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定性研究方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定性资料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目錄

定性研究方法概要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點:

  • ①著眼點不同。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
  •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準確地定性。
  • ③依據不同。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 ④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 ⑤學科基礎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準確定性。這是二者的辯證關係。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市場調查方法
A
案頭調研
案例研究法
B
不重覆抽樣
C
抽樣調查
重置抽樣
抽簽法
產品留置測試
D
多維尺度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典型調查法
電話調查
多階段抽樣
等距抽樣
獨立控制配額抽樣
等距量表
等比量表
E
二手資料調研
二路焦點小組
F
非概率抽樣
分層抽樣
分層比例抽樣
分層最佳抽樣
G
觀察法
概率抽樣
拐點調研
滾雪球抽樣
H
會議調查
J
焦點訪談法
經驗判斷法
隨機抽樣
家庭日記法
經銷商訪談
K
可行性研究
控制實驗法
L
聯合分析法
留置調查
垃圾調研法
類別量表
M
面談訪問法
盲測
描述性調研
媒介調查法
P
PPS
判斷抽樣
配額抽樣
平衡量表法
評價量表
配對比較量表
Q
Q分類法
R
任意抽樣
S
容量測定法
SEM模型
深層訪談法
雙重抽樣
實驗調查法
實地調研
數值分配量表
隨機號碼表法
順序量表
T
投影技法
推銷估計法
投射研究
探索性調研
W
文獻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網路調研
文案調查法
無準備訪問
網上調查
X
詢問法
辛迪加調研
行蹤分析
相互控制配額抽樣
Y
郵寄調查
因果性調研
Z
主觀概率法
整群抽樣
重點調查
逐戶尋找法
[編輯]
  • 定性分析
    • 目的:對潛在的理由和動機求得一個定性的理解
    • 樣本:由無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小樣本
    • 數據收集:無結構的
    • 數據分析:非統計的方法
    • 結果:獲取一個初步的理解
  • 定量分析
    • 目的:將數據定量表示,並將結果從樣本推廣到所研究的總體
    • 樣本:由有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大樣本
    • 數據收集:有結構的
    • 數據分析:統計的方法
    • 結果:建議最後的行動路線

  定性研究也被稱為質化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傳播學定性研究是通過建立一套概念系統,藉助理論範式進行邏輯推演,據此解釋假設的命題,最後得出理論性結論的研究方法。在典型的定性研究中,不用統計分析的方法,而是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觀察.對研究對象的深入訪問來獲得豐富的資料。常見的定性分析有觀察法、焦點小組、訪談法和文本分析等。定性研究的基本操作步驟有: 探索性研究階段,主要工作是從收集到的資料中引出某些初探性概念:定義階段,研究者以前期形成的概念為基礎,制定出充分體現這些概念內涵的幾組變數:化約階段,對所得資料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的核心理論或結論:整臺階段,研究者對已提出的概念和理論作出全面而有機的闡述,並用資料逐一驗證這些概念和理論。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比較及整合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貫穿教育研究的兩條主線,這兩種研究方法進行比較,理清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區別與聯繫,以使我們能更深刻地瞭解這兩種研究方法,準確地把握其各自的優勢及局限性。促進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層次發展。

  自赫爾巴特以來,教育科學理論得以提出併成為可能。但饒有趣的是,教育研究者從那時起扛起的教育研究這塊牌子至今仍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安插地。於是,有這麼多年曆史的教育研究面臨著這樣一種尬尷的境地:它一方面被指責為名為科學研究,實際上是嚴重脫離實踐的哲學思辯研究,缺少應有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又被反唯科學論者們說成是受教育科學化的影響,開始逐步成了其他學科的試驗場,教育理論因而有被殖民化的危險。

  持前一觀點的人認為,教育理論之所以缺乏對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實踐應有的指導作用,是因為它的基本概念及由之所形成的理論系統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差,其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多年始終沒有找到或形成自己的研究體系,這是造成教育理論“空洞化”的根源,於是主張教育研究要大膽引入其他學科,尤其是心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研究方法;提出後一看法的人則公開反對教育科學化這一口號,認為教育科學化是一有害的口號,並強調除科學方法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有效地認識世界的方法——人文方法或哲學的方法。

  以上兩種看似相互對立的觀點表現出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兩種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綜觀教育研究的整個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貫穿教育研究的兩條主線:一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經驗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因果關係,並作出解釋。另一種範式是從人文科學推演而來的,所註重的是整體和定性的信息,通訊說明的方法。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也無所謂孰好孰壞,它們只是一種研究方法。但由於過分偏重於定量研究,缺乏對定量研究局限性的瞭解和忽視對定性研究的關註,以致對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有過偏之嫌。本文擬對這兩種研究方法進行比較,理清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區別與聯繫,以使我們能更深刻地瞭解這兩種研究方法,準確地把握其各自的優勢及局限性。促進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層次發展。

發展歷程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設並確定具有因果關係的各種變數,然後使用某些經過檢測的工具對這些變數進行測量和分析,從而驗證研究者預定的假設。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所產生的科學技術,使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在輝煌的成就面前,人們對科學的態度由喜愛而走上了崇拜,進而形成了科學主義。在科學主義的指導下,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都成了科學方法作用的對象,科學成了世界的主宰。“科學既是知識合理性的評判標準,又是知識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進入科學之域,知識才有合理性並獲得合法性”[1]。科學主義在教育領域的盛行,導致了定量研究統轄教育研究成為必然。

  德國學者梅伊曼和拉伊在20世紀初提出並創立了“實驗教育學”,他們認為實驗教育學研究的對象應是通過對事實的實驗研究、分析結果,從中推導出各種教育原則,用以指導並接受實踐的檢驗。與此同時,隨著對兒童研究的重視和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人們更強調用嚴格的觀察、統計、實驗來研究教育。法國心理學家比奈 •西蒙於1905年公佈的《智力量表》標志著智力測驗運動的誕生,它藉助於對人類智力的定量描述,在現代教育的“科學化”進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桑代代克則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2],強調要對所收集的信息作精確的定量處理。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絕大多數教育研究是定量取向的,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定量研究的全盛時期。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現代化的技術成果運用到教育研究領域之中,定量研究的地位又一次提升,斯金納“機器教學”理論更是使教育研究中定量化傾向走到了極致。

定性研究

  關於定性研究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國外學術界一般認為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性與非參與性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緻和長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歸納為主,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後在這一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通過證偽法和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須詳細記載和報道”[3]。近年來盛行的所謂質的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屬於定性研究的範疇。

  定性研究髮端於19世紀,在20世紀20、30年代因社會調查運動而開始得到發展。早期的定性研究是從調查社會中的實際問題開始的。在社會調查運動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種附帶性工作,沒有人意識到它的價值。但這一種局面由於人類學的興起而改變,人類學的興起標志著定性研究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實踐而存在。人類學研究因強調現場調查、人種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逐漸得到認可。

  隨著人類學研究的發展,定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開始凸現。拉伊提出了應強調在課堂研究中定量與定性方向的並重。而真正向教育研究中的定量化傾向發起挑戰的是沃勒爾。他認為,兒童和教師不是教與學的機器,而是與複雜的社會聯繫須臾不可分隔的一個完整的人,學校本身也就是一個社會,因為人生活於其中。因此,他主張不要用統計等定量的方法來研究教育。1965年皮亞傑對“心理測驗”提出了批評,認為只進行數量上的研究不從屬於質量上的分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與此同時美國的研究者提交了許多使用定性方法的論文,在定性研究者與定量研究者出現了大量的對話,一些在定量研究界享有很高聲譽的研究者開始探究定性研究的特點、規律並提倡應用。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理論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西方哲學史上發展了一百多年的實證主義哲學。而定性研究的理論基礎則包括建構主義、後實證主義、解釋學、現象學等各種理論流派,雖然這些理論流派之間的觀點有著不同之處,但與實證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本體論兩者有著不同的前提假設。實證主義認為,現實事物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存在的,不受主觀價值因素的影響。主體和客體是兩個截然分開的實體,主體可以通過對一套工具的操作而獲得對客體的認識。在對客體的認識上,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社會現象可以被經驗地感知,一切概念必須還原為直接的經驗內容,理論的真理性必須由經驗來驗證。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認為,社會現實的本質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賦予各不相同的意義。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實際上是主體在和客體的互動關係中對客體的重新建構,主體和客體兩者是一個互為主體的關係。

  第二,在認識論上,實證主義極力推崇經驗的作用,認為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一切概念必須還原為直接的經驗內容,理論的真理性必須由經驗來驗證,認為“知識”有其客觀的規律,具有可重覆性。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規範,就可以將研究的結果在更大的範圍內推廣。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否認事實與價值是相互獨立的客體,他們認為對知識的認識不是唯一不變的,它是對具體社會文化情境的建構,是參與各方面通過互動而達到的一種暫時的共識。知識是一個重構的創造的問題,不存在帶有普遍意義的、脫離具體情境的、抽象的知識。

  第三,在方法論上,實證主義傾向於誇大科學方法的作用,視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邏輯為科學理論合理性的依據,試圖將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於包括哲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一切研究領域。正是科學主義在教育研究領域的大力提倡,使人們誤以為教育研究就是要提倡那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強調對教育的研究應精確化、量化。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對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評,他們認為人為萬物的尺度,因此應關註人生的價值、意義、態度與理解,關註價值世界,註重情感、創造性的智慧和對生命的感受。而這一切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用數據的形式來表現的,只能通過描述性、解釋性的語言來實現。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現象,只會導致對人的肢解和教育活動的僵化。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不同

  在定量研究中,為了對教育現象進行客觀公正的研究,強調研究者必須與研究完全分開,以避免偏見。而事實上,在教育研究者對教育現象進行定量研究之前,他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建立假設的理論基礎及其對教育事實的抽取和分析,都隱含著他的價值傾向。所以,試圖把研究者與研究分開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無法把教育現象與自然孤立起來,他是參與在教育情境之中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定性研究註重從研究者本人內在的觀點去瞭解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它強調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現場發生的事件的資料,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他們在自然的情況下通過和參加者交談,和被研究者作長期的接觸,觀看他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觸被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以期獲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研究方法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用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對研究的嚴密性、客觀性、價值中立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觀事實。定量研究通常採用數據的形式,對教育現象進行說明,通過演繹的方法來預見理論,然後通過收集資料和證據來評估或驗證在研究之前預想的模型、假設或理論。定量研究是基於一種稱為“先在理論”的基礎研究,這種理論以研究者的先驗想法為開端,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人種志方法。其中參與觀察,是定性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參與觀察的優勢在於,不僅能觀察到被觀察者採取行動的原因、態度、努力程式、行動決策依據。通過參與,研究者能獲得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中一員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動。然後通過對觀察和訪談法等所獲得的資料,採用歸納法,使其逐步由具體向抽象轉化,以至形成理論。與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於“有根據的理論”為基礎的。這種方式形成的理論,是從收集到的許多不同的證據之間相互聯繫中產生的,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研究目的不同

  定量研究是通過對社會事實的測量,從中發現教育規律,旨在確定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解釋變化的原因,以指導教育實踐。定性研究比較註重參與者的觀點,旨在理解社會的現象,關註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義,以揭示各種教育情境的內部動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視或捨棄了的人類經驗中那些特性層面。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整合

  教育活動屬於人類實踐的領域,實踐是人類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人類的生活是由個體豐富而又獨特的不同經驗和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呈現的一種複雜的人文現象。教育是這種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的一個部分,既包含著客觀事實,又包含有人文價值和意義,它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以自然科學所特有的方法來把握教育這種人文現象,使對教育活動的描述達到數學化和精確化,這隻能造成曲解。以自然科學的態度來對待教育,無疑是把教育活動等同於自然的物質現象,把人的實踐方式等同於自然的物理的運動方式,使教育這種人文現象推動其獨特性。純粹地把教育現象等同於沒有參考的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很難揭示教育現象的獨特性和本質性。因此,用定量研究方法來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對許多問題的研究中,時常無用武之地,並且由於囿於教育淺層次的現象,而對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一籌莫展,用數據等資料是難以揭示教育活動內在的交互作用關係。並且由於教育現象是多層次的、複雜的,當人們力求做到客觀、精確而從某一角度對它進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帶有某種主觀性,不可能是純客觀的。

  值得註意的是,定性研究是在對定量研究的反思與批判中成長起來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有利於對教育現象作比較全面和正確的認識。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定性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過高,這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員所能達到的;其次,定性研究的主觀性也的確存在,研究者的參與會導致角色和情感衝突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後,定性研究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教育研究領域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單獨使用,都無法解釋或回答所有的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間不應該對立,而應是互為補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只是從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的研究。“定性研究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為進一步的定性研究創造條件”[4]。

  定性研究特別適合教育這類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為它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入瞭解,尊重實踐者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促進教育實踐的發展。當然,我們強調加強定性研究時,並非否定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在我國也才剛剛開始,也應大力提倡。只是我們應剋服那種非此即彼的做法,要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使教育研究方法從對立走向統一與多元,這應該成為我們進行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發展的方向。在教育研究中,正確看待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以多元的方法論去指導教育研究,使我國的教育研究方法儘快進入世界科學研究的前列。

註釋:

  • [1] 楊國榮:《科學的形上之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2] 張勝勇:《反思與建構——20世紀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3] 陳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評價》,《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年第3期。
  • [4] 沈劍平,瞿堡奎:《教育研究範式簡論〉,《華東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1990年第1期。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9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定性研究方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81.132.187.* 在 2009年10月10日 07:04 發表

好文,一定要看~

回複評論
77.170.192.* 在 2009年10月27日 21:54 發表

的確如此

回複評論
145.20.138.* 在 2010年3月23日 16:52 發表

很詳細!

回複評論
112.237.19.* 在 2010年8月12日 20:45 發表

好,很全面

回複評論
113.67.35.* 在 2011年4月10日 15:52 發表

恩~!很好,值得借鑒~!

回複評論
116.226.78.* 在 2011年7月11日 16:21 發表

看得本人雲里霧裡的。理解中.......

回複評論
124.205.9.* 在 2011年9月28日 09:54 發表

挺好,有用!

回複評論
莎莎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1月6日 20:13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62.255.147.* 在 2011年12月1日 03:13 發表

每次寫論文之前,我都到MBA智庫來搜下中文定義和解說,再難懂的論文題目,我也知道寫麽寫了。:) 再次謝謝大家提供的資料。

回複評論
113.142.17.* 在 2012年4月2日 17:29 發表

Good,it can help me a lot.thanks!

回複評論
130.195.253.* 在 2015年3月12日 11:57 發表

非常有用!

回複評論
119.129.211.* 在 2015年12月1日 10:55 發表

不錯,很好,竟然第一次發現有評論系統~

回複評論
220.134.198.* 在 2017年2月20日 18:40 發表

回複評論
106.39.189.* 在 2017年6月21日 15:27 發表

good。

回複評論
136****1827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3月28日 15:10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Doubts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2月27日 17:59 發表

回複評論
125.227.176.* 在 2019年10月1日 09:02 發表

Doubts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2月27日 17:59 發表

好文

回複評論
M id c67eefd4d4ce1a0e0f5cd81a3bc12570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3月15日 07:47 · 重庆 發表

理解到自己了

回複評論
M id c67eefd4d4ce1a0e0f5cd81a3bc12570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3月15日 08:32 · 重庆 發表

我不知道說的明白不,但是他們真的是可以不排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