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協同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协同学)

協同理論(Synergy Theory)

目錄

什麼是協同理論

  協同論(synergetics)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是20世紀7O年代以來在多學科研究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其創立者是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協同的概念,1976年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發表了《協同學導論》,還著有《高等協同學》等等。

  協同論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論以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為基礎,吸取了結構耗散理論的大量營養,採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不同的領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維相空間理論,建立了一整套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微觀到巨集觀的過渡上,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

  協同論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是近十幾年來獲得發展並被廣泛應用的綜合性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哈肯說過,他把這個學科稱為“協同學”,一方面是由於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巨集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巨集觀的或微觀的系統等等,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卻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協同論則是在研究事物從舊結構轉變為新結構的機理的共同規律上形成和發展的,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類比對從無序到有序的現象建立了一整套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並推廣到廣泛的領域。它基於“很多子系統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與子系統特性無關”的原理,設想在跨學科領域內,考察其類似性以探求其規律。哈肯在闡述協同論時講道:“我們現在好像在大山腳下從不同的兩邊挖一條隧道,這個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學科分隔開,尤其是把‘軟’科學和‘硬’科學分隔開。”

協同理論的主要思想及應用範圍

  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儘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係。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會現象,如不同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部門間關係的協調,企業間相互競爭的作用,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協同論指出,大量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在一定條件下,由於子系統相互作用和協作,這種系統會研究內容,可以概括地認為是研究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各種系統的發展演變,探討其轉變所遵守的共同規律。應用協同論方法,可以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類比拓寬於其它學科,為探索未知領域提供有效的手段,還可以用於找出影響系統變化的控制因素,進而發揮系統內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

  哈肯在協同論中,描述了臨界點附近的行為,闡述了慢變數支配原則和序參量概念,認為事物的演化受序參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終結構和有序程度決定於序參量。不同的系統序參量的物理意義也不同。比如,在激光系統中,光場強度就是序參量。在化學反應中,取濃度或粒子數為參序量。在社會學管理學中,為了描述巨集觀量,採用“測驗”、調研或投票表決等方式來反映對某項“意見”的反對或贊同。此時,反對或贊成的人數就可作為序參量。序參量的大小可以用來標誌巨集觀有序的程度,當系統是無序時,序參量為零。當外界條件變化時,序參量也變化,當到達臨界點時,序參量增長到最大,此時出現了一種巨集觀有序的有組織的結構。

  協同論指出,一方面,對於一種模型,隨著參數、邊界條件的不同以及漲落的作用,所得到的圖樣可能很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很不相同的系統,卻可以產生相同的圖樣。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形態發生過程的不同模型可以導致相同的圖樣。在每一種情況下,都可能存在生成同樣圖樣的一大類模型。

  協同論揭示了物態變化的普遍程式:“舊結構 不穩定性新結構”,即隨機“力”和決定論性“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把系統從它們的舊狀態驅動到新組態,並且確定應實現的那個新組態。由於協同論把它的研究領域擴展到許多學科,並且試圖對似乎完全不同的學科之間增進“相互瞭解”和“相互促進”,無疑,協同論就成為軟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協同論具有廣闊的應用範圍,它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管理科學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應用成果。比如我們常常無法描述一個個體的命運,但卻能夠通過協同論去探求群體的“客觀”性質。又如,針對合作效應和組織現象能夠解決一些系統的複雜性問題,可以應用協同論去建立一個協調的組織系統以實現工作的目標。

  協同論應用於生物群體關係,可將物種間的關係分成三種情況:競爭關係;捕食關係;共生關係。每種關係都必須使各種生物因數保持協調消長和動態平衡,才能適應環境而生存,協同論應用於生物形態學,提出形態形成的基本途徑是,通過某些化學物質的擴散與反應形成一種“形態源場”,由形態源場支配基因引起細胞分化而形成生物機體。由於協同論強調不同系統之間的類似,因此它試圖以遠離熱動平衡的物理系統或化學系統來類比和處理生物系統和社會系統,所以協同論除設計了許多物理、化學的模型外,還設計了許多生滅過程、生態群體網路和社會現象模型。象“社會輿論模型”、“生態群體模型”、“經絡模型”、“人口動力模型”、“捕食者----被捕食者系統模型”、“形態形成模型”等等。協同論還探討了人的大腦中化學圖樣的形成和求知過程與腦細胞之間的聯繫模型等。

  此外,哈肯提出了“功能結構”的概念。認為功能和結構是互相依存的,當能流或物質流被切斷的時候,所考慮的物理和化學系統要失去自己的結構;但是大多數生物系統的結構卻能保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這樣生物系統頗象是把無耗散結構和耗散結構組合起來了。他還進一步提出,生物系統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所以把它看作“功能結構”更為合適。

  自然,協同論的領域與許多學科有關,它的一些理論是建立在多學科聯繫的基礎上的(如動力系統理論和統計物理學之間的聯繫),因此協同論的發展與許多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並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學科框架。協同論還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儘管它已經取得許多重大應用研究成果,但是有時所應用的還只是一些定性的現象,處理方法也較粗糙。但毫無疑問,協同論的出現是現代系統思想的發展,它為我們處理複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協同理論的主要內容

  協同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是指由於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是指複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協同學引論》)。對千差萬別的自然系統或社會系統而言,均存在著協同作用。協同作用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內驅力。任何複雜系統,當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質的聚集態達到某種臨界值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產生協同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從混沌中產生某種穩定結構。協同效應說明瞭系統自組織現象的觀點。

  2、伺服原理

  伺服原理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快變數服從慢變數,序參量支配子系統行為。它從系統內部穩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問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統的自組織的過程。其實質在於規定了臨界點上系統的簡化原則—— “快速衰減組態被迫跟隨於緩慢增長的組態”,即系統在接近不穩定點或臨界點時,系統的動力學和突現結構通常由少數幾個集體變數即序參量決定,而系統其他變數的行為則由這些序參量支配或規定, 正如協同學的創始人哈肯所說,序參量以“雪崩”之勢席卷整個 系統,掌握全局,主宰系統演化的整個過程。

  3、自組織原理

  自組織是相對於他組織而言的。他組織是指組織指令和組織能力來自系統外部,而自組織則指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條件下,其內部子系統之間能夠按照某種規則自動形成一定的結構或功能,具有內在性和自生性特點。自組織原理解釋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 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

管理研究引入協同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管理研究引入協同論的可能性

  1、協同論具有普適性特征

  由於協同論屬於自組織理論的範疇,其使命並不僅僅是發現自然界中的一般規律,而且還在無生命自然界與有生命自然界之問架起了一道橋梁。可見,協同學試圖把無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統一起來,發現它們存在的共同本質規律。這一理想已經被兩個發現證明成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統都是開放系統;其二是在系統演化的過程中,究竟哪種結構得以實現,取決於各個集體運動形式。由此可見,協同論所揭示的結構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規律,不僅為我們研究自然現象,而且為我們研究生命起源、生物進化、人體功能乃至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革這 樣一些複雜性事物的演化發展規律提供了新的原則和方法。

  協同論對揭示無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發展具有普適性意義。另外,從協同論的應用範圍來看,它正廣泛應用於各種不同系統的自組織現象的分析、建模、預測以及決策等過程中。如物理學領域中流體動力學模型的形成,大氣湍流等問題;化學領域中的各種化學波和螺線的形成,化學鐘的振蕩及其他化學巨集觀模式;經濟學領域中如城市發展、經濟繁榮與衰退,技術革新和經濟事態發展等方面的各種協同效應問題;社會學領域中的 輿論形成模型,大眾傳媒的作用,社會體制以及社會革命等等問題。因此,協同論作為一門研究完全不同學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質特征為目的的系統理論,其廣泛的適用性或普適性是顯而易見的。

  正是它的這種普適性,把協同論引入管理研究,必將對管理理論的發展以及對解決現實管理領域中的問題具有啟迪意義,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和理論視角。

  2、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性開放系統

  協同論的自組織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系統如果缺乏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會處於孤立或封閉狀態。在這種封閉狀 態下,無論系統初始狀態如何,最終其內部的任何有序結構都將被破壞,呈現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統只有與外界通過不斷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維持其生命,使系統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性的開放系統,說它具有複雜性是因為管理系統一般由人、組織和環境三大要素組成,而每個要素又嵌套多個次級要素,其內部呈現非線性特征。

  而它又是開放系統,是因為它通過不斷地接受各種信息,並經過加工整理後,將管理對象所需的信息輸出。管理系統就是在不斷地接收信息和輸出信息的過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發展。

管理研究引入協同論的必要性

  1、協同是現代管理髮展的必然要求

  協問論告訴我們,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組分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就好。如果一個管 理系統內部,人、組織、環境等各子系統內部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地運作,那麼就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反之,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相互掣肘、離散、衝突或摩擦,就會造成整個管理系統內耗增加,系統內各子系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致使整個系統陷於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

  現代管理面臨著一個複雜多變、不可預測、競爭激烈的環境,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13趨明顯,企業間的競爭變得激烈紛呈;高新技術的出現和更迭越來越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消費者導向的時代已經到來,消費趨向多樣化、個性化。對企業的生產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市場環境變化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企業的生產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系統要生存和發展。除了協同好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之外。還需協同一切可以協同的力量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

  2、序參量是現代管理髮展的主導因素

  序參量是協同論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統演化過程中從無到有地變化,影響著系統各要素由一種相變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相變狀態的集體協同行為,並能指示出新結構形成的參量。因此,在現代管理中,儘管影響管理系統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夠區分本質因素與非本質因素、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關鍵因素與次要因素,找出從中起決定作用的序參量,就能把握整個管理系統的發展方向。因為序參量不僅主宰著系統演化的整個進程,而且決定著系統演化的結果。

  序參量概念對現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解釋了系統如何在臨界點上發生相變以及序參量如何主導系統產生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結構。序參量的特征決定了它是管理系統發展演化的主導因素,只要在管理過程中審時度勢,創造條件,通過控制管理系統外部參量和加強內部協同,強化和凸現我們所期望的序參量,就能使管理系統有序、穩定地運行。

  3、自組織是管理系統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徑

  協同論的自組織原理旨在解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演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系統內部進行自組織的過程,協同是自組織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認為,現代管理系統要想從無序的不穩定狀態向有序的穩定狀態發展,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自組織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根本途徑。

  當然。管理系統要實現自組織過程,就必須具備自組織實現的條件。首先,管理系統必須具有開放性。能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確保系統具有生存和發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統必須具有非線性相干性,內部各子系統必須協調合作,減少內耗,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效應。

協同理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於協同理論的企業發展能力動態整合研究[1]

  1.影響企業持續成長的因素分析

  企業存在短命現象,源於企業的產業選擇能力、資源控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制度激勵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不均衡及其低效整合,制約了企業的持續成長和發展。

  ①產業選擇和定位,企業無論是在發展初期還是多元化擴張階段,普遍存在著產業投資方向模糊、產業選擇戰略思維缺乏等問題,產業構成不合理以及低效率競爭等現象,結果是產業結構雷同、生產能力低水平擴張和低附加值產品過度增加。因此,企業要實現持續成長和發展,必須註重產業選擇和產業定位。首先,要選擇有足夠發展空間、能給企業帶來較長期贏利的產業作為進入產業;其次,通過產業市場細分,選擇與企業比較優勢相匹配的戰略價值鏈環節,以形成相對位勢;再其次,為保證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風險分散,應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②企業資源控制能力,表現在企業對可用資源的有效管理,它包括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可控資源和不可控資源等。資源是企業發展能力的核心,控制了物質資源就控制了市場,控制了人力資源就控制了技術,控制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控制了企業的成本和效益。因此,企業資源控制問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最直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式,它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企業持續成長性。而提升企業的基石創新能力,首先要轉變觀念,增強技術創新意識;其次,要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培養和引進高新技術人才,為技術創新積蓄人才力量;再其次,要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後,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產品功效,提升產品個性化差異化程度,形成持久而獨特的企業技術核心能力

  ④企業制度激勵機制,使企業成長和發展必要條件和動力源泉。無數事實證明,制度規範制度創新企業成長的重要保證。制度規範要求企業建立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一切按章行事,保證公平、公正和公開;制度創新要求企業能隨著企業發展和外部環境的改變及時調整和變革企業的管理制度組織結構價值觀念。要規範企業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不斷吸收和利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把規範制度、人本管理企業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企業制度。要強化管理理念方法創新、組織結構變革以及企業文化重塑,為企業獲取持久競爭優勢提供製度保證。

  ⑤企業的市場拓展力是企業長期積累形成的稀缺資源。企業一旦獲取這種市場權力,不僅能夠獲取權力租金,增強企業抗擊風險和危機的能力,而且能使企業獲得特殊的、額外的和廉價的資源,得到更多的市場機會。誠信經營和關係營銷品牌運作戰略聯盟等,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形成自身的市場權力和無形資產。因此,要促進企業的持續成長,僅需要通過誠信經營、關係營銷、品牌運作、戰略聯盟、公益事業等,使企業處於被顧客良好的感知狀態,並通過企業市場權力的獲得,促進企業產業、資源、技術、制度演進,使競爭優勢疊加和連續化。

  2.基於協同理論的企業能力整合

  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不是能力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能力要素的協同。合理促進產業選擇能力、資源控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制度激勵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動態整合,優化企業能力結構,是企業持續成長重要環節,只有企業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將企業獲取到一定的能力要素有效的利用和發揮,才能促進企業的不斷成長。

  產業選擇力、資源控制力、技術創新力、制度激勵力以及市場拓展力是企業持續發展能力要素的基本構成,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過程是企業系統內部要素的協同運動過程,它們之問互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協作的結果。

  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結構和外部環境的協調,決定了企業持續發展能力、速度和水平。企業協同機理在於促進產業選擇、資源控制、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和市場拓展能力的動態整合和交互協同,驅動企業系統協同的形成和有效運行,不斷提升和拓展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案例二:基於協同理論的企業供應鏈整合[2]

  基於協同理論的供應鏈整合管理是以實現供應鏈的互動式協同運作為根本目標,以供應鏈動態聯盟為組織對象,實施全球網路供應鏈資源整合的一種組織管理形式。它與縱向一體化不同,縱向一體化是上下游企業在所有權上的縱向合併,涉及產權關係問題;而供應鏈的整合集成是通過在各成員企業之間建立戰略性的合作伙伴關係,或者達成某種合作意向的激勵或約束性契約關係,並通過信息整合、功能重組、組織整合、過程重組、文化整合戰略資源重組等過程,努力實現各節點企業之間的無縫連接,以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

  (一)快速響應,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

  隨著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及顧客期望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已從傳統的成本領先競爭模式轉為時間領先的競爭模式,快速反應正在成為供應鏈競爭的焦點。快速反應的核心思想就是縮短供應鏈反應提前期,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進行充分協同,要求企業之間合理地共用有關信息,提高信息共用的程度,從而有效地縮短供應鏈的提前期,降低安全庫存水平,節約庫存投資,提高服務水平,很好地滿足供應鏈在時間上的競爭要求。高效協同的供應鏈使客戶定製化成為可能。

  同時,通過藉助現代通訊技術讓客戶實時瞭解訂單的狀態,迅速識別並解決問題,確保準時交付,最終提高交貨能力,提高按時履行訂單的比例,使供應鏈成員企業更關註於客戶滿意度的提升。

  通過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協同合作能夠及時發現並解決供應鏈中存在的問題,降低供應鏈的牛鞭效應,消除供應鏈中的盲點,及時地評測供應鏈投資回報,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二)提高預測精度,降低不確定性

  供應鏈管理中有一個可怕的惡魔,就是“不確定性”。供應鏈中的很多問題的發生都是由於“不確定性”造成的,包括預測錯誤、交貨延遲、機器宕機、訂單取消等。這些問題的發生導致企業中不必要的庫存增加,企業甚至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庫存,也不知道庫存應該放在哪裡。為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供應鏈企業通過共用庫存信息,共用銷售數據及用戶訂貨等信息可大大提高供應鏈企業在生產銷售方面的預測準確度,降低供應鏈生產的安全庫存,消除或減少由於預測不准確給供應鏈企業帶來的損失。

  (三)整合資源,降低產品研發難度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新產品開發對企業創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許多企業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資金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比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是,產品研製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那些大型、結構複雜、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在研製中一般都需要各種先進的設計技術、製造技術、質量保證技術等,不僅涉及的學科多,而且大都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因此如何能成功地解決產品開發問題是擺在企業面前的頭等大事。

  而通過企業之間的協同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供應鏈整合優化配置內外部資源,將各種資源統一到企業的戰略之下,避免出現研發過程中資源分配與工作重點的衝突,各企業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群策群力,從而加快新產品的研發速度,降低研發成本。

  (四)提升管理水平,加快異常事件處理速度

  供應鏈管理涉及到了上下游的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作為供應鏈企業的領導者,不僅要註重本企業的發展,還要關心其他節點企業的運營狀況,需要和這些節點企業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協作,以使供應鏈向著既定的目標健康發展。協同的供應鏈是集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庫存技術、物流技術及其它先進管理技術於一體的,供應鏈企業管理者在運用這些技術時,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更新了個人的管理理念,有利於企業進一步向前發展。由於先進技術的運用,企業員工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以適應企業的變化,因此,企業員工素質提高會進一步加快企業的創新。

  同時,在供應鏈節點企業協同較好的情況下,面對供應鏈管理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異常事件,諸如訂單的取消、錯誤的訂單等,供應鏈企業可以啟動已商定的預設的異常事件處理策略,並借用先進的網路通訊技術,將這個信息發送到特定的幾個節點或廣播到供應鏈的所有節點,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應對措施。事先協同定義的異常事件處理策略及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加快了異常事件處理的速度,使供應鏈的運營更加可靠和穩定。

參考文獻

  1. 董宇鴻.協同理論對企業持續成長能力的相互作用.現代企業.2008年12期
  2. 潘建林.基於協同理論的企業供應鏈整合研究.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2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Angle Roh,Ximeim,Dan,Zxe,Yixi,KAER,连晓雾,Lin,刘维燎.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協同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0.213.2.* 在 2012年3月14日 09:25 發表

系統介紹了協同學在管理中的應用,很有參考價值 謝謝 Zfj3000,Angle Roh,Ximeim,Dan,Zxe,Yixi.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