:02 發表

222.135.103.* 在 2010年1月31日 20:33 發表

請問,可不可以說,對大多數消費者和商家來說,明碼標價能一定程度的緩解檸檬市場的效應呢?

檸檬市場效應應該不能用到日用品上吧,我們並不會說鹽高於了市場平均價格就不買了

回複評論
M id b09fbf499963ff39a20244a57740b6f2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9月7日 06:31 發表

有待完善

回複評論
M id 1a72da3e890fc21f0db4811d1ccc0b18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4月4日 16:29 發表

猶如劣幣驅逐良幣

回複評論
M id 5f5203df179d7f37173c941d268ba72e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4月30日 18:07 發表

眾所周知,論文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