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競爭市場 (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不完全競爭市場(Im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目錄[隱藏] |
不完全競爭市場是相對於完全競爭市場而言的,除完全競爭市場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帶有一定壟斷因素的市場都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它們是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其中,完全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壟斷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完全壟斷,又稱壟斷或獨占,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類型。
完全壟斷市場的形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規模經濟的需要。有些產品的生產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大規模生產可使成本大大降低。在這種場合,效率高的工廠規模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非常之大,以致只需要一家廠商即可滿足需要,兩家工廠很難獲得利潤。許多公用事業,如交通、供水、發電、電話等,通常由一家廠商獨家經營。由於規模經濟的需要而形成的壟斷,稱為自然壟斷。其次,專利與專營權的控制。對於廠商的專項發明創造,政府有專門的法律加以保護,禁止其他廠商擅自使用其專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獨家生產和經營的壟斷。有時,政府由於公眾利益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對一些特定產品的生產經營做了限制,只許某家廠商生產經營,如軍工生產和煙酒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形成壟斷。第三,獨家廠商控制了生產某種商品的全部資源或基本資源的供給。這種對生產資源的獨占,排除了經濟中的其他廠商生產同種產品的可能性,因而也會形成壟斷。
完全壟斷市場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完全壟斷市場只有一家廠商,控制整個行業的商品供給,因此,廠商即行業,行業即廠商。第二,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需求的交叉彈性為零,因此,它不受競爭的威脅。第三,新的廠商不可能進入該行業參與競爭。完全壟斷廠商通過價格和原材料的有效控制,任何新廠商都不能進入這個行業。第四,獨自定價並實行差別價格。完全壟斷廠商不但控制商品供給量,而且還控制商品價格,是價格制定者,可使用各種手段定價,保持壟斷地位。完全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據不同的銷售條件,實行差別價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如同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完全壟斷市場的假設條件也很嚴格,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完全壟斷市場也幾乎是不存在的。
在完全競爭市場,由於廠商數量眾多,單個廠商只能按照既定的市場價格出售任何數量的商品,是價格接受者,因而廠商面臨的是一條水平的需求曲線。而在完全壟斷市場上,一個行業只有一家廠商,壟斷廠商是獨家賣主,他面對的需求也就是整個市場的需求。完全壟斷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他可以制定高價,也可以制定低價,但他也要受市場需求規律的限制。因為,如果他制定高價,銷售量就必然下降,要擴大銷售量,就必須降低價格,這意味著完全壟斷市場上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壟斷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由於完全壟斷市場上,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廠商每出售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即平均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平均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重疊。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產品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
完全壟斷市場上,不僅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商品的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而且邊際收益也是隨著商品銷售量的增加而遞減的。但由於在平均收益遞減的條件下,邊際收益總是小於平均收益,因而邊際收益曲線總是位於平均收益曲線的下方。廠商的總收益則是先增加後減少。表8—1和圖8—1可以說明這一情況。
圖8-1:完全壟斷廠商的收益曲線
從表8-1和圖8-1中可見,商品的市場價格P隨著壟斷廠商的商品銷售量的不斷增加而下降。平均收益AR等於商品的價格P,因而也是不斷下降的;邊際收益MR亦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每一個銷售量上,邊際收益都小於平均收益,即MR<AR。其原因在於:如前面所述邊際量和平均量之間的關係,只要平均量下降,邊際量就總是小於平均量。所以,在商品價格即平均收益AR不斷下降的同時,必有MR<AR。由於在每一個銷售量上的MR都是相應的TR曲線的斜率,所以,當MR>0時,TR曲線是上升的;當MR<0時,TR曲線是下降的;當MR=0時,TR曲線達極值點。
完全壟斷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必須遵循MR=MC的原則。在短期內,壟斷廠商無法改變不變要素投入量,壟斷廠商是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和價格的同時調整,來實現MR=SMC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的。短期中完全壟斷廠商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可能只獲得正常利潤,還可能存在虧損。
1.存在超額利潤的短期均衡
圖8-3中,d為廠商需求曲線,MR為邊際收益曲線,SAC、SMC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當d位於SAC之上或與SAC相交時,壟斷廠商根據MR=SMC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上,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AQ1,平均成本為BQ1,平均收益大於平均成本,壟斷廠商獲得利潤。單位產品的平均利潤為AB,總利潤為CP1×OQ1,相當於圖中的陰影部分ABCP1的矩形面積。
2.得到正常利潤的短期均衡
假定壟斷廠商的成本曲線保持不變,而其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在不斷移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需求曲線d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相切的狀況,如圖8-4中A點。壟斷廠商根據MR=SMC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上,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AQ1,平均成本也為AQ1,平均收益等於平均成本,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
圖8-4:得到正常利潤的短期均衡
3.存在虧損的短期均衡
當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低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時,在MR=SMC的短期均衡點上廠商也是虧損的(儘管虧損額是最小的)。造成壟斷廠商短期需求曲線低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的生產規模的成本過高(表現為相應的成本曲線的位置過高),也可能是壟斷廠商所面臨的市場需求過小(表現為相應的需求曲線的位置過低)。
在圖8-5中,廠商需求曲線d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之下。壟斷廠商遵循MR=SMC的原則,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壟斷廠商是虧損的,這時,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BQ1,平均成本為AQ1,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單位產品的平均虧損額為AB,總虧損額為CP1×OQ1,相等於圖中矩形ABP1C的面積。
壟斷廠商在長期內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即生產規模,從而實現最大的利潤。壟斷行業排除了其它廠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與完全競爭廠商不同,如果壟斷廠商在短期內獲得利潤,那麼,他的利潤在長期內不會因為新廠商的加入而消失,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是可以保持利潤的。如果壟斷廠商在長期內只能獲得正常利潤或存在虧損,在長期內廠商可以通過調整規模來獲得超額利潤或者消除虧損。假如無論怎樣調整都有虧損,壟斷廠商會離開該部門轉移到有利的部門。下麵用圖8-6來分析第一種情況。
圖8-6: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圖中的d曲線和MR曲線分別表示壟斷廠商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LAC曲線和LMC曲線分別為壟斷廠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和長期邊際成本曲線。
假定開始時壟斷廠商是在由SAC1曲線和SMC1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上進行生產。在短期內,壟斷廠商只能按照MR=SMC的原則,在現有的生產規模上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在短期均衡點E1上,壟斷廠商獲得的利潤為圖中的矩形面積AP1CB。
在長期中,壟斷廠商通過對生產規模的調整,進一步增大利潤。按照MR=LMC的長期均衡原則,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點為E2,長期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分別為Q2和P2,壟斷廠商所選擇的相應的最優生產規模由SAC2曲線和SMC2曲線所代表。此時,壟斷廠商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其利潤量相當於圖中的矩形面積HP2FG。
由此可見,壟斷廠商之所以能在長期內獲得更大的利潤,其原因在於長期內企業的生產規模是可變的和市場對新加入的廠商是完全關閉的。
從圖8-6可知,在壟斷廠商的MR=LMC的長期均衡產量上,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AC曲線和LAC曲線相切,相應的SMC曲線,LMC曲線和MR曲線相交於一點。所以,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條件為:
MR=LMC=SMC
壟斷廠商在長期均衡點上可以獲得利潤。
在上面討論壟斷廠商的均衡問題時,假定壟斷廠商只能制定一種統一的價格,但作為價格制定者的壟斷廠商,還可以向不同的購買者索取不同的價格,如果這些不同價格並非因為成本不同造成,就叫價格歧視或者差別定價。
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第一,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這樣,廠商才有可能對不同的消費者或消費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第二,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第三,在相互隔離的市場上,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不同的。這樣就排除了中間商由低價處買進商品,轉手又在高價處出售商品而從中獲利的情況。
價格歧視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價格歧視。
1、一級價格歧視。一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在出賣商品時,每個商品都以不同價格出賣。它假設廠商確切地知道每個消費者購買單位商品所願付出的最高價格,並據此確定銷售價格。在價格歧視下沒有消費者剩餘。
2、二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將產品按消費者購買量分成兩個以上的組別,按組分別定價。日常生活中,二級價格歧視較為普遍,典型例子是電力公司實行的分段定價。
3、三級價格歧視。壟斷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這就是三級價格歧視。例如,對同種產品,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價格不一樣;城市市場和鄉村市場的價格不一樣;“黃金時間”和非“黃金時間”的價格不一樣,等等。
壟斷競爭市場是這樣一種市場,市場中有許多廠商,他們生產和銷售的是同種產品,但這些產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別。
在這裡,產品差別不僅指同一種產品在質量、構造、外觀、銷售服務條件等方面的差別,還包括商標、廣告方面的差別和以消費者的想像為基礎的虛構的差別。例如,雖然在兩家不同飯館出售的同一種菜餚(如清蒸魚)在實質上沒有差別,然而,在消費者的心理上卻認為一家飯館的清蒸魚比另一家鮮美。這時,即存在著虛構的產品差別。
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條件下,行業的含義是很明確的,它是指生產同一種無差別的產品的廠商的總和。而在壟斷競爭市場,產品差別這一重要特點使得上述意義上的行業不存在。為此,在壟斷競爭理論中,把市場上大量的生產非常接近的同種產品的廠商的總和稱作生產集團。例如,汽車加油站集團、快餐食品集團、理髮店集團等。
壟斷競爭市場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市場上廠商數量非常多,以至於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的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註意和反應,因而自己也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任何報複措施的影響。第二,各廠商生產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間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於市場上的每種產品之間存在著差別,或者說,由於每種帶有自身特點的產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的價格都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從而使得市場中帶有壟斷的因素。一般說來,產品的差別越大,廠商的壟斷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於有差別的產品相互之間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說,每一種產品都會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的產品的競爭,因此,市場中又具有競爭的因素。如此,便構成了壟斷因素和競爭因素並存的壟斷競爭市場的基本特征。第三,廠商的生產規模比較小,因此,進入和退出生產集團比較容易。
在現實生活中,壟斷競爭的市場在零售業和服務業中是較普遍的。
由於壟斷競爭廠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產品的價格,即通過改變自己所生產的有差別的產品的銷售量來影響商品的價格,所以,如同完全壟斷廠商一樣,壟斷競爭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的。所不同的是,由於各壟斷競爭廠商的產品相互之間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市場中的競爭因素又使得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具有較大的彈性。因此,壟斷競爭廠商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是比較平坦的,相對地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廠商的水平形狀需求曲線。
壟斷競爭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有兩種,它們通常被區分為主觀需求曲線d和實際需求曲線D。下麵用圖8-10分別說明這兩種需求曲線。
圖8-10: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
主觀需求曲線d表示在壟斷競爭生產集團中的某個廠商改變產品價格,而其他廠商的產品價格都保持不變時,該廠商的產品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係。在圖8-9中,假定某壟斷競爭廠商開始時處於價格為P1和產量為Q1的A點上,它想通過降價來增加自己的產品銷售量。因為,該廠商認為,它降價以後不僅能增加自己產品的原有買者的銷售量,而且還能把買者從生產集團內的其他廠商那裡吸引過來。該壟斷競爭廠商相信其他廠商不會對它的降價行為作出反應。隨著它的商品價格由P1下降為P2,它的銷售量會沿著d1需求曲線由Q1增加為Q2。反之,若它的商品價格由P1上升為P3,它的銷售量會沿著d1需求曲線由Q1減少為Q4。
實際需求曲線D表示:在壟斷競爭生產集團的某個廠商改變產品價格,而且集團內的其他所有廠商也使產品價格發生相同的變化時,該廠商的產品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係。在圖8-9中,如果某壟斷競爭廠商將價格由P1下降到P2時,集團內其他所有廠商也都將價格由P1下降到P2,於是,該壟斷競爭廠商的實際銷售量是D需求曲線上的Q3,Q3小於它的預期銷售量即d1需求曲線上的Q2。這是因為集團內其他廠商的買者沒有被該廠商吸引過來,每個廠商的銷售量增加僅來自於整個市場的價格水平的下降。反之,如果某壟斷競爭廠商將價格由P1增加到P3時,集團內其他所有廠商也都將價格由P1增加到P3,於是,該壟斷競爭廠商的實際銷售量是D需求曲線上的Q5,Q5大於它的預期銷售量即d1需求曲線上的Q4。
1、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均衡實現過程中,壟斷競爭市場同壟斷市場一樣,也會出現超額利潤、收支相抵、虧損三種情況。與壟斷市場不同之處在於壟斷競爭廠商面對的市場需求曲線斜率較小。在考慮生產成本因素之後,壟斷競爭廠商會選擇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條件下生產,即下圖中的E點。E點所決定的產量為OQ*,價格為OP。由於此時的短期平均成本為OG,所以,壟斷競爭廠商是有利潤的,其利潤為GFHP。
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是:MR=MC
壟斷競爭廠商在決定產量和價格的方式時與壟斷廠商完全相同。另外,壟斷競爭廠商也可能會有損失出現。在上圖的產量OQ*下,如果短期平均收益低於短期平均成本,壟斷廠商就會虧損。但無論是有利潤還是虧損,在短期內都不會吸引其他廠商加入或使原有廠商退出。長期的情形則不同,因為在壟斷競爭市場下,每家廠商的規模都不大,而且廠商數目很多,廠商進出市場都非常自由。所以,當廠商在短期內有利潤存在時,就會吸引新的廠商加入,當廠商有虧損時,就會有廠商退出。
2、壟斷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
在長期,廠商可以任意變動一切生產投入要素。如果一行業出現超額利潤或虧損,會通過新廠商進入或原有廠商退出,最終使超額利潤或虧損消失,從而在達到長期均衡時整個行業的超額利潤為零。因此,壟斷競爭與壟斷不同(壟斷在長期擁有超額利潤),而是與完全競爭一樣,在長期由於總收益等於總成本,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如下圖所示:
在上圖中,長期內壟斷競爭廠商仍然會維持在MR=MC條件下生產,即圖中的E點。E點所決定的產量為OQ*,價格為OP。在長期均衡時,平均收益等於平均成本,因此,利潤為零。此時不會有新的廠商加入,也不會有舊的廠商退出,市場達到長期均衡。
壟斷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條件是:1)MR=MC,2)P=AR=AC。
寡頭壟斷又稱寡頭、寡占,意指為數不多的銷售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個廠家的產量占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寡頭壟斷市場是處於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一種市場結構。同壟斷競爭市場一樣,都是中間形態的市場,而側重偏向於完全壟斷。同完全壟斷市場比,二者都有壟斷的因素,但壟斷程度小於完全壟斷。
相互依存是寡頭壟斷市場的基本特征。由於廠商數目少而且占據市場份額大,不管怎樣,一個廠商的行為都會影響對手的行為,影響整個市場。所以,每個寡頭在決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時,都非常重視對手對自己這一策略和政策的態度和反應。作為廠商的寡頭壟斷者是獨立自主的經營單位,具有獨立的特點,但是他們的行為又互相影響、互相依存。這樣,寡頭廠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達成共謀或協作,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簽訂協議,可以暗中默契。
對於寡頭在市場中的行為,已有不少的理論和模型,但與其他三種市場理論相比,寡頭理論要複雜得多,具體表現為:①種類多。有少數純質寡頭壟斷,雙頭純粹寡頭壟斷,雙頭異質寡頭壟斷,等等。②行為多樣。寡頭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測的獨立行為,也可能是各種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結和協作。③競爭方式不同,可能是價格競爭也可能是非價格競爭。
古諾模型、斯威齊模型和卡特爾這三種寡頭壟斷的經典模型。其中,古諾模型和斯威齊模型是假定各家寡頭並不相互勾結,而卡特爾屬於有正式勾結的寡頭模型。
一、古諾模型
古諾模型又稱古諾雙寡頭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雙寡頭模型(Duopoly model),古諾模型是早期的寡頭模型。它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古諾於1838年提出的。是納什均衡應用的最早版本,古諾模型通常被作為寡頭理論分析的出發點。古諾模型是一個只有兩個寡頭廠商的簡單模型,該模型也被稱為“雙頭模型”。古諾模型的結論可以很容易地推廣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寡頭廠商的情況中去。
古諾模型假定一種產品市場只有兩個賣者,並且相互間沒有任何勾結行為,但相互間都知道對方將怎樣行動,從而各自怎樣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古諾模型又稱為雙頭壟斷理論。
古諾模型的假定是:市場上只有A、B兩個廠商生產和銷售相同的產品,他們的生產成本為零;他們共同面臨的市場的需求曲線是線性的,A、B兩個廠商都準確地瞭解市場的需求曲線;A、B兩個廠商都是在已知對方產量的情況下,各自確定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利潤的產量,即每一個產商都是消極地以自己的產量去適應對方已確定的產量。
二、斯威齊模型
美國學者保羅·斯威齊(P.M.Sweezy)認為,寡頭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在坐標上不是一條光滑曲線,其斜率在市場上決定的價格水平發生較大變化,出現一個拐點,這樣的需求曲線被稱為斯威齊模型又稱為拐折的需求曲線模型(kinked demand curve)。
拐折的需求曲線模型是一種典型的寡占市場模型
拐折的需求曲線理論模型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建立。人們觀察到,在寡占市場中價格一般比較穩定,廠商之間主要採取非價格競爭的方法。有時候也會爆發價格戰,但總是為時不長,因為廠商都清楚地知道,打價格戰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而拐折的需求曲線理論模型就是用來解釋這一現象的。
斯威齊認為,寡頭壟斷廠商推測其他廠商對自己價格變動的態度是:跟跌不跟漲。這就是說,如果一個寡頭壟斷廠商提高價格,行業中的其它寡頭廠商都不會跟著改變自己的價格,因而提價的寡頭廠商的銷售量的減少是很多的;如果一個寡頭廠商降低價格,行業中的其他寡頭廠商會將價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銷售份額的減少,因而該寡頭廠商的銷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在上述情況下,寡頭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就是彎折的。
彎折的需求曲線模型上圖中有某寡頭廠商的一條dd需求曲線和一條DD需求曲線,它們與上一節分析的壟斷競爭廠商所面臨的兩條需求曲線的含義是相同的。dd需求曲線表示該寡頭廠商變動價格而其他寡頭廠商保持價格不變時的該寡頭廠商的需求狀況,DD需求曲線表示行業內所有寡頭廠商都以相同方式改變價格時的該廠商的需求狀況。假定開始時的市場價格為dd需求曲線和DD曲線的交點B所決定的P,那麼,根據斯威齊的觀點,該壟斷廠商由B點出發,提價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是dd需求曲線上的dB段,降價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是DD曲線上的BD段,於是,這兩段共同構成的該寡頭廠商的需求曲線為dBD。顯然,這是一條彎折的需求曲線,折點是B點。這條彎折的需求曲線表示該寡頭廠商從B點出發,在各個價格水平所面臨的市場需求量。
由彎折的需求曲線可以得到間斷的邊際收益曲線。圖中與需求曲線dB段所對應的邊際收益曲線為MRd,與需求曲線BD段所對應的邊際收益曲線為MRD,兩者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寡頭廠商的間斷的邊際收益曲線,其間斷部分為垂直虛線FG。
利用間斷的邊際收益曲線,便可以解釋寡頭市場上的價格剛性現象。只要邊際成本SMC曲線的位置變動不超出邊際收益曲線的垂直間斷範圍,寡頭廠商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都不會發生變化。譬如,在圖中的邊際收益曲線的間斷部分FG,SMC1曲線上升為SMC2曲線的位置,寡頭廠商仍將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保持在和的水平。除非成本發生很大變化,如成本上升使得邊際成本曲線上升為SMC3曲線的位置,才會影響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水平。
在斯威齊模型中,是把價格OF作為既定的條件來說明價格剛性的問題。模型中並沒有說明價格是怎樣形成的,所以斯威齊模型只是關於寡頭定價行為的未完成的模型。
三、卡特爾
卡特爾(Cartel)是一種正式的串謀行為,它能使一個競爭性市場變成一個壟斷市場,屬於寡頭市場的一個特例。卡特爾以擴大整體利益作為它的主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卡特爾內部將訂立一系列的協議,來確定整個卡特爾的產量、產品價格,指定各企業的銷售額及銷售區域等。
卡特爾常常是國際性的。例如歐佩克,卡特爾就是產油國政府間的一個國際協定,它在十多年間成功地將世界石油價格提高到遠遠高於本來會有的水平。其他成功的提高了價格的國際卡特爾還有:在70年代中期,國際鋁礬土聯合會將鋁礬土價格提高到4倍;而一個秘密的國際鈾卡特爾提高了鈾的價格。一個被稱為水銀歐洲的卡特爾將水銀價格保持在接近於壟斷水平;而另一個國際卡特爾一直都壟斷著碘市場。可是,大多數卡特爾都沒能提高價格。
卡特爾又分為以下幾種:
1、價格卡特爾。這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卡特爾形式。卡特爾維持某一特定價格:壟斷高價、在不景氣時的穩定價格或者降價以排擠非卡特爾企業。
2、數量卡特爾。卡特爾對生產量和銷售量進行控制,以降低市場供給,最終使價格上升。
3、銷售條件卡特爾。對銷售條件如回扣、支付條件、售後服務等在協定中進行規定的卡特爾。
4、技術卡特爾。典型形式是專利聯營,即成員企業相互提供專利、相互自由使用專利,但不允許非成員企業使用這些專利的卡特爾。
5、迪加。一種特殊的統一銷售卡特爾,指成員企業共同出資設立銷售公司,實行統一銷售,或者卡特爾將所有成員企業的產品都買下,然後統一銷售。比如德貝爾鑽石卡特爾。
經濟效率是指利用經濟資源的有效性。高的經濟效率表示對資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低的經濟效率表示對資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沒有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
不同市場結構下的經濟效率是不相同的。西方經濟學家通過對不同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長期均衡狀態的分析得出結論: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效率最高。壟斷競爭市場較高,寡頭壟斷市場較低,完全壟斷市場最低。可見,市場的競爭程度越高,則經濟效率越高;反之,市場的壟斷程度越高,則經濟效率越低。其具體分析如下。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而且,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水平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產品的均衡價格最低,它等於最低的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最高。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廠商的壟斷程度越高;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低,需求曲線越平坦。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平坦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的左邊;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低,它等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高;企業存在著多餘的生產能力。在完全壟斷市場上,廠商在長期內獲得利潤,所以,在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陡峭的需求曲線與LAC曲線相交;產品的均衡價格最高,且大於生產平均成本;產品均衡數量最低。設想,壟完全斷廠商若肯放棄一些利潤,價格就可以下降一些,產量就可以增加一些。顯然,完全壟斷市場多餘的生產能力是最高的。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廠商的需求曲線不太確定。一般認為,寡頭壟斷市場是與完全壟斷市場比較接近的市場組織,在長期均衡時,寡頭廠商的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高,產品的均衡數量比較低。
以上是西方經濟學家在不同市場結構的經濟效率比較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也有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從技術進步狀態、規模經濟和產品差別程度等方面對四種市場的優劣進行了分析,如果從這幾個方面看,三種不完全競爭市場未必是低效率的。
一是關於技術進步,有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雖然壟斷廠商有憑藉壟斷地位阻礙技術進步的一面,但壟斷又有有利於技術進步的一面。因為,一方面壟斷廠商利用高額利潤所形成的雄厚經濟實力,有條件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重大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壟斷廠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在長期內保持由於技術進步而帶來的更高的利潤。這恰恰是完全競爭市場上原子式的廠商所不具備的。
二是關於規模經濟。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比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有利的另一個方面是,它能夠取得規模經濟效應。很難設想,無數個如同完全競爭行業或壟斷競爭生產集團內的企業,可以將鋼鐵生產和鐵路運輸經營在有效率的水平上。
三是關於產品差別。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所有廠商的產品是完全相同的,它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各種偏好。在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眾多廠商之間的產品有差別的,多樣化的產品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自由,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在產品差別這一問題上,產品差別寡頭壟斷行業也存在與壟斷競爭生產集團相類似的情況。當然,也要認識到,壟斷競爭市場和產品差別寡頭壟斷市場的產品也有一些是非真實性的虛假的差別,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損失。與此同時,壟斷競爭市場和產品差別寡頭壟斷市場往往伴隨過於龐大的廣告支出,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抬高銷售價格,再加上某些廣告內容過於誇張和誘導,這些都是於消費者不利的。
【1】湖南大學精品課程.《西方經濟學》
電力公司實行的分段定價應該是三級價格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