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通常指研究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時所採用的療式、手段。研究對象涉及兩個方面:⑴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即從哲學、邏輯學、認識論等原理中推演出一般的原則性方法,探索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繫和應用發展規律。其研究內容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過程、基本原則、結構模式,研究的一般程式、方法、手段等。⑵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即對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形式、過程進行描述,概括出具體的操作性方法。其研究內容為:方法的理論基礎、特點、操作步驟、適用範圍、使用條件等。
教育研究方法的類型[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通過論述、辨析,用邏輯歸納、演繹來解釋和認識事物的思辨方法;通過具體事實、數據或外部操作來處理和認識事物的實證方法;通過數學手段.用符號、模型來模擬展現和認識事物的數學方法。教育研究的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它們本身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造、發展。常用的具體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總結經驗法等。
教育研究方法的意義[2]
一門學科得以獨立的標誌之一就是形成本學科系統的、科學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教育學學科也是如此,因此,教育研究方法之於教育學學科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教育研究方法取決於教育研究的問題和目的,但在教育問題和目的確定以後,教育研究方法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研究方法運用得當,研究就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研究目的。否則,研究工作就會勞而無功。所以,教育研究方法對於教育研究而言起著“鑰匙”的作用。
從研究者個體角度看,教育研究方法對提高研究人員的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不僅可以使人在研究中少走彎路,儘快進入研究角色,而且是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高效性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引進了諸如實驗、測量、調查、統計等一系列方法後,教育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化,也更具可操作性,教育工作者也更加容易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並從事自己的研究。
從實踐層面而言,教育研究方法就是解決教育現實問題的鑰匙和工具。任何一種教育研究都缺少不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對於指導人們正確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科學總結和推廣教育實踐經驗,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層面而言,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工作者有效地認識教育現象,探索教育規律和創新教育理論的重要手段,對豐富教育理論、實現教育知識的增長具有根本性意義。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2]
教育研究方法隨著人類認識能力和哲學方法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經歷了一個孕育、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它萌芽於直覺觀察法,在科學化追求中逐步形成,併在人文化和綜合化的確立中逐步成熟。
1.早期研究——直覺觀察法
從古希臘到16世紀近代科學產生之前,教育研究方法處於直覺觀察時期。
直覺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原始的方法,它是通過直觀感覺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籠統地來認識,從而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最初經驗知識。這些經驗知識具有綜合、模糊和整體的特點。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多採用觀察法,依靠不充分的直覺觀察,初步運用歸納演繹和類比分析方法,對教育經驗進行總結,併在直覺基礎上直接地認識教育現象,帶有朴素的自發性特點。
在中國曆史上,從孔子、孟子到漢唐的董仲舒、韓愈,乃至宋元明清的朱熹、王夫之等都是根據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對時事的把握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見解,在他們的思想中既包含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同時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教育研究方法。他們使用觀察法.歸納、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教育現象加以概括。對教育理論的觀點表達多以講述記錄為主,零碎分散,但又不脫離知與行、學與思、師與生等幾個重要範疇進行分析。如我國古代的《學記》,作為先秦儒家教育教學經驗的結晶,概括地論述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學相長”、“不陵節而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長善救失”等,對教學經驗的總結有的已達到規律性的認識。
在古代西方,教育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和思想家,這時期的研究主要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為基礎,領悟教育現象背後的事理,採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是哲學的“歸納一演繹”程式。歸納一演繹程式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科學研究程式,認為科學研究應是在觀察事實的基礎上,運用歸納上升到一般原理,再從一般原理通過演繹導出個別結論,再與觀察結論相比較而接受經驗的檢驗。
直覺觀察法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精確的定量分析和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研究的水平。
2.近代研究——實驗與分析的研究方法
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研究方法處於以實驗與分析方法為主的時期。
15世紀下半葉,歐洲處於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對自然現象及其規律作深入地研究。代表近代自然科學的根本觀念是機械論和原子論,其方法論貢獻是確立了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而對實驗方法作出重大貢獻的是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弗蘭西斯·培根。他對近代科學創立和發展的實驗方法在理論上進行概括和總結,創立了近代前期的實驗科學方法。他認為任何科學都是實驗的科學,“自然的奧秘也是在技術的干擾下比在自然活動時容易表露出來”,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觀察、比較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重要條件。他制訂了實驗方法的原則,即所謂的實驗八法:變化法、重覆法、倒轉法、轉移法、消除法、應用法、連接法、偶獲法。這些實驗方法的原則對於避免實驗工作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笛卡兒作為西方理性主義創始人,認為要考察某一難題,應儘可能將之分成細小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適於加以圓滿解決的程度為止,然後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逐步上升到對複雜對象的認識。也就是“把自然界分解為各個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種過程分成一定的門類,對有機體的內部按其多樣性的解剖形態進行研究”。①這種分析法取代了以往的籠統直觀、朴素整體的研究方法,是當時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方法論保障。
哲學家康德認為,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要使教育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提倡教育實驗。在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一批一流的著名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赫爾巴特等。在赫爾巴特的教育研究方法論思想中,已有實證化的萌芽,體現了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真正對教育現象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實驗教育學的創始人拉伊和梅伊曼,他們受馮特的實驗心理學的影響,試圖通過教育學的實驗和觀察分析,建立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使教育學自然科學化。從此,心理學開始成為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教育研究還從自然科學中借鑒“實驗方法”。實驗方法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直覺觀察,採用實驗方法標志著教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
3.現代研究——實證研究方法
到19世紀末,西方教育研究已形成了以實證化為標誌的“教育科學運動”。20世紀初,隨著西歐“新教育運動”的出現以及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生,形成了實用主義研究方法為主的潮流。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深刻地影響了教育研究的方法,如“兒童研究”強調從兒童發展本身來研究兒童的身心特點,“實驗教育學”推崇實驗法取得數據資料,這些都為方法論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實證化的定量研究在20世紀前30年盛行起來,而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調查的方法也在技術上得到全面發展。定量研究從此成為教育研究方法的主流。
這一時期的教育研究方法出現了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嶄新面貌,教育研究方法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教育研究方法既移植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調查法、文獻法等,也移植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統計法等。在方法論的程式上,“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理論經過檢驗和擴展成為新的理論”成為公認的研究規範。
4.20世紀後期的教育研究——混合研究方法
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後期,人們發現實證主義取向的教育研究帶來了研究中的“技術化”、“精密控制”的傾向,無法說明全部教育現象。當教育研究方法繼續沿著科學化(實證化)方向發展時,面臨著許多困境。
其一,教育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系統,運用實證方法來描述解釋特定的教育現象,經常必須從複雜的因素中“人為地”選擇可能的因素作為研究的對象,這種研究結果的解釋主要依賴於實驗控制的因果解釋,而現實的教育事實總是存在於一定的背景之中的,形成教育事實的背景因素十分複雜,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也直接影響教育研究的結果,而實證研究結果的解釋忽視了這些影響因素,而更為全面的研究觀是把教育事實放在背景中考察其發展過程,從而作出整體的分析和解釋。
其二,實證研究主張“價值中立”,在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上,務必符合“價值中立”的要求,研究者必須把情緒作用或價值判斷排除在研究過程之外。事實上這是難以做到的,在教育研究中,作為一個研究者,本身就是價值的負載者,面對複雜的教育教學活動,他不僅在形成假設時無法中止價值判斷,而且在研究過程中或結果的呈現時都會有價值的介入,很難保證“價值中立”的客觀性要求。即便能夠做到,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教育研究如果只是“價值中立”地純客觀描述,也很難揭示教育的本質和規律。
教育是一個整體,不應對其部分進行孤立研究,要儘可能考慮內外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複雜的教育既需要確定性的科學方法,更需要突出人文性的不確定性科學方法,任何單一的研究範式都不可能解決教育研究中的一切問題。由此引起了20世紀後期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形成所謂的融合或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註重科學範式和人文範式之間的互動和對話。科學研究範式以追求精確性、客觀性、邏輯的嚴密性等為基本特征。人文研究範式主要通過思辨、直覺、體驗等方式來追問人生的意義,不斷提高人的生命境界,具有個體性、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人文研究範式針對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層面,密切關註科學研究所提供的事實依據,從事實出發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在更深的層次上揭示教育事實背後的價值底蘊。其次是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改善二者互相分離的研究格局。隨著定量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定性研究的成熟與完善,兩種研究範式已經各自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方法體系,為研究中的彼此借鑒與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
儘管教育理論界H益關註教育研究的科學化,但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方法運用的單一性和方法應用的隨意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重思辨,少實驗
縱觀教育研究成果,絕大多數是思辨而得,要麼主觀臆斷,要麼把教育問題套人某種既定的公式,單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或者從某種固有的經典模式理論出發,到實際中找例證,很少通過實驗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而得。
2.重總結,少提煉
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可惜由於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提煉、概括,導致對教育成果的認識僅停留在一般經驗的總結和感性認識層面,缺乏理論高度。不管是經驗總結還是理論論證或兩者的結合,都需要不斷提高理論的概括程度,使之更具有理論的構造性、清晰陛和預見性。
3.重移植,少判斷
教育研究方法中有不少方法是從其他學科移植而來的,所以缺乏自身的規範和標準,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使用者也較少作出方法是否恰當的判斷,只是追求方法新穎。
另外,有些研究人員把實證方法推崇到極端,試圖完全套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來研究教育科學問題;有些研究人員則不重視研究規範和各種研究方法的適用條件,以方法規範弱化的方式解決方法與對象不能完全適應的問題,這在實驗方法的使用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無疑對教育研究的科學化帶來不小的影響。
隨著現代科技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為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研究方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表現出了許多引人註目的新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教育研究除了普遍採用觀察、問卷、調查、實驗等一般方法外,還採用社會學方法、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人本主義方法等,表現出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趨向。
2.教育研究方法的混合性
教育研究單獨使用質性方法或量化方法越來越少,更為流行的是質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相結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方法呈現混合性。
3.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性
教育研究方法不僅早期就表現出移植性,現代仍是如此。如受現象學方法論哲學思想影響,出現了教育現象學研究方法等。
4.教育研究方法的技術性
在教育研究方法的運用上越來越強調研究方法的技術使用成分,各種統計方法、錄像帶分析技術以及電腦技術等都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