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對外貿易結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對外貿易結構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結構的研究[1]

  一、國外研究

  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完善,國外開始從國際貿易理論上的研究更多地轉向對貿易結構的實證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學者在對外貿易結構整體變化、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關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一)對外貿易結構整體上的變化

  國外學者對於對外貿易結構整體上的變化的研究大多是以某一國家或區域作為研究的對象,以實證研究為主,對對外貿易結構變化的特點、趨勢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以亞洲作為研究對象的有Malcolm Dowling和David Ray(2000),他們通過對亞洲各國金融危機前20年來貿易數據比較分析得出,在此期問亞洲大部分國家的貿易出口取得了飛速的增長,並且貿易結構上已經由初級產品出口轉向了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而對於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作者認為亞洲各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市場開放度的提高以及全球一體化經濟環境促進了亞洲對外貿易出口的增長,世界各國對工業製成品需求的提高和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價格的下降促使了亞洲各國貿易結構的轉變。此外,作者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各國採取的一系列貿易政策拉動了貿易增長和促進了經濟複蘇,但從長期來看,貿易出口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則取決與三個關鍵因素:與國外在亞洲公司的聯繫、技術的獲得和發展、技術研發投入的程度。Daniel Lederman、Guillermo Perry 和 Rodrigo Suescun(2002)從總體上分析了1983-2002年這一階段中美洲對外貿易的區域結構、貿易政策和經濟政策的選擇。以上兩者的研究是通過數據對一國的對外貿易特點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也有國外學者通過對貿易伙伴國之問各自的貿易結構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探索他們之問雙邊貿易的結構特點和未來貿易可能性及趨勢。Sang-yirl Nam(2003)以中國、日本和南韓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他們各自的貿易結構及三者之問貿易的可能性。文章中他較全面的分析了三者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其雙邊貿易及區域內貿易中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以及其對外模式結構中補償貿易產業內貿易的情況,並且運用貿易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對三者之問今後貿易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Michael G.Plummer(2003)從巨集觀上分析了亞洲在與貿易伙伴美國進行貿易交流過程貿易結構和模式的變化,並以亞洲與歐盟的貿易作為一個對比進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結論:a、對於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私有部門主導(private-sector-led)區域一體化得到了加強,在這之中美國始終保持著此區域最重要出口市場的地位;b、在過去的10年問,亞洲的貿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與其他關於亞洲貿易結構的研究是一致的;c、機械運輸設備已經成為了亞洲進出口中最重要的部門,而在這一轉變中美國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作者還以越南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協定為例,提出了亞洲在與美國發展多層面經濟關係時將面臨著政策上的挑戰。

  (二)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

  對於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主要有:

  1.根據傳統貿易理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一俄林的要素T賦理論,並對傳統模型進行拓展,將新貿易理論的思想融入其中,從各國要素T賦的差異入手,研究對外貿易結構。John Romalis(2004)研究探索了要素享賦如何影響一國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改變。他對赫克歇爾一俄林的H-0模型進行的拓展,將H-0模型與克魯格曼基於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性基礎之上的產業內貿易模型進行結合,併在壟斷競爭和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通過對美國、德國、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國詳細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證實了研究所基於的兩個假定:a、密集使用本國要素豐富的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和對外貿易中占有更大份額;b、一國要素的快速聚積會使他的生產出口結構轉向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業。在Thomas C.l.owinger(2001)的研究中,他首先回顧根據H-0模型,國際貿易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各國之問資本勞動力資源T賦的差異,而里昂惕夫之謎對此模型提出了質疑,之後許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勞動者技能的差別也應該加入到自然資本中來考慮。作者認為由於生產的投入包括自然資本的獲取和更高技能的擁有,理論上可以將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進行結合,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將巴西的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結合來考慮,將二者與巴西的主要貿易伙伴(南美工業國家和西歐國家)進行比較,他發現將人力資本加入其中比只單一的用自然資本更能解釋巴西商品貿易的構成和貿易的流出,並對巴西農產品出口給出了合理解釋。Hans-Jurgen Engelbrecht(1992)將技術的提高納入形成一國產業比較優勢的要素來考慮,他以澳大利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商業部門的研發強度(R& Dintensit)對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結果顯示,澳大利亞在R&D密集的製造業中並不存在比較優勢,但是研發投入的支出很大的增加了澳大利亞非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可貿易性,這個結論支持了尋找合適的國內外市場發展研發密集型的中問產品和終端產品是可行的。

  2.根據新貿易理論對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為解釋隨之出現的新貿易現象而產生的一系列國際貿易理論學說,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比較優勢假說,引入了產業組織理論,應用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差距、差異性產品公司內貿易等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發展。國外許多學者根據新貿易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

  (1)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增加,這使國際產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推動各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改變,國外許多學者做了相關方面的研究。Stephen Ross Yeapla(2006)對目前關於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影響效應的理論進行了實證研究,他通過建立模型,主要對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各產業領域的跨國公司的企業內貿易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美國跨國公司的行為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結果顯示美國跨國公司的活動改變了國際貿易結構,尤其對中等收入國家的影響更大。Xiaming Liu、Chengang Wang、Yingqi Wei(2001)研究了外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進出口貿易之問的關係。他們對1984-1998年問19個母投資國或地區的數據進行了計量分析,研究顯示他們之問表現出相互促進的關係,中國進口的增長促使了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增長,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又促進了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Qing Zhang、Bruce Felminham(2001)研究了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與總出口的因果聯繫以及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各省的出口之問的關係。他們通過建立ECM模型對1986-1999年問各月的序列數據進行協整分析發現,中國總出口與外國直接投資之問存在雙向的正相關關係,這說明外國直接投資促進了中國的對外出口。

  (2)產業內貿易在對外貿易結構影響因素研究中的運用。產業內貿易歷來也是國際貿易的研究熱點,很多學者把產業內貿易運用到對對外貿易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來。Fukao Kyoji、Ishido Hikari、Ito Keiko(2003)研究了東亞垂直國際投資對東亞各國問的垂直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他們認為隨著東亞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其區域內對外貿易模式呈現出先所未有的多樣化和複雜化,產業問貿易仍然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模式,但是所占比重卻在逐漸下降,產業內貿易(包括水平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通過建立模型對電子機械產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且與歐盟的垂直產內貿易進行了比較,證實了研究所基於的假設:垂直產業內貿易與跨國公司的外包產業是密切相關的。這說明瞭國際直接投資對東亞區域內垂直產業內貿易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改變了區域內的貿易結構。

  (三)對外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對於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有學者做出了更深入的研究。Xiaohui Liu、Peter Burridge、P.J.Sinclair(2002)以中國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計量分析對各變數問進行協整性檢驗,發現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三者之問存在雙向的因果聯繫,並且在開放性政策環境下表現出相互的加強作用。Mazumdar(2002)通過研究認為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是相關的,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取決於貿易的結構和方向,即只有當一個國家出口消費品而進口資本品時,貿易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反之出口資本品而進口消費品則未必能帶來經濟的增長。Raja Kali、FaBio Mendez、Javier Reyes(2007)重點研究了一國對外貿易伙伴國的數量和對外貿易的集中性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他選取了1980-2000年問155個國家的面板數據,構建了一個貿易集中度的變數,運用計量方法分析研究發現,貿易伙伴國的數量與本國經濟增長之問呈現正相關關係,且在富有國家表現得更強;貿易集中度與各國經濟增長也存在正相關關係,但是這種關係在經濟不發達國家表現得更強。

  二、國內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對外貿易結構所引發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長期以來,國內學者也作出了很多關於對外貿易結構的研究。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特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魏浩(2007)在《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存在的問題》一文中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存在的五大問題: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出口商品過於集中,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集中,出口國內地區結構集中,外貿依存度高。並指出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我國外貿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祖德明(2007)在《關於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分析》中基於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進行了簡要分析,得出我國對外貿易在外貿依存度、進出口貿易行業問增長、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額三面存在著不平衡。《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分析及其調整對策》中趙普平(1998)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行闡述,反映出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變化,併在文章的最後對對外貿易的增長因素及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分析。文鳳萍(2006)的《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思考》一文首先對有關貿易結構的理論進行了概述,並基於這些理論對我國外貿商品結構的現狀及其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從出口商品的要素T賦和技術、產業內貿易以及服務貿易等方面。

  (二)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因素

  《WTO條件下貿易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洪銀興(2001)在中國加入WTO這一特殊背景下研究了中國加入WTO後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以及這些結構調整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沙衛平(1999)在《我國國際貿易結構中的產業影響分析》中分析了我國的產業特征對其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主要從貿易產品結構貿易方式方面闡述了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相互關係。安占然(2005)的《貿易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及適用性分析》通過對各種貿易理論中有關貿易結構決定因素觀點的梳理,分析了一國技術差距、要素T賦、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對貿易結構的影響。馮雷(2003)在《大國條件下招致的關註——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動態變化及未來貿易摩擦重點領域》中闡述了貿易規模對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主要從對外貿易主體的變化、進出口商品結構、貿易方式和出口市場與進口貨源四大貿易結構上,文章最後並對中國未來貿易摩擦的重點領域進行了分析。

  (三)對外貿易結構與我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關係徐光耀(2007)的《我國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選擇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法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四國作為樣本,分析了在不同的進口貿易結構下,進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同促進作用。李兵(2008)在《進口貿易結構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對1980年到2005年我國工業製成品與初級產品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及現狀研究》中藍慶新(2001)關於對貿易結構變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度量進行了論述,並就我國貿易結構變化和經濟增長轉型之問的關係進行了理論說明和實證指標分析。

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對策[2]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規模與數量上我國是對外貿易名副其實的大國,但是在對外貿易的結構上還存在著許多急待改善的地方。因此如何優化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事關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下而就結合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上存在的問題淺談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對策。

  1.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現階段我國要在適度發展具有明顯競爭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基礎上進行商品結構的優化。發展具有明顯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過去一味按照比較優勢盲口投資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同,現階段的投資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中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逐步推動這些產業由粗放向集約的發展。要明確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結構必須積極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增強對我國低效率產業的進口替代,提高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加大對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替代。加快發展服務貿易,降低國民經濟對可貿易的第二產業的依賴。通過服務貿易巨大的就業帶動效應繼續發揮我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進口方而,為了避免對國際原料市場的巨大依賴,應作好對戰略性資源產品的進口調控,推動重要戰略勝資源進口方式和來源多元化。

  2.提高加工貿易產業的層次

  儘管口前我國加工貿易存在諸多缺陷,但加工貿易仍不失為對外貿易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需要做的是要正視存在的問題,採取相應的對策,使加工貿易在合理的範圍內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為了提高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層次,應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國家應出台有關的巨集觀調控政策和措施,對日益膨脹的加工貿易規模予以控制,保護國內受衝擊的行業,減少對外貿易摩擦,扶持一般貿易發展。二是提高加工貿易附加值,增強加工貿易的創匯能力。三是轉移原產國別,減少對外貿易摩擦。針對我國與關國和歐盟貿易順差較大的問題,可以考慮引導我國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適當地轉移到比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

  3.推進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

  針對第二部分提出的問題,我國推進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原因主要是一。分擔風險。單一市場風險過於集中。而開拓多元化市場,正如分散投資,無論對於進出口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這樣市場波動給國際貿易帶來的風險就小得多。二防止傾銷控訴。這是針對出口而言,也是市場多元化戰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中國生產成本低,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產品價格也很低。如果大量註入到單一國家市場中,勢必會產生傾銷的嫌疑。因此開拓多元化市場有助於在更大的範圍內消化中國的生產能力。具體來說,推進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場戰略宣傳力度,使企業真正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提高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第二、利用稅收經濟杠桿鼓勵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例如企業在同新市場進行貿易時,可對其實行減免關稅或其他優惠政策等。第三、儘可能地為企業提供有關國際市場的最新信息,避免企業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輕易行動而喪失良機。

參考文獻

  1. 蔣婷.對外貿易結構研究前沿述評[J].企業導報,2009(1)
  2. 劉爽,劉翼.淺談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對策[J].時代經貿(學術版),2008,6(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對外貿易結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