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對賬是相關的經濟組織之間會計信息的核對,它既可以是各種具體數字的核對,也可以是行為活動的核對。單位銀行存款日記賬餘額與銀行對賬單餘額相核對、債權債務明細賬餘額與對方單位賬面餘額的核對就是目前已經普遍採用的一種社會對賬方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經濟關係越來越錯綜複雜,各種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各個經濟組織之間不僅有借貸關係、買賣關係、委托加工關係;還有投資關係、租賃關係、擔保關係、寄售關係、稅收繳納關係。各個經濟組織之間不再是孤獨的,而是相互交織,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經濟網路,共用資源。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持續、有序地發展,各經濟組織之間的信息溝通越來越重要。社會對賬正是信息溝通的一條有效路徑。
會計恆等式和複式記賬原理是實施社會對賬的理論依據。會計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從巨集觀上看,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可以作為一個大的會計主體。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的存在,擁有一定數量的經濟資源是先決條件,而任何形式的經濟資源都必然有其來源渠道。資產是經濟資源的實際存在或表現形式,其來源渠道在會計上稱為權益。資產和權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在數量上總是保持著相等的關係,這也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會計恆等式。從微觀上看,根據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原則,全社會的經濟資源由不同的經濟組織所擁有,相應地權益也就分別歸屬於不同的所有者,一個或多個經濟組織的資產必然等於另一個或多個經濟組織的權益。
一項經濟活動的發生必然引起資產或權益要素至少兩方面的變化,複式記賬方法要求對一項經濟活動引起會計要素變化的各方面以相等的金額同時記載,這樣就可以將活動所涉及的各經濟組織的記錄進行核對,以證實活動的真實性。
社會對賬的基本目標是減少信息的不確定性,消除虛假的會計信息,實現信息的充分披露,從而達到信息對稱。這就要求各個經濟組織隨時進行信息的溝通。社會對賬在傳統的會計核算中已經得到運用,但主要限於銀行存款和往來款項的核對,其核對方式是通過人工傳遞對賬單或通過函證方式進行,這種溝通方式由於溝通通道的限制和噪音的影響,使得其速度和準確性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結果還取決於對方能否受理。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對賬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腦和INTERNET為實施社會對賬的提供了技術保障。
隨著電腦技術與網路技術的發展,電腦成為信息處理和傳遞的主要手段,它使得信息處理和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迅速提高,而成本則大幅度降低,為大容量的信息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如Web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工具、網上搜索引擎等工具),使信息的瀏覽、獲取、分析不再困難,網路頁面數據在互聯網上的傳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據處理高度自動化。社會對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主動直接獲取信息,提高對賬的效果。
新的技術導致會計信息資源高度共用,只要給網路內輸入會計信息,任何地點的信息使用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網上查詢到相應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信息將能夠直接滿足各種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能夠在網上直接獲得日常信息,並可從中提煉出自己需要的相關信息,而不只是從信息提供者那裡獲得現成的信息,那些現成的信息往往帶有信息披露者的某些偏向,直接獲取信息還對信息披露者的偏向起到制約作用。
2.獲取實時信息,提高對賬的效率。
電腦聯機實時系統(On line Real-time System,簡稱OLRT)的出現與應用,信息的提供者通過電腦網路適時地將會計業務或數據在發生的同時存放在可供信息用戶使用的信息庫中;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聯機(On—line)的方式,直接進入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有效的選取、分析所需的信息,滿足其決策的需要,不必再等到分期報告出來之後,去獲得那些業經綜合的歷史信息,大量的數據通過網路從企業內外有關系統(如證監會、銀行、企業的生產部門、人事部門)直接採集,而企業內外的各個機構、部門也可根據授權,通過Internet從系統直接獲取信息。
3.獲取多樣的信息,擴大對賬的內容。
由於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電腦儲存設備所具有的強大儲存功能幾乎能夠滿足一個企業披露任何會計信息容量的需要,而且不會受到信息形式的限制。提供的信息不僅有傳統的表格式信息,還可能出現圖像化以及音訊化的信息,從而不僅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及時性、多標準性、多樣化和多面性的要求,還能滿足使用者對信息、在視覺、聽覺、美感、動態等方面的種種要求。實施社會對賬所需要的數據資料、非數據資料都將可以從網上獲得。
由此可見,會計信息的網路化,大大提高了對賬的速度、豐富了對賬的內容。企業所有的會計信息都可以通過網路遞送,社會對賬的實施者只需要擁有一臺電腦和標準化數據介面,就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質量特征就是決策有用性,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後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證券市場發育不良、社會交易費用高昂、企業難以籌集到足夠資金而出現“貧血”,嚴重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正確決策,進而在巨集觀上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秩序和發展。因此,研究如何在最大範圍內防止會計信息失真,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公司治理結構的局限性要求實行社會對賬。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之間的分離而產生了委托—代理關係,由於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標利益函數不一致致使代理人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會計作為一個開放性的信息系統,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與利益相關者發生各種關係,企業內部賬賬相符、賬證相符、賬實相符和賬表相符並不意味著企業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比如某一上市公司為達到MBO的目的,通過虛減“銀行存款”4500萬元、“短期投資”9000萬元,虛減“短期借款”4000萬元、“應付賬款”7000萬元、“長期借款”2500萬元,共計虛減資產和負債 1.35億元,來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使投資者利益受損。上述公司儘管經過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審計,仍然沒有發現所虛減的資產和負債。作為投資者,如何才能識“廬山”真面目,筆者認為運用社會對賬則可以發現這一問題。
2、社會監督缺位要求實行社會對賬。
《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應當定期將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相互核對,保證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及款項的實有數額相符、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憑證的有關內容相符、會計賬簿之間相對應的記錄相符、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報表的有關內容相符。這一規定強調了單位內部的賬目核對,但由於受噪音的影響無法實現財產物資的安全與完整,比如上海的社保基金案以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社保基金均不同程度地被挪用甚至巨額資金無法被收回,嚴重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形成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筆者認為,在當前社保基金頻頻被挪用的大背景下應擴大對賬範圍,彌補社會監督缺位,堅持以人為本實行社會對賬。由個人或單位對自己的社保基金賬戶負責監督即採取多種形式,建立社會保險卡查詢制度,記錄個人查詢和對賬情況,方便參保人員瞭解企業繳費和個人賬戶結存情況。實行社會對賬有利於職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起到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職工所在單位的監督作用。
3、經濟一體化的環境要求實行社會對賬。
經濟發展到了今天,各種經濟關係錯綜複雜,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各個經濟組織之間不僅有購銷關係、租賃關係、借貸關係、雇佣關係,還有寄售關係、擔保關係、委托加工關係、稅收繳納關係等等,而且各種關係千絲萬縷,單個經濟組織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整個經濟網路之中。實踐證明,僅僅依靠企業或個人的自律難以保證其提供的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比如當前的“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所得超過12萬元,無論其平常取得各項所得時是否已足額繳納了個人所得稅,或者是否已向稅務機關進行了自行納稅申報,年度終了後,都必須再辦理納稅申報。”即個人所得稅依靠個人自行申報的方式,在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現有的審計程式未完全有效的情況下,造成社會對個人所得稅偷稅嚴重。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如何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筆者認為,引入社會對賬可以遏止偷稅行為的發生。
通過互聯網實施社會對賬一方面實現了信息對稱,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會計信息的虛假,減少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較突出的表現在信息成本的增加和會計信息的安全與完整。
1.信息成本:現實的經濟是不完全競爭經濟,這種市場經濟結構不具備完全競爭理論所提出的信息充分的條件,因此有用的信息是稀缺的經濟物品。會計信息是由不同的會計主體生產出來的經濟物品,它不可能像空氣一樣是不需要人們的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自由物品。對於特定的、理性的經濟主體來說,他必須通過勞動才能獲取所需信息,這種勞動是一種經濟行為,自然存在成本問題。社會對賬的範圍越大、頻率越高,其所花費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因此成本效益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社會對賬的施行。
交易理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企業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內部化而減少交易成本,擴大組織規模可以降低搜尋交易對象的成本。各類會計服務公司、咨詢公司不斷出現,這種專業化的勞動可以一次投入,多次產出,從整個社會角度看,這比各個經濟主體分別搜集信息來得經濟,因此,信息服務的產業化可以降低全社會的信息成本。
2.信息的安全完整:網路環境中,會計信息的傳遞藉助網路完成,如何保證信息從傳遞到接受整個過程中的真實性、可靠性,成為擺在會計人員面前的又一道難題。網路環境下,電子符號代替了會計數據,磁介質代替了紙介質,財務數據流動過程中簽字蓋章等傳統確認手段不再存在,從而使網上信息的真實性由於缺乏有效的確認標識而受到質疑。企業的部分會計信息屬企業重大商業機密,社會對賬的實施者能夠直接掌握企業大量的會計信息,同時也掌握了企業的商業秘密,如果泄露將會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進入網路以後,會計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更大的挑戰,連入Internet網的任何一臺電腦,都可以憑藉網路而合法地獲取網上任何一家企業的信息資源。會計數據在跨地區、跨國傳輸過程中,隨時可能被競爭對手和專門竊取商業秘密的機構通過捕獲、查卡、信息轟炸、電子郵件轟炸、違反義務條款等方式非法侵入網路,竊取數據或破壞數據,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同時電腦病毒也會影響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實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病毒除了通過軟盤、光碟、磁帶等途徑進行傳播外,現在又通過網路環境進行傳播,而且在網路環境下隱蔽性更強,破壞性更大,傳播速度更快,不僅能對會計數據進行毀滅性的破壞甚至破壞電腦硬體。
社會對賬通過互聯網路實現信息對稱,必然引發對網路信息安全的探討,其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
所謂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效益,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企業的會計信息通過互聯網傳遞,但並不是任何中介機構都有"許可權"上網,只有社會對賬的實施者,包括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機關、證券部門和銀行,以及經過特別授權的企業和機構才能夠接觸到相關會計信息。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業商業秘密的外泄。在這裡,我們不想就"黑客"如何突破"防火牆"、網路設置等竊取商業秘密等技術問題展開進一步探討。
社會對賬的實施者能夠直接掌握企業大量的會計信息,同時也掌握了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同傳統對賬方式下的問題屬於同一性質。同時,由於採用了電腦網路,他們掌握的商業秘密可能更加全面和核心,各種有意無意地泄露商業秘密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因此,社會對賬實施者應當嚴守職業道德,提高保密意識,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