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效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工業經濟效益(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Industrial)
目錄 |
工業經濟效益是指工業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從事工業經濟活動不僅要直接消耗一定的勞動(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應的自然資源,而且為了保證經濟活動的持續進行,還必須占用一定的勞動和自然資源。經濟活動中的投入還應該是勞動、自然資源的消耗與占用。
經濟效益是經濟活動的核心問題,不斷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不同社會形態共有的節約規律的客觀要求。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強調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節約時間規律的要求
因為勞動成果超過勞動消耗,這是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制度發展必要的物質基礎。如果不這樣,社會生產就不會發展,社會進步也將停止。而社會生產中一切勞動消耗的節約和一切物質資源的節約,歸根結底都是勞動時間的節約。
2.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價值規律的要求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量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將對經濟活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每一個部門和企業都必須努力降低勞動消耗,使之低於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消耗,以收抵支,獲得盈利,為社會提供積累,為自身發展創造條件。
3.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
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滿足社會進步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提高經濟效益,才能以同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更多的積累,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經濟運行的效果,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4.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首先要奠基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濟效益上。如果我們在經濟建設的經濟效益上不能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國家,那麼,鞏固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困難的,要發展前進更是不可能的。只有認真講求經濟效益,才能取得更多的積累,才能以更高的速度,在更大的規模上,擴大社會的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工業經濟效益的評價及指標體系[1]
雖然經濟效益的實質是產出大於投入的盈餘或增值,但是由於投入的量與質的不同,很難直接用盈餘額或增值額來評價和比較不同經濟單位的經濟效益。於是,有必要選擇若幹個指標,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工業經濟效益指標是對工業投入與產出進行數量比較的尺度,它在一定範圍內,從某一方面表明瞭工業經濟活動的成果。
工業經濟效益指標= | 勞動產出 | |
勞動投入 |
依據上述關係,可分別設計出若幹個具體指標,以便在實際評價時運用。工業經濟效益指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實物指標和價值指標
實物指標是以實物表示勞動投入與產出比較的數量尺度,直接反映出勞動投入與產出的自然屬性和特點。這類指標的主要優點是具體、明確、專一。然而,它無法使我們從整體上考察、評價工業經濟效益狀況,因而適用範圍受到較大的限制。
價值指標是在一定的價格體系基礎上,以貨幣表示勞動投入與產出比較的數量尺度。直接反映勞動投入與產出的社會屬性和特點,其主要優點是概括、綜合、統一。價值指標的具體形式必然要與生產關係、經濟形態緊密相關的一系列價值範疇相聯繫。
(1)價值指標可以為不同勞動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互比較和總體比較提供依據,能全面反映工業經濟效益。
(2)價值指標通過對各種勞動投人與產出具體形式的間接轉換,從市場經濟關係的角度為衡量經濟效益提供了可能。利用實物指標分析工業經濟效益,基本上是脫離生產的社會屬性對勞動投入和產出比較,因而它一般只反映工業生產過程;而價值指標要完全依賴於生產的商品屬性,才能對勞動投入和產出加以比較,這就必然要反映包括生產和流通在內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以價值指標計算工業經濟效益所反映的是生產與經營兩者的綜合效果。在這一點上,以價值指標對勞動投人和產出進行比較,包含著遠比實物指標豐富得多的社會生產物質內容,它們之間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替代和轉換關係。
價值指標的特點決定了它在衡量工業經濟效益的指標中占有特殊地位。根據利潤、成本、資金等基本價值範疇設計出科學的價值指標,並與實物指標合理地結合運用,必然會對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起重要的促進作用。
2.個體指標與綜合指標
個體指標與綜合指標所包含的範圍不同。個體指標是從一個方面、一個局部直接或間接反映經濟效益的大小。例如,反映某種資源利用程度的指標,反映某一方面工作效率的指標等等;綜合指標反映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綜合效果,一般是指反映成本和盈利水平方面的有關指標。個體指標可以用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來表示;綜合指標必須用價值形態來表示。
由於綜合指標比較全面地反映經濟活動的效益,它在評價經濟效益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當然,個體指標的作用也不能輕視。因為:
(1)我們評價經濟效益,重要的是要找出進一步改善經濟效益的途徑。由於綜合指標包含的內容繁雜,受很多因素影響,易於掩蓋落後環節,所以要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和解決反映在個體指標上的落後問題。
(2)現存的價格與價值背離因素對綜合指標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這就決定了綜合指標不如個體指標更能正確地反映出經濟效益的大小和好壞。
(3)在特定的情況下,某些個體指標,有時比綜合指標更為重要,如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國民經濟中的短缺資源,在方案比較中,是綜合指標無法替代的。
此外,還可以劃分出反映資源利用水平的絕對指標,反映不同方案擇優比較的相對指標,評價生產經營的效益指標和評價投資項目的效益指標等多種指標類型。
在運用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的時候,需要提供一定的標準,才能判斷指標所反映的工業經濟效益的實際水平,作出正確的評價。評價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1)投資者(或經營者)期望達到的水平。(2)歷史水平。這是縱向比較採用的一種尺度,可以反映該項指標變化的情況。(3)國內外的先進水平。這是橫向比較採用的尺度,也是經濟效益指標提高的方向。在作橫向比較時,要註意不同國家指標口徑和方法的差別。
1.用社會勞動實現率評價工業經濟效益
社會勞動實現率是指一定的經濟活動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時間之比。它表示單位個別勞動消耗可摺合的社會必要勞動的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社會勞動生產率= |
| =單位個別勞動消耗可摺合的社會必要勞動量 |
從微觀上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企業個別勞動時間之比是大於l還是小於1,是企業經濟活動效益好壞的分界點。大於1的程度越大,經濟效益越好。從巨集觀上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時間之比還表示著生產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
2.用資金收益率來評價工業經濟效益
資金收益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全部收入減去成本後的餘額與全部預付資金之比。它表示在一定時間內單位資金量所帶來的增值額。用公式表示如下:
資金收益率= |
| =單位資金所帶來的的增值額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然價值的增值是經濟活動的直接目的,那麼,反映價值增值程度的資金收益率就必然地成為經濟效益的基本內容。資金的收益率越高,說明價值的增值程度越高,經濟效益越好;反之,則越差。
3.用勞動生產率評價工業經濟效益
勞動生產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全部產品或全部產品價值與獲得這些成果所耗費的活勞動之比,它表示單位活勞動消耗所創造的財富成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勞動生產率= |
| =單位活勞動消耗創造的產品量或產品價值量 |
用勞動生產率表示經濟效益時,產出是全部產品或全部產品價值,投人是活勞動消耗量。這時,是把產出全部看成活勞動帶來的成果。
4.用機會收益率評價工業經濟效益
機會收益率是指經濟活動中實際獲得的或可獲得的收益與所放棄的收益之比。它表示每在一方面放棄單位收益可獲得的收益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機會收益率= |
| =每在其他方面放棄單位收益可獲得的收益量 |
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為獲得一定的成果所付出的代價,不僅包括經濟活動本身的投人,還應包括所放棄的收益。只有在實際獲得的收益或可能獲得的收益大於所放棄的收益,即兩者的比值大於1時,經濟活動才是有效益的,或者說經濟效益才是好的。因此,評價經濟效益,不僅要看經濟活動的成果與經濟活動本身投入之比,還要看獲得的或可獲得的收益與所放棄的收益之比。
用機會收益率表示的經濟效益是優化選擇的效益,其評價過程,就是對不同經濟活動的效益進行優化選擇的過程。例如,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不但要評價一個項目所耗費的資金量大小和投資所能帶來收益的多少,還應看把這筆資金投在這個項目上的收益比投在其他任何方向上的收益都大,即這個項目的收益與其他任何方向上的收益之比的比值大於1時,這個項目的經濟效益才是最優的。否則,其經濟效益就不好或不夠好。
成本費用利潤率= | 利潤總額 | |
成本費用總額 |
經濟效益的大小,是通過一定的指標來反映的。由於工業經濟活動的複雜性,要全面地評價工業經濟效益,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指標,建立指標體系,以便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工業活動中的經濟效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新財稅制度的全面貫徹執行,原有的考核指標已不適應現實需要。為此,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遵循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巨集觀導向性、科學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對原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和補充,重新修訂了《關於改進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的內容及實施方案》,報經國務院原則同意,於1997年10月公佈執行。新指標體系包括七項指標和工業經濟效益指數。
1.七項指標的內容及計算公式
(1)總資產貢獻率。該指標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貢獻率= |
| X |
|
平均資產總額為期初、期末資產總計的算術平均值。
(2)資本保值增值率。該指標反映企業凈資產的變動狀況,是企業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計算公式為:
資產保值增值率= |
|
(3)資產負債率。該指標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也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 |
|
(4)流動資產周轉率。該指標反映投人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產周轉率= |
| X |
|
(5)成本費用利潤率。該指標反映工業投人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反映工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 |
|
式中:成本費用總額為產品銷售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之和。
(6)全員勞動生產率。該指標反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 |
| X |
|
由於職工人數不含價格因素,而工業增加值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因此應將增加值價格因素予以消除。具體方法可採用總產值價格變動繫數消除價格影響。
(7)產品銷售率。該指標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是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產品銷售率= |
| (現價) |
2.七項指標的權數及全國標準值
權數是根據上述七項指標在綜合經濟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由專家調查法確定的,各項指標的標準值是參考了我國近期工業經濟指標的實際水平及一般標準確定的。具體數據見下表。
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是反映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的綜合指標。計算公式為:
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
|
我國工業經濟正處在迅速發展和結構調整之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指標體系也會隨之進行調整。各工業部門和基層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還有一些具體考核指標,以全面客觀地評價考核工業經濟效益。
評價社會主義工業經濟效益的原則[2]
講求經濟效益雖然是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共同要求,但在不同社會制度下評價經濟效益的最終標準是根本不同的。奴隸主有句格言:最有效的經濟,是使用最笨重、最粗糙、因而最耐磨損的工具。用現代標準來分析,這是一種荒唐的說法,但是,這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是相適應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要用勞動消耗和勞動占用的經濟效益來分析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例如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產品的物耗、加速資金的周轉等,因為在通常條件下,這些方面經濟效益的提高,都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潤。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例如發生經濟危機的時期或該種產品明顯地供過於求,資本家寧肯讓機器停轉,甚至把一部分生產出來的產品加以銷毀。這樣,從勞動消耗或勞動占用的經濟效益看是下降了,但是,由於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甚至上升,資本家的利潤反而更有保證。對於資本家來說墊付資本利潤率的大小,這是評價經濟效益好壞的最終標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同樣要講求與分析勞動消耗和勞動占用的經濟效益,要註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降低產品的物耗、加速資金的周轉、獲取更多的利潤等,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這些方面經濟效益的提高,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某些經濟效益的提高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嚴重背離的現象。例如,在經濟體制改革前長期存在的“工廠報喜、商業報憂、財政虛收”的現象;在當前亟待扭轉的短期行為和不顧大局的傾向等。這些現象和傾向的共同特點是只追求局部的和眼前的經濟效益,而不顧及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評價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不能脫離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要用儘可能少的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和儘可能好的、滿足社會和勞動者個人需要的使用價值。這是評價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經濟效益的最終標準。根據這一要求,評價社會主義經濟效益應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1.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
資本家十分註意使用價值的生產,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擔當者。但是資本家追求的是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有各種不同質的使用價值。所以,評價社會主義經濟效益,必須把符合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的生產放在首位。這一點和資本家評價經濟效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必然要發生作用,整個生產過程都離不開價值和價格因素的影響。利潤不僅是經營活動的重要目的,也是分析、考核經營效益的重要依據。列寧曾經講過:利潤也是要滿足社會需要的。因此,一切社會主義工業企業,在強調使用價值生產的時候,也要重視價值和利潤的生產,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商品本身就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社會主義的商品也不例外。這樣說是否只要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就會實現呢?這是不會的。因為,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不同的屬性,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這兩個不同屬性的社會作用是有差別的。同時,由於是兩種不同的屬性,它們相互之間就難免會有矛盾。例如,企業的產值高、利潤多,並不一定反映它所生產的、能夠用來滿足人民需要的消費品數量就多就好;相反,產值小、利潤少的產品,可能是社會迫切需要的。這種矛盾,在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的情況下十分突出;在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體系理順的條件下,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這就要求企業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評價企業的經營效益時,都必須自覺地處理好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生產的關係。
評價社會主義的經濟效益,既要強調把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的生產放在首位,也要重視從利潤的角度考察的經濟效益。我們要反對不顧社會需要,只按盈利大小來安排生產經營的做法,但是也要肯定在適銷對路的前提下,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純收入,應該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現實出發點。
2.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追逐的是本企業的經濟效益,根本不關心社會經濟效益的好壞。因此,個別資本家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往往伴隨著對社會利益的損害和踐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要講求個別企業的經濟效益,更要講求全社會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基礎,而提贏蘸會經濟效益,既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根本目的,又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例如,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地發展,既有利於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又為企業提高經營的經濟效益創造了條件。但是,社會經濟效益並非企業經濟效益的簡單總和,在不少情況下,兩者之間的矛盾十分明顯。當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前者要服從後者,決不能用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做法來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當然,在另一個方面,也不能在服從社會經濟效益的名義下,長時期地不顧企業的合理經濟利益。這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將最終影響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服從全社會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兼顧各方面的經濟利益。
當前,在管理體制還正在改革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較多地採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預的辦法,來協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矛盾。今後,要逐漸地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杠桿,使企業獲得的合法利潤能成為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結合點,促使企業更自覺地把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3.目前經濟效益和長遠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私有制社會裡,生產者一般只顧其目前利益,那些只是在以後才顯現出來的、由於逐漸的重覆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的結果,是完全被忽視的。社會主義制度與這種只顧目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作法是不相容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考慮整個社會長遠的經濟效益。當目前經濟效益與長遠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前者要服從後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目前的經濟效益。目前經濟效益是長遠經濟效益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不斷地提高目前的經濟效益,才能使長遠經濟效益達到最佳。所以,我們應以提高長遠的經濟效益為目標,從提高當前的經濟效益入手,力爭做到在一個可以預見到的時期內,達到整個發展階段上的經濟效益最大。這個要求既是一個一般性的指導原則,也是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
4.經濟效益和其他效益的統一
評價工業經濟活動的得失,應該把經濟效益的好壞放在首位,但是也要考慮經濟活動可能造成的政治後果和其他社會效益。政治後果與其他社會效益,也可能成為一項經濟活動取捨的主要根據。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達到同樣的社會效益可以有幾種方案,此時也要考慮經濟效益的好壞。
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1]
提高經濟效益是經濟工作的中心環節。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時期,面對著資金短缺、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落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等矛盾,必須在提高經濟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下功夫,走集約化生產經營的道路。提高經濟效益的實質,就是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此促進我國工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提高經濟效益應該以加速我國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進程為目標,以協調 我國巨集觀經濟總供求關係為前提,以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為基礎,做到改善外部環境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同時進行。
1.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
(1)加強基礎工業建設,加強市場急需的短線產品開發,通過投資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2)加快現存資產存量的調整,對那些市場無需求、產品長期積壓停滯、虧損嚴重的企業,下決心關、停、並、轉。採取有力措施,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3)大力發展股份公司和企業集團,利用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2.改革工業經濟管理體制,增強企業活力
通過貫徹《企業法》和《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把企業推向市場,消除工業經濟管理體制現存的弊端。
(1)健全市場機制
把企業推向市場,要有健全的市場體制。健全的市場體制包括:完善的市場結構和運用市場機制。現在我們的市場結構發展不全,生產要素市場、批發市場、資金市場都很薄弱,亟待完善。市場機制的核心是競爭,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為此,應儘快健全市場法規,以保證企業在公平的條件下開展競爭。進行全面配套的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健全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2)轉變企業主管部門職能
企業主管部門必須破除企業是部門附屬物的觀念,重點做好本行業的規劃、協調、眼務、監督。停止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確實減輕企業負擔。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企業內部提高經濟效益
要靠制度創新,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塑造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改變企業的債務責任關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資本的流動機制,使企業的產權結構形成開放型和流動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新型的企業和職工的關係,使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個主體同時到位各盡其職,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利於進入市場競爭的企業治理結構。恢復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本來面目,以企業效益最大化的這種追求,來形成內部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避免風險,提高質量,節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加強科學管理,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的配套改革,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內部,使職工的切身利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直接掛鉤,這樣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才有堅實的基礎。
4.依靠技術進步,強化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工作
要降低消耗,提高產出率,還是要靠技術進步。目前我國的設備、製造技術和工藝技術都很落後,技術改造的任務很艱巨,國家在巨集觀指導時,要註意提高技術改造資金的投入和技術進步貢獻率。作為技術改造主體的企業,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今後應將技術引進的重點放在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上來,最終增強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長期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