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資源依賴型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資源依賴型經濟

  資源依賴型經濟,主要是指依靠區域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比較優勢,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初級加工並形成初級產品經濟增長模式。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主導產業依賴相關資源而發展。由於資金投入集中於資源開采,造成其他產業因投資匱乏而發展緩慢。由於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隨著資源被不斷開采利用,可開發利用的資源將逐漸減少並最終耗盡,依賴資源而形成的產業鏈條就會斷裂。對環境生態破壞嚴重。各種礦床的開采,嚴重破壞了地下結構,造成大片沉陷區;而對地表資源的開采剝離了地表植被,使環境生態惡化並難以逆轉。礦產品的初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塵和有害氣體,更加劇了環境惡化。人們對原有模式的路徑依賴,忽視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伴隨著資源的開發殆盡,其發展模式的轉型將更加困難。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內生性缺陷

  主導產業單一化,經濟結構不合理。特定區域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嚴重依賴,必然導致其主導產業的單一化、經濟結構的重型化和產品的初級化。資源依賴性地區產品單一化、初級化相伴生的,則是自然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追求單一目標和短期效益,以及技術設備落後、經營粗放的結果。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差。長期以來,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一種環境和生態成本高昂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並且開采時間越長、依賴程度越高,所支付的生態環境代價就越高。在全國範圍內,資源與開發、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正日益激化。

  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資源依賴型地區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主要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隨著可供開采資源的減少和開采難度的增大,資源型企業下崗分流、失業人員不斷增加。由於資源型地區產業發展的單一化,第三產業力量薄弱,可分流失業人員的渠道非常有限,社會就業形勢嚴峻。此外,由於長期以來資源開發中的體制性原因,資源依賴型地區貧富差距教育落後、人口素質低下等問題也日趨嚴重。在小窯小礦的開采中,少數人違法違規占用本屬於國家大眾的資源致富,而造成的問題卻需要全社會來面對和承擔,從經濟利益到思想觀念對社會和諧構成多方面問題,進一步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轉型的必要性

  經濟轉型是資源依賴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結構保持動態的協調。資源依賴型地區以單一自然資源產業為主導,而自然資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隨著資源的減少和枯竭,資源依賴型地區將面臨既缺乏替代產業、又缺少資本積累的困難局面,更不用說環境的惡化也自在其中。可持續發展要求以人為本。長期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地區經濟,必然導致本地區領導公眾創新意識鈍化和經濟發展觀念滯後,在以人才資源競爭為第一要素的國內外競爭中處於絕對的劣勢。

  經濟轉型是資源依賴型地區縮小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的有效途徑。在全國範圍內,資源依賴型地區大都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欠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固然有歷史遺留、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但不可否認,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比較劣勢”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應得利益在經濟交換中大量流失,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資源依賴型地區主要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初級產品,附加價值低,市場不穩定,迴流利潤較少;而發達地區利用低價購入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再以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返銷回資源依賴型地區,迴流利潤較多。其中的差額即為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損失。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對人才、技術資源的漠視以及對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忽略,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優秀人才和建設資金大量流失,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實現經濟轉型,對於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乃至國際競爭中獲取公平利益進而縮減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已成為別無他途的唯一選擇。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4000美元是一個經濟體發展模式的重要轉折點。這至少有兩個層面的重要含義:一是從發展水平看,意味著一個經濟體開始從中下等收入水平跨入中上等收入水平;二是從發展動力看,傳統的以礦產資源為核心的低層次比較優勢和規模擴張方式對增長的效應開始出現遞減趨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尋找到新的動力支撐。當前,遼寧省人均生產總值已趨近4000美元,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成為加快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模式對比

  所謂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主要是指依靠區域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初級加工並形成初級產品經濟增長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主導產業依賴相關資源而發展。其主要後果包括:一是產業結構單一。資金投入集中於資源開采,造成其他產業因投資匱乏而發展緩慢。二是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由於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隨著資源被不斷開采利用,可開發利用的資源將逐漸減少並最終耗盡,依賴資源而形成的產業鏈條就會斷裂。三是對環境生態破壞嚴重。各種礦床的開采,嚴重破壞了地下結構,造成大片沉陷區;而對地表資源的開采剝離了地表植被,使環境生態惡化並難以逆轉。礦產品的初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塵和有害氣體,更加劇了環境惡化。四是人們對原有模式的路徑依賴,忽視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伴隨著資源的開發殆盡,其發展模式轉型將更加困難。

  創新通常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內涵。廣義的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多重內涵,狹義的創新則重點指科技創新。這裡所謂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主要指在制度創新條件下,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從理論上看,影響GDP的三大因素———投資、消費、凈出口,由於科技創新導致的產品改進和產品創新,引發了有效供給,刺激了消費增長,由此拉動了消費和凈出口,這便是供給學派常說的“有效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從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技術創新一方面更新了傳統產品,如數字成像技術的誕生、數位相機的出現取代了傳統的光學相機,引發了幾乎所有照相機消費者的換代更新;另一方面,創新產生的新技術直接孵化出新產業,如網路通訊技術的產生,直接轉化為信息服務產業,更刺激了終端伺服器———電腦的巨大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創新驅動模式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源依賴模式的負外部性。比如,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開采,促進了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利用;通過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發展迴圈經濟,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通過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為解決和治理環境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與傳統增長模式相比較,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是一種結構性的增長,它消除了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報酬遞減、稀缺資源以及負外部性等制約因素,從而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可能。一是創新驅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有效緩解了資源瓶頸;二是創新驅動通過加快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並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提高,通過強化創新,提升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從而構築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三是創新驅動具有內生的經濟增長動態適應機制,能夠使區域經濟結構、發展水平隨著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國際科技經濟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正因為這樣,人們在總結三次產業革命的經驗時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由重大的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引起的,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伴隨著科技創新引起產業革命的歷程。這也許正是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成為當今世界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發展的主流模式的誘因所在。   

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轉型途徑

  更新發展觀念,調整產業結構。廣大資源依賴型地區的地方政府和民間對調整產業結構、擺脫資源依賴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意識和較強的自覺性,但有效的行動在實際中卻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主觀方面主要在於只顧眼前、追求短期利益的觀念和行為作祟;客觀方面主要在於產業結構的剛性,調整難度較大。因此,資源依賴型地區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應當註意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應當強化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識,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堅定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心,為形成有效的調產措施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也應當認識到,過度依賴資源是長期形成的,改變亦非一朝一夕之事,脫離現有產業基礎另起爐竈更是不切實際。因而,產業結構調整應立足於地區實際,探尋改變之策,主要依靠兩條途徑展開:一是改變現在依賴資源的產品初級化狀態,推進資源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品線,提高經濟效益;二是變單一依賴為對區域內資源的全面開發,拓寬資源產品的廣度,並利用現有資源產品的經濟效益,帶動非資源產業的發展,從動態上改變單一資源過度依賴局面。

  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資源依賴型地區要順利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積極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首先必須解決政府自身定位的問題。具體而言,政府在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轉型中,應當主要承擔如下職能:1、制定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確定經濟轉型的方向、目標和步驟;2、限制和取締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鼓勵和支持技術先進、資源利用率高的新型企業發展壯大;3、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實施傾斜性產業政策財政政策;4、扶植新興產業和潛力產業,逐步提高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5、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教育投入,實施科技、人才戰略,為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迴圈經濟迴圈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迴圈、使用為特征的,按照生態規律運行、實現資源迴圈利用和清潔生產的經濟形態。事實證明,迴圈經濟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中資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矛盾的科學模式,也是資源依賴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我省各地在此方面已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孝義市以延伸煤鋁產業鏈條、並使之封閉迴圈為主攻方向,從點到面地開展迴圈經濟實踐,目前已形成“煤———焦———化、煤———電———鋁、煤———鐵———鑄”三大產業鏈,並構成相對閉合的迴路,從根本上扭轉了主導產業結構性污染的狀況,有效地提高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資源依賴型地區發展迴圈經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從重點產業著眼,從試點工作著手,不斷總結和探索,逐步推廣和拓展。

  營造有利於實現經濟轉型的體制環境。當前,資源依賴型經濟區域實現轉型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在於其本身的難度,還受到體制性因素的制約,突出表現為來自地方財政的壓力和財政壓力下政府行為的短期化傾向。2003年山西省GDP增長12.5%,而同期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則達到68%。根據2005年12月22日《山西日報》公佈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國家統一核算最新結果,2004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為3571.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7.3:53.8:38.9,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第二產業的比重仍遠遠高於第三產業。因此,推進資源依賴型區域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轉變相應地方政府及其領導層的政績觀,改革現有的財政管理體制和人事管理體制,積極塑造有利於經濟轉型的體制環境。一方面,要逐步降低財政傳統產業的依賴,併在現有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度內,合理安排各項支出,緩減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要改變以往主要以經濟指標評價政府官員的考核制度,建立包括經濟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科技進步指標等各種指標在內的綜合性的政府官員評價指標體系

  建設有利於經濟轉型的社會環境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轉型有賴於有利的社會環境。否則,必然導致經濟轉型的難度加大,事倍功半。因此,廣大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實施經濟轉型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的營造:其一,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包括涵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生態道德觀念和社會輿論氛圍。其二,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除上述主要依靠教育和輿論來營造的人文環境的“軟約束”外,通過積極的地方立法、嚴格執法而形成的法治環境的“硬約束”,也是資源依賴型地區順利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上述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社會性保障,與政府作用、企業行為一起,同為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擺脫危機或潛危機狀態,進入正常發展和迴圈的重要因素。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otf125.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源依賴型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