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風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決策風險(risk of decision-making)
目錄 |
所謂決策風險,是指在決策活動中,由於主、客體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而導致決策活動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後果。降低決策風險,減少決策失誤,一直以來都是為人們所關註和探討的問題。
任何一種決策,都是在一定環境下,按照一定程式(流程),由單個人或多個人集體做出的。決策不僅僅只是一個客觀過程,還涉及大量的個人的情感以及價值判斷等主觀因素。因此,導致決策風險的因素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客觀因素如信息不充分不可預知的因素髮生,決策機制不健全等,主觀因素如決策者的能力不足、受情緒、成見影響導致判斷失誤。隨著決策機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客觀因素在決策風險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小,而主觀方面因素將越來越重要。見下圖。
從決策發生的層次、決策的內容來看,決策包括戰略決策、管理授權決策、業務發展決策等不同層次的決策。決策風險在每一個層次都會發生,但對公司影響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越是上層的決策,影響越深遠,嚴重程度越大,但往往不易馬上表現出來,較難覺察;越是低層的決策,影響就越小,危害較小,但往往能立即顯示出來,表現為直接的經濟損失。
在企業經營中,決策風險往往帶有全局性的影響,因此規避和防範決策風險是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的核心課題。
決策風險防範:
一是要提高決策者的風險意識,謹慎決策;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決策機制;
三是要建立風險預警監控體系。
意識決定行為,在成熟的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需要註入風險防範的內容,使得從企業決策者到普通員工,都樹立風險防範的意識,否則,在這個時刻面臨各種風險的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忽視風險意識的企業,必然會被市場淘汰。申能集團多年來秉持的“穩健運作,銳意開拓”的企業經營理念中,即蘊含著重視風險控制的意涵,為防範決策風險奠定了良好基礎。
企業建立良好有效的決策機制是防範決策風險的重要保證。良好有效的決策機制主要表現在:適當的分權,有效地監督,管理層級的減少。適當的分權,可以使企業決策者集中精力於企業的重大決策事項,避免因為決策事項過於集中於企業高級決策機構,而導致的決策失效;建立有效的決策監督機制,可以防止企業決策者濫用決策權,或者由於道德風險而產生的決策風險;減少管理層級,可以減少決策信息的損耗,增加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申能集團按照上述原則在建立有效決策機制方面做了積極努力,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明確通過章程、內部決策制度等,明確董事會、總經理及部門經理的分級決策許可權;建立嚴格的董事會決策程式和制度;建立集團公司、控股核心子公司、投資企業的三級決策管理層級等。
建立風險預警監控體系,是決策風險進行全過程式控制制的重要一環。這個體系應當是覆蓋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兼有風險預測、風險識別、風險處置等職能。這個體系的核心功能在於決策信息的及時收集和分析,為決策提供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