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規模經濟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規模經濟理論(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

目錄

什麼是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範疇。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兼併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併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於:通過兼併,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併,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併,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併的外在規模經濟在於:兼併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規模經濟理論的產生

  從經濟學說史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是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指出:“勞動生產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以制針工場為例,從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針工序細化之所以能提高生產率的原因在於:分工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勞動技巧和熟練程度,節約了由變換工作而浪費的時間,並且有利於機器的發明和應用。由於勞動分工的基礎是一定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斯密的理論可以說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古典解釋。

  真正意義的規模經濟理論起源於美國,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產的經濟性規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1),張伯倫(E H Chamberin),羅賓遜(Joan Robinson)和貝恩(J S Bain)等。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大規模生產的利益在工業上表現得最為清楚⋯ ⋯大工廠的利益在於:專門機構的使用與改革、採購與銷售、專門技術和經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劃分.” 馬歇爾還論述了規模經濟形成的兩種途徑,即依賴於個別企業對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組織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內部規模經濟”和依賴於多個企業之間因合理的分工與聯合、合理的地區佈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規模經濟”.他進一步研究了規模經濟報酬的變化規律,即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規模報酬將依次經過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遞減三個階段。此外,馬歇爾還發現了由“大規模”而帶來的壟斷問題,以及壟斷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破壞作用 .規模經濟與市場壟斷之間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衝突(Marshall’s dilemma)”.他說明企業規模不能無節制地擴大,否則所形成的壟斷組織將使市場失去“完全競爭”的活力.之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針對“馬歇爾衝突”提出了壟斷競爭的理論主張,使傳統規模經濟理論得到補充。

  傳統規模經濟理論的另一個分支是馬克思的規模經濟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詳細分析了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大規模的生產與協作為前提的主張.他認為,大規模生產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是近代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於大規模積聚而得到節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適於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 .馬克思還指出,生產規模的擴大,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目的:(1)產、供、銷的聯合與資本的擴張;(2)降低生產成本。顯然,馬克思的理論與馬歇爾關於“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的論述具有異曲同工的結果.新古典經濟學派則從生產的邊際成本出發,認為只有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企業才能達到最佳規模。

規模經濟理論的發展

  美國第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0年)保羅·A·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在《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生產在企業里進行的原因在於效率通常要求大規模的生產、籌集巨額資金以及對正在進行的活動實行細緻的管理與監督.”他認為:“導致在企業里組織生產的最強有力的因素來自於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從傳統成本理論觀點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在大規模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企業生產成本將不斷降低,直到實現適度生產規模.如再繼續擴大規模,則會因管理上的不經濟而導致成本增加。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哈維·萊本斯坦(H Leibenstein)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效率理論。哈維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業特別是壟斷性大企業,面臨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內部組織層次多,機構龐大,關係複雜,企業制度安排往往出現內在的弊端,使企業費用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難以實現,從而導致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企業病”.“X非效率”所帶來的“大企業病”,正是企業發展規模經濟的內在制約。

  以美國學者科斯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論則從市場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對企業規模經濟作出獨到的解釋。科斯在他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交易費用的存在是企業產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認為,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場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以價格機制為導向的市場每組織一筆交易都要花費一定費用,即交易成本,包括獲得市場信息的成本、談判和簽約的成本、合同風險的成本等.當生產同樣產品、零部件以及工藝流程階段的人將各生產要素集中生產時,就可以減少交易數目、交易次數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換言之,如果通過“組織”並以“權威”方式來“安排”有關活動,交易成本就會得到節省。這裡的“組織”就是企業;“權威”是指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內部化”。因此,企業實際上成為市場的替代物.只有當組織交易時企業內部的管理費用等於其所節約的市場交易成本時,企業的規模擴張才會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的一體化問題也做瞭解釋.科斯認為,當兩個或更多企業組織的交易由一個企業來組織時,便出現了一體化,企業一體化的過程就是交易活動內部化的過程.或者說,企業間關係結構的每一步變化,都和規模經濟有關.企業間合併是否成功取決於所增加的組織費用和所節約的交易費用的比較。

  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也指出:“當管理上的協調比市場機制的協調帶來更大的生產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利潤時,現代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就會取代傳統的大小公司.”以科斯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論闡明瞭企業代替市場機制組織交易條件下,管理對規模經濟的貢獻.企業管理水平越高,則在相同生產條件下,管理成本越低,從而企業規模擴張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見,交易成本理論不僅是現代企業理論的核心,同時也是規模經濟理論的重要發展。

規模經濟理論的假設條件[1]

  規模經濟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以下兩個假設條件上:

  第一,生產技術水平不變。

  第二,所有生產要素或投入均按相同的比例變動。

規模經濟理論在中國銀行業的適用性分析[2]

  1.從產權的角度分析

  產權不清晰是我國銀行業和國外銀行業最大的差距,但是這並不是規模經濟理論適用於我國銀行業研究的最大障礙。很多人認為。國外主流文獻中討論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較多,因為產權清晰在發達國家是給定的前提。言外之意,只有在產權清晰下才值得討論規模的經濟和不經濟問題,但是,即使在產權清晰的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如美國,由於管理無效率所導致的效率損失仍占相當比例,因此,管理、規模、範圍實際上是所有銀行都面臨的問題,關鍵在於採取何種方法、如何儘量避免將其混淆在一起,以及如何分析出影響和決定銀行規模的主要因素。可見,產權清晰問題只是影響規模經濟問題的一個主要因素,它並不能成為運用規模經濟理論研究我國銀行業的一大障礙。

  2.從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

  從下表可看出,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並不是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遞增而增加,而是呈現一種倒U形的狀態,位於200億-1000億元之間的銀行利潤率最高,為O.92%;其次是位於1000億~7000億元之間的銀行,為0.75%;最低的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只有0.19%。資產費用率:資產規模在1000億元以下的銀行,最高為1.33%,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最低,為1.09%。可見,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遞增,資產費用率的遞減趨勢不顯著,這可理解為由於銀行規模的增大,導致了平均成本的降低、費用的減少,可見,在中國銀行業中,規模經濟是存在的。

  中國銀行業資產指標比較

規模銀行名稱資產利潤率資產費用率
大於2萬億元中國工商銀行0.340.97
中國農業銀行-0.021.19
中國銀行0.170.93
中國建設銀行0.261.25
平均值0.191.09
1000億-7000億元交通銀行0.490.97
中信實業銀行0.950.92
光大銀行0.830.74
廣東發展銀行0.251.57
招商銀行0.991.32
浦東發展銀行1.011.07
平均值0.751.10
200億-1000億元華夏銀行0.871.36
民生銀行0.771.26
深圳發展銀行1.171.25
福建興業銀行0.871.46
平均值0.921.33
200億元以下煙臺城市信用社0.4700.81
蚌埠城市信用社2.4031.84
平均值1.441.33

規模經濟理論對企業購併行為的啟示

  1.規模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通過購併活動實現規模報酬遞增的原因,必然是由於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以後,企業能夠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隨著對較多的人力和機器的使用,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能夠更合理和專業化;人數較多的技術培訓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都可以節約成本。但是隨著規模的繼續擴大,生產的各個方面難以得到協調,從而降低了生產效率,用圖形表示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

  規模經濟理論實質上是規模經濟的工廠模型,反應的是投入與產出關係,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廠的技術經濟條件,體現技術規律的要求,而企業在購併的過程中並不是以產出最大化為最終目的,即使是實現了最優的投入產出比也不是企業理想中的規模經濟,因為作為一個理性的廠商,他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無論如何,生產中的規模經濟也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步驟之一。

  2.理論界認為規模經濟至少包括三個層次,即工廠模型和眾多企業在局部空間上的集中而產生的聚集經濟,還有就是下文將要談到的範圍經濟。聚集經濟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現為LAC曲線的平移,外在經濟使LAC曲線向下平移,成本節約。外在經濟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改善而產生的。

  何謂聚集經濟,即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呈現局部集中特征,這種空間上的局部集中現象往往伴隨著在分散狀態下所沒有的經濟效率,產生了企業聚集而成的整體系統功能大於在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能實現的功能之和。我們把這種因眾多企業的空間聚集而產生的額外好處,稱為聚集經濟。屬於不同產業部門的眾多企業之所以會在某一局部空間上聚集,並形成聚集規模.通常也正是由於該空間點上存在著一家或若幹家核心企業,這些企業所利用的正是該核心企業給它們帶來的外部經濟好處。聚集規模經濟的存在對單個企業的規模擴張的作用是雙重性質的: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正的外在經濟時,由於眾多企業彼此都享受著外在經濟的好處,亦即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是較低的,此時單個企業並不存在規模擴張的客觀需要.而是產生了組織分化的傾向,即把企業組織內部的某些職能分化出去,通過外部市場交易來完成。反之,另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負的外在經濟(亦稱為外在不經濟)時,由於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較高,此時,聚集可能會誘使企業之間進行縱向一體化橫向聯合,亦即產生組織整合的傾向,即企業規模將趨於擴大。

  3.建立在多樣化經營基礎上的規模經濟,我們稱之為範圍經濟。企業生產所面I臨的最大制約就是市場容量不足,生產極易出現過剩。產業內的激烈競爭對企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外在壓力,迫使企業千方百計地去尋求新的花色品種、新的使用功能、新的製造工藝。企業的這種追求競爭優勢的行為是通過開展R&D(研究與開發)活動來實現的,其最終結果則是形成了企業多元化經營和企業規模的擴張。但因此而導致的規模擴張必須註意購併企業與被購併企業產品之間的關聯性,這樣才能產生範圍經濟,而且許多錶面上無關的產品實際上具有關聯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顯示技術,使其可以在筆記本電腦、袖珍計算器、大屏幕電視顯像技術等許多領域都比較容易獲得一席之地;摩托羅拉公司建立在其無線電通訊技術專長之上的核心競爭力,使其不僅在核心業務交換機等通訊產品中享有持久的優勢地位,而且在BP機、雙向無線移動裝置和蜂窩式電話等產品領域也遙遙領先。

  以上三個理論都以購併後的生產能力為核心展開探討,忽視了有效規模是在工廠規模經濟條件下,由經營和管理等能力所決定的一個區間規模,並且受到市場的制約,利潤率的最大化不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業控制好財務結構和財務費用,還要發揮對市場的影響力,爭取價格自由等等。規模經濟最終必須以資本利潤率的形式表現出來,檢驗企業規模經濟與不經濟的最後標準是資本利潤率。以下兩個理論則涉及這方面的因素。

  4.在正統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市場交易還是企業內的交易都實際上被假設是瞬間完成的,這意味著交易活動是不稀缺的,“交易費用”為零。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對這樣的假設作了典範性的突破。在這篇論文里,科斯回答了他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的問題:企業的起源或縱向一體化的原因。為瞭解釋這個問題,科斯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這一概念的首要含意是:交易活動是稀缺性的.可計量的.也是可比較的,因而可以納入經濟學分析的軌道。企業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由於單個的私產所有者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比較優勢而必須進行合作生產。由於合作生產的總產品要大於他們分別進行生產所得出的產品之和,這樣,每個參與合作生產的人的報酬也比分散生產時更高。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的規模被決定在企業內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那一點上。相繼生產階段或相繼產業之間是訂立長期合同,還是實行縱向一體化,則取決於兩種形式的交易費用哪個更低。

  5.由“木桶理論”可引出這樣的推論:一個企業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發展必須關註“瓶頸”環節,即找到最短的一塊木板,只有做長了那塊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將各項因素看成是支撐整個企業管理運作的平臺,那麼各部分能力的強弱失調,必將使得整個企業管理陷入混亂之中。快速做長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內部進行,也可以在外部展開,比較而言,內部整合更為平穩。但長時間的以內部生產要素為改造重點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後,單個企業所能挖掘的資源也將逐漸枯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面對“短板子”而沒有做長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轉變思路,通過外向整合對全社會乃至全球的經營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環境上臺階,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企業併購活動是實現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可以找到企業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即通過購併活動使其資產、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得到不斷下降的LAC曲線。但是LAC曲線下降到最低點以後開始上升,這說明作為特定的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適宜的生產規模受到購併後企業資產存量、管理能力、人員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產規模一旦超出了最優狀態,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在大多數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在得到規模內在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後,規模內在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會出現,所以大型企業之間的購併要考慮購併後是否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問題。中小企業要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通過購併擴大生產能力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購併需要成本。中小企業往往存在資金瓶頸,然而在存在聚集經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也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這時大可不必從事購併活動。

  然而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購併行為也不例外。生產中的規模經濟未必能帶來利潤的最大化,它受到市場容量以及企業的其他能力的制約。即使實現了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如果市場容量有限,產品難以賣出,則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不斷變換產品的品種、花 色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實現範圍經濟,企業可以加強研發而對產品進行不斷創新,或者購併其產品與本企業產品具有關聯性的企業。到底是自主研發還是購併則取決於交易費用,如果企業內交易費用小於市場交易費用,那麼就購併;如果企業內交易費用大於市場交易費用,則自主研發。同樣,前面所談到的聚集經濟問題,聚集經濟是由外部經濟所引起的,外部經濟的本質就是節約了市場交易費用。如果企業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惡化了,從而提高了市場交易費用,這時進行購併又有了必要,企業可以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購併實現產業一體化,從而節約交易費用並實現規模經濟。

  企業的規模經濟除了受到市場容量的制約以外,還受到企業的管理能力、財務實力、市場營銷等能力的制約。很簡單,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麼過大的規模只會造成管理混亂而降低效益;營銷渠道不夠多,過大的規模就會造成產品積壓;研發能力差,再大的規模、再多的產品也提供不了更強的發展後勁,反而造成過高的退出成本;財務實力差,資金短缺,正如人會貧血一樣,規模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企業的貧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決於長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樣,企業的效率也取決於效率最差的那一環節。所以企業在購併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謹慎地進行決策。

規模經濟理論與企業競爭力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旋律,而市場經濟運行的主體是企業,因此,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當代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分支。

  真正系統、完整地將競爭作為專門領域進行研究並卓有成效的學者當推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的著名“三部曲”:《競爭戰略》(1980年)、《競爭優勢》(1985年)和《國家競爭優勢》(1990年)以創造性的思維提出了一系列競爭分析的綜合方法和技巧,為理解競爭行為和指導競爭行動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知識框架.波特認為,競爭優勢歸根到底來源於企業為客戶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競爭優勢的兩種基本形式是成本領先和標歧立異.或者說,一個企業所具有的優勢最終取決於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對產品的成本和歧異性有所作為.據此,波特提出了企業成功的三種基本戰略,即總成本領先戰略標歧立異戰略目標集聚戰略

  企業競爭力是企業在經濟競爭中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獲取資源和市場的能力,是企業素質在市場上的綜合體現.規模經濟對企業競爭力的貢獻表現為:具有規模經濟的企業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成本優勢,同時也為建立歧異優勢奠定了基礎.因為只有一定的資產規模才能保證企業研發、服務、廣告等的費用投入,並且只有較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才能分攤、消化這些費用,從而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使顧客價值上升.尤其是面對越來越昂貴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費,迅速縮短的產品壽命周期,要求更高的產品特色與服務等,都使得企業在建立成本優勢和岐異優勢的各種價值活動中必須通過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獲得支持.換言之,規模經濟使企業競爭優勢獲得多種驅動因素的支撐,從而使競爭優勢更強、更持久,為迅速提升並維持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提供必要條件。

  此外,根據波特對產業內五種基本競爭作用力(潛在進入者、替代進入者、供方、買方及產業內競爭者)的分析,對一個特定產業而言,規模經濟還直接決定了產業進入威脅的大小.規模經濟越明顯的產業,進入壁壘也越高.因為它迫使進入者或者一開始就以大規模生產並承擔遭受原有企業強烈抵禦的風險,或者以小規模生產而接受產品成本方面的劣勢.而且,規模經濟還直接決定了買、賣雙方的侃價能力。

  總之,儘管影響或支撐企業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但能否確保規模經濟始終是企業競爭力高低的重要基礎。追求規模經濟也成為現代企業提升與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劉海.第五節 規模經濟理論.第二章.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領導幹部西方經濟學讀本》
  2. 王慧娟.規模經濟理論在中國銀行業適用性問題探討.太原科技.2006年2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規模經濟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5.85.33.* 在 2008年8月6日 09:34 發表

有些不完整,發展太快,各學科都有研究

回複評論
M id 7b09b55b79e0a2dd1c3877e0225386fa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2月8日 18:58 發表

非常喜歡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