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環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金融環境(Financial Environment)
目錄 |
金融環境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的金融體制和制度下,影響經濟主體活動的各種要素的集合。
金融環境的問題[1]
(一)從外部環境看,主要體現在三個“度”,即社會信用程度、政府支持力度、司法執行難度
1.社會信用程度低,誠信意識差。過去的實踐已證明,一個地區的信用程度越低,誠信意識越差,經濟發展速度就越慢,銀行的不良資產就越高,反之則相反。
2.對金融支持的小。對金融的支持包括:不幹預銀行放貸和收貸;採取措施製裁不守信用者;逃廢銀行債務;組織司法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幫助銀行清收不良資產;給銀行優惠政策處置抵債資產等。
3.法制環境差,司法難度大。近年來,銀行在清收不良資產過程中,大部分採取了依法清欠,但效果不佳。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得不到意想的效果往往是打贏了官司卻輸了錢。由於司法部門的威懾力不強,在客觀上還助長了失信行為的蔓延。
(二)從內部環境看,主要是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貸款“三查”不到位,金融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1.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個別人有瀆職、失職行為。
3.工作主動性差,金融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儘快解決上述的問題,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商業銀行的貸款權之所以上收,主要是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解決了存在的問題,貸款權自然就會下放,地方經濟發展就有了充足的資金。
構建和諧環境的意義[1]
構建和諧金融環境,是新形式下加強金融巨集觀調控,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其一,它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如果說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條件,那麼構建和諧金融環境就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經濟基礎。
其二,構建和諧金融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和取得的巨大表明,沒有良好的金融環境,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就難以持續協調發展。
其三,構建和諧金融環境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構建和諧金融環境必須以科學發展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政府、銀行、企業及社會各個層面作用,大力打造誠實守信的社會體系,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做大做強金融產業,促進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構建和諧金融環境的途徑[1]
(一)鞏固經濟基礎
良好的經濟環境是充分發揮金融體系功能,實現與金融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金融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銀行業是金融業的主體,是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業擁有的資產是證券業和保險業的6倍多,融資比重占國內融資的90%以上,毋庸置疑,銀行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至關重要。反過來,銀行業的健康發展亦離不開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銀行業積累了巨額資產,改革開放20 多年的成就已證明瞭這一點;但經濟的轉軌、金融環境的惡化,也使銀行業承擔了大量改革成本,有資料展示,2003—2005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形成原因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造成的占20%多,而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占近8 0%,金融生態環境最差地區和最好地區不良資產比率相差達10倍之多。金融也是經濟的助推器和晴雨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流動取決於金融生態,金融生態好,就有更多的信貸資金向這裡流動,形成資金聚集的“窪地效應”,反之,就會引發資金外流,削弱經濟的競爭力。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促進經濟和諧健康發展,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更好地發揮金融融通資金、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二)打造誠信環境
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輿論部門加大宣傳力度。讓守信光榮、失信可恥成為人們的共識。對守信者除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外,金融部門可以對守信者簡化貸款手續,實行優惠利率,適當增加授信額度,並保證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及時到位。對失信者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或個人,要向社會公開曝光,併列入黑名單。各家銀行對列入黑名單者不給貸款,不給開戶,不給結算。用此辦法促使失信者主動守信,守信後可同樣享受守信者的待遇。
(三)構建良好的法制環境保證。
要不斷完善各項金融法律法規,儘快制定能夠保護銀行業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司法部門要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加大威懾力度。對失信者的製裁更嚴厲些,讓失信者付出的代價更沉重些,儘量減少銀行的損失。讓失信者嘗到失信的苦頭,早日成為信者。
(四)強化管理,改善銀行內部經營環境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銀行改革的目標,也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考核機制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嚴格等問題較為普遍,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突出,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對地方小企業發展支持力度不夠,農村金融服務單一和弱化等等,嚴重地制約著銀行業經濟核心作用的發揮。因此,必須加快銀行業自身的市場化改革步伐,建立科學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明晰產權關係,構建有效的內控機制,使銀行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落實依法經營理念,合法經營,審慎經營,使銀行成為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的排頭兵和受益者;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合理進行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促進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支持和三農經濟的扶持;利用有關政策,特別是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活化不良資產。
要健全內部管理機制,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責任明確,任務落實,按貸款額度和貸款質量實施獎懲機制;加強對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對瀆職、失職人員要嚴厲處罰。必須堅持貸款“三查”制度,不斷提高貸款質量;積極拓展信貸市場,不斷增強服務功能,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力度,做好風險防範和預警工作。
解決落後金融環境的措施[2]
面對我國落後的融資模式,我國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一.建立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
金融是市場經濟融資體系的基礎和主體,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發展生產力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金融的融資功能, 通過嚴格的信用 權責約束機制,高效率地優化資源配置和利用,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經驗證明,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以健全、完善的金融體係為支撐。前蘇聯為什麼解體? 金融落後是一個重要方面。儘管他們在鋼鐵、能源、交通等物質生產力方面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落後的金融體系不能有效地動員和配置全社會的資源, 經濟效率低下,國民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現代經濟的競爭,也是金融的競爭,是金融制度 的競爭。在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建設一個強大、高效、 穩 健的金融體系, 關係到我國金融和經濟的安全、穩定,關係到經濟發 展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我國辦好金融的關鍵, 是要認清信用缺損帶來的危害,提高對金融的認知,遵循三種融資發展規律,按照國際標準,明確辦好金 融的目標。 現階段,要在發揮財政融資作用和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同時, 完善信貸融資和證券融資,建立起新的融資基礎和框架,持續支 持經濟發展。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一些基本的金融機構, 應該說我國的金融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 金融業發展還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不良資產比例仍然較高, 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還遠未形成, 金融業無論是在競爭水平和服務效率上都趨於較低的水平。因而如何建立比較完善的股票, 證券等金融市場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具體可以採取如下幾點措施:
1.是健全國家巨集觀調控體系, 加強和改善巨集觀調控。 綜合運用 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適時調控基礎貨幣, 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在日常流動性管理和引導市場利率中的作用。
2.是深化金融企業改革, 促進金融企業健康發展。 推進國有商 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通過明確目標責任、建立考核機制、 上市等手 段, 促進其轉換經營機制,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 使政策性銀行轉變為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上可持續、有競爭力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3.是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 鼓勵金融創新。 協調發展各個層次 的金融市場 , 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 完善市場功能, 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完善金融資產結構。
4.是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建立以資本充足率監管為核心的監管體系,防範金融機構風險資產的過度擴張。強 化對金融風險的及時校正機制。
5.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改善金融生態。金融生態指金融業運 行的外部環境, 如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
6.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為了增強股權約束功能,在我國應大 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為改變持股主體分散的狀況,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培育現有的機構投資者, 使之真正體現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特點。而且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同時, 引導機構投資者的行為, 使之真正起 到提高市場效率, 優化資源配置, 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
7.強化銀行的債權約束。首先,要建立強有力的償債保障機制。近些年, 隨著銀行不良債權的增加,銀行強化了抵押與擔保、債務期限和債務資金的用途等事前保障機制,這對增強債務的安全性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但事後保障機制也不能忽視,建立有效的事後保障機制,加強破產清算與重組的組織工作,重視清算的作用,對於企業控制者通過價格、擔保、虛假業務合同、虛假債務合同、關聯交易等方式欺詐性地轉移企業財產的行為,要對企業責任人和當事者進行財產追索。
二、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
從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如果不改變企業的融資模式, 僅就 法人治理結構的某些內容進行調整和變動,很難達到提高公司治理 效率的目的。 因此, 要以改善企業融資結構作為提高公司治理結構的 突破點。
1.增加企業債券融資的比例,完善債券市場,增加企業債券的流動性。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主要是“ 政府管制型” 的制度 ,要轉變 這種局面,推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由“ 政府管制型” 向“ 市場取向型” 的演進, 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指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思想上, 理順股 票、 國債與企業債券之間的關係, 明確企業債券的主體地位。另一方 面, 借鑒債券市場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 修訂並完善相應法律法規,減少政府對企業債券市場的過多管制,把本該由市場決定和完成的 事情交還給市場。
2.優化股權結構。
首先,降低國有股比例。目前作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國家或國有法人股處於控股地位達 5 4 %。 在國際資本市場上, 作為上市公司主要發起人的企業通常可以用 2 0 %~3 0 %的資本調動、支配 7 0 %~8 0 %的其他資本, 而我國資本市場中國家用6 2 %的國有資本僅調動 3 8 %的社會資本, 這是很大的資源浪費。其次,要對企業的經營者實施股權激勵。上市公司公佈的年報資料顯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 4 0 %零持股,總經理中有2 0 %左右零持股; 即使有的董事、 經理持股, 平均持股量也很低。不可否認,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為數不少是董事長兼總經理) 對公司負有重大的責任,但經營者與眾多股東利益不一致以及決策行為的短期化現象,就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重大問題。學術界認為股權激勵的辦法能使經營者處於類似股東的地位,可以促使他們著眼於股東利益最大化綜合上述我國企業必須既考慮負債帶來的利益,又考慮負債帶來的風險和各種費用。最佳資本結構的確定要在負債帶來的利益和成本之間進行權衡。而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公司首先選擇內部融資, 其次為債券, 最後才是普通股。對融資次序選擇的考慮是基於財務信號和信息不對稱, 在融資偏好次序理論下,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資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