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3个条目

品牌種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品牌種群(brand population)

目錄

什麼是品牌種群[1]

  品牌種群是指特定時間、空間內同類品牌個體的集合。

品牌種群的一般演化規律[2]

  如果將品牌視為一種特殊的“組織種群”的話,則品牌種群的演化過程可以用組織生態學有關組織種群的演化規律來描述。組織生態學採用組織種群密度依賴的合法化(legitimation)過程和競爭過程來描述組織種群演化的規律。所謂合法化是指“准予承認”,即從制度(institutions)、顧客和其他要素(constituents)方面承認一個組織形式的程度。對於品牌種群而言,儘管品牌的所有者可以通過法律程式註冊、收購特許等手段使得所擁有的品牌合法化。但是,這隻是制度層面上的合法化而已,而在其他方面上的合法化還遠遠未完成。例如,消費者未必認同和接受所註冊的品牌。因此,品牌仍存在合法化問題。此外,組織種群的演化僅僅考慮合法化和競爭兩個過程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組織種群層面上的學習、產品的生命周期、技術創新和其他生態因數的影響等。因此,品牌種群演化過程的描述除合法化、競爭兩個生態過程之外還需要學習(複製)等生態過程,而且在品牌種群演化的不同階段這些過程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品牌種群的合法化過程

  根據組織生態學理論,在一個品牌種群發展的最初階段,品牌並不能立即被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同,需要一個較長的合法化過程。然而,品牌的所有者可以採用許多手段增加消費者對品牌接受和認同,以增加品牌合法化。可以建立各種銷售網路、廣告宣傳、召開品牌發佈會、參加各種各樣的產品展銷會、訂貨會以及品牌產品免費試用等手段推廣自己的新產品和品牌。另外,在新品牌出現階段,品牌種群的密度低,新品牌進入種群的門檻也較低,新品牌較容易進入種群。因此,會有較多的品牌進入種群,品牌種群的密度也會增加,密度的增加也會增加品牌種群的“合法性”。

  品牌種群的產品或者服務剛開始投放市場期,品牌產品的設計尚未定型,工人熟練程度差,質量不穩定,品牌產品大批量生產能力還未形成。因此,品牌產品生產成本高,產量相對來說也很少。正是由於品牌產品剛進入市場,消費者對品牌產品不瞭解,只有少數試新者購買,銷售量較小,銷售額上升緩慢。另外,使消費者瞭解並接受該品牌產品或服務所花的廣告和其他促銷費用很高。因此,一般認為這一時期品牌所有者獲利極少,甚至可能出現虧損。但是,最先進入市場的品牌所有者往往占有價格優勢,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質量要求較低,質量成本也較低,尤其是高科技品牌產品和時尚品牌產品更是如此。如圖1~圖4為傳統品牌產品和高技術品牌產品種群的企業數量、產量、價格和質量演化規律。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傳統品牌產品種群,還是高技術品牌產品種群,企業的數量最初緩慢上升,當達到某個高峰值時開始下降,最後趨於穩定。品牌產品產量開始緩慢上升,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開始快速增加,品牌產品的質量與品牌產品產量也表現出類似的規律。相反地,傳統品牌產品的價格起點就較高,經過急劇攀升後開始急劇下降,高技術品牌產品種群的價格開始起點也很高,隨後急劇下降,並一直保持較快的下降趨勢。因此,可以認為品牌所有者種群的數量、品牌產品產量的增加,品牌產品質量的提高以及品牌產品種群價格的下降有助於品牌種群的合法化。品牌所有者的各促銷、營銷活動也促進了品牌種群的合法化。
Image:汽车、计算机品种群.jpg
Image:计算硬盘品种群.jpg
Image:顾客满意度.jpg

  一旦品牌種群的合法化得到確認,品牌種群就能夠生存下去,就開始進入成長期。由於品牌種群合法化時品牌數量較少,品牌種群密度低,品牌間的競爭強度較低。但是,品牌產品的平均價格較高、利潤空間較大。因此,必然吸引更多的品牌進入這一領域,後進入者進入這一領域的最佳策略是複製和仿效,複製過程的結果是品牌數量急劇增加,品牌產品產量迅速膨脹,各種型號、規格、花色品種的品牌產品充斥市場,品牌產品的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從客觀上講產品的複製過程也進一步擴大了品牌的影響和加速了品牌種群的合法進程。

  2.品牌種群的競爭與生態位分離過程

  隨著品牌種群密度的增加,品牌所有者獲得的收益開始下降。品牌合法化隨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率卻在下降;隨著合法化的上升,品牌出生率增加,而失敗率下降。當密度較高時,由於已進入種群的品牌競爭有限的稀缺資源,因而競爭的強度隨品牌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競爭過程開始占優勢。競爭會使得種群中已有品牌所依賴的稀缺資源更加稀缺,潛在的進入者在做出進入決策時可能會考慮到這一現實,理性的資本市場也可能避免在已擁擠的行業中新的投資。因此,競爭減少了品牌進入種群,增加了已進入種群品牌的死亡率。

  任何一家企業在品牌上投入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顧客的需要,而只能選擇滿足某一類顧客的需要。此外,競爭阻止了品牌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資源重疊。因此,競爭促使品牌種群間市場細化,新進入的品牌只能定位於某一類顧客。每一個市場細分都可以視為一個生態位,此外顧客需求的多樣性和技術創新、不斷改進促使了生態位的分離和生態位的擴展,形成了更多的生態位,同時也使得在一個生態位可容納的品牌數量增加了,這樣一來就為更多的新品牌進入種群提供了新的機會。隨著新品牌進入種群的數量的增加,種群的密度進一步增加,同時每一個生態位上的品牌數量也進一步增加。當每一個生態位上品牌的數量達到其最大承載能力時,市場出現飽和。

  另外,隨著顧客消費趨於理性化,顧客的選擇越來越挑剔,顧客的這種理性選擇更加劇了品牌競爭的強度。因此,競爭選擇過程的結果必然是淘汰那些質次價高的品牌,品牌產品的價格進一步下降,質量進一步提高,市場上開始出現主流技術和主流品牌產品,品牌產品和技術趨於標準化。在品牌種群達到成熟期時,品牌所有者為了獲得規模效益和最大的市場占有率,在每一個品牌生態位上出現排擠競爭現象,這種排擠競爭一直持續到在每一個生態位上剩餘少數幾個主導品牌或者優質品牌為止。排擠的形式可能是部分品牌死亡退出種群或者是品牌所有者之間的兼併。在品牌種群達到成熟時,除非有突破性的創新足以打破原有的格局,否則新品牌難以進入品牌種群。因此,在行業進入成熟期時,進入品牌種群的新品牌數量明顯減少,品牌死亡的數量明顯增加,品牌種群的密度開始下降。

  排擠剩餘的品牌要想生存下去也需要突破性的技術創新,這種創新一是增加自身的競爭優勢;二是進一步降低品牌產品的成本、增加品牌產品多樣性以滿足該生態位上顧客的需求;三是進一步擴充自身的生態位,否則也將在新的一輪競爭中遭淘汰。當品牌種群進一步演化時,由於創新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風險也越來越大,進一步創新的可能性在減少。此時最佳的選擇是行業的集中化,即出現生態位間的合併,而生態位間的合併必然導致該生態位上的品牌所有者間的進一步兼併。由於此時在生態位上只有少數幾個優質品牌,這種合併也必然是常說的強強合併,這種進一步的合併直到品牌種群內剩下極少數幾個知名品牌為止。

  3.品牌種群的合作與長期共存過程

  當品牌種群一步演化時,由於此時的集中度非常高,可能已經出現壟斷。因此,更進一步的合併就會受到法律的限制,更進一步的合併有時是不可能的。此時,可能會出現少數幾個生態位之間的滲透,進而生態位的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即出現大的知名品牌企業之間的聯盟,以謀求雙贏或者共同發展,進入共存共生階段。例如,全球化汽車聯盟、電信聯盟、製藥聯盟和航空聯盟等,全球大的知名品牌企業幾乎都與競爭對手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聯盟。由於大的知名品牌企業聯盟共同投資R&D,無論是漸進的改進創新還是突破性的創新大都出自這些大的知名品牌企業聯盟之手,這些大的知名品牌企業聯盟左右了行業的發展方向。近40年來美國國內汽車生產企業數量一直保持穩定變化,同樣目前我國家電行業僅僅有少數幾家知名品牌企業存在。品牌種群的演化規律如圖5所示。
Image:品牌种群演化过程.jpg

品牌種群的協同進化[2]

  根據達爾文生的存競爭理論,在自然界無論是種群內部各個個體之間還是各個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的確存在競爭問題。但是,在群落生態系統中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基本原理,即在生態系統的進化中,負相互作用不斷減少,而正作用卻趨於增加,從而緩和了種群的生存壓力。在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因數補償效應,即生物種群間通過相互調節來共同適應環境的變化,其機制是通過生物之間功能的互補和替代作用以恢復或者提高環境的整體水平,也就是說生態系統的進化是種群的協同進化。一個種群的進化可能會改變作用於其他種群的壓力,從而引起其他種群適應性改變,而這種改變將會引起相關種群的進一步改變。因此,兩個或者更多的種群進化常常是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進化系統。

  根據協同理論(哈肯,1976),在系統進化過程中,系統內部要素以及相互之間存在著協同行為,認為一個生物群落是在一個短時間內作為一個整體一起進化。生物群落作為一個整體,較短時期內的迅速演化,被漫長的、物種演化速度較緩慢的穩定時期隔開。生物集中迅速演化的時間要小於穩定時期的10%,在劇烈演化的短時期內會有70%的物種從一個地區消失,並從原有物種中進化出新的物種。同時一些從其他地區遷徙來的群落也定居下來。協同理論的實質是生物種群與群落中其他生物種群,在進化中既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又相互協同、相互受益。生物種群之間通過競爭,各自獲得所需資源,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通過協同,相互利用、共同生存、節約資源,以求得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持續發展。

  應該註意到,自然界中許多協同進化的現象往往是從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中逐漸轉化而來的,甚至協同進化本身表現為激烈的競爭。例如,人類祖先最初以獵取野豬、野馬等為食,而在獵取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危險性,後來人類祖先改變了這種方式,把捕獲的野豬、野馬等喂養起來並和它們努力建立一種互惠互利關係,最終使這些野生動物被馴化,為人類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或者狩獵的工具。在自然界掠食者和被掠食者之間的協同進化卻表現為劇烈的競爭,掠食者為了捕食而進化出獨特捕食功能,被掠食者為了逃避掠食者而進化出獨特的生存本領,在掠食者與被掠食者劇烈的競爭過程中兩者同時得到協同進化。

  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茨森認為,系統公司、團體和家庭內行為都是協同進化行為,協同進化是一個比競爭合作更為重要的概念。在品牌群落中也是如此,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品牌創新越來越難。許多企業通常的做法是模仿別人的品牌,然後進行同質化的競爭,這樣是必造成品牌種群之間的惡性競爭和血淋淋的價格戰。由於單一品牌沒有定價能力,勝者只能維持微薄的利潤,敗者只有出局。長期勢均力敵的爭鬥,結果只會使自己資源枯竭,難於應付下一輪的競爭和創新。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技術研發的難度和資金投入的規模在日益增加,而對品牌的市場反應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由於品牌自身資源的有限性,同時技術研髮結果的不確定性,導致任何單一品牌都很難非常迅速地響應市場的變化。正是由於技術進步和研髮結果的不確定性加恩了品牌間的競爭,而競爭的激烈導致品牌間希望通過某種程度的合作來加強自身的競爭實力,以實現協同進化。另一方面,由於顧客需求日益複雜化、離散化,要想建立一個有利可圖的“盈利行業”,在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並樹立穩固的優勢地位,就不得不與其他品牌、甚至是過去的競爭對手合作,共同激發消費需求,共同開發市場,甚至共同防禦替代品牌的威脅,從而實現各有側重,各有特長的特色經營。

  正是在複雜、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品牌通過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資源共用來尋求競爭優勢已成為一種趨勢,世界已進入利益共用的合作競爭時代。眾多國際著名品牌都認為,衡量一個品牌在行業中是否處於領導地位的標準之一,就是看該品牌是開放式經營還是封閉式運轉。許多有遠見的品牌管理者也認識到,只有協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品牌自身優勢。當然,品牌的協同並不會憑空產生,只有經過惡性競爭之後,才能感悟到協同競爭的重要性。因此,協同競爭觀已經成為許多品牌的戰略新意境。

  1.不同類型品牌群落間的協同進化

  不同類型品牌群落是指品牌種群中的成員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雙方能夠相互協同與合作,優勢互補,但又不如具有營銷網路或者特定的採購戰略聯盟那樣協同流暢。~般來講,這種協同與合作的品牌生態群落,其品牌產品具有關聯性與互補性。

  最典型的案例英特爾公司和電腦製造商之間的協同與合作。在1989年以前,CPU晶元製造商直接向電腦製造商和電腦設計工程師們推銷產品,而不直接面對最終的消費者。由於晶元在個人電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特爾公司的營銷部經理Dennis Carter決定公司有必要採取更好的方式與最終消費者溝通。Dennis Carter努力想找到一種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但在兩年的時間里,公司嘗試在CPU系列產品上採用傳統的“傘形”標識時卻遇到了困難。

  在386和486的商標保護戰失利後,Dennis Carter提出使用“英特爾芯”的標識。這種品牌合作的方案很快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開始是電腦製造商,後來消費者也非常認同。由英特爾公司分擔營銷資金,戴爾公司康柏公司等合作者都在廣告中添加了英特爾的標識。由於消費者對晶元品牌認同,也希望電腦使用英特爾晶元,這樣的合作令電腦製造商們得益匪淺。到目前為止,2700個被授權使用“英特爾的芯”標識的電腦製造商在這個廣告宣傳項目上已經花費了70億美元。

  這種要素組合的品牌合作,成功的關鍵是要素必須非常獨特,要麼是得到保護的專利產品,如NutraSweet(糖類代用品,不含卡路里和萊卡);要麼是占有絕對優勢的品牌,如曼越菊市場中的優鮮沛公司(ocean Spray)。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存在,即使現在大多數包裝上已不再標明使用的NutaSweet,NutraSweet依然是眾多產品的組成成分。

  2.相同類型品牌群落間的協同進化

  生物的捕食活動對於捕食者被捕食者都是一種強有力自然選擇過程:捕食者者為了獲得食物必須捕獲獵物,而被捕食者為了生存就必須具有逃避捕食者追趕的能力。獅子為了捕獲羚羊就要比羚羊跑得更快,而另一方面,羚羊為了不被捕食就要比獅子跑得還要快。這樣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每一個進化都會作為一種進化的動力施加於對方,從而促使對方也發生相應的進化,最終導致整個系統的協同進化。

  相同類型品牌群落間的協同進化,從價值鏈角度看,品牌向下游延伸到營銷網路和顧客,並且平行擴張到互補性產品的生產商品牌,以及知識、技術或共同投入聯繫起來的其他品牌。在同一條價值鏈上,一個品牌的進化可能會改變作用於其他品牌的選擇壓力,從而引起相關品牌的進化,而這種變化又將引起另一關聯品牌的進化。故此,兩個或多個品牌的自身進化常常相互影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互相作用的協同進化價值鏈,包括供應者、投資者、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競爭者、互補者和相關的政府機構等。還可以通過選擇與自身形象和品牌定位一致的上下游廠商,進行業務合作、廣告合作、聯合傳播等協同運作活動。在消費者的認知領域內建立一個強大的“品牌集合”,從而實現業務的共贏和品牌的延展。

  價值鏈協同進化模式的成功在於它有效地整合了整個價值鏈,從上游的原料供應者到中游的產品生產者再到下游的產品銷售者,層層相關。每個環節都是合作的關係,從而使每部分都能相互依靠,向更大規模的發展。一個合理、明晰的利潤分配模式可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這樣一個各方得益的模式使得鏈條上的各方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個品牌,既可以與上游品牌協同進化,也可與下游品牌的協同進化。

  1)與上游品牌協同。由於企業的增值鏈中,供應過程占有較高成本,因此供應鏈的動態互連至關重要。如摩托羅拉公司面對產品市場的無常變化,制訂了一套與供應商共用結果的方案,要求供應商把產品庫存水平保持在要求的最高和最低水平之間。摩托羅拉把自己的信息系統和供應品預期需求信息一起提供給供應商,其實施結果是,摩托羅拉的採購人員減少了30%左右,供應商不需配備人員來分析摩托羅拉的計劃庫存。這些舉措不僅使周轉速度加快,提高了系統的有效性,產品計劃更加詳細,供給系列零部件的供應商降低了成本,而且使摩托羅拉的供應商更好地配置了這些設施資源。

  2)與下游品牌協同。在通信產業中,通信運營商居於產業鏈的上游,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處於上游的通信運營商必須與下游的通信企業緊密的合作才能夠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中國聯通為了推動CDMA的產業化,通過大規模採購下游手機廠商的CDMA手機來扶持手機製造商,持續半年的“預存話費送手機”活動大大促進了消費者對CDMA的認同。

  3)相同類型品牌群落間的協同進化。從戰略聯盟角度看,在現代市場競爭態勢的推動下,全球化的現實和發揮核心競爭力的要求刺激了品牌的合作,特別是國際品牌合作的深層次發展。其潛在資源在垂直方向上的合作,在整體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基於品牌價值鏈的品牌聯盟。品牌聯盟是依靠品牌、商標、信譽等現代知識經濟為特征的經營模式,是協同進化最徹底地表現形式。其主要表現為企業通過有選擇地與其上下游品牌企業分享和交換控制權、股權、資源、進入市場的機會、信息和技術等形成的特定協作關係。聯盟內部在生產銷售管理等方面密切合作,對外則統一口徑,加大競爭力度。企業藉助知名品牌,建立廣泛市場的同盟體,實現共同開發市場,共同分享市場利益。企業還可以藉助品牌,將製造生產轉移給更具專業化生產能力的企業來完成,能用更多的精力從事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市場開拓

  聯盟內各個合作者分享特定的行業資質,同時也相互開放在先前不可能獲得的顧客資源。例如,雅虎和SBC通訊進行的品牌合作,使分享的價值鏈更短、更強大。這項交易將雅虎的品牌、高速的網路門戶服務和SBC的電話網路、技術優勢整合起來,共同開發數據網路市場,配合了雅虎公司的新戰略,使利潤來源多元化,降低對廣告收入的依賴。雅虎計劃在近幾年內將用戶數量擴大20倍,從50萬到1000萬,其中和SBC等進行品牌合作所帶來的用戶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品牌生命周期品牌生態系統的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如品牌的生命本質,品牌生命周期的本質,品牌與環境作用的機理,品牌個體生命基因構成及變異,品牌群落共存、共生、協調進化的機理,品牌生態位的計測,品牌生態系統閾值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品牌的生存能力評價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實證研究,等等。

品牌種群生態分析

品牌種群生態系統[1]

  由於歷史文化、區域地理環境以及資源稟賦等環境條件的不同,受產業集聚效應的影響,特定區域內簇生了一些獨特的產業產業集群,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品牌、產業品牌和產業集群品牌。在產業價值鏈上,不同的品牌占據不同的市場定位,並利用產業資源中的不同資源要素,對生產與消費空間進行分割、嵌入與占領,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協作,既分層又具有整體功能的品牌生態系統,即品牌種群生態系統。

  品牌種群生態系統的發展態勢通常用品牌種群密度和品牌生態位兩個指標描述。品牌種群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區域面積內或市場容量中的品牌數量。由於品牌種群數量經常變動,我們也可以用品牌出生率、品牌死亡率、外來品牌進入率和本土品牌遷出率來表示。品牌種群密度可以反映特定區域內一個產業或產業集群發展的快慢;品牌出生率和品牌死亡率可以反映產業或產業集群品牌的競爭程度;外來品牌進入率和本土品牌遷出率可以反映區域內產業或產業集群對非本土企業的吸引力和該區域人文環境的開放程度,並決定品牌種群發展速度的快慢。

  品牌生態位是指品牌在其生存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和所利用的市場資源綜合狀態,是品牌生存條件的總集合體。品牌生態位可以反映一個品牌在種群內所占據的位置,表述品牌種群中的品牌差異程度。品牌生態位越寬,可利用的市場資源種類就越多,品牌延伸度就越大,影響力也就越廣;品牌生態位越窄,可利用的市場資源種類就越少,品牌專業化程度就越高,差異程度也就越大。

品牌種群生態的特征和運動規律[3]

  生態學中的種群是生活在一定空間內、同屬一個物種的個體的集合。隨著產業分工的日益深化,集群中的企業越來越專註於具有競爭優勢的某一環節,品牌差異化、品牌聚焦化使得集群中的品牌種群分離日漸明顯,特別是供應鏈網路,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大量品牌存在。本文結合品牌特性,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揭示品牌種群生態的特征和運動規律。

  (一)數量特征

  1.品牌相對多度

  Di = Ni / N  (1)

  Di為第i品牌種群的相對多度,Ni為第i品牌種群的品牌數量,N為品牌系統的品牌數量之和。各品牌種群的相對多度大小表明瞭其相對優勢度,較大者將占據產業價值鏈的主導地位。

  2.品牌密度

  品牌密度是種群內的品牌數量與種群內同行業的企業數量之比。它從總量的角度反映了該種群的品牌建設狀況。一般來說,產品差異度越高,則市場拉動下的品牌密度也越高。

  R=n/N  (2)

  種群中的品牌有內生性與外源性之分,所謂內生與外源,就是看是否為集群內“土生土長”的擁有自主產權的品牌。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常常吸引外來品牌的進入,一方面外來品牌可以優化群內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也會給內生品牌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深入瞭解種群的品牌結構,可以把品牌密度再細分成兩個指標:內生性品牌密度與外源性品牌密度,並且二者應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比例過低,會嚴重削弱內生性品牌的發展,帶來集群根植性的缺失,而過高則反映了產業集群缺乏對非本土企業的吸引力,如進入壁壘高、缺少開放的人文環境等,可能會由於缺少與其他區域優秀思想、文化的直接碰撞和新鮮血液的補充,而導致持續創新能力的不足。

  3.品牌集中度

  CR_n=\sum_{i=1}^n S_i    (3)

  Si是第i個知名品牌的市場份額。

  種群的品牌集中度是種內n個最知名品牌的市場份額之和,為了便於統計分析,避免數據重疊,應只計算本地產出的市場份額。通過大量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國內外大多數產業集群的品牌發展歷史有相似之處,就是沿著從無到有、從分散到集中的路徑演化的。品牌集中度反映了帶動性品牌的資源整合能力。產業集群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並非均勻,一方面,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品牌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可以減少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抬高企業進入壁壘,於是一部分企業的利潤必然相對較高,市場份額較大。因此如果品牌集中度過低,在技術與管理創新方面集群將缺少帶動性的知名品牌,不利於種群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二)成長路徑

  由於產業集群的生成機理與動力機制不同,不同的產業集群,其品牌的成長路徑差別較大,對於外源型產業集群,品牌入侵是原動力,如東莞的IT製造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加之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東莞成為台資品牌的主要落腳點。而內生型產業集群,如浙江溫州地區的服裝、打火機、低壓電器等產業集群,品牌是伴隨內生性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發育的過程,相對前者,成長相對緩慢。但它們的品牌數量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乃至形成一個種群、群落,大致都經歷了4個時期:開始期、加速期、平穩期、飽和期,只是表現的程度不同而已。在開始期,產業集群初具雛形,企業數目少,沒有或缺乏適宜的品牌生存環境,品牌密度增長緩慢;隨著企業數目的增加,市場空間的擴大,品牌密度增長逐漸加快,進入加速期;而當達到一定密度,品牌競爭非常激烈,部分會被淘汰出局,增長減緩,進入平穩期;由於生存下來的品牌已形成差別優勢,能夠控制一部分市場資源,在已有品牌擠壓下,新品牌也很難插足,品牌數量相對穩定,品牌密度趨近於飽和。

  (三)品牌生態位與行為對策

  品牌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品牌生態位就是一個品牌所占據的空間位置和資源利用狀態,由於從個體到種群都存在生態位與行為選擇問題,本文分別從兩個層次來探討品牌生態位與行為對策問題。

  1.企業品牌生態位與行為對策

  品牌生態位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核心,只有定位清晰,才能在消費者心目中強化品牌個性,進而影響其消費行為。在自然界的長期進化中,生物形成了兩種適應性的生態對策:R對策與K對策。與此相似,為了應對商業競爭,企業會根據自己的經營理念、發展戰略、要素配置確定自己的基本戰略:單品牌或多品牌。前者相當於K對策,一般適應於可預測的穩定的環境,表現為個體大、發育慢、壽命長、存活率高等;後者相當於R對策,表現為高生育力,即每種產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快速發育、個體小、壽命短等。還有一種是當今被大企業廣泛採用的單品牌下的多產品品牌戰略,即家族式的品牌戰略,它融合了二者的各自優勢,在繼承企業的整體和歷史資源的同時,又照顧了日益細分化的市場要求,基本模式是:企業名稱(父品牌)+產品品牌(子品牌)名稱。但是根據其訴求對象的側重點,我們認為它是企業品牌而非產品品牌,因為隨著技術和市場的變化,與特定產品相聯繫的子品牌可能被淘汰,但是企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卻不斷沉澱、積累,企業形象也得以不斷豐富、完善,因此,我們仍把它歸類為企業品牌,從戰略層面上看,仍屬於單品牌戰略。這兩種戰略並無優劣之分,成功的關鍵在於深刻把握出產業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善於整合企業內外資源,積極開展品牌創新。

  2.品牌種群生態位與行為對策

  產業集群中的需求空間呈層次化、多樣化,產業分工促進了種群分離,一個完善的供應鏈網路,品牌種群的生態位是很少重疊的,如東莞的IT製造集群,產品具有互補效應,品牌種群之間主要是合作互利的關係,競爭主要在同一種群內部展開;而產品競爭網路,品牌種群生態位是高度重疊的,為了避免激烈的競爭,他們必鬚髮展新的品牌子種群,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也為新品牌子種群的誕生提供了條件,如佛山陶瓷,目前已經形成南莊建築陶瓷和石灣藝術陶瓷兩大子種群。還有一些分工不甚發達尚處於演化之中的產業集群則介於二者之間,品牌種群之間既有分離又有重疊,競爭與合作關係比較複雜,在品牌博弈中,如果聚焦型品牌戰略取得競爭優勢,則該集群會向供應鏈網路演化,如果通過前向或後向整合的泛化型品牌戰略占據市場優勢,則該集群會向產品競爭網路演化,因此品牌的行為與策略是不確定的。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郭偉著.第七章 品牌價值實現 品牌價值管理 中國品牌的困境與出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
  2. 2.0 2.1 韓福榮編著.第七章 品牌生命周期 質量生態學.科學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3. 黃喜忠,楊建梅.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Gaoshan2013,Mis铭,Lin,寒曦,Tracy,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品牌種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