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平衡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均衡管理)

平衡管理(Balanced management)

目錄

平衡管理的定義

  管理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為實現預期的目標而進行的以人為中心的協調活動。而管理學是建立在資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資收益規律基礎之上研究“企業黑箱”運作的科學。我們將知識的無限性、投資收益規律以及人本原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指導思想。這些指導思想的核心是平衡,諸如外部的資源與環境的平衡、內部的目標與發展的平衡,企業產供銷、人財物的平衡等等。平衡是指實現組織與環境之間、組織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組織行為決策的相互約束和相互協調。應當說,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管理的平衡思想。

  平衡管理就是企業內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於協調各種內外部關係,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及先進的技術工具指導管理實踐的一種管理方法

管理理論中的平衡思想

  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通過交易成本給我們解釋了企業的定義和企業的邊界。科斯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要低於外部市場的交易成本。因此,“企業組織”節約了一部分市場運行成本,從而產生了企業的組織形式。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的刺激下,必然期望於更多擴大外部交易成本與內部交易成本之差,這意味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規模的不斷擴大同時會帶來效率下降、邊際成本上升、邊際收益下降、管理收益遞減等問題,從而抵消因規模帶來的收益,這就產生了企業邊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企業的產生和企業邊界的確定就是一種“平衡”的產物,是兩種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如上所述,規模擴大,增加了節約的交易成本,但是作為矛盾的另一方,內部的管理效率、組織成本等卻在削弱由交易成本帶來的優勢,最終的結果就是兩者在某一點上達到平衡,形成了企業和企業的邊界。

  奧立佛·威廉姆森1985年發表的《企業的約束:激勵和行政特征》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幅企業的“平衡”景象。正如科斯所講的,在利潤最大化的刺激下,企業有無限擴張的強大動機。那麼,每個企業的“平衡態”最終是由什麼原因確定的呢?威廉姆森認為,企業規模上的根本限制,決定於在資產專用性不顯著的情況下內部組織的治理成本劣勢。威廉姆森從激勵和行政特征(行政成本)兩個角度分析了對企業無限擴張動機的平衡問題。首先,企業無論是在高能激勵下,還是在低能激勵下,都需要對部門、員工進行監督,以約束其行為,這就是企業內部管理中激勵和控制的平衡。如果單有激勵,部門和員工就會拼命耗用設備,增加眼前的收入,因而必須加上控制和約束,形成一種互動配套關係,以保證實現組織目標。其次,企業內部行為的行政特征,都將產生一定的行政成本,進而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企業規模越大,一體化程度越高,這些行政特征就暴露得越 明顯,行政成本也就越高,這就構成了對企業擴張的約束。總之,威廉姆森激勵和行政特征角度描述了企業的另一本質特征——企業是一個平衡體。

  張五常在1983年發表的《企業的合約性質》一文中指出,企業是合約安排的一種形式。最簡單的理解,在私人擁有生產性投入(產權私有)的情況下,所有者通過某種合約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權委托給代理人,換取一定的收入,這就出現了企業。說“企業”代替了“市場”,也就是一種生產要素的件工合約替代了產品交易的市場合約。另外,權利的讓渡必須要以一定的回報為代價。這種企業的合約性質本質上就是所有權各方的責、權、利的安排和平衡,比如代理權與控制權、所有權與經營權、投入與產出等各相關利益之間的協調。

  阿爾曼·艾爾欽哈羅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發表的《生產、信息成本經濟組織》一文中,從團隊生產團隊生產理論)的視角解釋了企業這種經濟組織的平衡問題。首先,從團隊生產的效率視角看,為了有效地激勵團隊成員,需要儘可能地使勞動者的報酬與其勞動生產率相平衡、相對稱。其次,從團隊生產中的偷懶現象看,需要對團隊成員進行生產監督。這也是矛盾平衡的結果。再次,從古典企業本質定義的合同結構看,每個團隊成員跟企業所有者簽訂雙邊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員關係,這就構建了企業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間、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平衡體系。

  在企業管理的諸多經典理論寶庫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處於一種擴張與約束、收益與損失、激勵與控制、權利與義務、投入與產出、授權與監督等的平衡狀態之中。要保持這種平衡狀態,企業及其管理者的平衡思想、平衡藝術和平衡操作是至關重要的。

管理實務中的平衡操作

  在現實的企業管理中,組織面臨著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和更加靈活柔性的內部環境。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更應該於時於地、於情於景、靈活地運用好“平衡管理”思想,扮演好多面手和平衡家的角色。

  1.關於員工雇佣與民主的平衡

  傳統的泰勒管理模式的最顯著特點是把企業看作一部大機器,而企業員工是這部大機器中的零部件。它強調雇佣者的絕對服從與步調一致,還強調嚴格的工作標準化和程式化管理。目前,這種“組織者想,被組織者乾”的管理模式早已過時。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瞬間萬變的市場環境,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應強調下放權力、發揚民主,而不是把員工當作工具。比如,在現代企業目標管理中,員工既是目標制定的參與者,又是目標實施的執行者。

  2.關於下屬控制與激勵的平衡

  按照傳統的控制管理方式,經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下屬的行為,以確保圓滿完成公司既定的工作任務。在平衡管理思想下,管理不僅僅是“控制”,更重要的是“指導與激勵”。經理如果能做好控制與激勵的平衡工作,就有可能開創企業的新局面,帶來更高的管理效率與效益。

  3.關於內部與外部顧客的平衡

  過去的管理理論比較重視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直接目的是強化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效益,這當然是必要的。然而,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企業管理中,如果 忽略了“顧客關係的協調管理”,就會失去現代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平衡”,這也就意味著喪失現有的市場。企業內部與外部顧客的平衡已上升為企業管理核心內 容。因為,企業的命運在顧客手中,顧客是企業利潤的最終決定者,這是現代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根本法則。

  4.關於公司治理、責任與權利平衡

  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原有組織結構已經嚴重滯後,企業組織內部權力與責任的失衡,嚴重地制約了企業效率的提高與效益的增長。為此,必須加強企業的內部治理,形成一個由經營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外部董事組成的相對完整的監督和制衡體系。應設計、制定用於激勵與約束經營層的制度,如股票期權,以保證公司利益與經營者利益相一致。而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控制與平衡的標準,這就是權利與責任的對稱。

  5.目標和發展的平衡

  在目標管理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平衡”:一是發展目標或計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衡,即組織的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的平衡,以及組織在各時段的任務目標的銜接,組織各部門的任務所對應的比例關係等等。二是執行計劃中的綜合平衡,組織要研究組織活動過程中資源供應的平衡,要分析不同環節在不同時間的任務和能力之間的平衡。另外,目標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標應根據執行情況和環境變化進行調整、修改,以保證管理工作的協調和平衡。企業在確立自己的經營發展戰略時,要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平衡。企業的發展戰略無論是多元化經營還是專業化經營,都是為了規避風險,獲得競爭優勢,進而獲取超額利潤。關鍵是企業能否根據現有資源和能力做到平衡、穩健發展。

平衡管理的意義

  平衡管理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一系列活動及行為的平衡和協調,它對於企業的穩定運營和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服務宗旨,以技術創新為後盾,致力於將企業組成一個系統、一個整體,達到與其環境的平衡。平衡管理就是企業內部化和外部化的整合,它致力於協調各種內外部關係,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及先進的技術工具指導管理實踐。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平衡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