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物質生產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質生產力(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目錄

什麼是物質生產力[1]

  物質生產力即狹義的生產力,是指物質性因素中蘊含的生產物質財富的力量和精神性因素(如科學)中存在的生產物質財富的力量。

  物質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三個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聯、相互匹配而構成的投入產出系統。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是首要的生產力勞動對象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加工改造的對象,包括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和人類加工改造的勞動成果。勞動資料是人們用來影響或加工勞動對象時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其核心要素是作為生產力發展水平重要標誌的生產工具。[2]

物質生產力的判斷標準[2]

  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而言,判斷某一社會制度安排是否公正,主要從四個方面觀察:

  其一,勞動者的物質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具體可以細化為衣、食、住、行、就業等方面是否得到改善。

  其二,人類所利用、開發的勞動對象的範圍是否擴大,效率是否提高。其三,勞動資料,尤其是勞動工具是否得到改進。

  其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者之間的匹配狀況是否合理,是否達到了投入產出的最佳狀態,具體而言體現為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在這四個物質生產力的判斷標準中,其中第一、第四項判斷標準是為人們所熟知、相對直觀、容易計量的標準,也是判斷社會是否公正的主要標準。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關係[3]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既有聯繫,也有區別。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都是人的生產力、社會的生產力。人是自己勞動、生產的結果,是社會生產的前提和產物。因此,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可以看作是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生產力從根本上說,是人的內在的本質力量的發揮,即人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發揮。人的內在的本質力量發揮的過程,就是勞動過程、生產過程。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首要因素、能動因素都是人,人是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根本源泉。勞動資料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延伸或對象化。發電機電子電腦、粒子加速器,不僅僅是一些物,也是人,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勞動對象也是屬人的勞動對象,無論是地下開采的礦石,還是生活中搜集的素材,都能從中看到人,人的勞動、人的汗水、人的本質。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各個要素都能歸結為人的本質力量,歸結為人,它們都是“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個人生產力的總和就構成了社會的生產力,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兩個方面。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又是人的不同方面的生產力,社會的不同領域的生產力。人的生產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有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生產。人作為自然的產物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就要不斷地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用自然來建造自身。為此,他必鬚髮展自己內在的自然力量,人的這種征服自然的力量,就是人的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力從根本上說是人的自然力,是人這種自然的產物保留的、發展了的自然力量。它不是人身體內的自然力量,就是外在自然力的借用、模仿。人把外在的自然力同化為人的自然力,當作本身自然力的延伸、放大。人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從而成為自然的主人。人不僅要保存自身,還要發展自身。他不僅要用自然來建造自身,還能自我建造。他通過創造、享受精神的產品,實現自我建造,自我發展。他的精神生產能力,已不是人的自然的力量,而是自然的人的力量,是真正屬於人的力量。精神為人所獨具,精神生產力為人所獨有。人的精神創造力不是對自然的模仿,自然界並沒有精神的力量。.思維能力、想象力、理解力在任何一個自然物那裡都找不到。精神創造力是人真正超出自然的力量,是人成為人之後所產生的新的力量。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力分屬於不同領域,一個是物質生產領域,一個是精神生產領域。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都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種因素組成,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同。物質勞動者的勞動相對簡單一些,精神勞動者的勞動相對複雜一些。因此,訓練、教育物質勞動者比訓練、教育精神勞動者要相對容易一些,花的代價要少一些。對此,亞當·斯密早就有過論述:“精巧藝術和自由職業的學習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大費用。所以,畫家和雕刻家、律師和醫生的貨幣報酬當然要大得多,而實際上也是如此。”即使是在自動化的物質生產企業里的物質勞動者,他的教育水平也沒有專業的精神勞動者高,物質勞動者的才能和品格因素相比之下也沒有精神勞動者那樣重要。在機械化的企業中,物質勞動者主要是作為機器的操縱者而從事勞動,他的勞動是附屬於整個機器體系的,物質勞動者要遵循機器運行的規律,機器實際上是勞動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勞動者或是作為機器的助手,像是機器的一個部分、一個零件那樣完成機器體系所要求的動作,或者是站在勞動過程之外,作為自動化機器體系的控制者而進行勞動。在這種情況下,他本身才能的高低和勞動品格的狀況雖然也能對勞動過程產生一定影響,但卻不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只有機器的“能力”和“品格”才會起決定作用。在手工勞動者中,勞動者的才能因素和品格因素對於勞動過程的影響要大一些,所以手工勞動曾被馬克思稱為半藝術家式的勞動。但是總的看來,才能和品格的影響,仍沒有精神勞動大。由於精神勞動複雜程度高,所以要求勞動者有高度的才能。理論的創造、藝術的創造,所要求的思維能力和技巧,比包括手工勞動在內的物質勞動都要高。精神勞動創造的是精神產品,所以勞動者的精神狀態、品格對勞動有直接影響。二個人即使熱情不高,也能接線頭或者造零件。在資本家的工廠中,勞動者從事的是異化的雇佣勞動,而不是自覺自由的勞動。他在勞動中不是感到愉快,而是經受折磨。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異化勞動”一章所講的,勞動者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從事精神勞動就不能這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理論熱情、藝術熱情,就不可能創造出理論產品和藝術產品。即使是被雇佣的精神勞動者,對他所研究的理論,他所創造的作品,也要有一定的熱情和興趣。

  物質勞動資料和精神勞動資料也有區別。從構成上講,物質勞動資料不包括精神性手段;精神勞動資料則包括精神性勞動手段。從作用上講,物質勞動資料的作用在於改變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物質勞動資料的一切因素都是為這個目的而服務的;精神勞動資料雖然也能改變對象的物質形態(像藝術生產中的雕刻),但它的主要作用在於改變對象的思想內容、精神形式(如改造一種理論,改變一種藝術形式),並把勞動者的思想、精神、感情通過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物質形態的改變是為精神的物化服務的。物質勞動資料要改變外在的自然;精神勞動資料要用自然的材料表現內在的精神。物質勞動的對象屬於自然;精神勞動把人和社會也當作自己勞動對象的源泉。物質勞動是把自然的直接形態,或者說直接形態的自然,當作自己的勞動對象;精神勞動則是把自然、社會的思想形式、思想材料作為直接加工的對象。

  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不同方面,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物質生產力對於精神生產力有決定性作用。物質生產是精神生產的基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因此,物質生產力決定著精神生產力,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生產者的數量。馬克思指出:“社會為生產小麥i牲畜等所需要的時問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他生產……的時間就越多。”“精神的生產”就包括在“其他生產”之中。滿足生活必需品的物質生產的水平越高,社會能夠從事精神生產的人數就越多。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需要全部從事物質生產來滿足迫切的生活需要,沒有條件形成獨立的精神生產者階層。只是在物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才能提供一定的剩餘產品,使社會上一部分人得以從事獨立的精神生產。但由於提供的剩餘產品還很有限,所以也只可能讓少數人從事精神創造活動。只有在物質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使每個人的勞動時間縮短,“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事精神創造。

  其次,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生產工具的水平。精神生產的物質工具,從筆墨紙硯到望遠鏡、顯微鏡、電子琴、電視、高能粒子加速器、電子電腦、通訊衛星等,都是由物質生產提供的。物質生產力水平愈高,愈能創造出高水平的精神生產工具。如果說第一個望遠鏡是荷蘭米德堡的眼鏡商漢斯·立帕席在手工業勞動的基礎上製造的,那麼射電天文望遠鏡則只能是大工業的產物。原子物理學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要用數萬噸磁鐵和複雜的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附件,以及每秒鐘能抽出幾萬公升空氣的抽真空設備,更是離不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工業。精神生產工具水平的提高,能促進精神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曾指出印刷機的發明是“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電子電腦則是推動現代精神生產的強大杠桿,大大提高了精神生產效率。

  最後,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勞動材料的範圍。精神生產包含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物質生產給精神生產提供了研究事實和創作素材等思想材料。例如,歐洲在“十字軍”遠征以後,方面。

  首先,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生產者的數量。馬克思指出:“社會為生產小麥i牲畜等所需要的時問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他生產……的時間就越多。”“精神的生產”就包括在“其他生產”之中。滿足生活必需品的物質生產的水平越高,社會能夠從事精神生產的人數就越多。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需要全部從事物質生產來滿足迫切的生活需要,沒有條件形成獨立的精神生產者階層。只是在物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才能提供一定的剩餘產品,使社會上一部分人得以從事獨立的精神生產。但由於提供的剩餘產品還很有限,所以也只可能讓少數人從事精神創造活動。只有在物質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使每個人的勞動時間縮短,“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事精神創造。

  其次,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生產工具的水平。精神生產的物質工具,從筆墨紙硯到望遠鏡、顯微鏡、電子琴、電視、高能粒子加速器、電子電腦、通訊衛星等,都是由物質生產提供的。物質生產力水平愈高,愈能創造出高水平的精神生產工具。如果說第一個望遠鏡是荷蘭米德堡的眼鏡商漢斯·立帕席在手工業勞動的基礎上製造的,那麼射電天文望遠鏡則只能是大工業的產物。原子物理學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要用數萬噸磁鐵和複雜的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附件,以及每秒鐘能抽出幾萬公升空氣的抽真空設備,更是離不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工業。精神生產工具水平的提高,能促進精神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曾指出印刷機的發明是“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電子電腦則是推動現代精神生產的強大杠桿,大大提高了精神生產效率。

  最後,物質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精神勞動材料的範圍。精神生產包含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物質生產給精神生產提供了研究事實和創作素材等思想材料。例如,歐洲在“十字軍”遠征以後,工業有了巨大發展,“產生了很多力學上的(紡織、鐘錶製造、磨坊)、化學上的(染色、冶金、釀酒),以及物理學上的(眼鏡)新事實”,“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階級關係日益明朗,拓寬了人們的眼界,給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事實和材料,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已經可能被髮現。古希臘把人們征服自然的物質生產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藝術中的神實際上是物質生產中的“勞動英雄”,“神是勞動成績的藝術概括”。物質生產力發展,人的活動領域擴大,精神生產的思想材料的範圍也不斷擴大。為了物質生產的利益而作出的地理大發現,曾給氣象學、動植物學、生理學研究展示了直到那時還得不到的材料。再如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開拓了詩歌創作的新境界,原來只能“驢背尋詩”,反映分散的自然經濟,現在則能乘著飛機尋詩,表現機械化大田作業的壯闊情景。

  精神生產力對於物質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精神生產以物質生產為基礎,但精神生產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它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可以相對獨立地發展,而且能反過來積極影響物質生產的發展。精神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精神生產力的發展可以影響物質勞動者的智力素質。鄧小平指出:“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而在目前以電腦、自動控制、新材料、新能源為主要標誌的時代,勞動技能主要不是靠體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識為基礎,對物質勞動者的科學知識水平有了更高要求。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要求每8~10年、甚至5~8年,勞動者的知識就要翻一番,精神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對物質勞動者的智能因素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創造了提高物質勞動者智能因素的條件。不僅教育生產力的提高對物質勞動者有這種作用,而且整個社會精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都能使物質勞動者的智能得到發展,這一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已有不少國家在研究享受精神產品的自由時間在培養勞動力方面的作用。

  第二,精神生產力的水平可以影響物質勞動工具的水平。在自然科學發展初期,物質生產領域採用的只是手推磨這樣的應用機械原理的一類簡單的勞動工具,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則伴隨著熱機、電機在物質生產中的應用,現代科學生產力的發展,則把電子技術形式的控制、監測設備等應用到物質生產中。

  第三,精神生產力的發展能開闢和擴大物質勞動對象。精神生產的進步能指導開闢新資源,如在李四光提出的關於新華夏三個沉降帶的理論的指引下找到了大慶、勝利、大港油田。精神生產力的發展能擴大物質生產勞動對象的種類。最初,長期在物質生產領域應用的只有11種天然材料。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猛增,20世紀70年代末達30萬種。近幾十年來,各種合成材料(如合成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大量涌現,無一不是應用科學的結果。目前正在量子力學和凝聚生物物理學的基礎上,在分子水平上設計新材料。精神生產力的發展能擴大物質勞動對象的用途和利用率,例如利用化學原理可以“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變為苯胺染料……”

  精神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能影響物質生產力的各個因素,還能影響各因素的結構水平。如生產力經濟學控制論系統論資訊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就是社會精神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它們在物質生產領域人機功能的恰當配置上,在物質生產力諸因素的協調和合理分佈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生產力的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能成為決定性作用。這個條件是:物質勞動者的智力因素不能只靠勞動經驗積累,而必須用科學知識武裝;物質勞動工具的製造不能只靠經驗啟發,而必須自覺運用科學原理;物質勞動對象的開闢和擴大不能只以經驗為基礎,而必須在科學指引下進行;物質生產過程不只是經驗的運用,而且是科學原理的自覺運用,生產過程諸因素的協調必須依靠科學的原則。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趙錦英,劉森林.從物質生產力到自然生產力[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0(4):10-15.
  2. 2.0 2.1 範廣軍.中國共產黨社會公正思想研究[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05.
  3. 李文成.追尋精神的家園 人類精神生產活動研究[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连晓雾,方小莉,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物質生產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