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利率市場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錄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也叫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是一個過程,或進程。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是指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的定義

   利率市場化是什麼?即是:利率市場化的定義。有幾種說法:

  1.利率市場化,指的是政府放開對存貸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對銀行存貸利差的保護,以供求關係來決定市場的資金價格。[1]

  2.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行決定利率的過程。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如果市場競爭充分,則任何單一的市場主體都不能成為利率的單方面決定者。

  3.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4.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

利率市場化的特征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利率運行機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隨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

  利率市場化後,政府解除對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資金供求,並通過價格機制以達到資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縱觀世界各國利率體制的改革趨勢,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場利率轉換,其特點是逐步放鬆乃至取消存貸款利率的最高限額,促使利率按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資金供求關係確定,當市場上資金供大於求時,利率下跌;當市場上資金求大於供時,利率上漲。

  2.利率由中央銀行間接進行調控。

  間接調控一般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所普遍採用,其運行的基礎是具有較強內部制約機制的自由企業制度,市場價格體系和市場利率形成機制。在市場利率下,利率由資金供求關係決定,商業銀行可以自主決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銀行通過間接調控的方式影響全社會各種利率水平。中央銀行利用基準利率來調控全社會各種利率,並由此來決定社會基礎貨幣量。

利率市場化的條件

  首先,要有一個公平、統一、公開的充分競爭的資金市場

  其次,資金市場參與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資金流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主要通過財政政策來實現。

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步驟

  首先,在發展和完善貨幣市場的同時進行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即推進貨幣市場的發展和統一,促進市場化利率信號的形成,形成比較完善的銀行間市場利率體系

  同時,跟蹤市場利率及時調整貸款利率,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在此基礎上,逐步放開對整個貸款利率的管制。

  最後,推進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逐步擴大存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利率市場化的意義

  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在於促進金融創新,金融市場主體充分而賦有競爭意識,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得到創新帶來的好處。

  從微觀講,利率市場化後,可以提高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使資金流動合理化、效益化,從總體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門、行業歧視,使利率充分反應資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與結構與信用風險緊密聯繫。巨集觀方面,市場化的利率在動員儲蓄和儲蓄轉化投資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融資工具品種齊全、結構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賦有法律和經濟手段監管體制;同時,利率市場化將有利於中央銀行對金融市場間接調控機制的形成,對完善金融體制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市場經濟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商品的價格放開,利率作為特殊商品——資金的價格也必須放開。這是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2.能夠促使銀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開也是銀行之間競爭的需要

  因為如果利率不放開,那麼各銀行的利率就差不多,這樣,競爭就不夠充分,銀行的發展就難以做到優勝劣汰,這就等於保護了落後。利率放開後,銀行就會面臨著存貸款利率競爭的巨大壓力,這時,如果銀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銀行的利潤水平就低,銀行在存貸款利率的競爭上就會處於不利的地位。到那時,利潤水平高的銀行就可以通過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來吸引貸款戶;利潤水平低的銀行就會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它也採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的辦法,由於沒有利潤支撐,生存都將困難,如果存貸款利率不動,那麼就會失去客戶。

  3.客戶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

  利率放開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能夠讓廣大客戶得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優質的服務。

利率市場化的內容

  一般而言,利率市場化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二是中央銀行通過間接調控的方式影響市場利率

  1.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商業銀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於一身,根據以同業拆借利率為代表的市場利率、本行資金需求、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成本結構風險結構的匹配情況等因素,靈活調整本行利率政策,達到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爭取最大盈利的目的。

  就存款利率的確定而言,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應完全由銀行自主決定。實行盯住同業拆借利率上下浮動的辦法。商業銀行結合本行在當地市場占有的位置和競爭優勢,根據每天本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匹配情況、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分析本行的資金需求,確定在同業拆借利率基礎上的浮動幅度,調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檔次的具體利率水平。一般大額、長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業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時期還高於拆借利率;小額、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於同業拆借利率水平。

  從貸款利率的確定方面來看,商業銀行的各項貸款利率應在中央銀行規定的上下限內,圍繞基礎利率浮動。商業銀行確定浮動幅度,一般根據同業拆借利率的變化趨勢、貸款質量、期限、風險、所投行業的發展前景及與客戶的信用關係因素確定。

  2.中央銀行間接調控利率。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中央銀行不是直接管理商業銀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實行間接調控政策,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本行的利率。但是為了防止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利用壟斷地位而破壞市場利率有序、均衡地運行,中央銀行應保留對存款利率上限、基礎貸款利率或最優惠貸款利率的視窗指導權。同時,中央銀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業務間接調控貨幣市場資金供求的方式,調控同業拆借利率,並由此影響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

  中央銀行應經常分析同業拆借利率的變動情況及其變化的原因,同時分析其他客觀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趨勢、預測市場利率變化趨勢和貨幣供應情況的變化,檢查其是否滿足貨幣政策的需要。對可能出現不符合貨幣政策目標的發展趨勢,央行要提前、及時地制定利率調控策略。由於利率政策具有信號作用和遲滯效應,同時是一個間接調控的杠桿,因此,中央銀行應小幅多次調整基準利率,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調控同業拆借利率,由此影響全社會的各種利率水平。

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基礎[1]

  愛德華·肖金融抑制麥金農金融深化理論是利率市場化的理論基礎。愛德華·肖的金融抑制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扭曲造成了資本利用效率的低下,並抑制了經濟的增長。由於資金價格受到了行政性的壓低,一方面金融體系吸收國內儲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資金供給不足,另一方面,過低的利率又刺激了企業對於資金的過度需求,從而造成資金需求遠遠大於資金供給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形成了資金分配的固化,弱勢的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資金,被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由於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眾多中小企業難以跨入金融市場門檻,只能轉而尋求內部融資的方式來實現資本積累,但實際利率過低又導致其資本增長艱難而緩慢,最終拉低了經濟的增速。

  麥金農的金融深化理論認為,金融改革應該減少人為因素對金融的影響,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在資金分配方面的功能,從而獲得收入效應、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就業效應和分配效應,消除金融抑制並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核心就在於放開金融資產價格尤其是利率和匯率價格的管制,使金融資產價格真實地反映供求關係。

國外利率市場化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國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踐主要依據愛德華·肖和麥金農的“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即利率管制導致金融抑制,導致利率遠遠低於市場均衡水平,資金將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機構與企業行為將會發生扭曲。但金融危機表明,國外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捉襟見肘,有些經濟學家指出經濟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的均衡系統,更像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在對電腦行業的研究中發現了收益遞減規律——經濟系統會存在遠離平衡的狀態)。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大銀行競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甚至出現存貸款利率倒掛現象。小銀行難以招架,或被大銀行吞併,或破產倒閉。這也說明瞭利率市場化符合收益遞減規律,使得大銀行日益強大,小銀行紛紛破產。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在調查的44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有近一半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如東南亞、拉美地區、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擴大了銀行的投資渠道和領域,為追逐高利潤,銀行的冒險性和投機性增強,紛紛將資金投向高風險資產,自由資本占總資產比率不斷下降。尤其是泡沫經濟時期,銀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後,股市、房地產價格暴跌,銀行壞賬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但其利率市場化卻是在國內經濟不穩定背景下展開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開始了部分利率市場化的嘗試,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率先市場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1975年,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啟動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場化,除了儲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開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場化。但利率市場化並未有效緩解阿根廷國內通脹率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經濟金融的波動性。改革實施後,阿根廷國內利率迅速上升,利差進一步放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熱情高漲,國內資金供不應求,資金需求者轉向利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倒閉,最終導致債務危機,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紀90年代初放棄了利率市場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機也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存在較大問題,因此中國絕對不能照搬照抄。

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自由化的關係

  (1)利率市場化是國內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和關鍵環節。

  愛德華·肖認為“金融短淺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資產實際收益率(利率)受到扭曲的後果”,並認為“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放鬆實際利率的管制”,也就是利率由市場機制決定。從各國的實踐來看,利率市場化都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中心環節,而且多是把放鬆利率管制作為整個金融改革的先導。

  (2)利率市場化往往與國內金融自由化的其它措施聯繫在一起

  一方面,對金融管制包括許多方面,如利率管制、高存款準備金率、金融市場準入限制、金融機構國有化以及信貸流向和信貸規模控制,這些方面有機地聯繫為一體,因此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孤立的過程,而往往與降低強制性的存款準備和銀行進入限制,減少政府對信貸分配決策的干預,並對銀行和保險公司進行私有化,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並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相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利率市場化必須在特定的金融環境下進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是市場利率發現和形成的重要場所,是貨幣當局對利率進行間接調控的重要渠道;而減少對金融機構的干預和加強金融市場的競爭是保證有效形成市場利率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金融管制的目的是向財政赤字進行融資,或向優先發展行業提供發展資金併進行利息補貼,因此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還往往伴隨著財政稅收改革,如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立、國債市場的建立和財政赤字的減少。

  從南韓的利率市場化來看,1961年南韓確立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隨之對經濟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干預。與之相對應,政府全面、直接地管制金融系統,以實現對資源動員和配置的全面控制

  對金融機構進行國有化和重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被國有化,建立起各種專業銀行來支持特定的行業發展,並通過指導商業銀行購買南韓發展銀行發行的長期債券,向南韓發展銀行擔保的企業放款來為長期政策性貸款融資。

  將貨幣政策的權力轉移到財政部,使得政府可以通過高能貨幣來為發展計划進行融資

  此外,通過給出口企業提供優惠利率來實行出口信貸計劃。南韓政府還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指導來說服銀行給出口商提供固定資產貸款流動資金貸款

  南韓的利率市場化是與金融自由化相互聯繫在一起的。1981-1983年,南韓全部五家政府所有的商業銀行都進行了私有化,同時批准兩家新的商業銀行,特別是1982年後,批准建立了許多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分支機構,並允許所有金融機構引入相同的金融工具。1982年,廢除了加於全國性商業銀行之上的信貸限額,並開始減少對優先部門的指令性貸款。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在1982年降低了一般貸款利率與優惠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並取消了一些優惠利率;1984年,允許銀行對信貸風險進行分類,用利率的波動幅度來代替貸款利率上限;1986年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利率提高到高於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並於1991年宣佈一個實行利率總體自由化的四階段計劃。

  因此,南韓的利率市場化是與放鬆金融市場準入限制、減少或取消政府對銀行信貸流向和限額的控制等金融自由化措施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是整體金融自由化的一部分。

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和促發因素[1]

  利率市場化,指的是政府放開對存貸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對銀行存貸利差的保護,以供求關係來決定市場的資金價格。提及利率市場化,首先需要瞭解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形成背景以及國際上完成利率市場化各國家的歷史經驗。

  1、金融抑制雖有利金融穩定但代價是犧牲存款者的利益和削弱同業競爭。

  二戰以後,世界各國普遍採用利率管制的金融抑制政策,通過規定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方式來使得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於通過行政方式壓低資金成本以推動經濟的增長,戰後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均藉助於對利率的管制。此外,對利率進行管制的另一層目的在於通過限制競爭來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如美國的Q條例以及日本的《臨時利率調整法》,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範圍做出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銀行大量持有低利率的資產,並能通過不斷吸收低成本的負債來鎖定自身收益,這種做法雖然提高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但卻是以犧牲存款者的利益和削弱同業競爭為代價的。

  2、美歐、日韓的漸進模式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借鑒基礎。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中東石油危機的發生,各國飽嘗通貨膨脹高企和經濟增長停滯之苦,在此國際環境下,各國政府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市場的擴張性經濟政策,以麥金農的金融深化論和肖的金融抑製為首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逐步成為主流併為各國政府所採納,以此為基礎,各國陸續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這其中,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採取逐步漸進的方式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而以阿根廷、智利為代表的南美國家則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採取了快速放開的激進方式。對於我國而言,由於我國是採取漸進穩行、步步為營的方式來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因此,作為發達國家代表的美國和東亞國家代表的日本等國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尤為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傳統利率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

  利率管理體制通常有兩種較為常見的類型,即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場化。自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的利率管理體制屬於利率管制型,這種管制型的利率管理體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49—1982年間實行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體制以及自1982年至今的有限浮動利率管理體制

  1949—1978年,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相適應,我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一切利率均由國家計劃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1978年以後,我國引入了商品經濟機制,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管理體制,後來進一步明確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利率管制方面也相應調整為有限浮動。這主要表現為從1982年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在對某些特定對象辦理存、貸款業務時,可以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頒佈的相應利率進行有限的上下浮動。

  我國的利率管理體制在本質上是由政府在信貸關係的制度中充當指揮者,絕對或者在較大程度上排斥市場因素對利率的影響,完全根據政府經濟發展意圖而設計和操作的。這種利率管制導致我國利率總體水平偏低、利率結構不合理、差別利率政策不完善、社會借貸資金供求關係不均衡,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弊端:

  (1)利率管制通常包含著壓低利率水平和信用配給制,扭曲了利率的價格調節功能,極易滋生腐敗。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利率的自由波動可以調節資金在不同部門之間和不同企業之間的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資金能運用到最需要的部門和企業。但是,在利率管制條件下,利率的自由浮動被限制了,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低利率通常使得經濟體系內部始終存在著超額資金需求,對超額資金需求又只能採取信用配給制進行調節,以保證有限的資金流向局限在某一範圍內。對資金超額需求與有限配給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金融黑市的產生,這雖然是市場對管制短缺的一種自發反應,但諸多缺乏法律保護的因素決定了它對經濟秩序和社會安定局面的破壞性;而信用配給制並非完全依據政府的產業政策,實際操作中更多的是根據借款者的資金和信譽情況、私人交往或友誼,甚至是憑藉借款者支付的回扣的多少來分配資金流向的,這種資金分配方式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極易加劇社會腐敗現象的產生。這也會導致企業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去爭取優惠的信貸資金而不顧企業內在價值的提高。

  (2)政府對名義利率規定較低的利率水平,雖然會刺激投資增長,但同時也會減少居民儲蓄

  一方面,儲蓄減少,投資來源相應減少,投資規模的擴大必然受影響,從而部分地抵消了低息政策對投資的刺激效果;另一方面,減少的儲蓄有相當一部分進入消費領域,結果形成對消費品過度需求,進而抬高物價,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實際利率比名義利率更低甚至為負值,儲蓄者的收益無形中被剝奪,而這實際上被視為用於對投資者補貼。這樣,理性的投資者會進一步減少儲蓄,用於消費或投資,從而又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3)利率管製造成資金使用的低效率。

  不同企業的生產效率高低不一,對資金成本的承受能力也大小不一。

  效率較高的企業,對資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較強;效率較低的企業,對資金成本的承受能力較弱。對於相對較高的利率,效率高的企業可以借貸資金,而效率低的企業則無法承受,只能縮小生產規模甚至被淘汰出局。所以,利率對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效率有一個篩選功能,從而保證資金在既定技術條件下被有效使用。但是,當利率受管制而處於較低水平時,投資者的融資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來無力借貸的低效率企業也有能力借貸和使用資金。低利率使有能力借貸資金的範圍擴大到效率較低的企業,即資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時,低利率還會誘使企業傾向於多使用資金,少使用勞動力,即以資金要素替代勞動力要素,而勞動力要素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遠比資金要素充裕,由此將帶來整個經濟體系效率的損失。

  (4)利率管制阻礙了企業創新和經濟活力

  對利率的全方位管制使得處於借貸資金供給方的金融機構不能自由建立內部風險規避機制,難以在金融產品設計定價環節實現低風險和流動性的經營目的。面臨拖欠貸款的道德風險,收益的高不確定性以及難以預料的通貨膨脹,極度低的貸款利率上限強化了金融機構逃避風險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新創立企業和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新型企業由於缺乏信譽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企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支持,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另外,由於政府的直接干預,在存貸利差極小的情況下,各個金融機構只能為儲蓄者提供很少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既無法滿足資產持有者的各種利率風險偏好,又缺乏剩餘的競爭因素來強化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結果造成金融機構的近乎壟斷狀態,金融服務成本居高不下,而社會總福利則因此而下降。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的實踐應該說在我國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 1998年9月放開了政策性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兩次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
  • 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匯貸款的利率。改革中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 2002年初,在八個縣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50%擴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 從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政府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顯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場化改革力度的決心。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9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率市場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113.185.* 在 2010年12月25日 21:51 發表

太複雜,看不明白

回複評論
董昊辰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09:21 發表

我想問下,利率沒有市場化有什麼弊端?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10:27 發表

113.113.185.* 在 2010年12月25日 21:51 發表

太複雜,看不明白

添加了部分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10:27 發表

董昊辰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09:21 發表

我想問下,利率沒有市場化有什麼弊端?

添加了部分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複評論
118.113.42.* 在 2011年2月17日 13:13 發表

非常好的總結,簡明扼要,邏輯清晰。感謝各位無私的奉獻。

回複評論
yeshenghua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6月25日 13:18 發表

應該資本是特殊的商品,利率也應該自由化吧!文主百忙一疏啊!

回複評論
Yixi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6月27日 11:51 發表

yeshenghua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6月25日 13:18 發表

應該資本是特殊的商品,利率也應該自由化吧!文主百忙一疏啊!

您好,請問你指的是那一句呢,謝謝您的參與!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只要通過網頁右上角的創建新帳號,創建用戶名後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哦!~

回複評論
222.240.193.* 在 2012年1月19日 15:52 發表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10:27 發表

添加了部分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那就是資金壟斷吧!

回複評論
221.238.197.* 在 2012年3月20日 20:44 發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回複評論
111.72.99.* 在 2013年6月28日 20:31 發表

從極左跳到極右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17日 14:16 發表

社麽是利率市場化?

從詞義上分析:

利率市場化,也叫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是一個過程。市場化,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都是名詞轉動詞。四個現代化,是改革開放的內容,是個過程。

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是指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結果。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17日 14:51 發表

總之,利率市場化的定義不能只局限於兩個人的理論基礎。作為利率市場化得內涵的

背景知識放到最後並不違反邏輯。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17日 15:12 發表

如果放到前面的話,作為子目錄較為合適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17日 15:33 發表

利率市場化,也叫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是一個過程,或進程。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是指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結果。

是對利率市場化這個符號本身,詞義上的解釋。還不是符號的定義。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0月17日 17:00 發表

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註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註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1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中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政府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回複評論
WangyahuiABC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月14日 22:22 發表

董昊辰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7日 09:21 發表

我想問下,利率沒有市場化有什麼弊端?

建議參考金融抑制

回複評論
HardeN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8月16日 08:04 發表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的作者寫反了?

回複評論
Mis铭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8月16日 14:53 發表

HardeN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8月16日 08:04 發表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的作者寫反了?

確實反了,已改

回複評論
M id 786fc8315c0556c3066bbd09939260a9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8月25日 08:27 發表

可以 終於搞清楚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