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實驗教育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al 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實驗教育學[1]

  實驗教育學是指用實驗、統計、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兒童身心發展和教育的理論。

實驗教育學的起源[2]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實驗心理學發展的影響,歐美一些國家興起了用自然科學研究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係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E.Meuman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主要代表作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年)和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908年)。實驗教育學所強調的定量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範式,推動著教育科學的發展。

實驗教育學的特點和局限[3]

  實驗教育學具有以下特點。①實驗教育學是作為傳統教育思想的對立面出現的。實驗教育學者試圖從實驗生理學和實驗心理學中尋找解決教育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對教育理論進行嚴密的論證。就批判傳統教育思想而言,它與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是一致的。②實驗教育學以教育實驗為標誌。③實驗教育思想與實驗心理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在實驗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並把實驗心理學作為媒介,借鑒和運用了廣泛運用於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實驗心理學的誕生,是實驗教育學產生的前提條件。④實驗教育學強調對兒童進行科學研究,所有的教育實驗都是圍繞著兒童開展的,實驗包括對兒童身體發展、興趣、情感、記憶、智力和智慧類型、性別差異等的研究。

  但實驗教育學過分強調兒童的生物遺傳方面,忽略兒童智力發展中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約作用,忽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易導致生物決定論。

實驗教育學的目的與價值[4]

  梅依曼是實驗教育學派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在馮特的心理實驗室學習和工作,因此,他的教育實驗觀點來自於他所受到的實驗心理學的訓練,被稱做典型的“銅器派”(Brass)②教育實驗研究者。

  梅依曼主張把教育學由“教育者的科學”改革成為“受教育者的科學”。他認為,兒童的身心發展與成人不同,因而在教育工作中也應區別對待:成人教育是鍛煉其現成的能力,使之發展成熟;兒童教育是為了獲得應該具備但尚未具備的能力。梅依曼認為,建立這種新式的教育科學,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因為教育學有自己專門的研究對象,有大量的教育事實作為研究的依據。對於傳統的教育學,梅依曼提出了尖銳的批判。他明確指出,傳統的教育學是概念和規範化的學科,是憑直觀經驗、直覺思維和思辨推理形成的,因此不具備科學的特征。在梅依曼看來,實驗教育學的價值不在於設立有裨實際的規定,而在使每個教育家隨時明瞭他所應用的教育處置的理由。那些機械地服從一定的規則,其實妨礙教師的活動,消滅兒童的自發力,而且有減少兒童好動傾向的危險。梅依曼主張借鑒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解剖學、精神病學、犯罪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其中尤其是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研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活動,從而得出符合科學依據的教育原理,防止按照邏輯推理和偶然性經驗作為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對此,皮亞傑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在實驗教育學方面,情況也同樣是如此,因為它的明顯目的就是要變成培養教師的一門卓越的學問,使教師的活動達到科學的水平,如果他受到充分訓練的話。”

實驗教育學的方法[4]

  (一)觀察

  觀察是指有意識、有目的的知覺。它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事先經過了周密系統的計劃。拉伊要求區分內省觀察和外向觀察,認為只有成人的內省觀察才是可靠的,兒童所作的內省觀察則不可靠,因為其心智生活與成人差別較大。因此,內省觀察必須得到實驗的客觀驗證。外向觀察即對別人的觀察,它以內省觀察為基礎。但根據內省觀察來解釋和評價外向觀察的方法也是不可靠的,它會經常導致各種錯誤的結論。拉伊認為,由於影響教育和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的因素通常較為複雜,以至於通過簡單、偶然的觀察是根本不可能發現教育過程及其效果之間的關係的。因此,教育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即必須在經過簡化的、容易檢驗的和得到可靠控制的條件下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二)統計

  統計是指將反覆觀察一個學生(如身高)所得的結果進行計算和比較。除統計個別兒童情況之外,還要測定整個班級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研究教育的內部因素,研究遺傳和種族特征時,在探究學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外部因素時,以及從總體上探究學生適應環境過程中的各種因素時,必須採用統計的方法。拉伊認為,每次統計應以一個假設為基礎,而假設又要建立在認識所有事實的基礎之上。書面問卷是統計研究的方法之一。在設計書面問卷時,拉伊提醒:一是問題要有實效,不能模棱兩可;二是問題的要點應表達清晰,如有必要還需用實例作解釋;三是被試者必須滿足主試的各種要求。

  (三)實驗

  拉伊指出,如果教育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它就必須把每一種教育現象都看做各種原因的結果。由於教育學中的因果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通過觀察和統計區分出原因及其結果。研究者也不能像在知覺和觀察中那樣,等待各種可能的現象出現,而是要有目的地引發這些現象,‘即要控制因數,做到在一個時間內只有一個因數發生作用,這樣就可以明確該因數在結果中起何作用。因此,要進行實驗,要進行具有實驗性質的觀察。對於比較複雜的教育和教學問題,僅進行簡單的、包羅萬象的、統計的觀察,只能作出各種推測,不可能產生完全確定的、精確的、可信的科學知識。以往的教學中存在的不少矛盾,正是由於沒有進行實驗的觀察而引起的。

參考文獻

  1. 金聖才主編.《教育學原理》筆記和習題詳解.中國石化出版社,2007.7.
  2. 餘文森,王晞著. 教育學.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11.
  3. 諸惠芳主編.大學本科小學教育專業教材 外國教育史綱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4. 4.0 4.1 楊漢麟主編.外國教育實驗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實驗教育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