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均衡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教育事業規律,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從而真正地實現教育事業均衡、持續、健康發展?
2012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對在新形勢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是要合理設置課程,切實解決課程和作業偏多、偏深、偏難問題。各階段教育都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置課程和課程標準,要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鍛煉身體、參加社會活動、發展個人興趣愛好,齊心協力減輕學生課業過重負擔、額外負擔和學習壓力。
二是要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前,在一些地方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幾乎成了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惟一標準,要下大力氣改變這種狀況。通過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
三是要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倡導改變教學方式。要採用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判斷,鼓勵創新思維、激勵個人興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一所學校都要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四是加強教育督導,確保每個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一個指導未來十幾年我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的重要的指導性的綱領性文獻,對我國教育發展而言是歷史性的機遇。
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道路並不平坦。我國要大力開展均衡教育,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和發展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認真處理好普及與提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數量與質量、發展與改革等幾個重要關係,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拓寬教育渠道、擴大教育數量、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更好地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首先,解決一個具體失衡問題,關鍵要找到解決問題的均衡點,即順應事物內在規律。從教育來看,這個均衡點就是政府責任要重新定位,要進一步轉變政府教育職能,強化政府統籌公共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今後,政府可以根據不同的教育領域選取不同的作為方式,一是“主動作為”,重點在於全力支付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促進區域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國防建設和重大工程人才需求,保障弱勢群體基本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二是“有所作為”,選擇基礎學科、邊遠艱苦行業、事關公共利益而市場又不好調節的部分教育領域,予以穩定的、有效的扶持;三是“委托作為”,選擇政府該作為但力不從心的教育領域,或為了提高效率,明確委托授權給第三部門或民營機構來做;四是“不須作為”,引入社會參與和必要的競爭機制,政府制定規則和進行監管,促進教育公平;五是“要大作為”,政府承擔起公共財政支持教育公平的義務,包括公辦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事業的法定責任,使政府財政支持惠及中低收入階層人群,實現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同時,國家組織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支援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其次,均衡管理強調多元化,既要擴張,又要效益;既要團隊,又要個性;既要有效控制,又要充滿活力;既要強調結果,又要規範過程。同時,要註重協調發展,使對應關係的各方面配合適當,互惠互利,最終達到雙贏或多贏。據此,大力推進均衡教育,構建和諧社會還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新確認正規教育、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的功能。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正規學校教育特別是公辦學校教育,仍將是學習型社會的支柱。為了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巨集偉目標,我國首先要促進各種正規學校系統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的相互溝通,開發和建設覆蓋面廣、靈活開放且多樣化的學習平臺或網路;另一方面是以終身學習的理念,改革傳統教育制度和學習模式,形成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法規、政策和制度環境。通過試行“學分銀行”等方式,記錄公民一生中參與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學習的經歷與成果,並建立“學分銀行”,對各種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成果進行學分認證和積累,並爭取社會用人單位的認可與支持,逐漸使學習成為公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和需要。
二是加強非義務教育投入效益監管與教育質量評估。必須明確公辦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財政經費分配使用的權責,完善並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完善財務公開和校務公開制度,對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審計結論要向政府和人大報告,向社會公眾公開,將公共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同時,隨著現代學校制度的探索和實踐,要明確區分公共教育領域中的政府、學校和社會的行為邊界。還要引入更多的社會監督元素,建立政府委托評價、學校自我評價、社會中介評價、公眾參與評價等多種途徑相互結合的機制,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評估和監測體系。
三是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要建設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學,創辦世界一流的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不僅要滿足普通學校學生的學習需要,也要拓展視野到滿足社會上其他人群包括為工人轉崗培訓、農民致富、向城鎮或非農產業轉移的教育需求,實現更大面積的教育覆蓋。從世界銀行的模式看,若讓公共教育服務惠及經濟貧寒學習者,不能完全交由市場自行調節,可能有三種方式:提供基本知識、技能訓練的基礎學校或職業學校,政府需要儘可能提供貧窮學習者的基本資助和財政補貼;有一定市場回報率的教育,政府可通過貼息貸款或獎學金等予以資助;有很高市場回報率的,政府應對成績較為優異的貧窮學習者提供全額資助。
當然,均衡並非平衡,均衡管理也不是平均管理、折衷管理,而是動態性管理,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強調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持續性的管理。均衡教育絕非統一型的教育,而應該是多樣化的教育,個性化的教育。認真落實“差異教學”、“分層次教學”,使教育適合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配置、因材施教,給不同的辦學方向的學校提供適宜的條件,為智力水平、不同志向的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和成材的機會。均衡管理有利於每一個學校的綜合實力提升,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真正成才。
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至關重要,而均衡教育是根本。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中國的教育事業一定能夠找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並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