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儲蓄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居民儲蓄(Household Saving)
目錄 |
居民儲蓄是個人(及家庭)自願將其部分收入不用於消費,而是積累起來。居民儲蓄的原因主要包括為不測事件建立儲備金、為自己的老年積累基金、為保護自己的家屬,或為了其他某一具體目的等。居民儲蓄也為商業資本投資提供了部分資金來源。
居民儲蓄的主要影響因素[1]
影響居民儲蓄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個人的收入水平。個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儲蓄的資金愈多,則儲蓄率愈高。從歷史的角度看,在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特別是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居民的儲蓄水平往往是很低的,作用也不大。因為在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的收入中大部分會用於生活消費。所以,早期的經濟學家往往忽視居民儲蓄的作用。
②收入的分配。一般而言,收入高的階層的儲蓄傾向高於低收入階層。
③消費傾向。消費傾向指的是消費與收入之間的依存關係,儲蓄傾向是儲蓄與收入之間的依存關係。在收入一定的條件下,儲蓄和消費是彼此消長的。
④金融市場是否完善,個人同金融市場的關係。是否有保險的習慣,有無租賃、借貸的傳統,這與民族習慣有關。英美工業化初期,清教徒作用比較明顯,他們重儲蓄、輕消費。西方居民習慣於同金融市場發生聯繫,而東方居民缺乏對金融市場的關心。當然這是一種傳統的認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習慣,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開放經濟和全球化條件下,人們之間的“模仿”和“學習”動力是很強的。
⑤銀行利息。利息較高,也會吸引人們的儲蓄。
- ↑ 葛正鵬,鄭備軍著.西方經濟成長 基於經驗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