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稀有金屬(Rare Metals)
目錄[隱藏] |
什麼是稀有金屬[1]
稀有金屬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少或分佈稀散的金屬,它們難以從原料中提取,在工業上製備和應用較晚。稀有金屬根據其物理和化學性質、貯存狀態、生產工藝以及其他特征,一般分為5類:稀有輕金屬、稀有難熔金屬、稀土金屬、稀有放射金屬和稀有分散金屬。
稀有金屬大多具有耐高溫、抗腐蝕、硬度大、導電和導熱性好等特殊性能,廣泛應用於特種鋼、耐熱合金、信息電子等高技術產業以及原子能、航空航天、尖端武器等國防軍工領域,是國際公認的戰略資源。
我國稀有金屬資源豐富、品種齊全,尤其是許多現代高科技發展所必需以及軍事用途廣泛的稀有金屬蘊藏量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很大,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多個稀有金屬品種的生產、貿易和消費的大國。
稀有金屬的戰略意義[2]
稀有金屬是指在地殼中含量極少,分佈較散、提煉較難、用途重要的金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都重視資源戰略。對用於發展高新技術及國防軍工材料的合金元素統稱為戰略合金元素。他們是指:鉻Cr、鎳Ni、鉬Mo、釩V、鎢W、鈷Co、鉭Ta、鈮Nb、鈦Ti 及鈰Ce-鑭La等。稀有金屬( 戰略合金元素) 以其獨特的性能和作用,是原子能、航空航天、半導體、電子技術、特種鋼材、超級合金以及導彈火箭、軍火工業等眾多關乎國計民生和國防安全方面所必需的金屬材料。為此,對稀有金屬特殊的戰略需要迫使世界各國將稀有金屬作為及其重要的戰略物資進行大量儲備。
我國稀有金屬的資源優勢和隱患[3]
由於稀有金屬廣泛應用在高技術領域,其發展也帶動了相應高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稀有金屬行業的發展,其問題也暴露出來。
(一)中國稀有金屬的資源優勢
稀有金屬是指地殼中含量非常少、分佈也較為分散、提煉比較困難的金屬,按其物理和化學性能以及在礦床中的共生情況,可分為四種:稀散金屬類如鎵、銦等;高熔點稀有金屬類如鎢、鉬等;稀土金屬類如鑭、釔等;此外還有諸如鈹、鋰等其它稀有金屬。我國地質形成較早,且層次複雜,國土面積廣大,是世界上稀有金屬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二)稀有金屬的重要應用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稀有金屬被稱為“工業的維生素”,它主要包括銦、鎢、稀土、鍺、銻、鎘、銥、鉭和鈦等。稀有金屬資源以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廣泛應用諸多高科技領域,是不可多得且不能在生的重要礦產資源,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和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其重要性,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掠奪的重要戰略礦產資源。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迫切需要稀有金屬等各種資源的供應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稀有金屬領域存在的問題和嚴重隱患
儘管我國稀有金屬資源豐富,但目前在稀有金屬領域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和隱患,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之一,迫切需要出台相關措施加以解決,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1.開發秩序混亂,過度開發普遍存在,導致資源枯竭。近年來由於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稀有金屬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於開采政策門檻過低和國家對生態破壞的懲罰力度不夠助長了亂開采現象。導致在一些落後地區,稀有金屬資源亂開采的現象非常嚴重,地方市縣靠開發稀有金屬資源提升GDP,供需平衡被打破,價格被壓得很低,資源大量外流。
2.我國在稀有金屬國際市場無定價權,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力。因為沒有不掌握定價權,中國基本在以成本價銷售稀有金屬。由於日、美等國均對稀有金屬實行戰略儲備,在價格適宜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利用中國等輸出國的資源,一旦國際市場供應緊張,我國的供應可能提價時,日、美等就聯手拋出儲備打壓市場價格。
3.企業數量多,技術水平落後,開采大多處於粗放性開采,污染浪費問題突出。隨著稀有金屬價格上漲和採礦權的下放,稀有金屬礦陷入了爭相開采的混亂局面。一些個人、單位和地方政府為了個人得失和局部利益,低水平重覆建設嚴重,對稀有金屬亂採濫挖,形成了礦山企業“多、小、散”的局面,而這些企業大部分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
4.稀有金屬出口管理不善,造成資源外流,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力下降。我國稀有金屬在採礦方面歸國土資源部管理,而出口配額的發放權卻歸商務部,兩部門不能有效形成默契,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脫節。由於出口管理不善,各種企業盲目壓價,惡性競爭,致使大量寶貴的資源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流向國外。
我國稀有金屬的戰略儲備模式選擇和對策[3]
(一)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戰略儲備,對本國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發達國家為保障國內資源安全,提高應付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增強對經濟的調控能力,紛紛進行了本國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儲備的形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礦產資源極其匱乏,大部分資源依靠進口來滿足國內的需要。因此,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和國防的安全, 日本非常重視戰略儲備狀況,早在1983年就開始對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實施戰略儲備。日本的儲備方式極為典型,分為民間儲備和國家儲備兩種。作為國家儲備是為了保證資源的長期供給和應對緊急狀況發生時使用,儲備量目標為滿足國內42天的正常需求量,儲備機構是金屬礦業事業團,隸屬於日本通產省。而作為補充的民間儲備,則是為了防備短期供應情況,由各儲備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儲備量。日本從中國等國家進口的稀有金屬只有一部分用作生產,另外一部分轉為戰略儲備。正因為日本如此完善的稀有金屬政策,使得資源匱乏的日本,卻在世界礦業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保持政策的時效性也是日本稀有金屬政策的一大特點,2006年日本為維持其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對已維持了20年的金屬資源保障政策進行修正,擴大稀有金屬品種的儲備範圍。
(二)中國建立稀有金屬戰略儲備的模式選擇
為充分發揮我國稀有金屬資源優勢,提高我國稀有金屬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積極爭取價格話語權,彌補現在稀有金屬行業日益暴露的問題,我國應儘快建立稀有金屬戰略儲備。在儲備方式上,可以選擇三級儲備的模式即國家儲備、地方儲備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方式。三種儲備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三種儲備各有側重:其中國家儲備宜儲備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其它應用於國防工業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品種,其資金由財政預算直接撥付;地方儲備則考慮根據各地方實際狀況,經濟發展需要,儲備與地方工業息息相關的稀有金屬品種;企業儲備則由企業根據自己需要和資金狀況自行決定儲備量。國家應給予企業以制度性保障,對儲備稀有金屬企業以稅收和信貸方面的優惠。
我國建立稀有金屬戰略儲備機制的對策[3]
(一)進行稀有金屬資源儲備立法,明確開采權,從源頭上控制開采
首先要明確開采權,科學控制開采量,從源頭上控制開采。雖然稀有金屬資源原則上是屬於國家的,但是我們在法律里只是有原則性的表述,實際上並沒有也很難得到很好的執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地方利益,提高自己的GDP,隨便就給予審批。開采權的不明確,使得目前稀有金屬亂採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其次,要對稀有金屬資源建立準確的資料庫,制定出重要稀有金屬每年可開采最高數量的法定採儲比標準。最後,對全國的稀有金屬開采、進出口和儲備等進行統一的管理安排,進一步突出資源外交地位,從多渠道獲取資源,保障國外礦產的穩定供給。
(二)整合稀有金屬企業,加強國家管制,爭取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
鼓勵行業企業整合,加快企業間的兼併重組,形成一批資本雄厚,擁有自己核心技術的大型礦業集團。實行嚴格的開采準入制,提高各項稀有金屬的開采準入門檻,由國家直接干預稀有金屬的開采。組織科研隊伍,發揮產學研合作的優勢,加快技術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技術,結束我國稀有金屬企業普遍的技術水平落後局面。應加大對稀有金屬進出口的巨集觀調控和管理,尤其是有戰略意義的優勢稀有金屬資源,要按照資源餘缺程度和重要程度分別制訂貿易管理措施。這樣做不違背WTO的規則,因為保護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環境是天然合理的。
(三)建立稀有金屬儲備資金,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上游控制進行戰略資源儲備
在稀有金屬等原材料價格飛漲的今天,原材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卻相對受影響較小,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業在海外許多礦山都有參股。“變他國資源為自己資源”是日本的一貫政策。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人民幣升值、金融危機等背景下,通過上游控制保證資源供應安全是我們的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