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財務預警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財務預警機制[1]

  財務預警機制企業選擇重點監測財務指標,確定財務危機警戒標準,監測和發現財務危機是否出現,以便於警示有關管理人員,有關管理人員分析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原因、企業財務運行的潛在問題,並提出防範措施的一種制度安排

財務預警機制的內容[2]

  財務預警機制在分析企業財務危機形成過程的基礎上,可以有針對性地建立企業財務危機的預警機制,這一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組織機制

  健全的預警組織機構是預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發揮的保障。預警組織機構的成員一般是兼職的,由企業內熟悉管理業務、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術的管理人員組成,同時要聘請一定數量的企業外部管理咨詢專家。但預警機構應獨立開展工作,相對獨立於企業組織的整體控制,只對企業最高管理者負責。預警組織機構的日常工作可由財務部、企管辦、企劃部等現有職能部門來承擔。

  (2)信息收集和傳遞機制

  對大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是財務預警系統防範財務危機發生的基礎。預警資料不僅包括內部數據,還包括外部市場、行業等數據;不僅有財會人員提供的財務信息,還有其他業務渠道產生的信息;不僅有企業會計核算報告系統,還包括對會計資料的加工處理、分析判斷,以及診斷企業潛在的財務危機並及時予以消除的專家系統

  (3)分析機制

  預警分析可以幫助分析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財務風險上,有重點地分析財務風險的成因,評估其可能造成的損失,制定相應的措施防範財務危機的發生。從事該項分析工作的部門或個人保持高度的獨立性是進行客觀分析的保證。預警分析包含的要素是預警指標和扳機點。預警指標是用於早期測評運營不佳狀況的變動財務指標,扳機點是指控制變動指標的臨界點,如果預警指標超過預定的界限點,就應啟動應變計劃。

  (4)處理機制

  在財務危機分析之後,企業應立即制定相應的措施減少財務危機帶來的損失。企業財務預警制度若要能夠真正的有效運作,就必須建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以便及時取得完整的經營結果數據。如果存在超出或低於預警指標的情形發生,企業應及早依據預警指標所代表的經營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判斷,採取措施防範財務危機的繼續惡化。

財務預警機制的要素[3]

  財務預警機制的要素有很多,如警源、警兆、警素、警度、警限等。“警”是指經濟增長為零或負增長,經濟運行出現紊亂;“預警”是指提前報警,預先報告企業經濟運行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

  (1)警源。

  警源是警情(預警情況)產生的根源。從警源的生成機制看,警源可以分為外生警源與內生警源兩部分。外生警源一般是由自然經濟災害或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內生警源主要是由企業內部財務機制不健全或管理不完善等引起的。

  (2)警兆。

  警兆是警情的先導指標,是指警素髮生異常變化時的先兆。一般而言,當影響因素髮生異常變化導致警情爆發之前,總有一定的先兆。警兆的確定可以從警源人手,也可以從經驗分析人手。

  (3)警素。

  警素是指構成警情的指標。對企業財務預警而言,選擇預警指標要遵循以下三點:一是重要性,即所選的多個指標的綜合必須反映企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現象;二是一致性或先行性,即指標特征量要與企業實際運作狀況大體一致或略有超前,對企業逆境現象的發生或發展具有動向敏感性;三是在統計上要具備準確性。(4)警度和警限。

  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對警度的預報是預警的目的。關於警度,通常可分為五個等級,即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和巨警。這五種警度分別與警兆指標的數量變化區間相對應,因此相應的有五個警限:無警警限、輕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和巨警警限。預報警度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建立警素的普通模型,先作出預測,然後根據警限轉化為警度;二是建立關於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預測警素的警度。

財務預警機制的功能[3]

  1.收集信息。

  財務預警機制通過收集企業自身的各類財務和生產經營狀況信息,收集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產業政策、市場競爭狀況信息等,並對這些信息進行歸類分析,以判斷企業經營狀況是否異常。這些信息類別多且量大,不僅可供財務預警使用,也可為企業經營決策所用。

  2.預知危機。

  財務預警機制具有對企業財務經營行為進行監測、識別、診斷併發出警報的功能。經過對所收集信息的分析,當出現可能危害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時,財務預警機制能預先發出警告,提醒經營者早作准備,避免潛在的風險演變成現實的損失,起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3.控制危機。

  財務預警機制具有對企業管理失誤和管理波動進行控制和糾錯的功能。當企業發生潛在危機時,財務預警機制可以及時通過各類指標的分解尋找危機根源,使經營者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

  4.避免危機。

  財務預警機制具有對同類、同性質的失誤行為和管理波動局勢進行預測或迅速識別並實施有效對策的功能。有效的預警機制不僅能及時預知和控制企業危機,還能詳細地記錄其發生緣由和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及時提出改進建議,以彌補企業現有經營管理上的缺陷,避免類似危機再次發生。

財務預警機制的原則[3]

  1.實用性。

  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首先應基於實用性,將預警理論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達到對現有監督資源的最充分利用。實用性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成本效益估算。實施財務預警機制的成本要小於其收益,否則就沒有應用價值。

  (2)機制框架設計簡潔明瞭,能直觀地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潛在危機,便於使用者理解和掌握。

  (3)預警信號要明確。通過信號反映出的結果應是企業經營活動過程中最敏感的問題,這樣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2.系統性。

  系統性原則要求財務預警機制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而不能割裂地去分析企業經營活動或財務運行中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問題。這要求企業的各責任部門要相互協調配合,使各種信息流動和工作流程形成順暢的閉環。

  3.預測性。

  預測性原則要求預警機制必須具有預測功能,能夠依據企業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歷史數據來分析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不是對企業過去生產經營成果的簡單總結和考評。

  4.動態性。

  動態性原則要求財務預警機制能實時監控企業的經營狀況,分析企業的經營趨勢。其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預警機制要實現動態跟蹤,反映企業的動態趨勢。企業經營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不能僅僅站在某一時點上去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

  (2)預警機制自身的動態發展。構建預警機制往往採用企業過去經營活動的資料,無法充分考慮巨集觀經濟環境微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預警機制有一定的時效l生,需要不斷改進,與時俱進。

  5.及時性。

  預警是一種警報,即在企業發生危機經營失敗之前及時地給予警示。這就要求預警機制能及時發現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在及時發佈預警信號的同時能處理得果斷及時,使監督工作在“第一時間”到位。

財務預警機制的基本範疇[3]

  企業要建立一個有特定管理目標的財務預警機制,首先應該明確關於評價、預測、預警和預警系統等基本範疇的聯繫和區別,才能統一相關人員的指導思想和行為規範,從而提高該項制度的管理效用。

  (1)評價。

  評價,是對當前和歷史的企業經營業績作出定性與定量的判斷,以表明資產保值增值狀況的優劣。根據評價,可以判斷企業當前戰略經營策略是否合適,並可以作為業績考核的主要依據。評價是事後的,評價沒有預見性。

  (2)預測。

  預測,是在假設經濟環境和企業經營持續性的前提下,基於企業運行的經營數據,運用時間序列統計分析等方法來判斷企業經營業績的走勢。預測對於編製預算和制訂戰略極其重要,但是預測結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企業也不能根據預測來判斷未來經營的風險程度。

  (3)預警。

  預警,是度量某種狀態偏離預警線的強弱程度,發出預警信號的過程,是在承認評價和預測的基礎上,利用先行指標預測未來狀況,度量未來風險強弱程度,並通知決策機構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以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的過程。

  (4)預警系統。

  預警系統,是應用預警理論和信號數據處理工具、預測模型等完成特定預警功能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預警系統的結構應該由預警指標體系、預警信息及反饋系統、預警結果評價系統以及預警信號顯示模型等組成。預警要有評價和預測等大量前提工作做基礎,並大量採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財務預警機制的實施過程[3]

  任何風險最終導致危機或失敗往往是由於財務狀況的不斷惡化,由於管理上的種種疏漏而造成的。有些問題開始時並不很嚴重,但由於沒有及時解決,逐漸積累,最終釀成大禍。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因此,在企業理財時,一定要註意那些可能導致財務惡化的早期信號,積極尋求對策,將那些可能會危及企業獲利能力甚至生存的問題及早解決好。

  財務預警通常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預報警度,最後擬訂排警對策。其中,明確警情是前提,是預警管理的基礎;而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屬於對警情的因素分析;預報警度則是預警的最終的目。

  1.明確警情。

  警情是指財務監測和預警的對象,它一般由若幹警素構成。不同的警素對應不同的警兆,有些警兆與警素直接相關,有些則與之間接相關。

  2.尋找警源。

  尋找警源,可以分別從外部警源和內部警源兩方面人手。

  從外部警源人手,是指尋找與警情相關的外部經濟市場環境等。如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可能導致企業在重大經營政策上作出調整,進而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嚴重的可能導致企業巨額虧損。此時,外部警源就是“政策調整”。

  從內部警源人手,是指尋找企業內部財務機制不完善和不協調而產生的問題。如由於投資失誤而導致無法歸還借人的銀行貸款,出現運營資金不足,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此時,投資失誤就是企業預警的內部警源。

  3.分析警兆。

  分析警兆是企業預警機制的關鍵。從警源到警兆有一個發展過程:警源孕育警情,警情發展擴大導致警兆出現,然後警情爆發。企業預警機制建立的目的就是在警情爆發前,分析警兆、控制警源,將警情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4.預報警度。

  要確定警度,首先要分析警兆指標的不同數值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程度,然後根據警兆指標的大小劃分警限區域,最後根據不同的警限區域確定相應級別的警度。如為了監測企業負債程度及其變動情況,可以將資產負債率設為警兆指標。設置的警限區域可以為:資產負債率小於40%為無警,40%~60%為輕警,60%~80%為中警,80%~90%為重警,90%以上則為巨警。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85%時,就說明發生了重警。

  5.擬訂排警對策。

  預警的目的就是要在警情擴大或爆發之前採取適當的對策。排警對策建立在前面四個步驟的基礎上,只有通過前面的有效分析,才能得到有效的對策。

財務預警機制的實證法[3]

  實證法的主要思路是,先通過實證研究得到一個理論預測模型,並根據研究結果,將預測模型中的指標進行分解,找出影響預警效果的最關鍵指標變數,然後跟蹤這些指標,並藉助預警模型來判別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其構建思路可分為六個步驟:①構建模型;②指標分解;③指標跟蹤;④財務預警;⑤模型拓展;⑥系統構建。

  實證法由於構建預警模型較難,實用性不強,且必須分對象構建,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難以建立起適用於各個公司和各個會計年度的預警模型。

  一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往往是管理者與研究者長期經驗的積累與感性認識的升華,是一個不斷摸索的漸進過程。現介紹以下三種模型供參考。

  (一)多變數判斷模型

  多變數判斷模型是通過建立多種財務指標,採用多變數統計分析方法,然後加權彙總產生總判別分(稱為Z值),來預測公司的財務危機。最初為“z計分模型”,由美國的愛德華·阿爾曼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阿爾曼通過收集整理大量破產企業的案例,以計算、說明破產的可能性。其判別函數如下: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Z——判別函數值;

  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lOO;

  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100;

  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100;

  X4——(普通股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麵價值總額)×100;

  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該模型實際上是通過五種財務比率,將企業償債能力指標(X1)(X4)、獲利能力指標(X2X3)和營運能力指標(X5)有機聯繫起來,綜合分析預測企業財務失敗或破產的可能性。一般認為,Z值越低,企業越有可能發生破產。阿爾曼還提出了判斷企業破產的臨界值:如果企業的Z值大於2.675,則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發生破產的可能性較小;若z值小於1.81,則企業存在很大的破產危險;如果z值處於1.81~2.675之間,阿爾曼稱之“灰色地帶”,進入這個區間的企業財務狀況是極不穩定的。

  例1:以甲、乙兩公司為例,分別對比說明多變數判斷模型的應用。單位:萬元

甲公司乙公司
營業收入59002820
息稅前利潤51286
資產總額34305928
營運資金1380642
負債總額23903910
留存收益216120
股票市價總額30401018

  根據上述已知條件,可以算出甲公司Z值如下:

  X1=(1380÷3430)×100=40.23

  X2=(216÷3430)×100=6.30

  X3=(512÷3430)×100=14.93

  X4=(3040÷2390)×100=127.20

  X5=5900÷3430=1.72

  Z=O.012×40.23+0.014×6.30+0.033×14.93+O.006×127.20+0.999×1.72-3.545

  同理,可計算乙公司的Z值:Z=0.842。

  由計算結果可知,甲公司Z值大於臨界值2.675,表明其財務狀況良好,沒有破產危機;而乙公司的Z值顯然過低,小於臨界值,表明該公司財務狀況堪憂,已經出現破產的先兆,應引為關註。

  多變數判斷模型從總體巨集觀角度檢查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呈現出不穩定現象,提前做好財務危機的規避或延緩危機發生的準備工作。當然,由於企業規模、行業、地域等差異,企業不應拘泥於任何經驗數據,而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符合企業要求和特點的總體財務預警系統。

  (二)單變數判斷模型

  這是通過單個財務比率走勢變化來預測財務危機的方法。按綜合性和預測能力大小,預測企業財務失敗與否的財務比率主要有以下幾個:

  債務保障率=現金流量÷債務總額
  資產收益率=凈收益÷資產總額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
  資金安全率=資產變現率一資產負債率

  (其中,資產變現率一資產變現金額÷資產賬面金額)

  按照單變數判斷模型的解釋,企業良好的現金流量、凈收益和債務狀況應該表現為企業長期的、穩定的狀況。所以,跟蹤考察企業時,應對上述比率的變化趨勢予以特別註意。一般說來,失敗企業有較少的現金而有較多的應收賬款,或者表現為極不穩定的財務狀況。

  (三)臨界指標預警模型

  臨界指標預警模型是通過對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些指標進行歷史和現狀的趨勢分析評價,確定這些指標變化的正常界限,即確定臨界值。如果某指標接近臨界值,企業財務狀況可能脫離正常的運行範圍,即出現警情,這時就必須及時採取有效對策,防止企業財務與經營出現超常波動,避免重大損失。圖表1所列示的10項指標是某企業用來判斷財務狀態是否處於危險情況的臨界指標,僅供參考。

臨界指標參考值
指標公式臨界值
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100%大幅減少或接近負數
營業利潤增長率(當期營業利潤/前期營業利潤)×100%大幅度降低
銷售收入利息率(支付的利息/銷售收入)×100%6%以上
經營債務倍率經營債務/月銷售額4倍以上
金融負債倍率金融負債/月銷售額4倍以上
總資本收益率(利潤總額/平均總資本)×100%大幅減少或接近負數
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自有資本)×100%大幅升高
自有資本率(自有資本/總資本)×100%大幅降低
長期適應比率固定資產/(自有資本+固定負債)×100%降到100%以下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降到150%以下

  這些指標中,總資本收益率、銷售利潤率和營業利潤增長率是檢查收益情況的指標。如果這些指標有大幅度降低,就是危險的信號,特別是這些指標出現了負數,更應引起註意。接著可以分析銷售收入利息率是否接近6%。一個利息負擔過重的企業想要提高經營收益是比較困難的。然後分析負債比率,經營惡化的企業一般都是償債困難的,而且金融借款也有所增加,所以負債比率和銷售收入利息率將上升。另外,如果自有資本比率為負,則表示資本虧損;如果負債增加,那麼自有資本率也將下降。在上述情況下,長期適應比率和流動比率將趨於惡化。根據經營債務倍率和金融負債倍率是否超過4倍,也可以判斷出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程度。

財務預警機制的歷史經驗法[3]

  歷史經驗法的主要思路是,根據企業以往的經驗,設定每個預警子系統的財務指標和相關非財務指標,然後根據歷史數據(一般使用前三年平均值)來判別今年指標的優劣,並根據權重繫數來判別預警系統的預警信號。其構建思路可分為四個步驟:①收集歷史資料;②選定預警財務指標及相關非財務指標;③確定判別標準;④實施預警系統。

  歷史經驗法的實用性比較強,任何企業都可推行,但由於缺乏實證數據支持和經濟理論指導,使得在指標的選取或權重繫數的設定上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導致預警的精確度可能不如實證法。

  歷史經驗法產生的預警信號更可能會因人而異,所以,採用歷史經驗法構建的一些指標目前還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之中。但下麵一些情況的發生,根據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士推斷,應當存在著財務預警信號:

  (一)銷售的非預期下跌

  一般情況下,銷售的下降會引起企業各部門關註,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將銷量的下降僅看做是銷售問題,會用調整價格、產品品種或推銷方式等來解釋,而不考慮財務問題。事實上,銷售量的下降會帶來嚴重的財務問題,尤其是非預期的下降(如惡性競爭、客戶串通等),只不過不會立即反映出來而已。為此,當一個銷售正在下跌的企業仍在擴大向其客戶提供賒銷時,管理人員就應該預料到其現金流量將面臨困境。

  為什麼當銷售下降時,財務困境不會馬上出現呢?原因是,較少的現金流人大約在銷售下跌以後的一個月左右才出現,這取決於企業的付款條件。比如,一個企業在30天的付款條件下,月銷售額為800萬元,如果其客戶信守其付款條件,則該企業每月有800萬元的現金流人量。現在假設該企業8月份的銷售額降為500萬元,那麼,8月份的現金流人量會不會變成500萬元呢?顯然不會。因為8月份流人的現金是該企業7月份的銷售額,仍然會是800萬元。8月份下降的銷售額會使9月份的現金流入量減少。9月份最終的現金流入量雖然減少了,但企業仍要按每月800萬元的正常銷售支付採購費和其他開支,因而必定存在潛在問題。如果企業拿不出剩餘現金來填補缺口,就會使潛在問題變成現實問題。所以,銷售的非預期下降是一個早期信號。

  (二)非計劃的存貨積壓

  管理人員註意企業各月的存貨與銷售的比率變動可以發現非計劃存貨積壓在早期階段上存在的問題。管理人員應根據企業具體情況,掌握關於存貨與銷售比率的一般標準,任何一個月的存貨與銷售的比率如果高於這個標準,都可能是企業財務問題的早期信號,不少情況還與非預期的銷售下跌有關,必須通過增加銷售或削減採購等辦法來及早解決。

  (三)平均收賬期延長

  當應收賬款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斷上升,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不斷延長,應收賬款賬齡上升的時候,應當引起足夠的警覺。較長的平均收賬期會吸收掉許多現金,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壞賬。當企業的現金餘額由於客戶遲緩付款—一而逐漸消失時,較長的平均收賬期就會成為企業嚴重的財務問題。因此,應當十分重視公司的收賬期,從中找出主要問題,防止問題嚴重化。

  (四)客戶交易記錄惡化

  交易記錄惡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客戶償付貨款中的延期或違約現象,因為如今的企業幾乎都有拖延付款的習慣。因此,要判斷某客戶的拖延付款是否會導致交易惡化,管理部門需要關註以下特征:

  1.客戶據以拖延或拒付貨款的理由是否合理,若是強辭奪理拖延償付,就可以被認為是財務狀況不佳的危險信號之一。

  2.客戶一向是按期付款的,而最近突然延期或拒付,並且未作正當說明。

  3.客戶承認財務狀況困難並請求延期付款。在這種情形下,應首先檢查與監督過去及現今的各項信息特征,考慮是否有其他伴隨徵兆。若為暫時性困難,如季節性企業的淡季資金短缺或超負荷經營等,尚可繼續與該客戶進行業務往來;若發現客戶破產已無可輓回,就應立即斷絕交易關係,以減少客戶破產帶來的損失。4.違約後未作出償付承諾。在客戶違約後,負責人不對償付作出書面承諾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同樣,該負責人作出正式承諾後並未履行的,也是財務狀況惡化的信號。

  5.客戶與其債權人之間產生法律糾紛,債權人以法律手段要求償付債款,並且數額巨大。

  (五)對借款的依賴性過大

  企業在沒有業務擴展計劃或投資項目的情況下,一味地增加借款,這隻能說明該企業資金周轉失調或利潤不足。由於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日趨寬容,只要有相應的擔保抵押,企業一般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借款。但當債務凈資產比率過高,流動資金已不足以償付利息,企業又發生嚴重虧損時,便說明該企業離破產不遠了。

  (六)對關聯公司的過分依賴

  一般來說,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會傾向於維持其子公司的經營,因為子公司如果倒閉,母公司也會遭受損失,至少要損失股本。但我們不應過分輕信這一點。要知道,一個大公司(也可能是跨國公司)的眾多子公司中,不可能每個子公司都完全安全,一旦母公司覺得某個子公司不再有原有的利用價值,就會立即停止對它們的扶持。而此時,若該子公司對母公司依賴過分的話,則很可能會倒閉。

  (七)管理班子的辭職

  一個公司管理班子的辭職,尤其是引起震動的集體辭職,是該公司存在隱患的明顯標誌。一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退出,表明他們認為該公司前景黯淡,或對內部黑幕現象已忍無可忍,或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獨裁、專制等不均衡現象已使投資接二連三地失敗等。

  (八)管理層大量拋售本公司股票

  一個公司的內部持股人出售自己的股份,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大量拋售本公司的股票,常常是公司盈利能力惡化的重要信號。例如,美國安然公司在破產前,報告的利潤一直不斷上升,但其內部人士在一年前就開始陸續拋售股票,並且沒有任何內部人士購進安然公司股票的記錄。在美國,上市公司董事、高級經理人員和持股10%以上的股東在買賣本公司股票時,必須向證監會申報,並且會被證監會在其網站上公告,使得內部人士的交易行為成為公開的信息。大量拋售股票的行為顯示,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已經知道公司遇到了麻煩。行動可以傳遞有效的信息。當安然公司的會計報表與安然公司的高級管理層的行動不一致時,行動通常比語言更具有說服力。觀察公司的危機現象不但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九)數據統計遲緩

  如果一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糟糕,同時財務信息總是公佈不及時,信息遲緩,那至少表明其情況不佳。如果信息披露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甚至於怎麼也看不懂,應當引為關註。

  (十)大量收購或資本投資

  成功的企業常常會忘乎所以,以大量收購其他公司(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兼併虧損企業)的方式進行業務擴張,雖然這是個便捷有較的發展方法,但有時也會使企業因負擔過重而破產。資本支出也能造成類似的後果。一個企業新建項目擴張,或對原有廠房進行大規模擴修,都是擴張業務的表現。一旦在擴張過程中企業未進行嚴密的財務預算與管理,很可能會發生周轉資金不足等現象。因此,對於大舉收購企業或收購資產的行為要多加註意。

  下麵出現的一些情況可能已經是危機信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設法找到病因,消除病癥:

  ◆公司連續虧損,將使企業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

  ◆存貨與應收賬款居高不下,資金周轉困難,將誘發財務危機;

  ◆增長過快(超乎尋常),會埋下失敗或倒退的種子;

  ◆沒有管理系統的合理配置與制約,可能會導致“後院”起火;

  ◆習慣於“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會陷入高成本的融資怪圈中;

  ◆喪失償債能力,會將一個迅速增長的企業推入財務深淵;

  ◆無節制的負債,會產生“回天無力”、“求助無門”的生存危機;

  ◆經營者輕率冒險和獨裁武斷,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

  ◆僅僅依賴於個別客戶或個別訂單,“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盲目投機或盲目擴張,去賺太好賺的錢,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大量收購或兼併虧損企業,資產負債率畸高,將導致不可持續發展等。

  有人還發現,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排行榜上,每年都有10%左右的企業被淘汰出500強,並且,每一個被淘汰者之所以被淘汰,基本上都基於經營與管理不善的原因。應當看到,這些曾經被淘汰出局的強者案例所揭示的經驗與教訓,對於後人無疑是一個又一個很好的警示,對公司理財具有特別重要的借鑒作用與現實意義。

  任何一個企業,從出現財務困難到破產清算,期間一定會有許多信號產生,但它們是以怎樣的方式與內容表現出來的?這有待於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總結歸納。任何事物的變化總會有一個發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一個公司出現經營或管理上的危機(大量的情況最終主要反映在財務危機方面)也不例外。在理財活動過程中,矛盾與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及時地解決矛盾,剋服困難,就可以防止危機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林莉,尹晶主編.財務管理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9.
  2. 鄭洪濤主編.財務執行 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3. 3.0 3.1 3.2 3.3 3.4 3.5 3.6 李敏,李嘉毅編著.企業財務通則應用指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林巧玲,连晓雾.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務預警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