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工業經濟發展戰略[1]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根據對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條件的分析與估量,對工業經濟發展做出的全局性的設想與總體上的謀劃。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1]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圍繞著工業發展的任務,從工業的全局出發,對未來工業發展所做的總體構想,包括規定一個國家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中所應遵循的工業發展道路和對較長時期工業發展前景的基本安排。其具體內容包括工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以及為實現戰略目標所採取的戰略步驟、戰略對策或措施等。

  為了使制定的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具有科學性和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必須運用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制定和實施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南,它能使工業發展堅持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使工業發展不至於偏離方向,並達到預期的目的。在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之下,對國家在一定時期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各方麵條件和特點,如自然資源狀況、社會經濟政治等條件及國際經濟政治條件進行調查研究,並考慮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的需要,在此基礎上確定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及戰略對策。

  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由眾多的戰略分支構成的,如經濟發展戰略、社會發展戰略等。經濟發展戰略又分為工業經濟發展戰略、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等。部門發展戰略又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系統組成,如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又可分為機械工業發展戰略、電子工業發展戰略、化學工業發展戰略等。因此,正如系統可分為母系統與子系統一樣,戰略也可分為高層次的發展戰略和低層次的發展戰略。從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來看,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低層次的發展戰略,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相對於一個工業行業的發展戰略來說,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又是一個高層次的發展戰略。低層次的發展戰略作為高層次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必然受高層次發展戰略的制約,並服從和體現高層次發展戰略的要求與目標。具體而言,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要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反過來講,高層次發展戰略的實現和完成也有賴於低層次發展戰略的實現和完成。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特征[1]

  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有很大不同,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內容也有差別,但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一般特征。

  (一)全局性或整體性

  “戰略”一詞原是軍事術語,是研究戰爭規律的。正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的:“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從全局的高度研究工業的發展,涉及工業經濟發展的各方面、各階段和各地區,研究工業經濟的全局問題、整體問題。

  (二)長期性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所規定的目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涉及到一個較長時期內工業發展的面貌和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為實現這個目的而應採取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措施。它與規劃計劃有相同之處,即它們都是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和謀劃;但也有不同之處,即在時間上,戰略所限定的時間可能更長些,而規劃和計劃限定時間短些;在內容上,戰略所表示的是大的綱領性問題,規劃和計劃則相應地細化。

  (三)綱要性戰略

  所描述的是經過周密論證的、具有科學性和概括性的遠景藍圖,所以,在對影響未來時期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戰略著眼於安排工業發展的基本關係,把握基本方向,規定一些主要奮鬥目標,而不拘泥於具體細節,因此,它是概要性的、輪廓性的、綱領性的。

  (四)穩定性戰略

  所體現的是長期性的全局規劃,因此,必須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戰略朝令夕改,變化無常,就會經常導致全局的變動及人財物力的浪費,也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當然,這並不排除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做必要的調整、修正和轉換。

  (五)指導性

  任何種類的經濟發展戰略都是對經濟長期、全局發展過程預先提出的理論指導,都是長期性、全局性的經濟發展政策。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對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目標、重點、步驟、措施等進行了規劃和安排,體現著社會對工業經濟長期、全局過程的自覺控制和有意識的指導。戰略最終是為指導人們實現戰略目標服務的,否則,制定的戰略就失去了意義。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作用[1]

  (一)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的最主要組成部分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是國家最高層次的發展戰略,是從國家的全局出發,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進行的長期規劃與總體構想。它又包括許多組成部分,如農業發展戰略、工業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交通運輸發展戰略、人口與就業戰略、國土開發與環保戰略、國防戰略等。其中,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最主要的戰略之一,因為,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工業又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沒有工業的發展,也就談不上國民經濟的順利和長足發展,也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所以,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正確與否,不僅關係到工業發展的成敗,而且關係到能否實現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和裝備武裝農業、國防等部門,並改造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目標,亦即直接影響著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程。因此,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當然,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的組成部分,不是後者的簡單分割。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需要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條件,都有賴於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來解決。

  (二)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極大的鼓舞和動員作用

  工業經濟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指揮、調節和控制工業內部各部門、各環節的協同動作來完成某一特定目標的活動,而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正是符合工業經濟管理這一本質要求,起著鼓舞和動員作用。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提出有關工業發展的一系列安排和設想,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符合人民要求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社會進步的強烈願望,有利於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全體人民有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協同的步驟和措施,齊心協力,剋服困難,努力實現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三)工業發展戰略是制定工業計劃,尤其是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在工業計劃和工業長遠發展規劃中,要規定達到的目標及其實施的部署,就必須以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為重要依據,體現工業發展的戰略思想,服從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樣,可以使工業計劃、工業長遠發展規划具有正確的方向和實施的可靠保證。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1]

  一、制定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

  (一)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符合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既然是對工業發展的長期過程所作的總體構想,所以必須以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這些規律按其要求、作用、特點,又有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區別。作為一般規律,它廣泛適用於各國工業發展的普遍情況。如工業部門結構轉化規律,即在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密集型工業、資金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先後突出,並占很大比重的規律;又如工業部門與產品細分化規律,即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工業生產的活動領域越來越廣闊,新成長和分化出來的工業部門和工業產品不斷增多的規律;再如工業專業化與聯合化發展規律,它表現為生產的分工越來越細,協作越來越緊密,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工業各行業間、各部門間、各地區間的生產聯繫和經濟聯繫愈加緊密,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繫也越來越深。對於社會經濟制度不同的國家來說,還存在工業發展的特殊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發展的特殊規律包括: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表現為各工業部門間、地區間、以及工業與其它部門之間都要按比例發展,自覺剋服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持續穩定發展規律,表現為工業可以達到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保證發展的持久性和穩定性,等等。上述工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在制定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時是不能違背的,否則,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學的工業經濟發展戰略。

  (二)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符合國情

  國情,顧名思義,即一個國家與發展工業有關的基本情況,如自然資源狀況、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與質量及其分佈、資金擁有狀況、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科學技術的總體水平、歷史文化、民族傳統,以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一個國家的國情是逐漸演變的,如自然資源的減少,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在發生著變化,科技總體水平在逐漸提高,經濟、政治體制也在日趨完善,等等,這就要求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要反映這些變化,適應這些變化,利用有利條件,減少不良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國情的多樣性和變化性決定了任何國家都不應當全盤照搬其他國家哪怕是最成功的發展戰略,任何國家都不能完全套用本國過去行之有效的經驗、模式。只有在吸收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同時,註意從本國現實情況出發,才能制定出符合國情的工業經濟發展戰略。

  (三)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必須適應國際條件與環境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經濟中有三個突出而引人註目的趨勢。趨勢之一,就是一國經濟的國際化趨勢,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這種趨勢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趨勢之二,世界經濟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地區向亞太地區轉移,歐洲國家經濟發展的趨緩和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以及中國的崛起足以說明這一點。趨勢之三,就是世界所面臨的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技術競爭、人才競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中心內容。

  制定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分析、研究這些趨勢,利用對我國有利的條件,抓住機遇,制定外向型發展戰略,參予國際市場競爭,參與國際分工,使我國工業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制定工業經濟發展戰略,還要考慮國際政治局勢、軍事動向、重大經濟貿易政策的變化等,使之具有有效的指導意義。

  (四)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必須考慮當時工業和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工業發展作為一個長期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判明工業發展當前所處的階段,確定當時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才能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工業發展階段不同,主要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就工業技術進步方面來看,在工業發展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技術進步的主要任務是形成生產能力,即儘快掌握最基本的生產操作方法和經營管理方法。而當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之後,技術進步的主要任務就轉為形成投資能力,即不僅會使用,而且能製造機器設備,並通過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完成從工業項目評價、設計、施工到投產的一整套工作,利用自己提供的設備來自行擴大生產規模。在工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技術進步的主要任務又轉為形成創新能力,即能對先進技術本身進行獨立研究開發,為工業發展源源不斷提供新動力。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子系統,還要保證工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符合和服務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使工業發展的任務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任務相互銜接。

  二、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

  發展戰略的著眼點是未來,其中包括具體的前景規劃。因此,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首先要選擇發展的目標。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即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在決定工業發展全局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方向。它表明工業發展的前景,具體體現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因為發展戰略的其它內容都是圍繞著戰略目標的實現而展開,併為之服務的。戰略目標體現了整個工業發展所期望的結果與要求,同時也是評價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完成和實現與否的標準和依據。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可以按工業部門、行業、企業和地區分解為不同層次和方面的分目標,形成以總體目標為中心的多層次的相互關聯、融為一體的有機目標體系。當然,各地區、各環節應根據總體目標的要求,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條件來確定自身發展的分目標。總的原則是,工業經濟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有利於並保證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總目標的實現與完成。

  鑒於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戰略目標的選擇就成為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的重要一環。目標選擇是否得當,是整個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否正確的突出標誌,直接關係到發展戰略的成敗。如果急於求成,把目標訂得過高,超過實際可能,不僅會脫離現實,欲速則不達,而且還會破壞工業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造成資源的損失浪費,甚至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劇烈起伏波動。如果戰略目標訂得過低,將無法充分利用和組織一切可用的力量、資源,坐失工業發展的良機,也無法起到鼓舞和動員作用。

  戰略目標一般應有具體的數量規定,通過一定的指標來表示,同時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決定了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有多方面規定,需要藉助一系列工業經濟技術指標來體現。因此,確定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過程,就具體化為選擇工業經濟技術指標體系和確定各項指標內容的過程。

  表示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指標體系,一般由數量指標質量指標兩部分構成。主要內容有:(1)增長數量和速度包括全部工業生產應達到的規模、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和主要工業產品應達到的產量水平,為此所需的工業投資數量和主要原材料能源的供給水平等。(2)結構變化包括工業的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的協調比例等。(3)技術進步包括主要的工業部門和領域應達到的技術水平、技術改造的目標、高新技術企業所占的比重等。(4)經濟效益提高程度包括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這些指標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如,有了增長速度,才能增加各種工業產品;結構合理化,才能保證巨集觀和微觀經濟效益的提高,保證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技術進步是工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主要依靠,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結構合理化舶條件;經濟效益提高了,這時的速度才是合理的速度。

  反映未來工業發展的指標體系具有整體特征和預測性質,因此,確定這些指標必須以巨集觀的經濟技術預測為前提。巨集觀經濟技術預測的大致過程是:首先,進行趨勢性預測,即根據以往工業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目前狀況,來分析和推斷今後一個時期工業發展的狀態,確定工業發展在資源投入和產出規模等方面的可能性限度。其次,進行對策性預測,即在趨勢性預測基礎上,進一步設計出加快工業發展的幾種理想方案,並對它們進行反覆的比較、認證。最後,按照優化的原則選定一個可行的方案,並用相應的經濟技術指標來表示。這樣,量化的工業經濟戰略目標就形成了。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較長時期內要求達到的總體目標,為保證其實現,一般還要做出分階段的戰略部署,即把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總目標的實現過程劃分為若幹階段,對每一階段都有戰略目標方面的規定。這樣,由近期目標向遠期目標循序推進,保證分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三、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對策的確定

  圍繞著選定的戰略目標,還要制定出相應的戰略對策。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對策就是為保證工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而制定的關於工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技術政策及有關的規定、法規,是工業經濟發展戰略中政策性最強的部分,表明國家為實現戰略目標所要採取的主要行動、措施。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對策的確定包括工業發展速度的選擇、發展戰略類型的選擇和戰略措施的確定等內容。

  (一)工業發展速度的選擇

  在發展戰略中,如何處理目標所決定的距離與時間的關係,就是速度選擇。速度是實施戰略的最基本控制因素。適當的速度,是保證戰略目標如期實現的必要條件,也是體現社會的自覺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面。工業發展戰略研究中的速度選擇主要不是對平均發展速度的選擇,而主要是對實際控制速度的選擇。對實際控制速度的選擇,實質上是為完成戰略目標對所規劃的時限內的速度分佈的選擇,這實際上是發展戰略中的時間戰略的確定問題。這種時間戰略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均衡增長戰略。即要求在戰略規劃期間使經濟均衡穩定發展,在總的發展年限內,經濟發展的速度是均衡分佈、同一的;二是不均衡增長戰略,即將總的發展年限分為若幹戰略階段,在不同階段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同,亦即在總的戰略規劃期間發展速度呈現不均衡的分佈狀態。選擇何種時間戰略取決於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條件及社會需要等因素。

  (二)工業發展戰略類型的選擇

  它主要是指根據國內外的條件、環境等因素來選擇工業發展戰略的類型:是內向型發展戰略,還是外向型發展戰略;是平衡發展戰略,還是不平衡發展戰略等。內向型發展戰略註重開拓國內工業品市場,並力求以本國生產的工業品替代國外進口的工業品,同時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來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工業。外向型發展戰略是工業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通過利用國際市場、外國資金和先進的技術來促進多樣化的工業產品出口,並以此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平衡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有計劃地使國內相互關聯的各工業部門平衡、協調地發展,使它們共同投資、互相成為彼此的買方,拓展市場,促成全面性工業增長。不平衡發展戰略是主張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那些連鎖效果強的工業,以此帶動和促進其它工業部門的成長與發展。

  (三)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措施的確定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措施是在工業發展戰略類型選定之後,為實現戰略目標與工業發展的時間戰略一同制定的其它有關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技術政策、行業和地區政策等。

  制定戰略措施需註意兩個問題:一是註意政策的協調性。作為戰略措施的各項政策,無論是限制性政策還是鼓勵性政策,巨集觀政策還是微觀政策,都必須相互補充、配套,若相互矛盾,將會抵消這些政策的作用,甚至造成混亂。二是註意政策的穩定性。各項政策一旦付諸實施,必須認真貫徹,務求實效。若隨意變更,會喪失政策的嚴肅性,使政策效力降低,還會因此引起工業經濟活動正常機制的紊亂,對已實施的政策進行修正或提出新政策,事前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試點,避免推出試驗性的政策,更不可朝令夕改。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與轉換[1]

  在執行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如果由於種種原因和影響,不能收到滿意的預期效果,就要考慮進行戰略調整戰略轉換。堅持原有的指導思想,仍繼續完成原定的戰略任務,但在戰略目標上有部分改變,戰略對策也相應的有所改變,這種局部的變動就是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在指導思想上出現轉變,確定了新的戰略任務,由此對整個戰略目標、戰略步驟和對策做出重新部署,這就是戰略轉換。

  一、工業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和轉換的主要原因

  (一)由於主觀認識上的偏差,未能形成一個正確的發展戰略

  如前述,發展戰略制定得正確與否,與對工業發展規律、國情和當時主要任務的認識是否正確以及指導思想、目標選擇和對策等是否恰當都有極密切的關係。如果其中一個環節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使主觀脫離客觀情況,就會影響戰略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給工業發展造成障礙。

  (二)客觀條件出現意外改變,原定戰略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

  工業經濟發展戰略是對工業長期發展做出的總體構想,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對這些因素一般較難在事先做出準確的估量,只能對它們的發展趨勢做出推斷。如果其中一些因素在後來出現很大變化,改變了工業發展的環境,執行原有戰略就會遇到很大困難,於是就須調整發展戰略。

  (三)工業發展進入階段交替時期,必須進行戰略轉換

  工業發展具有階段性,隨著工業生產力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一定時期以後,工業的整體面貌就會發生質的改變,上升到新的發展階段。這時就應尋求更高的起點,確定新的戰略目標。必要時,還要建立起能有效推動工業發展的新的運行機制,從而引起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轉換。

  二、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與轉換

  我國過去未曾使用過工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註意到對工業的發展,以至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從全局和長遠著眼,提出一定時期的奮鬥目標,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步驟和措施等,而是通過其它的名稱和口號,如總路線、總任務來表達發展戰略的含義,起到謀劃和指導作用,其中也包括工業發展戰略的內容。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當時以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主要任務,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導下,以重工業為重點,以較高的積累率支持大量工業投資,依靠集中控制管理體制,保證工業的高速增長,成就是巨大的,但同時,挫折和教訓也是明顯和深刻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出現重大轉變,逐步形成了效益型、靈活控制型、開放型和主動型發展戰略。但是,這些趨勢在新舊世紀前後又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倒退,占世界經濟總量超過7%的美國、日本、歐洲三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在2001年同時陷入低潮,世界經濟和貿易出現近10年來最嚴峻的增長,面臨經濟衰退趨勢,加之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世界經濟的風險進一步增大。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於我國積极參与經濟全球化,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實施“走出去”戰略,條件具備,時機成熟。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市場逐步開放,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也對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提供貿易投資便利,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5100多億美元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均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8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250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國境外投資從少到多,逐步擴大。到2002年6月底,經國家批准或備案的我國境外非金融類投資經營機構共計6758家,協議投資金額132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88.8億美元,這些境外企業分佈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加工製造、資源開發、農林牧漁、交通運輸、商貿旅游、勞務輸出、醫療衛生和中介服務等各方面,項目運作良好,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其中境外投資加工裝配企業382家,年帶動出口約20億美元。油氣和緊缺礦產等境外資源開發合作開始取得成效,帶資承包有新的進展。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合同額達10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52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額累計28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20億美元。外派勞務累計超過260萬人次。我國已擁有一批具備一定技術經濟實力、熟悉國際化經營管理和適應國際市場激烈競爭需要的企業,在“走出去”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第二,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新世紀新階段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加人世貿組織為標誌,對外開放進人新的階段。完成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開放要有新局面,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既要以擴大國內需求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拓展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既要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也要充分發揮我國外匯儲備相對充裕、綜合製造能力較強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地走出去,把資源優化配置擴展到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進國內結構調整,拉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既要大力支持國有企業走出去,也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從事境外生產、貿易、服務,帶動商品、技術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我國自己的跨國企業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知名度的著名品牌。

  第三,實施“走出去”戰略,不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也是關係我國未來發展和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從國際形勢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加廣泛地開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國外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場和資源,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擴大國際市場空間。“引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同時轉起來,有助於我們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貫徹十六大精神,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著力抓好幾個方面:一是加強總體規劃和完善政策。要明確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完善財政稅收信貸保險外匯管理信息服務、人員往來等政策,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二是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和利用。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引導具備資金、技術、人員和管理等方面優勢的企業,到海外進行國內緊缺資源的項目投資,逐步建立一批戰略性資源開發生產供應基地。三是推動境外加工貿易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內相關配套政策,簡化審批程式,支持境外投資辦廠,擴大帶料加工裝配,帶動國內相關行業的技術、設備及勞務輸出,但應避免盲目投資、無序競爭、自相殘殺。四是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加大開拓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力度,優化經營主體結構,鼓勵優勢國有企業和有實力、有信譽的民營企業帶資承包工程,同時加強監督管理,維護和規範境外工程承包經營秩序。五是積極利用國外科技資源。探索有效形式,在境外科技資源密集的地方設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利用當地科技智力資源和研發設施,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六是抓緊培訓一大批外語好、懂經營、熟悉國際經貿法規的專業人才,更好地運用國際法律規則保護自己、規避風險。七是建立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境外投資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國有境外投資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以及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避免流失和非法轉移;促進境外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合理經濟規模,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改革和完善國內人員派出和管理制度,大膽招聘選用國際優秀人才,努力融入當地社會,使我國企業和產品競爭力不斷邁上新臺階。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李柏洲等編.新編工業經濟管理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8.0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泡芙小姐,方小莉,Gaoshan2013,y桑,Mis铭,Lin,寒曦,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