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工業經濟管理將工業部門作為一個整體置於國民經濟中來考察,研究社會主義工業再生產過程中,各種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範圍和表明形式;研究遵循各種經濟規律的要求,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原則和方法,不斷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並從巨集觀角度對整個工業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對一系列經濟規律加以科學的運用,這就是工業經濟管理的含義。
工業經濟管理從範圍上講,既區別於國民經濟管理以及國民經濟其它部門的管理,又區別於工業企業的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工業經濟管理學是部門經濟與管理的科學,屬於社會科學的範圍。
工業經濟管理既是理論,又是實踐,它不僅對諸如工業部門結構、工業佈局、工業能源、工業管理原理與體制等進行研究,並且將研究所得出的結果運用於實踐,轉化為各種政策措施。從這個意義講,工業經濟管理既指這門學科,也指這種實踐行為本身。
工業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工業經濟管理活動所必須遵循的要求和準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經濟管理既要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又要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因此,社會主義工業經濟管理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 一、政治和經濟的統一
政治與經濟統一是社會主義工業經濟管理的首要原則,也是一條根本性原則,因為它關係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問題。這符合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的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政治又反作用於經濟,決定經濟的發展方向,推動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和政治是對立的統一體,彼此互為條件,密切相關。
在我國工業經濟中應堅持的政治觀點主要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處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須堅決反對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主觀主義,要堅決服從黨的改革開放政策。
辦工業要有政治觀點並不等於可以因此否定經濟的決定作用。政治不能代替經濟,在工業經濟管理活動中,必須明確經濟是基礎的觀點。其基本內容和要求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組織工業經濟管理活動,提高工業生產和流通的經濟效益,是一切工業經濟組織的中心任務,工業各環節的管理者都要認真研究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研究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努力搞好工業生產經營工作。在工業中,黨的正確的政治領導就在於盡最大努力使各項生產和經濟工作按照客觀規律進行,以推動經濟的發展。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既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又是社會主義經濟性質的要求。在工業經濟管理中貫徹這一原則要求在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統一的同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現代工業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部門,它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協作的基礎之上。由於分工而相對獨立的各個局部環節,在協作中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社會生產的完整系統。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要求決策權要適當集中,以保證工業系統內部各環節之間的比例性、連續性、協調性、節奏性,避免工業經濟發展中出現速度失控、結構失調、效益低下的局面。而構成工業大系統的各個局部子系統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部門、行業、企業、經濟區等都具有相對獨立性,這又要求決策權的分散,以適應乾差萬別的具體情況,實現各子系統的靈活發展。所以,為了增強系統活力,發揮系統功能,必須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作為市場經濟,客觀要求要給予地方、部門、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尤其要使企業擁有人、財、物、產、供、銷各個環節的自主權,使之成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要求國家或政府對工業經濟活動進行適當的巨集觀調控、計劃指導,使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並且有助於戰略目標的實現。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也是我國50多年來工業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總結的結果。這個關係處理的不好,過分集中,就會使地方和企業喪失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工業經濟就缺乏活力和生機;過分分權,就會使地方和企業各行其是,經濟發展一片混亂。因此,工業經濟管理必須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原則。
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小平同志的談話,從根本上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在工業管理中,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功能和作用,即運用價值規律調節工業經濟活動。這就要求把絕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產供銷權還給企業,讓企業根據市場機制的要求自主進行決策;價格由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決定;企業的生存、發展、破產完全取決於它在市場競爭中的勝敗;企業具有獨立的利益目標,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等等。同時,還要有適當的巨集觀調控。這一方面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更主要的是市場調節不是萬能,它自身存在著一些功能性的缺陷,只有與巨集觀調控相結合才能加以彌補。工業經濟發展中有一些重要的比例關係、重大的技術經濟活動、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生產等等,必須要有計劃調節和巨集觀調控。雖然市場體系、市場機制建立健全以後市場調節也能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它付出的代價太大,往往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因此,必須要求市場調節與巨集觀調控相結合。
應該指出的是,工業經濟巨集觀調控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為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造就平等競爭的條件,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與不協調關係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 四、責、權、利相結合
責權利相結合是管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自身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在工業管理中的重要體現。經濟責任、經濟權力、經濟利益原來就是互為條件、相扣連鎖在一起的整體,因此,必須使責、權、利緊密結合,才能使工業管理髮揮作用,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主觀性,促進工業的發展。否則,在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環,或對其中某一環具有的潛在作用關註不夠、發揮不夠,則都能導致整個鎖鏈的損壞,作用的減弱。遵循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各級工業管理組織和企業必須對國家承擔經濟責任,在遵守國家各項政策法令的前提下,按照國家計劃和社會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力求最經濟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有效地推進技術進步,不斷地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各級管理組織,尤其是企業應具有與其所負責任相適應的權力,使它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發揮。權力是實現責任的條件,有職無權,責任就不可能落實;當然也不能脫離責任來妄談權力,權力和責任必須統一。再次,要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責任和利益結合起來。各個經濟組織和企業各自承擔的責任有大有小,實現的經濟利益有好有壞,則所得的經濟利益也有所差別。這樣才能使經濟組織和企業對完成經濟責任具有內在的經濟動力。
總之,責權利相結合,責是核心。如果說經濟責任是一種外在壓力的話,那麼經濟利益則是內在動力,而權力則是把責任和利益統一起來的保證。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真正貫徹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還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工業管理組織體系,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指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企業建成獨立的經濟實體,使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聯繫起來。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改革才能真正實現。
- 五、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結合
管理活動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人的管理,如何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工業企業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提高企業的凝聚力,是工業管理的重要任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發人們的內在動力,必須實行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
物質鼓勵是物質利益原則的具體體現。首先要承認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國家富強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職工的個人收入才能不斷增長。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收入差別;正確處理企業內部不同工種職工、不同崗位職工、不同勞動量職工的收入差別;要使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的效益掛鉤,建立企業職工收入隨著企業經濟效益變化而變化的機制。同時,國家要給所有企業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對與企業經營無關的級差收益國家要通過稅收收歸國有。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所以,物質鼓勵並不是激發人的內在動力的唯一辦法,還要與精神鼓勵相結合。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要達到鼓勵的目的,就必須滿足人的這些方面的需求。此外,人的思想認識、政治態度和精神狀態等都會對工業生產和建設發生重大影響。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高尚的道德觀念,企業精神等,都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並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為此,應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造就一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職工進行精神鼓勵的管理隊伍。
堅持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要特別防止“金錢萬能”的觀點,認為物質鼓勵是唯一的調動積極性的辦法,否定精神鼓勵的作用,這是非常錯誤的,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 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提高經濟效益是工業經濟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要求在工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用儘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和勞動占用,提供儘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或勞務。
提高工業經濟效益,首先要提高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要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促使企業加強核算,努力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適銷對路產品的產量。建立企業職工利益與企業經濟效益相適應的機制。
其次,要樹立整體觀念,正確處理微觀經濟效益與巨集觀經濟效益,近期經濟效益與長遠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以實現整體工業經濟效益的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