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高新技術是指建立在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新興、高層次基礎上的技術群。包括新興技術和高層次技術。所謂新興技術,是指近幾十年來才興起並得到實際應用的技術。所謂高層次技術,是指高技術本身的技術等級高,是新階段的先進技術和尖端技術,而不是一般的成熟和傳統技術。高新技術具有實在性和相對性。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開發技術六大領域。
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稅收優惠,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全面實施。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權激勵、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財稅支持、技術轉讓稅收激勵、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權代辦等政策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創業板正式啟動,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支持的重點。
《2013-201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十一五”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顯著,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位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頻通信、高性能電腦、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幹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製造;以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目前,我國啟動了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佈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及園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亟待加強,對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裝備等掌握不足,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銜接有待加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亟需進一步完善。
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十分發達的信息社會。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專家預言,21世紀,不僅高新技術發展迅猛,而且高新技術在醫學技術領域中的應用也將會更為廣泛。屆時,隨著高新技術在醫學領域里應用程度的廣泛深入,人類將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譯生命的基因密碼,以進一步揭開生物進化的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進展順利,美國科學家前不久公佈了最新的基因圖譜。利用基因科學和遺傳科學,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發現了導致癌症和多種遺傳疾病的基因,有人預測,基因療法將取代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從而成為人類21世紀攻剋癌症的希望。美國科學家還利用基因技術成功地培育出了腦細胞,這種細胞能夠在大腦中存活下來併發揮腦組織功能。這可能會發展成醫學研究應用領域里用途最為廣闊的療法之一。
醫學成像技術也日新月異。繼CT掃描技術。超聲顯像診斷技術、正電子發射X射線層析照相技術之後,科學家們最近又研製出了數字X射線成像技術。利用這項技術獲得的圖像可以採用電子方式加以儲存、調閱、發送,不再需要化學試劑、膠片和大量的儲存空間。這項技術將使醫生能夠在國際互聯網上發送圖像,配發患者病歷,進行遠程會診。
近年來,由於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新型的智能材料不斷問世,並且廣泛地應用於醫學領域,例如,能模擬活體的生物彈性材料,其力量和反應速度均接近於人的肌肉。這種材料將來可以應用於人體組織的修複。因為它們具有與生物體的相容性,隨著傷口的愈合,這種聚合物就會在體內分解掉。義大利比薩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研製成功一種可以用於機器人的人造皮膚智能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感知溫度的變化以及各種應力的大小。
科學家們預言,由於電腦的作用越來越大,未來將能創造出一種體內嵌有軟體的虛擬人體。藥物可以首先在虛擬人體內進行試驗,然後才投入市場。虛擬技術在醫學教學、臨床診斷和手術等方面的應用極為廣闊。第一次走上手術台的醫生都不免會感到有些緊張和恐慌,然而通過模擬技術的幫助,他們就可以極為輕鬆地在顯示器上一遍一遍地模擬手術,尋找最佳的手術方案。虛擬顯示的人體結構大都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比如醫生可以看到孕婦體內的胎兒,可以觀察模擬器官對刺激的反應。醫生們憑藉虛擬技術所產生的圖像可以“步行”到人體內部去查看腫瘤,以便找出準確的治療方案並檢查治療效果,確保放射治療的輻射只聚集到腫瘤部位,而不致傷害周圍的健康組織。
隨著現代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專家預言,今後高新技術特別是電腦技術、激光技術、超聲波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機器人技術、互聯網路技術等高精尖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會給醫學領域帶來一個全新的機遇和飛躍。展望21世紀,人們在家通過互聯網路進行遠程醫療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相信不遠的將來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一、電子與信息
(一)電腦及相關產品
- 高檔微型電腦
- 便攜電腦
- 模擬機
- 工業控制機及專用系統
(二)電腦外部設備
- 新型存儲設備
- 新型輸入/輸出設備
- 新型列印終端
- 自動繪圖儀
- 坐標數字化儀
- 語音輸入/輸出設備
- 自動掃描輸入設備
- 電腦板卡
- 智能化電源系統
- 其它新型電腦外圍設備
(三)信息處理設備
- 辦公自動化設備與系統
- 自動排版、激光照排設備與系統
- 圖形、圖像處理設備
- 文字、語音、印鑒、圖像識別、處理設備
- 其它新型信息處理設備
(四)電腦網路設備及產品
- 網路互連設備
- 網路接入設備
- 網路安全生產系統
- 網路檢測設備
- 其它網路系統專用設備
- 寬頻網設備
(五)電腦軟體
- 中間件及支持軟體
- 工具及輔助類軟體
- 模擬軟體與控制軟體
- 專家系統、決策系統等智能軟體
- 安全與保密軟體
- 軟體自動生成系統
- 軟體開發評測平臺
- 中文信息處理平臺
- 資料庫及其應用軟體
(六)微電子、電子元器件
- 新型電真空器件
- 新型半導體器件及微電子光學機電系統
- 微波功率器件
- 新型電力電子器件
- 片式電子元器件及錶面組裝電子元器件
- 各種新型、微型感測元器件
- 新型光電子及光通訊元器件
- 顯示器件
- 其它新型微電子、電子元器件
(七)廣播電視設備
- 數字電視設備
- 數字電視接收機、平板電視機
- 有線電視系統設備
- 衛星電視接收設備
- 圖文電視設備
- 數字視頻、音頻節目製作設備
- 全固態數字電視發射設備
- 數字音像設備
- 光碟機
- 大屏幕彩色顯示系統及LCOS系統
- 其它新型廣播電視設備
- HDTV系統設備
(八)通信設備
- 高性能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
- 電腦通信及數據傳輸設備
- 數字移動通信設備
- 數字衛星通信設備
- 衛星定位及導航系統
- 數字微波通信設備
- 大容量光纖通信設備
- 無線與有線接入設備
- 網路系統互聯及通訊設備
- 雷達設備
- 其它新型通訊設備
(九)人工智慧產品
- 聲、文、圖生成,識別與處理系統
- 虛擬現實裝備與系統
- 數字採掘系統
- 視覺檢測設備與系統
- 其它人工智慧設備與系統
二、生物工程和新醫葯
(一)生物技術及產品
- 生物晶元
- 乾細胞技術及產品
- 組織工程產品
- 生物材料
- 用於傳染性疾病預防的疫苗及菌苗
- 醫用基因工程技術和產品
- 反義酸技術及其藥物
- 醫用細胞工程技術和產品
- 人血代用品、人體自體血液回收機技術及產品
- 細胞及基因治療技術
- 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與試劑盒、單克隆抗體偶聯導向藥物、人源化抗體
- 標準健康實驗動物及疾病模型動物
- 醫用、藥用酶工程
- 新型高效工業用酶製劑
- 發酵工程產品
- 連續發酵技術和設備
- 細胞固定化技術及設備
- 動植物細胞或組織大規模培養技術
- 生物感測器
- 高效分離純化介質及關鍵設備
- 生物活性物質的分析和提取新技術、新設備
- 新型生物、醫葯培養、制取設備
- 新型生物保健品、新型試劑
- 生物資源優化、儲存及綜合利用技術及產品
(二)中藥
- 規範化種植中藥材
- 標準化中藥炮製及飲片加工
- 瀕危藥用資源(動植物)開發
- 採用現代先進工藝製造新型中藥製劑技術
- 緩控式製劑
- 標準濃縮顆粒劑等
- 名優品種的二次開發新藥
- 針對中醫優勢病種及疑難雜症新藥
(三)化學藥
- 化學合成、半合成新藥
- 天然產物(動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新藥及其經修飾的新藥
- 現代藥物製劑技術
- 緩釋、控釋製劑
- 多功能與專一性兼備輔料
(四)農業生物技術
- 轉基因植物生物反應器
- 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
- 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
- 主要動植物基因多態性與分子標記技術
- 異體器官移植材料、技術與產品
- 動植物基因工程育種*微生物基因工程育種
- 新型農用基因工程產品
- 轉基因植物及轉基因動物
- 動植物細胞工程育種
- 動植物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技術
(五)環境保護工程
- 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與受污染環境的生物修複技術
- 有機廢物的生物轉化技術
- 環境生物監測技術
(六)生物安全
- 生物優異種質的篩選開發技術
- 生物資源的安全保存技術
- 基因工程生物體及產品檢測技術
- 基因工程生物體及產品安全控制技術
(七)生物醫學工程
- 醫學影像技術
- 生物診療設備
- 診斷試劑
三、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一)金屬材料
- 高純金屬材料及氧化物
- 新型鋁鎂合金材料
- 特種銅合金材料
- 稀有金屬及稀土金屬材料
- 納米金屬材料
- 大直徑硅單晶及新型半導體材料
- 形狀記憶合金
- 高性能特種合金材料
- 貴金屬材料
- 特種金屬靶材
- 新型高性能低合金鋼、合金鋼材料
- 金屬纖維及微孔材料
- 非晶、微晶合金
- 特種粉末及粉末冶金製品
- 錶面改性金屬材料
- 觸媒材料
- 新型高強高效焊接材料
- 金屬絲、箔材及異型材
- 新型電池材料
- 電子信息技術用金屬材料
- 生物醫學用金屬材料
- 新型感測材料
- 金屬間化合物材料
- 冷、熱等靜壓工藝及技術
- 金屬快速凝固技術
- 高性能防腐材料及技術
(二)無機非金屬材料
- 高純超細陶瓷粉體材料
- 納米級無機非金屬材料
- 無機電子材料
- 高性能陶瓷、結構陶瓷
- 超硬材料
- 人工晶體
- 特種玻璃
- 光學纖維
- 環境材料
- 新型建築材料
- 生物醫用無機非金屬材料
- 能量儲存和轉換材料
- 生態建築材料
- 金剛石薄膜
- 新型半導體材料
- 顯示材料
- 高效過濾材料
- 無機分離膜材料
- 新型碳素材料及其製品
- 高性能絕緣、隔熱材料
- 特種密封、摩擦材料
(三)有機高分子材料
- 新型工程塑料及合金
- 納米級有機高分子材料
- 聚烯烴及改性材料
- 特種合成纖維
- 新型塗料、染料和膠粘劑
- 液晶材料
- 特種橡膠及密封、阻尼材料
- 有機分離膜
- 精細化工材料及產品
- 新型高分子建築材料
- 紡織新型材料
-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 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
- 環保用新材料
- 催化劑
- 高分子材料防老化及再生技術
四、先進位造技術
(一)光電子元器件及其產品
- 新型激光器
- 激光全息照相系統
- 光存儲器
- 新型光電器件、光電探測器
- 集成光學產品
- 平板顯示器、大屏幕與高清晰度彩色顯像管
- 微光、紅外及熱成像裝置
- 激光測量儀器
(二)先進位造技術裝備
- 電主軸、電轉檯、直線電驅動工件台及其驅動控制裝置
- 高速、高精度位移感測器及新型數顯裝置
- 高性能數控機床、加工中心
- 精密、快速成型加工技術、設備及產品
- 微加工設備
- 高性能材料錶面處理及改性設備
- 新型焊接設備
- 新型激光加工設備
- 高速和超高速切削設備
- 柔性夾具、柔性夾具工作站
- 高熱量、抗氧化切削液
(三)機電基礎件
- 高性能的機械基礎件
高速、精密軸承、直線(滾動)導軌、大導程滾珠絲杠、陶瓷軸承、陶瓷導軌、石制導軌、石制工作台
- 新型低壓、高壓電器和功率器件
- 新型功率直線電機、步進電機、交流伺服電機
- 精密模具、大型覆蓋件模具
- 新型刀具、磨具、刃具
- 組合夾具、組合量具基礎件
- 新型氣動、液壓閥、泵、濾清裝置
(四)儀器儀錶
- 新型感測器
- 精密儀器儀錶元器件
- 新型自動化儀器及裝置
- 智能化專用儀器儀錶
- 新型科學測試儀器、分析儀器
- 新型實驗機及模擬儀器
- 先進攝影器材、複印機械及縮微系統
(五)監控設備及控制系統
- 中高檔可編程式控制器及介面技術
- 集散控制系統、分散式控制系統
- 遙控、遙感設備
- 防火、防爆報警探測器及控制系統
- 防盜報警探測器及控制系統
- 交通運輸自動化監測與管理系統
- 新型電視監控系統
- 樓宇自動化系統
- 其它智能化控制器
(六)醫療器械
- 射線、超聲、紅外、核磁共振、CT等成像診斷設備,醫用數字圖像設備
- 射線、超聲、紅外、激光、電磁波等治療裝置
- 醫院自動化集成設備系統
- 醫用生物化學檢測與分析儀器
- 生物電信號檢測、臨床監護設備及電子醫療儀器
- 新型中醫診斷與治療儀器
- 人工關節、人造器官
- 社區及家庭用小型生理參數檢測儀器
- 其它高技術醫療器械(包括生物材料人工臟器及體外迴圈設備等)
(七)機器人
- 工業機器人
- 醫用機器人
- 服務機器人
- 微機器人
- 水下機器人
- 機器人化機器(智能機器)
五、航空航天技術
(一)航空器及配套產品
- 飛機、直升機
- 航空發動機
- 機載設備
(二)航空地面設備
(三)運載火箭
- 運載火箭結構、動力、控制、遙測、電源系統
- 運載火箭測試設備
- 運載火箭試驗設備
(四)航天器
- 航天器結構與結構件
- 航天器推進、返回系統
- 航天器電源、測控系統
- 航天器其它系統
(五)其它特種火箭、探測火箭及其配套設備
六、現代農業技術
(一)草食家畜良種胚胎生物工程產品
- 奶牛胚胎
- 肉牛胚胎
- 肉用種羊
(二)生物農藥及生物防治產品
(三)新型診斷試劑及獸用疫苗
(四)新型高效飼料及添加劑
(五)新型肥料
- 緩釋肥料
- 有機生物肥
(六)設施農業工程與設備
- 新型日光溫室
- 溫室用小型農機具
(七)農產品加工新技術與設備
(八)農產品檢測新技術與設備
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一)新能源
- 高效太陽集熱器及應用系統
- 太陽電池及應用系統
- 大型風力發電機
- 生物質能轉化技術及產品
- 新型液化燃氣存貯技術及設備
- 新型制氫和貯氫技術及設備
- 新型高能蓄電池
- 地熱、海洋能應用技術
- 其它新能源技術
(二)高效節能
- 高效集中供熱及熱力管網智能調節和監控設備
- 高效流化床工業鍋爐
- 高效餘熱鍋爐
- 新型工業窯爐、鍋爐燃燒裝置及高溫耐火纖維
- 新型餘能回收裝置
- 新型節能風機、水泵、油泵
- 新型高效壓縮機
- 燃氣輪機
- 節能型空氣分離設備
- 節能型空調器、冷藏櫃、高效製冷機
-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
- 新型高效電動機調速技術與裝置
- 逆變式電焊機
- 高功率和超高功率大噸位直流電弧爐
- 低損耗電力變壓器
- 節能照明產品
- 電力電子技術節能產品
- 新型節能內燃機
- 新型節水設備
- 節能計量儀器儀錶與自控裝置
- 高效熱交換裝置、高性能熱泵及熱管技術與設備
- 節能材料
- 蓄能調峰技術及設備
- 汽車節能技術及產品
- 工業型煤
- 其它新型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技術及產品
八、環境保護技術
(一)大氣污染防治設備
- 高效能、多功能、低能耗(除塵、脫氮、脫硫、防爆)除塵器,高效煙氣脫硫及脫硫渣回收利用技術與裝置
- 新型工業廢氣凈化回收裝置
- 高效汽車排氣污染控制裝置及系統
- 高效節能減污裝置
- 脫氮及低氮燃燒裝置,如低氮燃燒器等其他減污裝置
(二)水體污染防治設備
- 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及再利用設備
- 工業廢水處理、凈化及迴圈利用設備
- 新型飲用水凈化裝置
- 水資源水質保護及監測、控制系統新裝置
- 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水質恢復技術、產品
- 高固含物(廢液、污泥等)處理、利用及處置技術
- 城市污水和特種污水處理的高效、無毒、無污染的沉澱劑、絮凝劑、氧化劑、脫色劑的研製及生產
(三)新型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
- 固體廢棄物分離、分選、處理(及燃燒)設備
- 危險廢棄物的安全處理、處置設備
- 城市垃圾的處理、處置系統及資源化技術與設備
(四)新型高效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和放射性污染防治系統技術及設備
(五)先進環保監測儀器
- 環境大氣和氣體污染源監測儀器
- 環境水質和污染源水質監測儀器
- 固體廢棄物(城市垃圾及危險廢棄物)堆放場、填埋場、焚燒場的監測儀器
- 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和放射線監測儀器
- 廢氣、廢水總量控制線上監測儀
(六)環保用新材料及藥劑產品
(七)環境生態保護及恢復工程的技術與裝備
(八)新型、高效清潔能源應用技術
九、海洋工程技術
(一)海洋監測儀器
(二)海洋遙測技術及設備
(三)水聲通信技術及設備
(四)海底地震觀測技術及設備
十、核應用技術
(一)核輻射產品
- 同位素放射源及其生產裝置
- 中子、電子、г等輻射技術及裝置
- 輻射防護材料、儀器及裝置
(二)輻射加工產品
(三)同位素及其應用產品
- 同位素產品(含標記化合物、體內外藥物等) *同位素分離及生產裝置
- 同位素儀器儀錶
(四)核材料
- 鈾、鈾合金及鈾化合物
- 核燃料,核燃料元件、組件及其生產裝置
- 其它核材料
(五)加速器及配套裝置(含離子源)
(六)核探測器件和核電子產品
(七)核物理和核化學實驗儀器及設備
(八)核醫學診斷及治療儀器和設備
(九)核反應堆及其配套裝置
- 研究性核反應堆
- 核動力裝置
(十)放射性三廢處理、處置技術和設備
十一、與上述十大領域配套的相關技術產品,以及適合首都經濟發展特點的其它高新技術及其產品
一般認為,高技術包括六大技術領域,12項標誌技術和9個高技術產業。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六大高技術領域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它們將在本世紀獲得迅速發展,並通過廣泛的實用化和商品化,成為日益強大的高技術產業。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為標誌的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核心;以光電子技術、人工智慧為標誌的信息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前導;以超導材料、人工定向設計的新材料為標誌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以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為標誌的新能源技術也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以太空梭、永久太空站為標誌的空間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以深海採掘、海水利用為標誌的海洋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
六項高技術領域中的12項標誌技術,是已經萌發但還遠未成熟的前沿技術。本世紀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將縮小,但由於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強制性滲透改造了這些傳統產業部門,因此這些產業的絕對產量和產值不會萎縮。
(一)信息技術領域
信息技術是六大高技術的前導。主要指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信息技術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電腦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
當前信息技術主要表現在:
(1)集成電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動態隨機存儲器晶元已得到廣泛應用,16兆位的晶元也已產生。此外,光子集成電路和生物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也已獲得重大進展。
(2)電子電腦。目前世界上電腦的裝機台數超過一億,超巨型電腦速度已超過100億次。現在的電腦,類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維方面的工作則要通過人的右腦完成。為解決形象思維問題,人們正在研製神經電腦和模糊電腦。神經電腦從微觀上以自底到頂的方式接近人腦,而模糊電腦則是從巨集觀上,以從頂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腦。
(3)軟體技術。信息技術主要由兩部分技術組成,即電腦硬體技術和電腦軟體技術。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存儲、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運行,將以電腦軟體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
軟體技術是各類電腦應用程式設計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體技術主要有四大類:
①根據計算和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為電腦設計成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式的軟體技術;
②為電腦操作、管理人員或編輯操作、編輯、檢索、調試、診斷、維護等程式的軟體技術;
③為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而設計或編輯電腦應用、專項程式控制、系統管理等程式的軟體技術;
(4)通信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
(5)激光技術。激光器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電腦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以激光器為基礎的激光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信及信息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各個領域,激光技術是正在走向實用化的高技術。
(二)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和工程原理等生產製品的綜合性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它有兩個標誌性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生物技術不僅在農業和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強的滲透力。
(三)新材料技術領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更優異性能的一類材料。
新材料技術是高新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晶材料等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誌:一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來設計新材料;另一個是超導技術。
20世紀90年代新材料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複合化和智能化。
(四)新能源技術領域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的新能源技術按照其創新性和是否能夠再生或連續使用的性質可劃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
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誌,通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
(五)空間技術領域
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其兩個標誌是太空梭和永久太空站。它不僅把高技術用於地球上,還把人類整體生存機構引向了外層空間。
(六)海洋技術
世界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裡,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誌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這六大高技術領域外,另外介紹一下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保技術,主要是對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製、控制、治理和保護的各類技術的統稱。農業新技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